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高效创设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高效创设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教学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高效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呢?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师应该善于深层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
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其中引出数学知识,并以此引领学生深层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激发自主探索数学的迫切需要,从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高效投入到自主探索数学的活动之中。
例如在执教“积的近似值”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效创设到商店买物品的模拟情境,由教师担当营业员的角色,让学生轮流扮演顾客而自主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
学生1:每千克12.32元的果冻,买2千克营业员:请您付24.6元学生2: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营业员:请您付31.6元突然,另一个学生提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
如此凭借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的时候,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高效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注重直观,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缔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高效设计问题的呈现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广泛的学科,学好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二、探究方法的应用1. 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提问、研究问题来推动学习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个数学概念或技巧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计算和推理。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要求学生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格、找零等等。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方法的应用1. 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讨论、实验和总结等活动,来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
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用不同的方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总结出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和规律。
2. 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面积计算的游戏,然后彼此交流游戏的规则和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相互合作、互相学习,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效果。
通过引入探究方法和创设方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一、选择切实的情境情境创设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接触到的事物。
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学习分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配给小组成员不同比例的蛋糕切片,体验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引入情景故事情景故事是情境创设中常用的手段,通过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在学习面积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动物园扩建的故事,让学生计算扩建后的园区面积,从而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借助教具和实物教具和实物是情境创设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使用具体的教具和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习几何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时,可以使用两根直线棒,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出垂直线和平行线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线的特性。
四、组织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是情境创设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组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体积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纸盒,计算纸盒的体积和装载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体积的概念。
五、引导讨论和合作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统计时,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六、巩固与拓展情境创设中,还要注意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在创设情境的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巩固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并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数目较大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数盘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教师对新授内容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的创设要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
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
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二、情境的创设要有可操作性,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三、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实性,不能欺骗学生的感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可行,因为真实的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可行性更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可见,创设真实可行的情境至关重要。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认识到情境的重要性。
要关注情境的有效性,而是否有效就在于能否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而不是去关注情境的本身形式、呈现的方式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情境创设缺乏时代气息;情境创设造成学生认知偏差;情境创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一、创设趣味情境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课题,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机统一。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低中段儿童感兴趣的情境一般有讲故事,特别是与小动物有关的,或者是动画人物改编的故事,这种故事一般都具有童话或寓言色彩,满足了儿童喜欢幻想的天性,若能产生“虚构的真实”,又结合了教学目标,就会把儿童“骗”进思维的陷阱。
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是这样创设导入情境的。
《曹冲称象》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谁能说说曹冲聪明在哪里?生:大人们都没办法,他却能想出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你能具体给大家说说,曹冲是怎样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大象重量的?生:曹冲先把大象……师:对,曹冲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动脑,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大象的重量,这种方法叫做替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又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有哪些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有哪些方式?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答: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下面就谈谈我近几年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1、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 2 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
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
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种形式
图形 , 初 步认识 这些形状 ;再让学生依次摸 摸 ,再次感知每类 物体的主要特征 ,并在 通现 实生活与数 学学习、具体 问题 与抽 象概 小组里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 , 念之 间的桥 梁。创设 良好有 效的教 学情境有 形成不 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 过积极参 多种 方 式 ,应 针 对 不 同年 龄 的 学 生 以及 不 同 与数学活动 ,经历了观察分类——形 成表 象 数学 内容去思考 ,一般 分为情境故事化、情 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 的认识 。 景 活动 化 、 情境 生活 化 和情 境 问题 化 。 三 、在教 学 中创设 要有 “ 数 学味 ”的 【 关键词 】 教 学情境 ;问题情境 ; 数学 生 活化 情 境 课 堂 ;课 堂教 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 于生活。教师把 数学 问题生活化 ,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 《 全日 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指出: 经 验与背 景中,亲身体验情境 中的 问题 ,这 学生的数学 内容应 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 中的数学 问题 ,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 内容要 有利 于学生主动 而且有利 于学生体验到生活 中数学是无处不 地进行观察 、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 在的 ,培养 学 生的观察 能 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在活动中 力和初 步解决 实际 问题 的 学习数学。在生活 、活动和游戏的情境 中, 能力 。 在教学一年级( 下册 ) 容易诱发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更多 《 认识 人 民币》这一 内容 的联想 ,容易激活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 时,我根 据教 材和学 生 的 决 问题 的相关策略 。创设 良好有效的教学情 具体情 况组织 学生进 行实 境有多种方式 ,应针对不 同年龄的学生 以及 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 1 不同数学 内容去思考 , 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 、 元笔记 本 时,学生体会 到 情景活动化 、情境生活化和情境 问题化。究 “ 1 0角 就是 1 元 ”,并 通 竟如何从这几方 面来创设有效 的情境 呢?我 过数 出 1 O角 的活动,抽象 结合实践谈谈 自己的一些看法。 出 “ 1 元= 1 0角”。同时, 在 教学 中创 设要 有 “吸 引力 ”的 学生会在取币、 换 币、 付币、 找 币等 活动 中,认 识并熟 故 事 化 情境 小学低 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 “ 有趣 、好 悉人 民币,学会人 民币 的 责 玩 、新奇 ”的事物 。因此 ,学习素材 的选取 简单 计算 ,感 受人 民币 的 州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只有入境,才能生情。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一、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数学游戏,让小学生愿意接近数学。
