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

摘要:滨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综合分析滨州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从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三方面系统探讨滨州县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以共拓市场、利益共享、信息共享、产业集群、文化品牌、精品立市为策略,进一步挖掘资源特色,提高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开发;滨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20-01滨州市地处鲁北平原,渤海沿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北通渤海,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东临东营市,南连淄博市,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与德州市接壤。辖邹平、博兴、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和滨城区六县一区,总面积9444.65平方公里,总人口368万,农业人口308万,占83.7%,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滨州历史悠久,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风俗民情独特,旅游潜力巨大。

一、滨州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1、滨州旅游资源滨州旅游资源总体可分为“孙子兵法、故国神游”历史文化;海滨湿地、盐田绿洲;河湖风情、特色民俗;森林观光、游憩休闲四大资源板块。如表1:

2、滨州市旅游资源评价

从资源种类上看,滨州市旅游资源比较齐全,但总量较少,相对平庸,缺乏有独立性、有知名度的精品,多数资源美学价值偏低、可替代性较强,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大。

从资源市场吸引力来看,除孙子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外,大多数旅游资源目前知名度较低,以短线旅游为主,因而在相当的时期内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开发存在很大难度。

从资源空间结构上看,滨州市旅游资源零星分散,区域间雷同现象普遍,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沾化和无棣湿地以滩涂、海鸟、海产品为主要特色,但不具备垄断性,而与滨州同属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湿地兼有“黄河入海”的优势,其开发程度、资源品位与知名度都在滨州之上,滨州这些资源的开发难以形成对东营的替代,沾化县推出的赶海拾贝活动,迎合现

代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发展潜力,但青岛、烟台、日照等地已开发了赶海系列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具有相当竞争力。滨州的各种古文物数量不少,有些历史价值较高,但普遍存在遗多迹少的劣势,难以形成市场亮点。

从资源区域整合开发来看,目前,滨州各县市各自为政,旅游资源各推自身特色,各树自身品牌。各县均从保护本地客源市场的角度出发,不是主动做区域性宣传,为旅客介绍相邻县域间的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而是封锁信息,制定地方保护政策,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对市旅游局要求共同开发的项目缺乏诚信精神。

二、滨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运行机制

1、政府推动

各县政府应以开放的意思面对旅游合作,在体制层面,应站在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有效整合区域旅游经济资源,合理设计和开放旅游路线,把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经历,建设无障碍旅游区。要大力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惊醒区域合作的进程,并帮助解决合作中的困难。要加强引导和协调,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旅游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要加强对生态文化保护的强力监督,规范旅游行业市场秩序,协调市场竞争中各方利益,培育旅游诚信服务形象,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市旅游局和各县分管领导、各县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常设矩阵型组织结构“滨州区域旅游发展联席委员会”,联席委员会拥有相对充分的行政管理权,具有比市旅游局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范围,接受主管旅游的副市长领导,各组织成员接受既是职能方面又是产品方面的二元子目标,。联席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各县旅游景区的工作,对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开放、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建设、营销上的合理。这种独立于各县行政区域之上的决策管理机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滨州区域旅游发展进行决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充分代表各县的利益,较容易得到区域成员的支持。

2、市场导向

滨州各县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必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互补性的孙子文化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产品和无棣、沾化海滨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为龙头,以统一协调的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满足游客需要为核心,坚持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满足顾客核心利益的同时实现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为利益、旅游企业利益三种利益关系的有效整合,形成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3、优势互补

滨州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要围绕市场抓开发,形成各县特色、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格局。滨州属于欠发达区域,应集中人、财、物资源重点打造孙子文化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和无棣、沾化海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两大品位较高,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的产品,形成旅游精品,成为市场的卖点,以此带动其他县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滨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

1、共拓市场、利益共享

积极推进建立以滨州旅游发展联席委员会为主的合作机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景点、景区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共同设计旅游线路,统一对外宣传形象,从共同的旅游主题“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出发,统一形象策划,变各县区产品雷同的替代关系为互相辉映、特色突出,形成合力的互补关系,努力寻求差异化经营、特色化经营和横向产品分工体系,从而实现客源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2、信息共享,产业集群

目前滨州旅游发展迅速,但同省内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以滨州区域旅游联席委员会为载体,统筹规划、管理旅游产业;以孙子文化、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两大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提升产品的内涵与品位;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相互交流和反馈产品信息,实现客源互送,市场共拓。围绕旅游六大要素,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中企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等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将各县区强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双方的市场份额,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推动共同市场的持续发展。同时按照先周边,后闯远的原则,努力使滨州旅游产业集中融入周边更大的京津冀产业集群之中,力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文化品牌,精品立市

