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布山的地名“祖籍”在桂平
双击自动滚屏出处:中国行政区划网发布时间:2006-4-6 阅读:
122次
2005-12-31 10:54:00 陈小波阅读288次
“桂林”、“布山”是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郡、县地名,对其为何称此名、依据什么命名、命名的地点在哪里等问题,除《旧唐书·地理志》谈到桂林郡因江源多桂立桂林郡外,其余未见文献记载,世人也极少知之。本文拟就这两个地名的起源问题试作简要的考证,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古人取地名,往往以当地的特产或以其地所处山岭、地形的特点而命之。如桂平的“紫荆”,以其地处山区,热带植物繁茂,紫荆树多,故名;“垌心”,以地处田垌中心而得名;“石龙”,以地处龙山东南麓之岩石龙口而称石龙;“麻垌”,以地处四山环绕,是产苎麻的田垌而得名①。秦桂林郡的地名命名则与桂平盛产桂树有关,因而桂林郡的“祖籍”并非今之桂林市所在地,而是在今之桂平市。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里所说的“桂”,是指肉桂,因肉桂成林,故称桂林。桂平市境的浔、郁、黔流域内,冲积平原宽阔,丘陵起伏,土质优良,气候宜人,利于肉桂生长,桂树漫山遍野,所产的肉桂特别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桂
平县志》载:“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向有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特产,又以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名桂平县。查《桂平县地名志》得知,迄今以“桂”字命名的村庄就有32处,如桂山村、新桂村、桂新村、桂塘村、龙桂村、桂木冲、桂舍坡、桂枝山、桂圆顶、桂寮屯、桂畬角等等,不胜枚举。今桂平城区西山脚下还有个较大的村庄称桂山村。还有,村以下的小地名以“桂”字命名的就更多。从古人留下的这些地名,便可窥见桂平历史上的桂树确实多,直到现在种桂的人还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尚种肉桂的就多达93个村庄,遍布桂平东、南、西、北各地,肉桂仍是桂平的特产之一。正由于桂平多桂,肉桂成林,所以秦时在此置郡时,便以这一著名的地方土特产作为郡名,称之为“桂林郡”。桂平自秦建制起至今的地名,由桂林郡始至后来梁置的桂平郡、隋改置的桂平县以及1994年的废县设市,这个“桂”字一直未脱离过,迄今已延用二千多年。桂林、桂平这个“桂”字的地名,后来还延伸为广西的简称。可见,这个古老“桂”字的地方特点十分强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产烙印深刻的重要字眼。历史不管怎么变,这个地方特产却变不了,这个地方名更变不了,成为我们今天考证史实的重要依据。
“桂林郡”这个地名在桂平诞生后,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而多次迁移。其移动的前后经过在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
缩印本《辞海》“桂林”条中就说得十分清楚。书中说:桂林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治所在今桂平西南,辖境约当今广西的都阳山、大明山以东、九万大山、越城岭以南地区及广东肇庆市至茂名市一带。汉武帝改置郁林郡。三国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置,治所在武安(晋改武熙,今广西象州西北境内),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洛清江、融江、柳江、黔江等流域地。晋移治潭中(今柳州市东南),南朝宋移治中溜(今武宣南),齐还治武熙。隋初废。由此可见,桂林郡治所离开“祖籍”桂平后,其辖地逐步缩小并向北转移。三国时治所移至象州(马坪),晋时移到柳州,南朝宋时迁到武宣,南朝齐时又迁回象州,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桂林郡后,“桂林”这个地名才暂时停止了使用。直到明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府时,“桂林”这个地名才在临桂(今桂林市)恢复使用,称为“桂林府”。1913年废府设桂林县,1940年由临桂县析置桂林市,“桂林”这个地名才一直延用至今。
更为重要的是,汉代“布山县”的地名与“桂林郡”的地名一样,其命名的源起也在桂平。“布山”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前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条:“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留……”。桂平属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布山的“布”音,具有壮族语音的特点,在壮语地名中常有出现。所以,要弄清“布山”地名的来源,必须从壮语地名语意去理解。壮语的
“布”意为“泉”,“布山”即指有泉水的山。广西是我国壮族居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用“布”字来记录壮语“泉”的地名就十分普遍。据张声震先生考证,武鸣县高一村公所驻地东北的“布兰村”、隆安县布泉乡的“布泉村”、天等县的“布卜村”、“布念村”、“布务村”、横县六景镇的“布文村”、平果县的“布午村”、田阳县的“布羊村”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村名都是壮族的地名,所用的“布”字都是指“泉”②。至于“‘布’是
‘泉’”的来源,正如我区壮语权威专家、广西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学院原民语系教授覃国生先生所说,壮语地名用汉字记载时,往往因读音上的困难而采用汉字的近音来记。壮族地名中出现的“布”字,多是指壮语“泉”的意思。因壮语的“泉”叫mboq,声母是个浊音,而汉语没有这个浊音,就用近音的汉字“布”来记录。所以,壮族地名中的“布”实际是汉语“泉”的意思。由此可见,汉代的“布山”,就是“泉山”,亦即指有泉水的山。而桂平西山的半腰上,正好有一眼远近闻名的著名古泉,今名“乳泉井”,冬不竭,夏不溢。县志记述,此泉“清冽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泉边石上有联赞为:“盘石茶芽咸称美味,深溪乳水众试皆甜”。自古以来,这口乳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其水质明净,无有害的矿物质,却含有微量对人体有益的钾、纳、钙、镁等元素,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质软水。它的另一特点是水中天然氧特多,以之泡茶,茶香;以之酿酒,酒醇。奇香扑鼻,
别具风味。乳泉的再一个特点是水内气体较多,且表面张力特大。今人在一个盛满泉水的杯子里,可连续投进一百多枚一分硬币,杯口液面已成弧形隆起,而泉水却不外溢,这种张力可同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比美。正因为桂平西山有这样一口名泉,所以秦人取桂林郡治所在地的县名时,便以有泉水的、境内最高最大的山(今桂平西山)命名,并以当地土著壮民的语音称泉为布的“布”字命此山,取名“布山县”,作为桂林郡管辖下的首县地名而载入史册。布山县在桂平建立后,曾担任布山县令的唐颂,人们曾在桂平立祠纪念他。据《桂平县志》载:“唐颂,字德雅,番禺人。以孝为布山令,时布山民夷杂居,号称难治。颂挫强抚弱,惠及鳏寡,民甚感之,及卒,立祠以祀”。如果布山不在桂平,立祠纪念县令的可能性也许不大。
以上地名的考证和人物纪念建筑的记载,不仅表明“桂林”、“布山”两地名的起源地在桂平是有物可证、有史可查、有据可考的,而且证明秦汉时期桂林郡和布山县两级重要的行政机构都设在今桂平市,成为无可争辨的历史事实。
注释:
①桂平县地名办公室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地图册》,广西测绘局地图印刷厂1989年6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