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学习习惯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学习习惯有哪些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5、爱面子,不东不会也不问;
6、学习时沉迷于空想;
7、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
8、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什么
9、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10、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
11、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12、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
13、边做作业,边听收音机;
14、学习时常说闲话;
15、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
16、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17、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
18、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
19、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
20、基础没打好,变得灰心,自暴自弃。
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诸方面原因,不免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如作业马虎、上课小动作多、书本乱扔、学习拖拉等等。
面对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教师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矫正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怎样才算是学习习惯不良。
一、学习习惯测量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学习习惯检查表”,以便教师大致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问题:计分方法:等级评定:
问题:
下列问题.符合自己的就答“是”,不符合的就答“否”,难以决定的就答“不一定”。
1.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吗?
2.有面对书桌就是没有兴趣而把时间浪费掉的时候吗?
3.身边经常备有辞典、字典之类吗?
4.学习时有下意识动作吗?
5.在学习中有经常沉迷于空想的时候吗?
6.做过快速读书的练习吗?
7.学习结束之后,收拾书桌吗?
8.学完后,背诵所学内容吗?
9.有一边听广播或看电视一边学习的时候吗?
10.发回的试卷,经常重看吗?
计分方法:
第l、3、6、7、8、10题,答“是”给2分,“不一定”给1分,“否”不给分;第2、4、5、9题,答“是”不给分,“不一定”给1分,“否”给2分。
把每题所得分数相加,即是总分。
等级评定:
总分3分以下非常差
4-7分较差
8-12分一般
13-16分较好
17分以上非常好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每种坏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矫正时,要查明形成坏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
如果不问青红皂
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坏习惯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
例如,同样是学习拖拉磨路,有的学生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是时间概念模糊,有的是气质性格所致,有的是因为懒惰,而有的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有些坏习惯是由于学生情绪活动受到困扰而形成的。
例如,受了委屈,没有人去理解他、安慰他,他便吮手指、咬笔杆以自慰。
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而内心紧张,就以做小动作或东张西望来加以缓解,如果教师不去解除学生精神上的困扰,仅去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坏习惯,也许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槽。
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帮助学生逐步卸下心理上的负担,树立起对自己和对学习的信心,才能使不良习惯最终消除。
因此,习惯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
整个矫正过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
(二)及时性原则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的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
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的坏习惯刚刚形成或尚未形成的时候,就给予矫正。
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才引起重视。
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习惯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
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当然,及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并不是说,一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
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
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
对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
一般来说,心情
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
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
在时机适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突出。
(三)疏与堵相结合原则
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习惯;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
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时,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
聪明的教师应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做到“遇物而诲”,“遇事而诲”。
三、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疏导法(二)惩罚法(三)激将法
(四)消极练习法(五)切断联系法
(-)疏导法
疏导法是一种不采取强迫手段,而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顺势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这种方法由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学生的心理较为放松,没有抵制情绪,同时又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故教育效果较好。
例如,,
采用疏导法时,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其次,要贴近学生。
最后,要利用机会。
例如,,有个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学习,拖拉马虎。
教师通过了解,得知他迷恋于看电视,也喜欢和别人谈论电视。
于是,教师可以从电视入手进行引导,先谈电视节目、电视的好处,再谈电视的产地、电视的原理,最后过渡到学习上去。
可以用一些问题刺激一下学生:“既然你那么喜欢电视,你知道电视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电视为什么会接收到声音和图像?”“今后的电视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疏导,使他由看电视到想知道电视的原理,再到热爱学习,最后到形成良好习惯。
这种疏导法就比一味禁止或说教要好。
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学生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关心的问题,教师平时应仔细观察,深入其中,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喜怒哀乐。
