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及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同样由自我意识 吗?自我意识影响个人的修养成长吗?
四、社会认知(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是社会个体根 据认知对象的外部特征,对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等内在属性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影响因素(三要素): 认知者:其经验、人格特征、价值观念等都影响着认 知结果。比如警察凭经验认出小偷;认知者情绪情 感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 被认知者:其特性将影响对其认知结果,还可以自我 表演 认知情景:社会认知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 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
社会化影响因素(载体)
家庭:个体的社会化首先从家庭开始 学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伙伴群体(同辈群体):由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相似的 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工作单位:学习职业技能,检验以前的社会化 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认知因素是基础 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凯尔曼的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他认为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顺从到认同到内化 的分阶段过程
1、顺从:由于外界压力或为了达到某种重要目标, 比如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 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是一时性的态度改变, 或一种权宜之计。
道德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 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根据社会对男女基于不 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角色要求和期望而形成的 相适应的行为过程。
早期社会化: 生命早期经历的最基本的社会化,主 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社 会规范与社会价值并将其内化,与他人沟通与互助 并建立感情,从而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
八、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从众(社会遵从):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 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 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比如随大流。 从众原因:群体人数、群体凝聚力和吸引力、成 员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自己类似地位的群体成 员从中与否、个人的心理特点。
(2)加权平均模式 认知对象的各种品质或特征的重要性并不完全一样,如果 一个人最注重美貌,那么认知对象的美貌特征的权重就 会大于其他品质。
社会认知的偏差(偏见、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 先入为主的作用。卢钦斯用实验加以了论证。 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 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 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个人好恶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好恶标准 与好恶范围,而个人的好恶评价可能使社会认 知产生严重的偏差。
(1)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 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 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 象。
如果:第一次(3+3)÷2=3分 第二次(3+3+1+1)÷4=2 如果:第一次 (1+1)÷2=1 第二次 (3+3+1+1)÷4=2
(2)累加模式 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 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第一种情况下: 一次(3+3)=6分; 二次(3+3+1+1)=8分。 第二种情况下: 一次(1+1)=2 二次(3+3+1+1)=8
2 、认同: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或 团体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 求相一致。
3 、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 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并不是所有的态度转变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转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说服宣传 参与活动 群体影响(群体规定) 角色扮演
六、人际关系
七、利他与侵犯
利他行为:不期望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 行为。
利 他 行 为 的 特 征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自愿的;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 非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
利 他 行 为 的 分 类
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故意伤害他人身 心健康的行为。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让人们明了今后的责任与义务,并为此学习必要的 技能与规范的过程,如学校教育、企业对员工的入 职培训、岗前培训等。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基础上,由于产生新期 待、承担新任务、扮演新角色等而对旧有知识和观 念进行补充和修正等,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再社会化:个体放弃放弃原先的家长规范和标准, 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如监狱里接受改造、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等
服从: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 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服 从 研 究 : 斯 坦 利 . 米 尔 格 拉 姆 ( Stanley Milgram,1963):惩罚与学习效果的实验
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 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人际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 求满足各种需要而举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是人与人心理距离的反映,是人们彼此在物质需要 和精神需要上满足状况的反映。
人际关系可以用社会测量法进行测量,即通过向 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 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人际吸引
1、熟悉性和邻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 2、相似性与互补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角色作用不同时,通常互补性更起作用。 3、外貌:一般情况下,美丽是社会生活中比较有效的 通行证 4、对等性或互惠性:圣经上说“你想让别人用什么量 器给你,你就先用什么量器给人”。 5、能力:“犯错误效应”。
社会化的特点
(1) 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的统一 过程 ( 2 )个人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接受教 育与环境影响时具有选择性 (3)社会化持续终身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抹杀了个性吗?
社会化的种类
政治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 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民族社会化: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 的社会特性,包括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 法律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 念和遵纪守法行为的过程。
他 人 暗 示
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的人,使 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 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 之迅速地、不加怀疑地接受。
自 我 自我暗示:受暗示者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 暗 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 示 意志或行为的过程。
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 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只能对外显行为模仿,不能模仿内隐心理。可分为: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 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认识自己 的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包括 主我和客我。 主我:主观的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 客我:客观的我,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中的“吾”指哪个“我”?
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影响,适应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 使自己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比如,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个体通过能动反应与选择,影 响社会、影响他人。比如,今天的新 新人类对社会的影响。
猪能成为社会化的猪人吗?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婴儿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吗?
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 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主观理 解。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间接性: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刺 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大脑中的成像。 稳固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 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综合性:由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很复杂,而我们感知出的社会品质 又是很有限的,有些社会品质,比如勇敢、诚实等常常难以 感觉得到,但我们在对他人形成有些时却会把种种社会品质 综合在一起,而形成喜欢或厌恶,这中间靠的是估量。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
二、社会化
社会化研究个体一生的全部心理的发展 变化及其一般的表现,以及与所受社 会环境影响的关系,揭示个体从自然 人走向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 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 会人的过程。
晕轮效应: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品质时,我们可 能将其他一些他并不具有的好品质也赋予他。 比如“爱屋及乌”。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笼 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 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内隐的人格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 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 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 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 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理论又称作相关偏见。
模仿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流行过程。 模仿也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实现社 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群体心理
群体:一群人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和共同规范的约束 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 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 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 当个人的活动 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 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比如,一个新手在老 工人的监督下学习复杂的新操作。
侵 犯 行 为 的 特 征
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外显行为 伤害他人身心健康行为 手段性侵犯行为 目的性侵犯
侵 犯 行 为 的 分 类
侵犯行为的解释
生物学解释:洛伦茨从动物的攻击性来解释人 的攻击性;还有从雄性激素和遗传基因来解释
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死本能
道拉德的挫折侵犯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 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满、 自卑等。 自我控制: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与思想所进行的主动控 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控制与约束。可以是 发动,也可以是制止。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认知的归因
归因: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对自己或他人 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
海 情景归因:归因于外界力量,如运气、工作难度 德 个人倾向归因:归因于个人本身特点,如能力、
努力、兴wenku.baidu.com、态度等
维 成败归因 纳 内在
外在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的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常常低估情景的作用,而高 估行为者个人的作用。比如,地位高的人,认 为其由能力。
群体决策:对一个事情由群体共同商讨所做出 的决定。
群体决策的极化现象:群体决策常常不会走向 中庸,而是常常具有极端化倾向。 产生原因: 责任分散 文化
领导:群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所 在群体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致 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特定人物称为领袖或领导人。 勒温等研究提出了三种领导方式: 独裁式 民主式:领导者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来领导群体 放任式 权威是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包括团体规范和领袖意志
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行动者常高估外因对自己 行为的影响,而观察者常高估行动者本身的作 用。比如,有人滑倒了,滑倒者认为路太滑, 观察者认为此人不够小心。
防御性归因偏差:人们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等原 因而产生的归因偏差。比如,八成功的原因归 于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外因。
五、社会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 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由认知、 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成分相 对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