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意境关系

合集下载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古诗词与流行音乐,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至今,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流行音乐则是现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1. 古诗词和流行音乐的基本关系想要谈论古诗词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古诗词的美在于文笔精湛,意境深远,而流行音乐的美在于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歌词生动有力。

这两种美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来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

古诗词和流行音乐都是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古诗词往往是书面语言,容易使人产生距离感;而流行音乐则是口语化的,更容易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2. 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歌词创作古诗词的语言表现方式多样,文字精美古雅,对于歌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句话深情而生动,给人以美妙的愉悦感,如果结合现代音乐的音乐元素,会产生更加美妙动听的作品。

(2)为创作提供素材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可以为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素材,而且还能够为作品增添文化内涵。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这些诗句可以为作品注入更加深远的意义,将音乐作品升华为更加宏大的艺术品。

(3)推动音乐教育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古诗词融入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同时,将古诗词融入音乐教育,也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新颖而有趣的学习方式。

3. 古诗词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对于古诗词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先例。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流传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一直以来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的影响力也扩展到了流行音乐创作领域。

本文将浅谈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首先,古诗词的优美语言给流行音乐带来了灵感。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而流传至今。

它们运用了精巧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语言表达和深化的意义,使得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姿态和音韵美。

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中融入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歌曲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引发听众的共鸣。

其次,古诗词的深邃意境能够为流行音乐注入思想内涵。

古诗词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它们以寥寥数语表达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态度。

流行音乐作为当代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形式,创作者可以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将深邃的意境融入歌词中,使得歌曲不仅有音乐的魅力,更有思想的力量。

第三,古诗词在音乐节奏、调性上给流行音乐带来了创新。

古诗词的韵律和篇章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与流行音乐的节奏和调性是相契合的。

流行音乐创作者可以借鉴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创造出与传统曲式不同的新型流行歌曲,既保持了传统的内涵,又符合现代年轻人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最后,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流行音乐创作者将古诗词中的经典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去。

同时,也为古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总结起来,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的灵感、思想内涵、节奏调性的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

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丰富。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能够借鉴古诗词的优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使得古诗词的影响力得以延续,并与时俱进。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

也正因此,纵览几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处是古典诗词的风韵尤存。

本文中,我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并在最后附上我的个人感想。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

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其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

二、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1、认识歌与诗这

二、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1、认识歌与诗这

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 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 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 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作品的知名度 、古今 审美趣味的差异、歌与诗词毕竟有别 )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
二、在古典与现代之间
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
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
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整句沿袭,或释其大意,或 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 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一道特殊的景观。
三、关于诗、歌互动的几点思考
实际的情况很可能与此相反:没有古典诗词的介入,
歌依然不失为歌;而随着歌领地的日渐拓展,诗正 离我们远去。
三、欣赏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兰亭序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 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岁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却 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拦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对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岁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却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岁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结合实例谈谈现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诗词的创作与融合

结合实例谈谈现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诗词的创作与融合

浅谈当今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文化。

放眼当下,虽不能说流行歌曲能执牛耳,但也是流行文化中主力之一。

诚然,流行歌曲之中虽有糟粕,但亦不能掩盖它的精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融合给当下的流行歌曲注入了一道清流,是当下流行歌曲之中的精华。

纵观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是旧词谱新曲。

这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

这当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

其他比较出名还有张明敏唱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徐小凤的《别亦难》。

这些作品给旧词赋上新曲,不仅给中国古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流行歌曲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其二是通过改编诗词,使诗词融入新词中。

成功的例子当属琼瑶为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写的主题曲。

例如《庭院深深》取自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却上心头》取自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几度夕阳红》取自明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帘幽梦》取自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等。

其三便是通过选取古典诗词中的一句或几个意向。

这类作品比较多,大多都是旧词取新意。

相当下的周杰伦,许嵩等都有此类作品。

如周杰伦的《兰亭序》中一句“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意象相同,都有抒发孤寂零落之情。

再有《东风破》更值得一提, 对于《东风破》来说,首先值得分析的就是歌名的取法,“破”,据《宋史·乐志》载太宗亲制“曲破”二十九曲,又“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曲。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

《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

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

”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

“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

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

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

“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

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

《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

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

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古代诗词与当代流行歌词之渊源

古代诗词与当代流行歌词之渊源

古代诗词与当代流行歌词之渊源
古代诗词与当代流行歌词之渊源: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现代歌词作为一种传承形式流行于当下,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歌词创作者从古典诗词中寻找创作灵感,试图营造现代歌词的古典意境美,让人感受到了诗词与歌词相互融合碰撞后散发出迷人魅力。

