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于道德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国际社会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地球村的发展,东西方文明、中外文化冲击,加之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道德需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现今社会道德问题突出,道德矛盾尖锐,人们价值观念碰撞,使道德建设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资源分配造成的道德问题

当前我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当前经济模式极大的刺激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功能的自由性,亦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本人入伍前有幸就读于国家某重点大学,每逢出行,校外的车站总是挤满着候车的人,公交进站后,人群又总是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场面混乱、吵杂。而在当地,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相较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已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亦普遍大幅度提高,而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学生的年轻人,更是“优中选优”的一代人,其个人素质、道德水平理应有相应的水平,为何还会出现争抢车座的问题?

我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学校处在武汉光谷环形路口的拐角处,路口分岔出六条大道,途径学校的公共汽车大约有8辆,在路口处分别驶向不同的道路。日常出行的在校学生,又是以家教等兼职工作为主的学生,如果错过一班车,他们将要花费15到20分钟的时间等待下一班车到来。而这意味着,他们可能还要面对如堵车等交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可能面临因迟到而造成的辞退问题。因而,在出行未得到保障与解决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拥挤。这些“拥挤者”并非不知道如此拥挤行为有悖于道德、有悖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拥挤者”也会产生犹豫、矛盾、心中的道德观念与实际行为的斗争,但其中亦存在着一种无奈。当一个经济学家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即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当社会资源不足时,无论道德水平高低,人人都会抢夺最有利于自己的资源。一个饥饿的人,当面对道德和面包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面包。说到底,高尚的道德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上。

台湾在公共交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例子,台湾的公共交通制度建设完善,人们礼貌谦让。而此前,台湾亦面临与上述案例同样的问题,且就发生在赫赫有名的台湾大学。而经过发展与整改的台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海峡的这边,一线城市广州的公共交通建设,也是比较完善的,其公交线路配套完善、车上残疾人专座、语音播报系统、高低扶手等设施,很好地照顾到社会各界人士。其地铁系统方便高效,只需要少量工作人员即可维持正常运行,且与高铁、火车、汽车等公共运输系统结合在一起,拥挤抢座等现象鲜有发生。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广州以其完善的公共交通运输制度彰显着其包容力。

从台湾、广州两地的经验以及武汉正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社会资源的分配及合理利用对社会道德有着重大影响。由此及彼,贫富差距、东西部发展差距“地域黑”等现实问题造成的“道德问题”,如富人炫耀“施舍”、山区孩子接受教育与发展较好地区的浪费现象、地域人们相互辱骂攻击等,均可通过适当的税收、地区帮扶等政策调整社会资源分配而得到极大的缓解。

二、法制建设与道德

花园国家新加坡,以其优美的环境以及良好的国民素质而闻名于世,但其同时也是对国民行为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境内乱丢垃圾、在公众场所吸烟、不冲公共厕所等行为会被罚款数千元,嚼食口香糖则会被判处鞭刑,受刑者会被鞭子打得皮开肉绽。在这种严厉、高压的法制之下,新加坡人们言行谨慎,因而以良好的国民素质而闻名。

再看日本,在我们用舌尖丈量中国的时候,日本人用垃圾分类向世界展示着他们的国民道德。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因而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对其具有重大意义。于此,日本人亦做得相当出色。日本每个家庭最少设有三种不同的垃圾回收箱,如瓶

罐、可燃、有害、厨余等。简单如一个烟盒,日本人亦会将其分成三部分丢弃:薄膜是塑料类,盒子是纸屑类,封圈是其他类。日本人扔垃圾还需要根据日子而定,每周不同的时间扔弃不同类型的垃圾,如果错过了日子,就会等下一个回收日进行丢弃。1994年广岛亚运会,日本观众离场后,看台上没有一片纸屑。日本垃圾分类的成功、民众道德的养成,除日常教育外,还得益于其法规,如果没有按要求将垃圾进行分类,或是没有做好如用胶带粘缠破碎玻璃等细节,都将面临着巨额的罚款及相应的责任。久而久之,日本民众便养成了良好的分类习惯,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

反观我国,在1994年19年后的2013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后,观客们留下了大量垃圾,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而难以落脚。150名清洁工,手持扫帚,在2辆清扫车和2辆运输车的配合下,拉网布阵,采取地毯式的方式,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扫除了5吨多的垃圾。垃圾里面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纸片、烟头到报纸、画页,从水果、面包到盒子、塑料袋。最令清洁工头疼的是斑斑点点的口香糖残迹,非要经过喷药、铲除、冲刷、清洗等好几个步骤,千辛万苦才能清除一滩,但地面上仍会留下梅花般的花白印痕。

同样是公共场所,同样是大型活动,一个地面干干净净,一个则遍地垃圾,巨大的反差,令人震惊,更令人深思。日本的体育场,并没有“保持整洁”的横幅、标语,也没有喇叭告诫,一切顺其自然,却没人扔下一片废纸;我们这边到处是警示、提醒,喇叭声声,五十步一废物箱,一百步一垃圾桶,不少人就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两相比较,反映出巨大的道德落差。究其根源,既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平的问题,又是社会法制建设不完善的恶果。在我国,相当大一部分事情的处理准则依赖于公民心中的道德水平,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例。而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又是主观的,在日常小事上的约束更是随意的、易变的。垃圾扔与不扔、怎么扔,并没有明确的、客观的准则,更没有人要求你怎么做好扔垃圾这件“小事”。在者,准则的缺失,致使群众对于做好这么一件小事的意义并不明确,缺乏褒贬奖惩,这件小事便更加的不起眼,道德建设、道德水平提高更无从谈起。法律是对人的行为准则的最低要求是看得见摸得着,而道德约束是一种高于法律的来自自我和他人内心的评价,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警告人们如何做是错的,做错的后果是什么,因而道德的约束效力相较于法律而言低得多。

三、家庭教育、旁人眼光和道德绑架与道德水平

街上,我们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找到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的老人,在我国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我注意到有这么一种现象:老人教导孩子用纸巾擦完鼻涕后,孩子揣着手纸四处张望,似乎是在找垃圾桶,而老人却教导孩子丢弃到地上。从一老一少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父母是有对孩子进行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的,但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则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家长们的行为,其实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在孩子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培养的前提下,下一代道德水平提高的道路,还是比较光明的。但在道德教育意识不强、甚至没有专门道德教育的家庭里,下一代的道德行为,恐怕就会与上一代、上上一代人一致无误。显然,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情况是极其落后的、不合理的。因而,家庭教育在道德水平上,占有着启蒙性的地位。

而另一种情况,我们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总是处于某一群体中,我们的个人行为,总是受到这个群体的的影响,同时也总是影响着这个群体其他个体的行为。而这种影响,在我们面临选择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身边的人都在乱扔垃圾,而我们却独自揣着像一个空饮料瓶这样的垃圾,旁人就会说我们这样“很笨”,甚至会“规劝”我们也随意扔弃垃圾。这个例子可能比较容易作出抉择,因为对象只是一个小小的垃圾。又比如。我们在食堂、车站排队打饭、买票,如果身边人都争先恐后乱作一团,我们会怎么做?是否也“无奈之下”加入到拥挤的人群里面,做着有悖道德的事?如果人们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的排队等候,我们是否还会当这个不顾形象争抢的人?

所以,“旁人眼光”对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当“旁人眼光”与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