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形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优势矿产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金、钾盐、锂矿、锶矿、硼矿、盐矿、石棉、水泥用灰岩等。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开发优势的矿产是石膏、石英岩、白云岩、镁盐、芒硝、钴、硅灰石等。工业发展急需的短缺矿产是铝土矿。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现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基础性地质调查
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截至2007年底,除1:20~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覆盖全省外,1:20万区域航磁测量、区域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尚未覆盖全省。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刚刚起步,只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5幅,面积5.14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省总面积的7.66%。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65家,采、选矿从业人数为67739人。其中国有企业41家,集体企业111家,其它企业713家。开发利用矿种有65种,其中能源矿山61家,金属矿山119家,非金属矿山680家,水气矿山5家。按矿山规模划分,有大型矿山27家,中型矿山25家,小型矿山266家,小矿山547家。开发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铅锌、铜、金、钾盐、锂矿、镁盐、盐矿、石棉、水泥用灰岩、砖瓦粘土及建筑用砂石等。
区域航空磁测
1:100万
柴达木周边及祁连山地区
466000
64.95
1:50万
玉树、果洛地区
662400
92.32
1:20万
柴达木盆地北缘、格尔木、都兰、西宁、青南地区
352403
49.12
1:10万
柴达木盆地
28718
4.00
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
1:100万
青南地区
313588
43.71
1:50万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以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西宁—海东、木里—热水、赛什塘—德尔尼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大、中型矿山分别由2000年的4家、10家增加到2007年的27家、25家。煤炭、铜、铅、锌、金、钾盐等优势矿产的开发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矿山平均生产规模由2000年的5.27万吨/年提高到2007年的8.43万吨/年。限制开采的钨矿、石棉开采总量控制在规划指标以内,禁止开采砂金、汞矿,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不断更新,矿产品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链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与商业性、中央与地方地质工作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初步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勘查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取得积极成效。矿业权市场日趋活跃,近七年来以有偿方式共出让探矿权561宗,收取价款48997.65万元;出让采矿权201宗,收取价款64871.88万元。
专栏2 2001~2007年主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
矿种
单位
新增资源储量
备注
新发现矿产地

54
石油
亿吨
3.35
累计探明地质储量
天然气
亿立方米
3056
煤炭
亿吨
9.85
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亿吨
1.54

万吨
13.68
铅锌
万吨
185.60

万吨
0.22


43.58
氯化钾
亿吨
2.78
锂矿
万吨
441.45
锶矿
万吨
2、矿产开发规模小、水平低,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与全国各省相比,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矿山数量、矿石量及矿业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0.2~0.9%。大型骨干矿山企业少,2007年矿山企业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25家。小型及其以下规模的矿山多达813家,占全省矿山总数的93.99%,但其总产值、利润仅占总量的6.14%和2.22%。小矿山采、选工艺落后、开采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采选业与后续加工业的比例仅为1∶2。矿产品单一,且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普遍滞后。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全省北部,青南地区由于勘查程度很低,基本没有矿产开发。
我省有59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有11种:锂矿、锶矿、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镁盐(有两种:MgCl2、MgSO4)、钾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铌钽、盐矿、溴矿、碘矿、硼矿、铬、钴、天然气、锡、镍、铅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锌、铜、银、钼、石油、油页岩、炼焦用煤、钨、锑、金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列全国前20位。其中石油、天然气、铅、锌、钾盐、石棉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四)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
1、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突出
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基本填补了地质工作空白区。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速进行。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取得丰硕成果,圈定了大量物探、化探异常和找矿靶区,提交了一批大中型矿产地及其资源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一)矿产资源特点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3921处。其中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有83种,以单矿种计,共有矿产地689处,其中能源矿产地84处,金属矿产地243处,非金属矿产地310处,水气矿产地52处。按矿床规模划分,有大型128处,中型165处,小型及矿点396处。
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不能满足矿业开发的需要。“十五”以来全省地勘经费投入仅占全国地勘总投资的2.7%,钻探工作量投入仅占全国钻探工作量的2.2%,每万平方公里的钻探进尺、地勘费投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平均钻探深度只有300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80%以上的矿床、点均在预查程度以下,重要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中基础储量只占30%左右。大量物探、化探异常没有进行深入检查和评价,第一轮地表找矿尚未结束。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查明率仅有4~20%,巨大的资源潜力还没有转化为资源优势。
2007年全省采、选矿石总量7293.43万吨,采、选业总产值200.34亿元。采选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达620.7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8.50%;利润总额126.8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利润的95.96%;就业人数占工业行业总人数的51.79%。矿业开发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五”以来,我省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水平和效益得到很大提高。开发利用矿种从2000年的48种增加到2007年的65种,年均增长4.43%;矿山数量从2000年的619家增加到2007年的865家,年均增长6.71%;矿石量从2000年的2856.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7293.43万吨,年均增长14.11%;采选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8.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34亿元,年均增长26.42%;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3.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33亿元,年均增长59.51%。
专栏3 2007年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指标
矿种
单位
2007年产量
采选综合回收率
石油
万吨
220
采收率2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34
采收率55%
煤炭
万吨
896
矿井回采率50%

