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世贸人才网:国际贸易商务人才门户更新时间: 2006-12-13 】【打印】【关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5 933.7亿美元,进口5613.7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涉案金额越来越多,从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国产业①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正越来越复杂。因此,研究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对于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促进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Porter(1990)发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其中,他特别强调“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国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主要依靠天然的要素禀赋(Porter称之为基础要素),而是主要依靠那些经过投资所创造出来的高级要素。丰富的基础要素会使该国只是简单地利用这种要素优势,而不是想办法提升这些要素的
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相反,要素劣势却迫使企业想办法充分利用和提升已有要素的质量,从而使国际竞争力上升;(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如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后,不断有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邹薇(2002)认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具有递增的生产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存量;谁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存量,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增加与社会对它们的投入呈比例,因而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金碚(2003)认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体制因素和竞争所依赖的优势资源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靠;90年代初,产销竞争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境外资本的大量进人,中国某些产业开始进入与境外同类产业进行资本实力竞争的阶段。刘小铁(2004)则认为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为这类产业组织结构能够促进企业有效竞争,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增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等。Grossman和Helpman(2002)在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化和外包的决策行为时发现,企业
采取外包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②的经营模式,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化分工生产时的“干中学”效应所带来的利益。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正成为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垂直专业化分工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内部,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Audet(1996)、Campa和Goldberg(1997)以及Hummels 等人(2001)等的经验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上升,对各国的生产效率以及出口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以加工贸易③的形式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为 4.82%,1990年上升为40.94%,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55.28%。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但对这种影响的具体计量分析尚属鲜见。同时,此影响对不同类型产业有何差异以及差异的形成机理等均有待揭示。本文将垂直专业化分工因素引入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中,探讨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影响。
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般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通常是用一国特定产业的主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或盈利率等指标来衡量。前者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的
产品在多大程度上为国际市场所接受,后者反映了该国产业内部相关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从长期看这两个指标具有一致性。我们采用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作为衡量中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RCA指数又称为“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P),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类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所形成的实际结果,因此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④RCA指数等于一国某类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例除以世界该类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本文计算了中国1990~2003年期间有关产业的RCA指数(见表1),并据此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近15年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说明:通常对一国的某一产品(或产业)而言,RCA>1130,表明它具有国际竞争力;RCA<100,表明它缺乏国际竞争力;RCA>250,表明它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 表1 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