生化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肽键: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2.氨基酸残基:肽键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3.蛋白质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4.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键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碳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5.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6.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7.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8.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想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局部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0.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
11.蛋白质的复性: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构象的功能,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12.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3.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称为DNA变性。
14.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15.解链温度:DNA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16.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17.减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
18.核酸分子杂交: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
19.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必需基团在空间上相互靠近,集中在一起并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这个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空间区域就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20.同工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21.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和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和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22.变构调节:体内一些代谢物可以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23.共价修饰调节: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24.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5.底物水平磷酸化: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
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6.糖异生: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糖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27.必需脂肪酸: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称为必需脂肪酸。
28.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29.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经有限氧化分解而产生的中间产物,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30.电子传递链:指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通过连锁的氧化还原反应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31.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2H,经电子传递链氧化为水时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 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32.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33.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34.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35.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36.变构调节:小分子化合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像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37.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38.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时,将遗传信息准确的复制到子代DNA分子上,这一过程叫做复制。
39.复制叉:复制开始后,DNA双链解开形成两股单链,两股单链伸展称叉状,称为复制叉。
40.双向复制:原核生物复制时,总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向两个方向进行,称为双向复制。
41.半不连续复制:子代DNA在合成时,领头链复制时连续进行的,随从链的复制是不连续的,这种复制方式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42.不对称转录:在DNA分子双链上,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同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单链上,转录的这种选择性称为不对称转录。
43.编码链:DNA分子中模板链相对的不能转录生成RNA的一股链称为编码链。
44.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被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因此真核生物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45.内含子:真核生物结构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
46.启动子:RNA聚合酶与模板结合的部位,也是控制转录的关键部位,由起始部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组成。
47.遗传密码与反密码:从mRNA分子的5’端AUG开始,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为一组,代表某种氨基酸或其他信息,这就是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tRNA反密码环中的三联碱基与mRNA 中的某些密码子反向配对,则称其为反密码子。
48.氨基酸活化: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与tRHA结合为氨基酰-tRNA的过程称为氨
基酸的活化。
49.SD序列: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子上有8—13个碱基处存在一段一致性序列,可与小亚基16S-Rrna3’端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使起始密码准确定位于翻译起始点,称为SD序列。
50.多顺反子:原核细胞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为一个转录单位,转录生成的mRNA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51.ORF:从mRNA5’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排列编码一个蛋白质多肽链,这就是开放阅读框。
52.顺式作用元件:真核生物中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称为顺式作用元件,按功能特性分为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
53.反式作用元件:由某一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因子,通过与另一基因的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调节其表达,这种蛋白质因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54.阻遏:如果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是被抑制,这种基因是可阻遏基因,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水平降低的过程称为阻遏。
55.组成性基因表达:对某些基因产物,在生命过程中都是必须的或必不可少的,其表达在几乎所有细胞中都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这类基因表达被称为组成性基因表达。
56..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c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这些受体菌包含了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信息,称为cDNA文库。
57..Plasmid: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58.Vector:基因载体,是在基因过程中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外源DNA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具有自我复制和表达的功能。
59.restriction endonucleas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就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核酸内切酶。
60.G蛋白:G蛋白全称为GTP结合蛋白或GTP结合调节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在受体与效应蛋白(酶或离子通道)之间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G蛋白是由α、β、γ三个亚基构成的三聚体,不同来源的β和γ亚基十分相似,而α亚基结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G蛋白。
G蛋白的多样性决定了受体作用的专一性和功能上的差异。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激活了G蛋白,而原来结合在α亚基上的GDP被GTP取代,而使α亚基与βγ二聚体分离而表现出活性作用于效应酶,由效应酶催化产生第二信使。
61.CaM:CaM即钙调蛋白,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蛋白,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4个Ca2+结合位点,当胞浆Ca2+增高,Ca2+与CaM结合,其构象发生改变而激活Ca2+—CaM激酶。
62.Receptor: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物质并与之结合,将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并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的分子,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个别是糖脂。
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称膜受体,大多为镶嵌糖蛋白,而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受体称胞内受体,为DNA结合蛋白。
受体在信息传递、药物、维生素及毒物等发挥生物学作用的过程中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63.Secondary messenger:第二信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内产生的能转导膜外激素信号的某些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cGMP、Ca2+、IP3等),在靶细胞内起信息传递和放大作用,这些靶细胞内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第二信使。
64.Autophosphorylation:自身磷酸化,当配体与单跨膜螺旋受体结合后,催化型受体大多数发生二聚化,二聚体TPK被激活,彼此可使对方的某些氨基酸残基磷酸化,这一过程称自身磷酸化。
65.2,3-BPG旁路:红细胞内糖酵解的侧枝循环,分支点是1,3-二磷酸甘油酸。
因2,3-BPG磷酸酶活性较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低,2,3-BPG的生成大于分解,故红细胞内2,3-BPG升高。
2,3-BPG可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
66.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酸。
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被再次排入肠道的循环过程。
67.黄疸: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
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
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68.维生素:维生素是指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但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
69.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故称脂溶性维生素。
70.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可溶于水,而不溶于脂溶剂,故称为水溶性维生素。
71.糖基化位点:糖蛋白分子中能连接N-连接寡糖链的特定氨基酸组成的序列,称为糖基化位点,N-连接寡糖链的糖基化位点为Asn-X-Ser/Thr。
72.病毒癌基因:一类存在于肿瘤病毒(大多数为逆转录病毒)中的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73.原癌基因: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状态它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74.抑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值,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这类基因的丢失或失活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主要的抑癌基因有p53和Rb。
75.基因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通过检测致病基因(内源或外源)的存在、基因结构缺陷或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76.基因治疗:用基因治疗疾病,指外源正常基因或治疗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人体的靶细胞,进行修饰或表达,以达到治疗和改善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77.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模板、引物、4种dNTP和耐热DNA聚合酶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性的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的酶促合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