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记一堂写作指导课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要针对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讲解,并讲授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但却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在《竹影》一课分析“父亲向我们讲授图画知识”这一内容时,我突然由父亲的这个教育契机联想到了平时的作文教学,父亲在与我们共同的“游戏”情境中,因为触动,就很自然的讲解了国画知识,而我们也很乐意接受,并似有所悟。为何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创设一下“游戏情境”,让学生有所触动,并接受相关的经验与技巧呢?

[教学实录]

师:在前几年的一次中考批卷时,老师碰到过这样的一篇作文,引起了阅卷老师的争议,大家也来评判一下,如何?

展示作文内容:

1、作文要求:写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字数、文体等要求同我们平时一样。

2、作文主要内容: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今年,在村里的女人中,开始流行染发。在一大群黄发妇女间,母亲的一头黑发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母亲多次跟我说想去染发,我也觉得母亲应该去染发,母亲并不老,而且家中也不缺少那点钱。但母亲总在出发前打退堂鼓,说:“还是算了吧,家中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染发好像对身体也不好。”

师:当时,有老师说,这篇作文有点偏题,这主要是表现母亲的爱美之心,大家认为呢?

生1:没有偏离作文的要求,这件事情可以体现母爱,因为母亲不染发,是想省钱,是为我省钱。

生2:我也觉得这件事情能表现母爱,染发对身体也不好,也是为我,因为父亲已经去世了。

生3:这件事情同《口技》中描写听众的反应一样,是从侧面来表现。

师:当时许多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个好素材,从这件事情中不仅可以看出母亲不染发的目的——为了省钱,省钱的目的是为了我。这是爱我的具体表现。但也有老师指出,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母爱的伟大,请大家想一想,这位母亲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生4: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师:好像也有为自己的地方:母亲多次想去染发。大家怎么看这一点?

生5:这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

生6: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母亲虽然想去染发,但最终没成行。是因为她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爱美之心和孩子中间,她认为孩子是最重要的。

师:如果说爱是一座天平的话,孩子那头应该是怎样?

生(集体):向下的。

师:如果说爱需要像水浒中的英雄排座次的话,孩子应该是第几位?

生(集体)第一位;首位;

师:刚才我们从这件事情中归纳出了隐含在其中的母爱,接下来,老师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把这些话表达出来:

现在,我终于明白,母亲不去染发,是因为她-----;母亲不去染发,是因为她-----;母亲不去染发,是因为她------

学生练习并交流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写的话,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生7:应该是结尾。这是从这件事情中悟出的道理。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构一样,应该放于结尾。

师:如果我们把这段话放在结尾,那么围绕这段话的内容,你觉得可以设计怎样的一个问题,刚好可以用这来回答?

生8:什么是母爱?

生9:为什么那是母爱?

师:哪个问题更有针对性?

生(集体):第二个问题。

师:接下来补充几个事实: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这也是爱》,那位作者的结尾和大多数同学写的也很类似,这篇作文最后也是一个高分。那么,就刚才老师请同学写的内容,请同学考虑一下,这对于我们作文结尾的写法有什么借鉴?

生10:要写出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启发。

师(追问):这个启发的内容可以作为什么问题的答案?

生10:为什么那是母爱?

师(追问):如果是别的题目呢?如果题目是“学会拒绝”呢?

生10:为什么要学会拒绝?为什么加题目?

师:在文章的结尾,你要写出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题目)?这既是你写的事情所要表达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

师:那么在语言上呢?比如修辞?

生11:用排比句。

师(追问):为什么?

生11:这样更有气势,更能打动人。

师(小结):所以一篇文章的结尾,最好是用排比句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

师:上周我们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如果按上面的方法,你会如何来修改你的结尾?请大家把修改好的结尾写在文章的最下面,老师看哪位同学的理由最充分?气势最充沛?

生修改并交流,教师巡视并点评。

【反思】

1、在平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涵,我们常要预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与迁移,使他的情感能够身临其境,引起与作者的共鸣,达到熏陶、交流的目的。但在写作指导中,却常常忽视这一做法。以前曾经有学生跟我讲过他小学时的一堂作文课,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语文老师拿出两张电影票,说学校明天要组织部分学生去看电影,我们班只有两个名额,请同学考虑一下,我们班应该让谁去?这两张电影票应该给谁?结果班级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标准,最后经过表决,达成共识。分完电影票后,语文老师马上请同学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说是当做课堂教案用。当我们写完后,老师却问,对于刚才记录的事情,我们可以取怎样的题目为最好?这时学生才明白老师的目的。这篇作文学生写得文采飞扬,这节课学生念念不忘,总希望我也能上像这样的作文课。原因无他,是因为他喜欢老师创设的那种情境。这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也能创设一个让学生轻松、自由,但又与目标紧密相连的情境,对于讲授的知识、技巧,学生不仅会容易接受,而且是乐意接受。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尾练习中,我就看到了许多以前所未能看到、未能想到的精彩内容。

2、作文课,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在写作时运用这些技巧与方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与实践,通过比较、模仿等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接受你的观点,在情境中实践你的观点。

3、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有些能力,只要我们训练到位,应该是能够马上见效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情境创设中,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要注重规律的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