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可大可小,现我们就小的来说说中国园林中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具有鲜明的民族代表性,同时又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以下就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例进行探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从早期“上林苑”、“阿房宫”到后期“圆明园”、“颐和园”、“苏州园林”无一例不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遵行儒家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大自然美好的环境引到居住的室内与建筑之中,将山林自然的意趣渗透到家居的空间与环境之中。这是古人对诗一般境界的追求,几千年来可谓“一以贯之”。清朝有个文人钱渌曾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就是说,环境设计应像对诗、画那样,应该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门三十六景,这些“景”就是按照各自和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如:“百万壑松峰”建筑,就因近有古松,远有岩壑,风入松林而出瑟瑟的涛声而得名的,诗一般的环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再如拙政园的扇石亭,虽仅一几两椅,但一借东坡居士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佳句,就营造出高雅的情操与意趣。中国园林的环境设计不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升华到诗情画意的境界美。作为建筑的空间,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着关系,既同一空间,因风、雨、日照情况的不同,也有印象大为的不同。如拙政园的留听阁——即“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即取“雨打芭蕉”之意;离宫中的南山积雪亭,这是透过春、夏、秋、冬时令的变化,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来全面加以观赏。“紫气春霞,鹤声送来枕上”。其设计思维与听觉相关,“纳于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日竟花朝,宵分日夕”。其设计理念又与时间的变化相关。这种以求诗的意境美的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园林古典中式风格,重视的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数的讲究,在形式上整齐划一,层次井然,追求空间方圆规矩和秩序,装饰严谨浑厚,在庄重典雅的背后内蕴着封建社会的善和美,艺术和典雅、怀古和现性、心理和伦理、信仰和宗教等文化内容。中国园林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
内美与建筑的融合创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东方美,这种东方的精美与中国建筑内的装潢与魏晋的逸士思想是一致的,润美雅丽的装潢风格,中国美学思想特点之一是索求与“性”相关的“境”,“境”可理解为审美境界,指人对环境审美达到某种精神状态。禅学认为:“心为万物之本,美是心所产生的幻象”。要让人产生“幻象”即要求设计之物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设计师在表现上,通过物质构成体注入某种观念和形态,唤起视觉感知的能力是优于语言的,明清以前的装潢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又融合老庄艺术的浸沉,外包装看上去十分润厚,色彩也是暖色的多,充分表现了逸士的自然、想象天宇的意境,这就说明当时的装潢简朴、内美,注重庄园文人美与佛学的博大超我的结合。进入明清以后,艺术主要重在表现,以趣为主,重个人之情,表现个人的美学展览,生活和艺术是一致的,中国园林就成了真正的现代艺术。中国传统园林从静美变为动美,从修生变成露富,十分气派,不但豪华之美,中国
传统园林也与日尽美,虚实相映,互相生辉,文者随性而雅,商者附庸风雅。
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好的园林“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在中国的传统园林构图中得到印证,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中国传统园林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粹,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再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中国园林的成长,事实上,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本身文化与艺术的修养,这种修养,又直接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知识的吸收。学习自然,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社会,这本身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主旨。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拿来用之于中国传统园林,可以美轮美奂,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人;精美绝伦的中国园林都曾经使世界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园林,如鱼得水,须臾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