这是顺利疏导的必要前提。
贴近学生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敞开;只有敞开心灵,才有疏导的可能。
教师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姿态是一种惩罚的姿态,而不是疏导的姿态。
因此,刚开始疏导的时候,教师应理解、接受甚至同意学生的某些观点和行为,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而不应一开始就反驳和批评。
如对爱看电视、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一开始应肯定电视的好处,甚至可以说明“我也很爱看电视”,再过渡到其他方面。
这样,通过“投其所好”,能贴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抗拒心理。
利用机会疏导最大的特点是顺势引流,势未足时则引而不流。
这里的“势”其实就是指的机会。
疏导有的时候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序渐进,有的时候又是随机的教育,需要教师灵活机动。
只有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教师,才能使疏导法发挥出最佳效果。
(二)惩罚法
习惯是一种行为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动力定型。
因此,要矫正讲习惯,光有疏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堵,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和惩罚措施。
必要的惩罚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有一定作用的。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它全靠自觉是不行的。
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对矫正不良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是疏导法的辅助手段,但在运用的时候要慎重。
惩罚的方式有多种,如口头批评、通报批评、罚站、记过、罚款等。
不管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并能激发他们努力改正。
为更好地发挥惩罚的效果,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惩罚适度。
第二,惩罚适量。
第三,惩罚适时。
第四,罚之有理。
第五,讲究技巧。
第一,惩罚适度。
根据学生不良习惯的程度适度惩罚,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惩罚是随心所欲的,是不公正的。
如果惩罚太重,则会引起对抗情绪;如果惩罚太轻,则不足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教育意义不大。
第二,惩罚适量。
惩罚不是正面教育,运用时要非常谨慎,次数不能太多。
惩罚如果太多,则学生会产生“免疫力”,受了罚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教育效果不大。
同时,过多的负强化会使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和自卑感,有的学生则会破罐子破摔,干脆和老师对着干,抱着一种“反正我就这样了,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
有的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翻来复去批评个没完,使学生的耳朵都起了茧子,或者动不动就罚站、不准回家,把惩罚
当成是灵丹妙药。
这种观念和做法是落后的、简单的,是不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
第三,惩罚适时。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惩罚。
合适的时机标准不一,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使惩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能积极推动学生矫正不良习惯。
例如,对有些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批评,教师可以选择他们心情平和、愉快的时候,并且语气委婉,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而对于有些胆汁质的,满不在乎的学生,则可以进行突然的强烈批评,使学生始而震惊,继而猛醒。
另外,教师要避免在自己心境不佳时惩罚学生,因为此时惩罚往往伴有个人情绪,不容易把握惩罚尺度,容易过量。
“过火”。
第四,罚之有理。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罚,使他们心服口服。
因此,在惩罚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道理,不要让学生受罚后还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道理可以在惩罚前讲,也可以在惩罚后讲,也可以边惩罚边讲,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式。
第五,讲究技巧。
为使惩罚更有效果,学生更易接受,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欲抑先扬。
在批评、惩罚之前,先进行肯定。
例如,“你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这次是怎么了?……”“这一段你在听课方面表现很好,但在完成作业方面还得加把劲,尤其是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这种欲抑先场的手法既可以融洽气氛,使下一步批评易于展开,又可以使学生受到勉励,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其次,惩罚后要避免立即表扬。
“打一巴掌、揉两下”的做法,会使学生认为教师罚错了而在自责,这会降低惩罚的意义。
再次,惩罚应对事不对人。
你所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习惯,而不是他本人。
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不应对学生整个人进行否定,而只应针对他所犯的错误。
如,教师不应说:“你真是太差劲了,我对你失望”,或
者“你这个花岗岩脑袋,屡教不改”,而可以说:“我对你的行为表示失望。
我想,凭你的能力,你完全可以做得比这好十倍。
”这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而且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不要纠缠老帐。
有的教师在批评和惩罚的时候,把学生以往的错误全部又数落一遍,热衷于“揭疮疤”、“算老帐”,这是会令学生反感的。
以前的错误已经批评过了,就不要总是挂在嘴边、记在心里。
否则,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老师永远记着我的错,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显然,这种心态会大大降低惩罚的效果。
(三)激将法
激将法是惩罚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指教师用比较强烈的或反面的言语、行为故意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学生猛然警醒,从而下决心改掉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这种方法必然会触及到学生的自尊。
从教师角度来看,运用此法是有目的的,而学生并不了解这种目的,他以为教师那些过度激烈的言行是真心流露,所以他的自尊心定会受到伤害。
而且,他对教师可能抱有不满、怨恨、冷漠等情绪。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不要运用激将法,控制不好的话,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运用激将法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对象。
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言行。
选择合适的对象对那些自尊心强、表面满不在乎,又屡教不改的学生适合采用激将法,而对那些胆小羞怯、敏感脆弱的学生则不宜采用。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场合。
可以私下激将,也可当众激将,而当众激比私下激更为有效,对学生的震撼力量也更大。
选择合适的言行激将时,教师的言行比平常的批评要更加激烈,更带有刺激性,要使学生霎时间感受到刺伤后的痛苦,这种痛苦足以使学生痛下决心。
例如,某学生学习时
粗心马虎,教师教育多次均无效。
单元测试又因粗心而损失惨重。
发考卷时,教师发到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要是能改掉粗心的毛病,老师我就要搬到月球上去住了!”语调中饱含失望、轻视和讽刺。
全班哄堂大笑。
这位学生的脸“刷”地红了,并且怨恨地看了老师一眼。
自此以后,他憋足了劲要把自己的毛病改掉,从做作业到复习到考试,均认真对待、仔细检查。
两个月下来,似换了一个人。
这时老师向他点破:“看来激将法确实能帮你改掉坏毛病。
”可见,运用得当的话,激将法具有别的方法所没有的妙用。
