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学校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学校组织管理
1.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应如何理解?
答: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那些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并可为捐赠人减免税的组织。
学校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但其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获得盈利,而是意味着对学校的盈利有特别的限制:
(1)不能分红
不能分红是指学校本身可以有盈利和积累,但盈利与积累不得分配给投资者,而必须继续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或改善办学条件。
(2)学校存续期间不得转让财产或将其用于担保
这一规定本身是相当苛刻的,意味着学校的财产处置权是受限制的。
(3)清算后财产的有限返还
如果学校终止,清算后的剩余在返还或折价返还投资者的投入后,其余的由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或者收归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
这三条中,关键是第一条不能分红,其他两条都是为了避免变相分红或抽逃教育资产而做出的规定。
概括而言,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其不能获得盈利,而是不能分红或变相分红,必须继续用于教育事业。
2.有哪几种基本的组织理论,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答:(1)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又称经典组织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
这一理论体系最初的理论表述出现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一论著里。
后来马克斯·韦伯在研究商业、政治和宗教组织的基础上,写出《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提出了完全按照理性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高效率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
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工作规范化,提高效率。
②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
各种公职和职务都按照职权组织起来,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③理性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
④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理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⑤建立稳定、详尽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这些组织纪律任何人都不能违犯,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
⑥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⑦建立文牍制度。
对所有正式决定都要作记录,这样使工作正规化,可以核查,从而避免决策个人化、随意化。
(2)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的组织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西蒙等管理学家充实发展而成为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这一学派先后提出的主要组织观点有:
①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
人是社会的人,在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中,逻辑的因素远不如感情因素重要。
②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③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用信息沟通代替指挥监督,领导者以与下级平等的身份来协调工作,使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协助工作,完成任务。
④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互相依存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
(3)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巴纳德将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流派理论联系到一起。
在对组织进行分析的方法上,这一流派不像前面两个流派那样宏观、简单,而是分析组织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种类和性质,以及它们互相作用的方式,因而更深刻、更具有实践性。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将组织看作活动的协作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协作系统,任何组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由有限成员组成的孤立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的效率尺度就是它满足其成员需要,从而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能力。
②协作系统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使个人行为非个人化的协作意愿、所有成员共识的一致
目标和有效的信息联系。
③十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认为它与正式组织之间相互创造条件,在某些方面对正式组织产生积极影响。
(4)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
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对组织进行分析的一个前提是将组织看作封闭的、机械的、决定论的系统,而从系统理论看,组织是开放的、有机的、权变的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要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对同一组织,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组织总在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的组织结构模式,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②美国管理学家马奇认为,有七种基本因素对组织结构起着作用,即共有的价值观念、制度、领导作风、人员素质、工作技术特征、发展战略、外部环境,这些因素的复杂关系共同影响着组织的建设。
③美国管理专家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列举了运用权变法对组织进行分析的一些结论:当下列条件成立时,适用稳定的、集中性强的、等级关系严格的机械组织:目标规定详尽并持久;技术连贯而稳定;环境相对稳定;决策有计划;活动是例行公事,生产效率是主要目标。
在下列条件下,分权决策、低度正规化、重视横向协调的有机组织更合适:目标多样且不断变化;技术复杂且在发展;环境不稳定;活动创新性较大;决策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较大。
3.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的性质?根据这种性质你认为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组织的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
各级学校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
这种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术组织的力量,强化民主机制,但也可能导致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削弱对必要的制度与纪律的建设。
(2)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
①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
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a.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b.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工资”的组织建设目标。
②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b.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c.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俎代庖。
③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a.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
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b.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
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④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利。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a.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确定管理者应向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并规定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
b.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既监督工作人员尽责情况,也监督领导者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利的情况。
⑤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为了保障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准确和防止领导干部渎职、腐败现象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