紧紧围绕滨州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培育滨州旅游特色,围绕市场开发产品,保护和开发滨州独有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形成滨州的城市品牌,谋求超常规发展。根据滨州旅游资源的特色,精心设计,推出有滨州特色的孙子文化和海滨湿地两大旅游精品,同时常变常新,以持久吸引海内外游客。

参考文献

[1]曹喆,包丽艳.论贫困地方的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书[J].旅游管理,2001(5):15-17

[2]廉正发.价值链整合问题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82-84

国内外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借鉴

国内外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借鉴 一、法国普罗旺斯 1、发展现状及发展历程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是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经验借鉴 ——拥有最丰富元素的乡村度假地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 薰衣草几乎已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由于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宜薰衣草的成长,再加上当地居民对薰衣草香气以及疗效的钟爱,因此,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的迷人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特色乡村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 普罗旺斯的特色乡村美食同样享誉世界,由于靠近地中海地区,这里的食品以热辣及丰富的海鲜闻名,本地出产的农作物的香草、橄榄油、大蒜与西红柿代表了普罗旺斯的烹调主要原料。野味有肥嫩山鸡、兔肉。11 月至3 月,还有最鲜美的松露供应。当地出品优质葡萄美酒,其中20%为高级和顶级酒种。由于地中海阳光充足,葡萄含有较多的糖分,这些糖转变为酒精,使普罗旺斯酒的酒精度比北方的酒高出 2 度。略带橙黄色的干桃红酒是最具特色的。特色的乡村美食同样成为使世界游客趋之若骛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恬静乡村氛围 上天的眷顾,永远和煦温暖的阳光,大地的馈赠,连绵起伏的群山,南边蓝得沉甸甸的地中海,时代累积普通而傲人的文化,造就了普罗旺斯人的自信沉稳,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具有“有用性”和“基础性”两大最基本的属性。 旅游资源:属于资源的一种,是伴随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管理过程中被逐步深化认识,但尚未取得一致认同。 旅游资源三大要点: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③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形态) 旅游资源的客观存在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的争论,一是物质与精神的争论,即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有形的。二是自然与开发的争论,即旅游资源既包括未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开发利用的。 2、旅游资源富有旅游吸引力(价值功能) 首先,旅游吸引力体现了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最基本属性。 其次,旅游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范围。 第三,旅游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资源的效益。 3、旅游资源具有中和效益性(价值功能) 如果旅游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利用,那么它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社会和环境效益。 4、旅游资源是动态发展的(存在形态) 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发展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功能特征——吸引性 2、空间特征——广泛性、区域性、固定性 3、时间特征——节律性、动态性 4、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5、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利用的永续性 6、文化特征——美学行、知识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天然性(形成) 2、生态性(状态) 3、地带性(分布) 4、变化性(时间)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为性(形成)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 3、时代性(时间) 4、精神性(内涵) 5、阶级性、阶层性(层次) 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 旅游休闲需求(休闲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动机或需要)→旅游消费活动(旅游者)→旅游开发活动(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经济 可持续旅游发展: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2019年文档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作为与国际接轨时间较早、整体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旅游业,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旅游业竞争已从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旅游发展。江西上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如何在江西对接长珠闽,“泛珠三角”(即“9+2”经济圈)区域加强协作的大背景下,借助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大棋盘”,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参与合作各方共赢为目标,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旅游资源整合内涵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的是协调、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上犹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犹地处赣湘粤三省边衢旅游黄金三角区,与其相邻的江西崇义、大余及湖南桂东、汝城四县,均属国内县级旅游资源富集区。在总面积8969.2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作为典型的亚热带绿色生态综合旅游区,该区域以大面积原始生态林为主色调,物种呈多样性和谐共处,集奇山、秀水、飞瀑、温泉、溶洞、高山草甸、高山梯田于一体,配以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南粤文化、红色文化和理学文化为背景,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文化底蕴浓厚。区域内以被誉为“世界级旅游珍品”的上犹森林小火车、全国三大鸟道之一的五指峰“鸟岭”、入选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崇义阳岭负离子、扬名南粤的梅岭古驿道、号称“湘南第一峰”的八面山以及“华南第一泉”的汝城地热等为 代表的旅游资源均具有国家级旅游品质,互补性极强,开发潜力巨大。 2.区域所属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前提。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中转站”作用,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在该区域东西2 00公里范围之间,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动脉,赣粤、京珠两大高速公路,1 05、

