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农业的典范——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
(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桑基鱼塘”模式的分析,深入了解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桑基鱼塘”的出现及其演变发展,其三个子系统的循环过程及其三种模式的简介,最后论述“桑基鱼塘”的巨大经济和环境作用。桑基鱼塘这一集约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农业经营,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辟的经济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目标, 并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
关键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三种模式
前言近年来“生态农业”成了研究可持续农业的热点问题。我国传统农业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要研究生态农业,有必要先对我国传统农业有所了解,研究传统农业的生态模式,对于现代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生态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生态模式、动物养殖生态模式、桑基鱼塘技术模式和综合经营生态模式等四个方面。农作物种植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稻麦轮作、棉粮复种以及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桑基鱼塘是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基塘农业。基塘农业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将不适宜生产粮食的低洼地带改造而成的。桑基鱼塘就是挖塘填基,塘中养鱼,基上栽桑,桑下种草,以桑养蚕,用蚕粪、牧草喂鱼、用鱼肥、塘泥肥桑,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综合经营模式是是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经济条件而产生的一种以粮、桑为主,粮、桑、鱼、畜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
1.桑基鱼塘的出现及其历史演变
1.1桑基鱼塘的出现及组成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生态条件下的产物, 是珠江三角洲人继承古人“天人相参”的思想, 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 应对自然的举措。它是一种通过水陆相互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循环和功能交换, 使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从而产生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它由陆地子系统、淡水子系统和养蚕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基面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就是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循环。
1.2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
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 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演变、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塘必有基, 基塘系统的端倪也当在此时。当地居民将低洼易生水患的土地深挖, “取泥覆四周为基, 中凹下为塘”。基种农作物, 塘中养鱼。基塘互动, 形成“基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水体与陆地之间进行复杂多样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水体资源和陆地资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在鱼塘基面上, 或种果树, 或种甘蔗, 或种花卉, 或种桑树。于是出现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不同形式。
1.3桑基鱼塘的历史
基塘生产形式在明中叶的出现, 并非偶然。它是宋元以来治理地势低洼, 水潦频仍地区经验的产物, 是对唐宋江南治理低洼沼泽地经验的发展与创新, 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优化运用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明中叶以后人口迅
速增殖、已出现富裕劳力的社会因素恰与高密集劳力的基塘生产形式相适应。
2.桑基鱼塘三个子系统的循环过程
2.1子系统的组成
桑基鱼塘的形式, 是经过反复实践, 不断改进, 逐步完善的。后来将基堤的面积和池塘水面的比例确定为“基七塘三”或“基六塘四”, 基堤之上种蚕桑并同时养蚕、缫丝, 这是取得高产值的最优形式。
桑基鱼塘由水体、陆地和蚕丝三个子系统组成。桑基鱼塘中的塘基陆地子系统, 只具有作物的初级生产品, 即桑叶; 鱼塘淡水子系统则具有初级生产品即浮游植物, 还有次级生产品即鱼; 蚕丝子系统, 即养蚕产丝。蚕丝子系统充当前两个子系统的联系环节。例如基面种的桑叶, 用来喂蚕; 蚕丝子系统的产品除丝货外, 其初级产品蚕沙和蚕蛹可投入鱼塘中喂池中的浮游生物和鱼; 鱼屎、水生物的代谢产物及其死亡后的残体等有机物, 有的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无机养分, 供浮游生物生长需要, 有的沉淀成塘泥, 塘泥在冬季戽泥而回到基面, 以肥桑树。物质和能量通过桑叶、蚕沙和蚕蛹、塘泥进行反复交换, 把三个子系统联结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
2.2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三个子系统间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彼此不断循环往复,从而保持了生态平衡。在桑基鱼塘系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过程中, 因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过程中所损失的能量和消耗的物质, 可从光合作用以及系统外输入的有机物中得到不断补充, 因此, 系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从一个生物传达到另一个,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保持平衡, 又可通过改进人力资源的投入而取得持续的发展。桑基鱼塘中的各个子系统, 同时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和层次。例如, 水体子系统的层次较多, 食物链较长, 能量和物质的投入、输出也比较复杂。按照鱼类的特性, 鱼塘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适合喂养鳙、鲢, 中层喂养鲩鱼, 底层则主要喂养鲮、鲤鱼。鳙鱼以食浮生动物为主, 鲢鱼则以食浮生植物为主。食剩的饲料、蚕沙、浮游生物尸骸等有机物质下沉底层, 一部分成为鲮、鲤鱼和底栖动物的饲料,一部分经微生物分解而充当浮游生物的食料和养分。鲩鱼吃蚕沙和青饲料为主, 它排放的粪便, 既可促进浮游生物的繁衍, 又可供杂食性鱼类饲料。
3.“桑基鱼塘”三种模式
3.1 “桑基鱼塘”模式
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3.2“台田一鱼塘”模式
台田一鱼塘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以辛店洼为例,该地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挖沟困难、排水更困难,可变挖沟为挖鱼塘、筑台田,变排水为蓄水。台田地势增高,地下水位降低,摆脱了-渍涝危害,为农林果牧的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台田坡地和台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