万吨
90

万吨
1.76
59%

万吨
6
62%

万吨
8
62%
钾盐
万吨
405
43%
盐矿
万吨
162
水泥
万吨
437
开采回采率84%
石棉
万吨
13
4、矿产资源管理及其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青海省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形势
[导读]通过五十年的发展,青海省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优势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三大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两大产业都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近五年来,矿产资源采选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60%左右,矿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70%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25万
29
390000
54.35
1:20万
104
650000
90.59
1:5万
125
51378
7.16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50万
36
225709
31.46
1:20万
71
394700
54.70
区域重力调查
1:100万
青南8.96万平方公里未做
627942
87.52
1:20万
46
283400
39.50
7.72
全省3921处矿床、矿点、矿化点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45处,占3.70%,达到详查程度的117处,占2.98%,进行过普查工作的510处,占13.01%,进行过预查工作的3149处,占80.31%。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可供开发的基础储量少,煤、铁、铜、岩金、钾盐等矿产的基础储量仅占30%左右,资源量达70%。
柴达木西北部及格尔木西部
97435
13.58
1:20万
48
312907
43.61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5万矿产地质调查
50
20830
2.90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20万化探异常查证
60000
8.36
135
55349
7.71
1:5万磁法测量
134
54617
7.61
1:5万遥感地质调查
139
55358
1088.91
水泥用灰岩
万吨
121323.7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主要矿产的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左右。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资源效益进一步显现。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首轮规划的实施,使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和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在矿产开发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五”以来共恢复治理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0663亩,恢复耕地420亩。废水年处理量845.08万立方米,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量83.58万吨。
2、矿产资源勘查
截至2007年底,1∶5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累计完成50幅,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按覆盖全部重要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计算,全省尚有27万平方公里未开展工作。
专栏1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工作类别
工作精度
(比例尺)
图幅数(幅)
完成面积(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
区域地质调查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十五”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产值的42.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近五年来年均增长2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4.6%。2001~2007年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改善最明显、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07年全省各类地质勘查(不含油气)实际投入4.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经费0.94亿元,占22.87%,省财政专项经费1.72亿元,占41.85%,社会资金1.45亿元,占35.28%。2001~2007年间,全省累计登记各类探矿权1269项次,投入各类地勘经费13.71亿元,地质勘查资金年均增长25.84%。“十五”以来中央财政地勘费在总地勘费中的比例具有逐年下降之势,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57.87%下降到2007年的22.87%;省财政地勘费用比例增加较快,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13.13%增加到2007年的41.85%;社会资金比例有所增加,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29.0%增加到2007年的35.28%。
(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勘查程度低,不能满足矿产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历史欠帐多,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中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水工环等基础地质调查只完成部分或大部分,需要加速完成。大比例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只在局部进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目标、多学科中大比例尺综合基础地质调查尚未展开。
通过五十年的发展,我省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优势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三大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两大产业都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近五年来,矿产资源采选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60%左右,矿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70%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