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毛作品集》读书笔记

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

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也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

私人关系到大学

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

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

三毛自己也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

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

就休学出国留学,留学三年转了三个国家,平均一个国家一年,

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

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我想,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比较可疑,

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

岂非要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

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

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国写游记,还派一位摄像记者为她的游记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提问,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教学,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

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

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

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都是写自己,所以这为读者通过

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与荷西在西撒哈拉结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妇。当时,三毛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社交等机会,她不用为生计发愁,

却有大把的时间,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身经历和感受,所以正处于

一个厚积薄发的大好写作时机。1976年,三毛35岁,正是一个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龄,因此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样比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着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是她成名以前的旧作,甚至可以说是以前的习作,就连三毛自己

对它也评价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写作压力,原来没有

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式写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正如她自

己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当然在那样的环

境下,她还是写出了比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骆驼》,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续集,这本文集也几乎榨干了她关于

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积累。

随着她和荷西离开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业,然后又在1979

年意外去世,这样的打击使三毛的创作环境和心态都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可以说,她一直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1981年

回到台湾以后,她被传媒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所

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她去演讲,她回答读

者的来信等,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

一个布道者。从某种角度来看,1991年三毛的自杀,可以看成是

一个布道者最完美的结局。

当撒哈拉一旦离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现一些“回忆”,“答读者来信”,甚至“收藏物介绍”之类的内容。当三

毛的文章内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来之后,三毛的光

环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她的真诚和爱心,此外

还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三毛对身为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自豪和对

祖国的热爱。在她的笔下,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的

批评讽刺随处可见,就连对她的岳父岳母也不例外,例如,她在

文章中说,荷西刚刚去世,公公婆婆就通过女婿在饭桌上开口与

三毛理论怎样分割继承荷西与三毛的住房。当然,在三毛的后期

作品中,她这方面的转变比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

概念”表达得比较强烈。三毛作品中比较消极的东西是对教育制

度的全盘否定和对前世今生之类灵异神秘世界的过分渲染。

三、三毛的爱情

读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谈三毛的爱情,因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与其他作家的作品

中的爱情观与作家的爱情观相分离的情况不一样。纵观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情的失败者,她一直在渴望爱情,但却

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没有找到,在她的后

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从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时代就曾有过割腕自杀

的记录,是不是因为初恋问题,她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她喜欢琼

瑶的书,喜欢看《红搂梦》,喜欢阅读来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国留学,根据她在文章中介绍,是为躲避恋爱问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

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

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

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

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

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

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

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

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