古典诗词和现代歌词看似两种不同文化格局对立而站,却相互融合并存,这样耐人寻味的想象值得深入探寻。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

古典诗歌直接成为流行音乐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音乐另一表现空间,考量着当代音乐人对文化的把握。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层次。

音乐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古典诗歌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这个地方。

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

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

中国的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是当代许多流行音乐创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
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古典诗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

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众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歌相联系,看是否和谐悦耳,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高下进行评判。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古诗词的影响不容忽视,它能够给流行音乐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让音乐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因此,本文将就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行讨论。

一、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联系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千年风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欢的良好品味之一。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而流行音乐则是一种受欢迎的音乐类型,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摇摆的舞步,让人们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中。

古诗词和流行音乐都有着相似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古诗词的影响非常明显。

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联系有三个方面:1.旋律方面。

古诗词的旋律古朴典雅,其音韵美妙,节奏流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典范。

而流行音乐则以朗朗上口的旋律为主,使听众容易接受和记忆。

因此,在音乐创作中,一些作曲家常常借鉴或引用古诗词中的旋律元素,来增强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和时代感。

例如,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流行歌曲《流芳》,就借鉴了元代文学巨匠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中的音乐元素,使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得深远而又古色古香。

2.歌词方面。

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充满了诗意,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

而流行音乐的歌词则直接表达情感,有着强烈的现代感。

因此,在音乐创作中,一些词曲作者常常将古诗词中的优美语言和富有诗意的表述方式融入到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例如,许嵩的《演员》中,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句“雨后初晴漠漠轻烟,绿树依稀见桥边”融入了歌词中,让这首歌的文化气息更浓。

3.意境方面。

古诗词的意境多半是优美、深远、含蓄的,具有高度的情感表现力和意境感染力。

而流行音乐则更多的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追求简洁、明快、有力的效果。

因此,在音乐创作中,一些词曲作者会将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流行歌曲的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文化感染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值得探究,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本质上相差不大,在描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古典诗词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音乐本质主题内容思想取向影响优势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

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

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

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

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

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

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

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

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

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

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

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

其次,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

虽然诗的流行主要是在士大夫阶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社会的主流阶层由市民阶层取代了士大夫阶层。

在宋词在鼎盛时期不仅为士大夫的所好,更是为市民阶层争相吟诵。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之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的流行歌曲开始蓬勃发展,广受欢迎,成了我国音乐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乐章,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十多年来,流行歌曲穿街走巷、日益壮大,成了"流行"最有资格的代表。

然而,当代歌曲文化市场中,在广泛流行的同时,却充斥着很多低俗的歌曲,使得流行歌曲文化市场显得燥热和杂乱,使人更为忧虑的是,这种低级、庸俗的流行歌曲的无止境流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情感造成严重的冲击,影响极坏,后果不容乐观。

所幸的是,一些有艺术感有责任感的文人或音乐人兢兢业业、力挽狂澜,创造一批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笔者以下将努力探究当代的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这种客观存在的形式、特点及其意义。

一、雅与俗的问题雅俗文学的出现是源于阶级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不同自然产生阶级的差别,从而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的或雅或俗的不同文学形态。

中国文学史上"雅"与"俗"的问题,向来是很复杂且具有争论性的,它具有时空性、阶级性等性质。

论及文学雅俗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雅俗文学的涵义。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宋若云在《逡巡雅俗之间*中文摘要》讲道:高雅文学是"以诗文为主要文类,以受过较高深教育的文人为接受对象",大众俗文学是"民间讲唱文学,以文盲或农村粗识文字者为主要接受对象"。

浅谈“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主题的传承

浅谈“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主题的传承

浅谈“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主题的传承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年轻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中国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中国风不仅体现在音乐、服饰、建筑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歌词中。

许多中文歌曲的歌词都受到了唐宋诗词的影响,这种受到唐宋诗词主题传承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歌词的角度,探讨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主题的传承。

一、对唐宋诗词主题的直接引用在中国风歌曲中,经常能够看到对唐宋诗词的直接引用。

例如,林宥嘉的歌曲《成全》中就引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这一诗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通过这种方式,歌曲中的歌词体现了唐宋诗词的韵味,同时也传承了唐宋诗词的主题。

另外,李宇春的歌曲《易水歌》中,也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一诗句用以描述爱情的美好,虽然出自唐代,却不失时代感,在中国流行音乐中被二次使用,传承了唐宋诗词主题。