通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Tourism旅游经济 1962012年12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c26165838.html, 通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浅析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丽娟 王延伟 摘 要:通化作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级市,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资源状况不相符,虽然有许多不可控的外在原因,但是可以在现有资源的状况下,进行不同主题资源的整合发展,从而达到促进通化市旅游产业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通化 旅游 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196-02 通化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下辖梅河口、集安两市,柳河、辉南、通化县三县,东昌、二道江两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通化是医药城、葡萄酒城和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 “中国中药之乡”、 “优质大米之乡”、 “葡萄酒之乡”、 “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15处,其中4A级景区4处,3A级5处,2A级5处,A级1处。有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有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以及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迹。2011年,通化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4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3亿元,与旅游大市相比相对落后了一些,也与通化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通化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找到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原因,然后对旅游资源进行基于主题的整合,进而加速通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 通化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1.1 交通影响 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长春市和吉林市比,通化市的交通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因为通化处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属于边境地区,不具有地理区位优势,通化市没有客运机场,高速公路与长春、沈阳、吉林、哈尔滨、大连这样的东北中心城市还没有贯通。铁路方面,通化境内的铁路基本上都是单线铁路,运力低且速度慢。 1.2 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通化市2/3以上的面积为山区,属长白山系。南部是鸭绿江与浑江之间的老岭山区,中部是浑江与辉发河之间的龙岗山,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沉降,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地貌。由于其地貌特点,造成通化市的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很多景点还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加之交通相对闭塞的影响,游客在游览这些景点时,在路上会花去太多的时间,影响游客的旅游心情。 1.3 营销宣传缺乏整合 由于通化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所以目前通化市旅游营销的整合性较低,各地区各自为政,旅游资源丰富的集安市和辉南县营销宣传做的比较好,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和辉南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其他地区知名度相对较低,整个通化地区的旅游营销没有整合起来。 1.4 季节影响大 在通化市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自然风光景点占的比重很高,15个A级景区中,12个是自然景观,而由于通化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很多自然景点的最佳游览期为每年的5~10月份。一年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不适合游玩,特别到了冬季,很多道路雪后路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5 旅游业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很多地方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整个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很多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这时候交通便利,景点集中度高、景区知名度高的地区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2 基于主题游的通化旅游资源整合 在众多制约通化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当中,有些原因是没法改 Guests/Travelers等,其下是正文,例如:Tourists are requested to note that we have breakfast at 7:00 A.M and start off at 7:40 A.M tomorrow.(各位游客,明天早晨7点吃早餐,7点40分出发。)总之,涉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掌握旅游英语的人才从事该领域的各项工作。掌握旅游英语的各方面语言特点,无论是对涉外旅游从业者的书面翻译水平,还是听说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任婷婷,韩芳.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J].商业现代化,2007(7). [2] 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 2008(5). [3] 李再侠,王淑玲.旅游景点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也谈承德避 暑山庄景点翻译[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4] 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J].科技信 息,2006(7).[5] 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8(9). [6] 朱华.英语导游听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7] 范雨涛.英语旅游广告语的风格特点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 科版),2011(2). [8] 清水伊莲.https://www.360docs.net/doc/c26165838.html,/question/[ED/OL] 2011(6).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综述论文.docx

成功承办了99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 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 次突破200亿,达到204 亿,比1998年增长49。 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 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 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云南素有" 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 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 个方面1、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 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 在海拔764~6740 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 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 更是

长城村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长城村:打造北部山区乡村旅游新亮点 长城村位于开州北部山区,与四川省宣汉县漆树乡接壤, 境内主干道(原开州至城口省道)已油化,村内人口居住 密集区支路已全部硬化,农户住家通车率达90%以上,80% 以上田、地可通车直达。平坝水田周边的河提、田埂、便道已全部硬化,境内平坝地区有主河道“漆树 河沟”穿村而过,数十条小河沟分布在平坝两边的坡地、梯田及树林之间。洞子湾、石膏湾、避匪洞、将 军山、一线天、石笋峰、圆潭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乡村旅游有待开发。 长城村尽管已经摘掉贫困村帽,但是贫困户的持续稳 定增收仍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整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 走不出、长不大、起不来的困境。脱贫攻坚战略实

