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小杂粮产业规划
(2011-2015)
目录
一、发展现状
(一)面积和单产
(二)种植区域
(三)加工转化与市场消费情况
二、发展小杂粮的必要性
三、我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
四、发展目标及布局
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及主要措施(一)建设重点
(二)保障措施
六、项目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会宁县小杂粮产业规划
(2011-2015)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在甘肃省会宁县种植历史悠久,对解决全县人民温饱和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会宁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具有悠久历史的小杂粮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域特色优势,取得了飞速发展,小杂粮已经成为我县农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我县因此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

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今后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面积和单产
目前,会宁县小杂粮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左右。

平均单产80—100公斤,总产量5万吨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17%左右。

其中,豆类13万亩左右;荞麦12万亩左右;糜子、谷子10万亩左右;莜麦3万亩左右。

(二)种植区域
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

目前种植布局为:谷子主要种植区域为旱塬地、山坡地;豌豆主要种植在半干旱区;荞麦主
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莜麦主要种植在半阴湿区的南部乡镇。

这种布局结构充分适应会宁海拔高、气候冷凉、十年九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候特点。

(三)加工转化与市场消费情况
会宁县年各类小杂粮总产5万吨左右,但加工转化比重很小,企业每年加工各类小杂粮0.5万吨左右,仅占小杂粮总产量的10%左右。

每年农民自食和餐饮业消费1.4万吨,占小杂粮总产的28%。

每年用种0.5万吨,占总产量的10%。

养殖业消耗0.5万吨,占总产量的10%。

近42%的小杂粮进入流通领域,以原粮销往河南、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区的小杂粮达3.2万吨以上。

二、发展小杂粮的必要性
(一)小杂粮与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且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我县生态环境严酷,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

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与我县夏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

(二)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

据研究,谷子、莜麦、荞麦、糜子、莜麦、豆类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5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莜麦、荞麦、良谷中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
物含量也很高,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状况。

同时许多小杂粮含有特殊的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

荞麦中含有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控制和治疗糖尿病、青光眼,及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清热解毒、防癌之功能。

因此小杂粮也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绿色保健食品资源。

(三)发展小杂粮生产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随着农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和人民对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

发展小杂粮生产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且是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在当前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作物之一。

三、我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以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