例如在教可能性(概率)知识点时这样设计,上课时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两个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两个白球或两个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
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
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
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
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
二、教学中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圆的面积也可以用:s=1/4cd=1/4πd2来计算。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究性质疑。
三、教学中创设分组探究教学情境学生在集体间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包括: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熟悉的事例,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 运用实物、图画、简笔画,巧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从具体的形象中思考抽象的数学问题。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4. 利用问题、故事创设情境。
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思考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5.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情境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 动手操作,探究情境。
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来亲自感受,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分析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
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情境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和计数、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形状与空间、时间与日历等。
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授数字和计数的内容时,可以创建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的角色,通过购物结账的过程,模拟数字和计数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数字、计数、比较大小等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1. 观察评价: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评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鼓励他们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系列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系列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中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主动探索和构建数学知识。
下面是我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系列情境创设案例:案例一:购物计算情境设置:在一个小超市,学生们需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
任务:每个学生分别拥有一定金额的零花钱,他们需要根据所拥有的金额和商品价格进行购物,并计算出剩余的零花钱。
学生操作:学生们根据商品的价格,选择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并计算出所需支付金额和剩余的零花钱。
案例二:田地分割情境设置:在一个农田中,需要将田地按照一定比例分割成几个小块。
任务:学生们需要根据田地面积和比例计算出每个小块田地的面积。
学生操作:学生们可以使用图纸模拟田地的形状和面积,根据比例计算出每个小块田地的面积。
案例三:设计平面图情境设置:学校要建设一个新的操场,学生们需要设计操场的平面图。
任务:学生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操场面积和要求设计操场的平面图,并计算出每个设施的面积。
学生操作:学生们可以使用纸和尺子进行平面图的绘制,根据面积要求计算出每个设施的面积。
案例四:制作比例尺情境设置:学生们需要制作一个可用于测量地图距离的比例尺。
任务:学生们需要根据比例尺的要求计算出比例尺的长度,并制作出比例尺。
学生操作:学生们可以使用尺子和纸进行实际测量和绘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比例尺。
案例五:飞行任务情境设置:学生们扮演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任务中需要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飞行的里程。
任务:学生们需要根据给定的速度和飞行时间计算出飞行的里程。
学生操作:学生们根据公式距离=速度×时间进行计算,并得出最后的飞行里程。
通过这些情境创设,学生们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情境创设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三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难以加强学生对单调的数学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印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一、提出问题教师授课时,在真正进入课堂的正式环节前,可以采取特殊的引入方式,以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相应的数学话题,如教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可以根据可利用的教学环境创设如下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直线排列,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记忆直线的概念;还可以要求两个学生起立,在两个学生之间画一条线,即可总结出经过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但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时,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其严谨性,不可仅关注趣味性而忽略了其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二、分析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仅仅为了引入话题,在分析知识点时,教师应结合先前引入的情境,合理地分析情境与问题实质之间的区别,以免使学生产生误解。
仍以直线情境举例,教师首先引入排列式情境来向学生展示直线这一概念,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直线是两端无限延伸的,而上文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组成的直线两端并不是无限延伸的,而是线段。
因此,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情境的局限性,及时将情境与问题不符之处指出。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对比二者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向学生展现直线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对比式记忆,强化记忆。
三、思考问题教师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新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此营造一种有趣的学习氛围,进而主动去发现问题、学习问题、思考问题。
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仅达到引入兴趣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创设的情境,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和实验,对相应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二种创设情境方法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二种创设情境方法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和创设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一、探究方法1. 提出问题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2. 示范法:教师可以示范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现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方法1. 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购物中引导学生进行货币计算,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长度、重量等的测量。
2. 游戏创设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设计一个数学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来理解和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
3. 实物创设法:通过使用一些实物和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使用计数棒、计数器等教具来进行数学运算,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
4. 多媒体创设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来展示数学概念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幻灯片来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或者通过视频来展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学习情境创设的六大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情境创设的六大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激发其兴趣思维的舞台,使学生萌发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更是沟通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在生动、有趣、活泼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改变数学课堂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我对情境创设的一些常用方法。
1.激趣法。
数学是一门语言表述准确、知识内容抽象、逻辑推理严密的学科。
但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抽象知识,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以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优化教学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一个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基础,由于儿童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激趣法是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常用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师生竞赛的有趣情境:“今天,我们任意说一个数,不计算,看谁能最快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于是,一来一往,师生之间开始了比赛,虽然每次都是我赢,学生的热情依然十分高涨。