施以来,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开花结果。长城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便利交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点。长城村村支两委为此召开多次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大进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长城村决定建立开州区圆潭.乡土印象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开州东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实施。 生态农业观光园总投资280万元,开县东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00万元,申请产业项目专项资金180万元, 7户建卡贫困户以土地、人工、现金入股的方式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营。计划建设砖混结构综合楼1幢;具有农村特色的房屋11间;小木屋5栋;休闲便道5000米(宽1米,数条);停车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公共厕所1间;露营烧烤基地1个;自助野炊基地1个;游泳池1个;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1个;整修及美化河堤2000米,预计总投入280万元。同时将基地已建成的50亩标准化流水鱼养殖场扩大规模,实现乡村旅游与渔业一体化发展,实现贫困户致富增收,预计投资20万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Vol.28No.1 Ja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旅游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分布状况,进行整体的整合规划.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树立大旅游、大整合的观念,采取合理措施,加强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 1赤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整合创造了条件 赤峰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历史悠久,文 物古迹众多,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6800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地热温泉3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赤峰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胜地,阿斯哈图石林和喀喇沁蒙古亲王府晋升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中,在全国3景系、10景类、98景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具备全部景系和10景类的8类,98景型中拥有87种,占全国基本景型的88.8%;地文景观类资源占全国的75%;水域风光类资源基本类型占全国的71.4%;生物景观类资源基本类型占全国的100%;赤峰市自然景观景型30种,历史遗产景类资源单体树木6855个,大型自然景类景系单体树木也高达96个.著名的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巴林草原等,夏季绿草如茵;达里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闻名于世;克旗、宁城县、敖汉旗热泉水温高,疗效好,适宜疗养度假;黄岗梁、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罕山林场、乌兰达坝林场、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汗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好去处;第四纪冰川遗址———冰臼群、阿斯哈图石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喀拉沁旗石灰岩溶洞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发现的溶洞,开发前景广阔.已开发的克旗热水—黄岗梁旅游度假区、达里湖度假村、宁城热水—黑里河旅游区、翁旗其 甘、布日敦、勃隆克沙漠综合旅游区、喀拉沁亲王府、马鞍山、敖汉响水及有江南水乡风光的小河沿旅游点都已初具规模,契丹·辽文化、红山文化考古旅游线日趋完善.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赤峰市党委、政府对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 2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赤峰市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进入旅游发 展的快车道,赤峰市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激励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旅游业也成为拉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让原生态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赤峰市区域旅游产业进行整合尤为必要. 2.1有利于提升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 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历史悠久,但相互之 间缺乏文化上的内涵联系,区域旅游系统开发理论是一个集市场、资源、产品、形象策划、营销、环境、培训、管理、人力、资本于一体的综合开发,但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没有系统的旅游整合概念,旅游宣传主题不够突出,旅游服务滞后,因此,赤峰市旅游资源必须通过资源整合,才能提升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 2.2 有利于打破行政障碍,减少相互之间市场上的恶性竞 争 赤峰市地域辽阔,绝大部分旅游景区位于赤峰市所辖各旗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障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和条块分割的束缚,各行政区的旅游项目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各旗县行政管理部门只是从局部利益出发,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各旅游企业之间则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自相残杀,降低价格,以吸收本地区旅游在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造成企业相互之间损伤严重.因此,赤峰市旅游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整合,才能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刘学鹏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赤峰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旅游资源较为分散,基础薄弱,缺乏整体布局,因此,对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为必要.本文在空间结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旅游系统、企业集团化方面,对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赤峰市;区域旅游整合;必要性;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098-03 第28卷第1期(上) 2012年1月98--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试卷(A)

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商学院联办大专旅游管理专业 第一学期《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课程试卷(A) 班级:201 级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统分人复核人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旅游资源共性特征的是______。() A.区域性和特色性 B.观赏性和体验性 C.单一性和耐损性 D.引力性和定向性 2.国家标准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客观存在的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将 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_____个基本类型。() A.145 B.155 C.165 D.175 3.下列属于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有______。() A.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 D.成岩作用 4.下列不属于自然类旅游资源特点的是______。() A.历史时代性 B.地带分异性 C.自然演变性 D.生态脆弱性 5.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以下属于地文景观的是______。() A.草原与草地 B.河口与海面 C.冰雪地 D.岛礁 6.下列属于我国三大国粹的是______。() A.武术 B.国画 C.围棋 D.书法 7.下列不属于旅游资源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的是______。() A.价值工程法 B.层次分析法 C.模糊数学评价法 D.方差分析法8.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园林造园的“三境”层次的是______。() A.生境 B.美境 C.画境 D.意境 9.旅游客源市场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又被称为_______。() A.潜在市场 B.机会市场 C.核心市场 D.边缘市场 10.旅游活动类型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下列属于提高层次的是_______。() A.游乐购物游 B.休闲度假游 C.浏览观光游 D.宗教朝拜游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研究性分类方法的两分法是指把旅游资源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人文旅游资源。 2.北京卢沟桥、潮州韩江广济桥、________________、赵县的赵州桥并称我国四大古桥。 3.特吉旺设计的二个评价指标指数是:舒适指数和________________。 4.旅游资源调查主要分为前期准备、实地调查和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步骤。 5.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是:开发特色性原则,市场导向性原则,_________________, 和发展综合性原则。 6.旅游经营管理3P模式是指岗位管理、________________、薪酬管理。 7.按发展阶段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形象导向型和 ________________。 8.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社会演变性、历史时代性、________________、发展持续性。 9.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的旅游资源一般选择的开发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 10.在舒适指数表中,“-1”表示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题5分,满分25分) 1.旅游资源 得分 得分 得分

