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并提倡人文性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达成共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都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本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过去在“语文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教学观念的片面指导下,语文教育建立起了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刻板、教条、贫乏、单一,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致使学生走向模式化,导致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更不用说关注人生、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有他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老

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有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有良知,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既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提高了教学的品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人文精神

古人曰:“文以载道”。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与课堂文本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靠自己的体悟和感受,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语言抒情优美,情感真挚,有很强感染力,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那发人深思的议论,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潜移默化熏陶而成的。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根源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中,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给中国人的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诗歌,从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无不闪耀着人文精华。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但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而阅读短小、优美、耐人寻味的诗词更合他们的口味。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师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诵读诗词之风,不失为进行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人文精神就是注重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肯定。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吸纳

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

健全人格。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明辩词意,写作中文理通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的探究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和发现真善美的东西,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从书本中积累人生经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文化、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学生良好人文素养。

三、在教学方式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

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创造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统一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在师生互动的条件下进行沟通与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质上,教学不仅是“双边互动”的,而且还是“多边互动”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存在互动的关系。语文课堂中“多边互动”的最好例证就在其阅读教学上,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讲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当学生表示疑惑或不同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构创造性的课堂,而创造性课堂的建立,必须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是养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回答少给或不给否定性的评价。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教师的论点提出质疑的现象时,教师应该感到高兴,这恰恰说明学生已经融入了创造性的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一起研究问题的是非。这样,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会越发地高涨。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要跳出课本、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开放,而且要求语文学科本身要向其他学科开放,与其他学科整合。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类涉及到生态环保的课题时,通过联系现实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对环境要素的理解,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对“污染水源、乱砍滥伐、肆意行猎”的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领会“造福子孙”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引导学生想象许许多多生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由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引向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天地,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正的语文,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尽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有效利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煅炼其意志品质,给学生更多的施展才能、表现自我的空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之花必将会盛开在每位学生的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