中国风歌曲中,除了直接引用唐宋诗词之外,还有很多歌曲将唐宋诗词的主题艺术化的表现出来,这种艺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歌词中运用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话中,金樽和月亮的意象,在很多中国风歌曲中得到了运用。

例如,《三生三世》中的歌曲《凉凉》,歌词中表达失恋时的心情:“冰雪银花,似锁仙境,雾里看花很惆怅。

”这里的银花可看作是李白诗中的金樽,雾里看花则是指月亮。

2、在歌曲的主题及表达上有唐宋诗词的影子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一句话中的江、海、月亮的意象,在很多中国风歌曲中得到了运用。

例如,《三生三世》中的歌曲《三生三世》,歌词中主题为爱情,“红尘里,情牵一世。

”这种表达方式又是对唐宋诗词中“水深火热相思尽,红尘滚滚爱情深”的承传。

3、与唐宋诗词主题相关的历史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一句话,里面的“一岁一枯荣”充分体现了时间的无情,这种历史典故在一些中国风的歌曲中也得到了呈现,例如,《三生三世》中的歌曲《如梦令》,歌词中出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说无二三”。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意义及反思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意义及反思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意义及反思
当代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在内容、主题、意象等方面进行了有规律的融合,在丰富流行音乐表现形式,增强流行音乐的意蕴,推动古典诗词的传播上有积极意义。

但在融合的过程中,部分音乐人的素养欠缺、古诗词的滥用导致其文学品格降低、大众对创新有曲解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音乐人需要提高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进行合理的创新,受众也要学会分辨优劣,支持好的作品,共同促进当代流行歌曲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有效合作发展。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古诗词和流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

古诗词作为古代人们的精神与情感的凝结,流传至今,激发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而流行音乐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及的音乐形式之一,通过歌词与旋律传达情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绪。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意义与价值。

1.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启示1.l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流行音乐创作从中汲取灵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得当代的音乐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境界和情感体验,这些意境和情感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古典诗词得以在现代音乐中重新焕发光彩。

1.2古诗词的感性表达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流行音乐借鉴古诗词的感性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需求。

抒情的古诗词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寄托,流行音乐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与听众产生共鸣,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

同时古诗词中的感性情感也为流行音乐提供了灵感与创造力,帮助音乐人更好地创作出让人们喜爱和感动的作品。

2.古诗词对于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2.1古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塑造古诗词之所以能够在流传千年后依然被人们广为传唱,与其优美的语言美和形象塑造密不可分。

流行音乐借鉴古诗词的语言美,使得歌词表达更加精炼、简练,音乐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同时,古诗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象征性的东西也为流行音乐歌词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元素和灵感,使得歌词更具有艺术价值和迷人魅力。

2.2古诗词的主题和思想古诗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探讨了人生、爱情、友情、自然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这些主题也是流行音乐歌词所关注和探索的内容。

古诗词中的哲理和智慧,对于当代音乐创作者来说是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借用古诗词中深入浅出的道理和见解,流行音乐歌词能够更好地传递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价值。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研究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研究

二、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 借鉴
1、歌词创作
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都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例如,歌曲 《半壶纱》的歌词取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古朴典雅的语言表 达出爱情的纠葛与无奈。这种古风歌词在流行歌曲中备受欢迎,让年轻人更深 入地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旋律和编曲
3、加强跨领域合作
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领域有着密切的。因此,加强音乐与文学、美术 等领域的合作,可以促进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进一步融合。例如,可以 邀请文学创作者参与歌曲创作,或者将古诗词的意境通过美术作品呈现出来, 以此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结论: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文化现象。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 流行歌曲的艺术内涵,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古典诗词注入新的生命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这种融合,我们需要提高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发掘更多的融合 方式以及加强跨领域的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底蕴和 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1、提高创作者的文化素养
创作者是音乐产业的核心,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提 高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是促进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的关键。可以通过开 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提高创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能力。
2、发掘更多的融合方式
除了直接引用和融合古诗词的意境,还可以发掘更多的融合方式。例如,可以 尝试将古诗词的韵律融入歌曲中,或者以古诗词为主题创作歌曲。此外,可以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听众呈现更加立体的古诗词 文化体验。
参考内容
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富有深意的歌词。 在这股潮流中,中国古典诗词逐渐成为了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本次 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合。

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摘要:古典诗词里的爱情,总会勾起人心中异样的情愫,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古典诗词历来受人追捧的原因。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歌曲中对于爱情诗词的吸收越发明显,在歌曲意境创造以及情感传递上的超凡效果也使歌曲更加撩人心弦。