(四)消极练习法
要矫正不良习惯,其前提是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而要控制则必须首先意识到所要控制的行为。
然而,习惯行为是自动化了的,往往意识不到,因此,要克服它,必须首先降低它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它的意识自觉性。
消极练习法的目的就是降低不良习惯的自动化程度。
它是指让学生故意地、认真地去做原先那些无意识的、自动进行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不良习惯的行为进程,增强对它的意识程度,降低其自动化水平,从而克服这些坏习惯。
例如,,又如,,
消极练习法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习惯矫正,它只适用于那些行动性强并且动作较简单的习惯。
对于那些复杂的、有一系列动作的习惯,消极练习法就难实行了。
例如,,某学生常把“猜”写成“债”,这次更正了,下次照样错。
教师就让他把错字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写上多遍,每天写一次,连续写10天。
结果,他反而不再写错了。
又如,,某学生学习时常咬笔杆,听课时咬,做作业时咬,看书时也咬,只要笔在手里不写字,他就自动地开始咬笔杆。
老师批评、父母责骂、他自己也痛下决心要改正,但
都效果不大。
后来有位教师建议他采用消极练习法试一试。
要求他每天做6次消极练习,每次练习都对着镜子连续咬笔杆3分钟,休息1分钟,反复3次。
咬笔杆时必须认真“欣赏”镜子中的自己。
10天后,他的坏习惯就改掉了大半。
(五)切断联系法
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
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一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我们称之为先行事件或先行行为。
它们对不良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行事件间的联系。
例如,有的学生在家里一吃完晚饭就顺便往沙发上或椅子上一坐,一坐下来就开始着电视,一看电视就会不得走,等到磨磨蹭蹭开始做作业时,时间已晚,于是作业做得马虎潦草,也没有时间去预习和复习。
天天如此,成为习惯。
要矫正学生的这种坏习惯,就要切断这一系列动作间的联系。
一旦哪一个环节接不上了,坏习惯也就会随之逐步消除。
怎样切断联系呢?一是尽量避开先行事件。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家长可以不开电视,也不允许小孩开电视,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行为出现。
二是有意识地中止开始出现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完饭刚准备往沙发上坐,家长就可提醒;“吃完饭不要马上坐。
到房间里去走一走,然后开始做作业。
”这样经常中止,不良习惯便可逐步克服。
在学校里,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些方式切断不良习惯与先行事件间的联系。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套在学生身上无形的枷锁,阻碍着学生的学业进步。
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但也并不是无药可救。
只要教师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能多一些耐心、爱心和细心,不良习惯仍然是可以矫正的。
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让我们再一次记住培根的名言:“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
保持良好学习行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
纵观任何一个学习群体,都会发现,总有少数同学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也会有几个同学总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分析过多个学习群体后,就会发现,前者往往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后者往往具有不良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认真吃苦型,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类同学往往不怕困难,不会被暂时的挫折吓倒。
2、敢于攀登型,这种类型的同学,从不满足于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讲授,而是精益求精,常取得优异成绩。
3、井然有序型,这类同学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平时条理清楚,脚踏实地,有一定的压力但不重。
与以上几种良好学习行为相对应的是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如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怕苦怕累、缺乏上进心等。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对抗型,这类同学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或有意对抗。
经常迟到早退,对教师怀有敌意,逆反心理重,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2、抑郁型,这类同学一般性格内向,心胸狭窄,遇到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常常由于长期心情不愉快和过多的抑郁情绪而影响学习。
3、厌恶型,这类同学往往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以至于厌恶学习。
4、白日梦型,这类同学学习怕苦怕累,得过且过,在课堂上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而课后则精神抖擞。
平时喜欢高谈阔论,似乎有满腹经纶,理想很远大,但总是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类同学往往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人容易陷入情感纠葛而不能自拔。
5、偏科型,这类同学有的是因为自己以为某学科没有用途,而不愿在该学科上花时间;有的是因为自己某一学科基础太差,学起来困难较大,所以干脆放弃不学;还有的是因为不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而把情感迁移到该学科上,也不愿
学习该学科。
6、学法不当型,这类同学一般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刻苦学习,非常希望成功,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如只知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不良学习行为,使很多同学学习效果不良,学习压力很大,如果能懂得一些现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进行规律分析,结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加以改进,则必能优化自己的学习心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已成为热门课题,在中国,各学科领域已经在逐渐渗透学法指导。
让我们先从学习心理着手,学习有关的学习心理论,探讨你的学习特点,共同努力以提高你的学习效果。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充分利用课前、节假日和平时的零碎时间进行自学。
2.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
精读为主,博览为辅。
教科书、有关参考书要精读,其他读物要博览,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3.自学时要多思考。
真正做到:边读、边想,力求理解,提出问题,引向深入,把书读"薄",增进学识。
4.要注意积累材料。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然后把资料归类,以便使用。
5.处理好自学与从师的关系。
坚持自学与从师相结合。
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问题,有时靠个人的能力是不能解决的。
如能善于从师,请教师长或同学则可以少走弯路。
在自学的基础上能有几个良师益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启迪思想,这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是大有帮助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荐的《十诀学习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序:有浅入深,循序渐进;二勤:精于勤,荒于嬉;三恒:持之以衡,锲而不舍;四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多动笔墨,多作笔记;七习:温故而知新;八专:专心致至,专心博广;九思:多加思考,学校运用;
十创:触类旁通,敢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