2.悬念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开头短短的几分钟,往往会影响整节课的成败。
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每一节课的开头精心设计悬念,用扣人心弦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同一个三角形里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其第三个角的度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乏味,让他们在课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他们会觉得有趣,也会愿意去学。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数学知识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
因此,我们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他们的思维,要让他们把自己平时最喜欢、最熟悉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让他们充分理解掌握知识,并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例如:在教小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让他们看一个简短的歌唱比赛视频,然后看到评委现场打分,视频中的歌手的成绩是:9.23、9.13、9.42、9.36、9.02。
我让孩子们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看了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此时,孩子们已经完全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想当一回评委。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结果。
这时,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并追问他们:“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42是最高分,9.02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又再次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
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带着浓厚地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研究中,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提升了许多。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数学知识是由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如果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数学知识点也就能迎刃而解。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促进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日本村田晴彦先生研究,当左右脑兴奋达到协调时,脑电波出现同步现象,人们感到心情愉快,头脑清醒,学习效率高。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他们左右脑部处于兴奋的同步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样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根据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学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
我经常采用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有:光荣花给谁戴、开火车抢红旗、对口令、接力赛、争做无差错邮递员、我是一个好医生等。
如在教一年级较大数组成时,我设计了小白兔分萝卜:白兔妈妈拔了7个大萝卜,准备放在两个篮子里,想一想白兔妈妈怎样分。
首先让每个小朋友做白兔妈妈,用已经准备好的7个萝卜形的纸片分。
让学生到黑板前戴小白兔的头饰做白兔妈妈,把7个萝卜插在两个篮子里,看谁分的种类多。
在学生刚学加减法时利用扑克牌为道具,从中抽取一张让学生用手中的牌利用加减得出规定的数字。
这样使题目既具有培养儿童智力的作用,又富有儿童活动情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大增,智力得到发展。
把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寓于愉快的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又学得扎实和灵活。
二、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
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
”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东西做动态的处理,把抽象的图形知识作形象的演示,会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而且感到其乐无穷。
四、动手操作,创设活动情境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一组都准备了长方形纸、尺、线、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等,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四条边可能会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来证明。
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用多种方法(将长方形纸对折、用尺量一量、用线比等)证明了自己的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当学生们像一个发明家那样高兴地欢呼着“耶”的时候,学习效果自不必多说了。
五、故事游戏,创设趣味情境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根本不能和他们的童话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收集了祖冲之的有关资料,并讲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来串连的内容,我都尽量把他们带进欢乐的童话故事中。
另外,在教学中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我就和学生各做了一个活动的角,(我的角的两条边长一些)我高高地举着,问:“你们能想办法,使你做的角比我的角小吗?”有的学生立即动手,有的想了想,然后把角的两条边合拢了,变成一个很小的角,我赞扬大家爱动脑筋,又问:“那有办法让它变大吗?”“能”齐声大喊,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两条边拉得很开了。
六、猜谜儿歌,创设互动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利用一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猜谜语、唱儿歌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富有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教、学互动,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就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情境,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要“舍得”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才能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某位教师在上二年级的课前在全班学生中进行抢答式问答,规则是:当老师数出一个数时,学生接着数出下一个数,看谁答得又对又快,而二年级的学生是刚学习数的一些初步认识,对这游戏非常感兴趣,每个都非常积极地加入这个游戏,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起来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立即停止游戏,而是进行第二个游戏,这回则肖肖加深难度,由老师说出加法算式,学生说出答案,也是要求快而且对,算式不难,十以内的数相加减或者一百以内的整数想加减,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但要快,这就是他们的难度,小学生都有希望能表现自己,所以也就很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游戏中。
而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的正题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实质就在于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1.复习相同加数连加,激发探究新算法的意向,激活已有知识经验。
先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式题,让学生计算。
当加数个数较多时,计算就十分繁琐。
此时提出问题:“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算法?”2.引进并揭示新算法。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2+2+2+2+2+2=12→ 6个22×6=12 。
3+3+3+3+3=15→5个33×5=15 ;4+4+4+4=16→4个44×4=16 。
此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3.总结归纳,形成程序性知识。
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样,整个教学情境体现了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演算到抽象概括这一特点。
“如在数学课堂“小括号”这一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之后,让学生独立试解如下应用题:“一辆车上午行了3小时,下午行了4小时,每小时行20千米,试问这辆车这一天共行多少千米?”(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这样列式计算:“20×3+4=20×7”。
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怎么先算加法呢?”学生说:“不先算加法就要发生60千米加4小时的错误”,此时老师提出:“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实际情景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学生的认知活动陷入了矛盾之中。
这一矛盾为引出“小括号”创造了心理空间,成为学习“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
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促使其努力求知。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紧张感得以解除,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
因此,“矛盾式”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使知识的获得,而且可以加强学习动机,达到学有所得,学而不厌之功效。
这样,就可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的设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开拓学生计均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设“疑”,激“疑”,激“疑”的根本办法就是设“疑”,例如:在上自然课“阳光的光合”作用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被阳光照的小草会变绿,而被石头压在地下太阳照不到的小草却是白的呢?其实很多小学生在是常生活中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不知道是为什么。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
心里学家罗杰思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也渴望发现,认识,解决问题。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具有挑战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真实性的问题又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里说的“真实问题”是指与儿童直接相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的是真实的问题,或者是学生装能够想像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1.班级组织春游,有40名同学参加,需乘车去,一个人7元,250元钱够不够?2.到了河边有17位同学想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几人,要租几条船?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生的思维如同一泓平静的湖水,通过课堂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