这也启发流行歌曲积极汲取古典诗词抒情隽永的特点并加以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歌曲;爱情一、古典诗词里的爱情对流行歌曲创作角度的启发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爱情是诗词经久不衰甚至是历久弥新主旋律。

不论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还是宋词“情”字贯穿其中,让人流连回味无穷。

钟嵘《诗品》中“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更进一步说明诗歌浑然天成的感染力,它能穿透千年的云翳遇见未来的你。

而现代歌曲在寻求打动听众上恰恰就需要诗歌这种感染力,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效果的表现出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情感刻骨铭心才会弥足珍贵,梁山伯与祝英台爱之深;许仙与白素贞情之贞;陆游与唐婉失之痛,无不令人叹息。

这也是文学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情感表达富有层次性。

在层次的相互推进中达到情感的顶峰,这也即诗与歌曲共同的追求。

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古典”的继承近年来古风歌曲对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吸收跟发展,不少歌词是借用了古代诗词的内容,甚至有些歌词直接引用古代诗词原句。

一方面古代诗词含义隽永,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将爱情化为绵绵相思之意,在欲说还休中将朦胧的情思与人的关系联系的更为密切,更能够勾起之大范围内听众的共鸣。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积极汲取古代爱情诗词内容较为含蓄蕴藉的方面,将歌曲情感与意境做最高层次融合,使之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且跟通俗歌曲的差别更加瞩目。

接下来文章将从意境渲染与感情烘托两个方面介绍现代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

三、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发展(一)变通趋时诗从最初的言志,到后来的抒情都是跟人密切紧紧相连系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弦外之音。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意境关系 一、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二、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下面我们就一一研究一下这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谱曲演唱。不过说老实话,由于与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有较大的差异,这类还原型或拟古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欣赏者范围较窄,难以在大众中广泛流行。

二是普及型。普及型的作曲主要为现代人,其初衷原在于借助音乐传播古典诗词,进而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配曲演唱,以吸引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是方便记忆的一种手段。如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一套题为“诗叶新声”的盒带,该盒带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题研究小组制作,为当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配乐演唱,但不以古典诗词为限,现代诗歌也包含在内。制作者表示:“希望借这套录音带,对国中国文的韵文教学,做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为一般爱好我国新旧诗词的朋友,提供声情赏欣的新风貌”。又如马来西亚为改进华文教学,近年也推出过一套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音乐CD,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若干单元。所选诗词均为最常见者,演唱也较为简单活泼,尤其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以上两种除声音部分外,还配有文字部分,有讲有译,兼附曲谱,确实替一般初学者考虑得很周到。此外,叶至善的《古诗词新唱》用外国歌曲的曲谱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如苏联歌曲《小路》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杜牧的《夜泊秦淮》等等,似乎也可以归入此类。不过,用外国歌曲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终觉得有些隔膜。

三是融合型。所谓融合,指古今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具体的融合方式则包含了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具特殊的意义,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那种以为只要随便配首曲子便能演唱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而动辄便为数十首甚至上百首古典诗词谱曲,不是狂妄,就是无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均为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可知这些歌曲的成功确非偶然。

三、关于诗、歌互动的几点思考 较之音乐的融合,我们的兴趣更在于文字的融合。因为在这类文字的融合中,我们更能看出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的互动,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沟通,这无疑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引发更多的思考。

就当下的歌坛与诗坛而言,一般认为,流行歌曲中融入古典诗词,既能实现古典诗词的现代转换,使古典诗词多一种传播的途径,又能推动流行歌曲向新诗方向发展,使流行歌曲的地位和品格得到提升。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优秀的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或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通过“诗化”、“雅化”、“音乐化”,使流行歌曲既有歌的明白晓畅,又有诗的含蓄隽永;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与品格,又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有古典的语言内蕴,又有当代的音乐形式。这或许是当代歌词发展的一个方向,事实上近年来也确实有一批音乐人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然而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不是说只要我们的歌词作者大量借鉴、引入古典诗词,便可以从根本上救治当前流行歌曲普遍存在的浮浅平泛弊病。流行歌坛所以呈现如此状况,古典诗词的引入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应该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对此原因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流行歌坛,而必须进一步追溯文学史上诗与歌的相互关系,在诗与歌、诗与乐的互动互渗过程中寻求答案。

十余年前,国内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写过一篇关于流行歌曲的文章,题目叫《唐诗过后是宋词》。文章首先指出:现在已经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其次,与一些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不同,葛兆光先生承认流行歌曲自有其特殊的价值: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划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象宋词继唐诗,元曲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