乡村旅游资源生开发与整合策略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 我国当今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但是因为市场机制及法律问题,其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不合理,当地农民受益少,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资源的生态开发与整合。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考试复习知识点范文

一、简答或论述(20+20) 1、为什么旅游业是一项很脆弱的产业? 答:(1)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 (2)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依赖于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发展。 (3)旅游业具有外向性。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政治稳定、区内外联系便捷,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4)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要进行长途跋涉和很多户外活动,对天气有一定的要求,人体最感舒适的温度一般在18-26摄氏度,气温太低或太高不利于外出旅行;暴雨、台风等也会对户外活动产生干扰。当然,游览人文旅游资源受季节的限制较小。 (5)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对旅游业的冲击很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如2003年北京SARS、2008年“5.12”大地震等,都对相关地区的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3、旅游区位论涉及五个方面的概念:地理区位、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 P17 (详细了解) ①①地理区位,一方面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由于地域分布规律,形成的千差万别的地域特征。 ②②资源区位,一方面是旅游目的地资源本身的竞争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开发的规模和档次,当然也 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对于客源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另一方面,是旅游目的地资源与周边一定距离其他目的地资源的竞争与合作可能性。 ③③经济区位,是指旅游目的地在其所处的行政单元中所居的经济位次,包括经济实力、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及国家政策的 支持强度等。旅游开发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障,处于不同经济区位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发过程中,得到的经济支撑很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开发结果和发展速度的显著差异。 ④④市场区位,由于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游客的游览空间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即便是现代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空间距 离的不可灭性仍将客观存在。 ⑤⑤交通区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也就是交通区位。具体到旅游交通区位而言,主要指旅 游目的地本身对外交通条件以及与周边重要客源地的交通连接关系。 4、 5、空间布局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主要体现在三种开发模式上,即据点式开发模式、点轴式开发模式和网络式开发模式。 P19(详细了解) ①据点式开发模式,也称增长极开发模式。它是以某旅游城市或著名旅游景点为龙头,带动周边景点区域的旅游开发。这里的点是一定区域内的著名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增长极开发模式适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或经济的稀疏区、经济不发达地区 ②点轴式开发模式,是以点轴为主线的条带式开发模式。这里的点是前述的主要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所谓的线是指线状基础设施。凭借线将各个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便成了点轴系统。这种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中期,或旅游资源相对呈带状分布的地区 ③网络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或经济重心区,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度较大,旅游需求旺盛,众多旅游景点和旅游带建设全面启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体系——旅游网络。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周边的旅游开发。 4、为什么滨海旅游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答:(1)有益健康。保健一直都是一种主要的旅游动机。海水中富含钠、钾、碘、镁、钙、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尤其是碘的作用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滨海空气中除较多地含有这些元素之外,氧和臭氧的含量也较多,因而对人体健康有利。 (2)气候宜人。由于水的比热大于陆地,因此滨海地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小,一般冬暖夏凉;另外,滨海环境比较舒适,空气洁净清新,阳光也比较充足,且紫外线较多,是“日光浴”的极佳场所。 (3)景色优美。滨海地区景色优美,适合休闲、观光、旅游。 (4)运动健身。海滨除了是理想的浴场外,还可举行冲浪、帆板、赛艇、潜水、垂钓以及排球、足球等多种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水上及沙滩运动。 (5)海鲜美食。滨海地区可提供海鲜等多种可口的食品,是美食旅行的好去处。 5、客源地对于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闲暇时间和个体特征。 P109(详细了解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