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发表时间:2018-11-07T14:26:43.09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作者:代娇朱卫波代雨通讯作者[导读]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次生代谢产物、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随着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深入,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热点。

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都有影响,内生真菌活性成分已成为发现新颖结构化合物及新药物的潜在资源。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次生代谢产物、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发酵;代谢产物;药用价值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被感染的植物不表现明显的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的方法,以及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微生物 DNA 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性。

内生真菌不但可以自身合成药物活性成分,还具有促进宿主植物合成活性成分的能力[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将为利用其进行工业发酵,生产新型活性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是菌株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研究的基础。

由于环境的改变,内生真菌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数量、种类等都会受到影响[2]。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繁琐的生理生化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分类鉴定。

3 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3.1抗肿瘤活性物质某些抗肿瘤药用植物中部分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已有不少学者从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用植物中寻找能产生抗肿瘤成分的内生真菌,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化合物。

1993 年 Stierle 等[11]首次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o)的韧皮部分离到一株能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随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种红豆杉中也分离得到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在植物组织内部定居,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的真菌。

这些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包括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与应用、以及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为新药创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层面,包括种类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在种类多样性方面,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涵盖了多个属和种,这些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共生关系。

例如,某些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可能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或半知菌门等多个门类。

这些真菌种类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开发新型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在生态多样性方面,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和生长阶段中分布广泛,它们可能存在于叶片、茎干、根部甚至花器中。

这些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促进植物生长等。

不同地理分布的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也具有显著的生态差异,这种生态多样性为研究和利用内生真菌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功能多样性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如次生代谢产物、酶和抗生素等。

这些物质在植物防御机制、抗病虫害以及药用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内生真菌还具有合成特殊代谢产物的潜力,这些代谢产物在医药、农业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用植物虎杖内生菌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药用植物虎杖内生菌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药用植物虎杖内生菌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作者:彭浩陈文强邓百万解修超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8期摘要: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内生菌的多样性、抑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转化等,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研究过于集中、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代谢产物尚待明确等。

关键词:虎杖;内生菌;多样性;次生代谢产物中图分类号:Q93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001-03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是蓼科蓼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定痛、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等作用,其主要成分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抵抗内毒素休克、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镇咳、平喘等多种功效,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1-7]。

植物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引发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

利用组织培养法可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中分离纯化出一定数量的植物内生菌。

植物内生菌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其次生代谢产物非常丰富且具有多种活性,如调节植物生长、杀虫、抑菌、抗肿瘤等[8-11]。

本研究对虎杖内生菌的多样性、抑菌活性、活性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虎杖内生菌资源提供参考。

1 虎杖内生菌多样性植物内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目前研究人员至少已在23属453种禾本科植物中发现了内生真菌[12]。

对新鲜虎杖组织进行严格表面消毒后,利用组织培养法、组织匀浆涂布法等方法可分离出相应的内生菌。

目前,已从药用植物虎杖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及内生放线菌。

1.1 虎杖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用75%乙醇、0.1%HgCl2溶液对新鲜干净的虎杖根茎表面进行消毒,取韧皮部以下材料,采用PDA培养基培养分离内生真菌。

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和意义植物内生菌群是指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

近年来,关于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和其意义。

一、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最初,人们主要关注植物与根际细菌的相互作用,即根际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菌根。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植物内生菌群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涵盖了多个层面。

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者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植物内的微生物组成。

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内生菌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内生菌群对植物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

此外,人们还研究了内生菌群与植物对抗逆境的关系,以及内生菌群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

二、植物内生菌群的意义研究植物内生菌群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植物内生菌群可以增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一些内生菌群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从而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其次,内生菌群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些内生菌群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同时,内生菌群还可以通过诱导植物的免疫反应来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

此外,内生菌群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代谢关系。

内生菌群可以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酶和抗生素等,这些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

最后,研究植物内生菌群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生菌群可以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三、总结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内生菌群对植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比如不同环境和生理条件下内生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以揭示植物内生菌群的机制和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概括地介绍植物内生菌群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对读者有所帮助。

211021823_桑树内生菌的生物活性及应用前景

211021823_桑树内生菌的生物活性及应用前景

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于健康宿主植物组织或器官内部,不会对宿主植物引起明显病害的一类微生物群,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1]。

自1993年Stierle 等[2]首次从短叶红豆杉中分离到1株能产生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的内生真菌以来,内生菌逐渐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在农业、食品、医药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

对内生菌进行研究,不仅能丰富紧缺药用资源材料,还能促进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桑(Morus alba L.)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属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原产并广泛种植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是集食用、药用、饲用、观赏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树种。

桑树全身都是宝,上至桑枝、桑摘要:桑树全身是宝。

植物内生菌是生活于健康宿主植物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微生物,其能够产生特殊的活性代谢产物,一直是食品、药品、农业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介绍了桑树内生菌的多样性,以及桑树内生菌在抑菌、抑制α-葡萄糖苷酶、调节植物生长、抗氧化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并对桑树内生菌作为新型微生物资源,在桑树病害防治、果蔬采后保鲜剂开发、1-脱氧野尻霉素(DNJ )发酵生产以及降糖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桑树内生菌发酵生产功能性物质,开发功能性食品、药品以及果蔬采后生物保鲜剂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应用微生物学;桑树;内生菌;生物活性;1-脱氧野尻霉素中图分类号:S1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1-0085-06收稿日期:2022-11-14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327122D ,21327115D )作者简介:张锦锦(1996-),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E-mail :1435533144@qq.com 。

通讯作者:韩俊华(1977-),女,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研究工作。

E-mail :teach2003@126.com 。

药用植物学菌类

药用植物学菌类

代谢工程
通过代谢工程技术,对药用植物学菌类的代 谢途径进行优化,提高其活性成分的产量和 品质。
05
药用植物学菌类的资源保护与 可持续利用
药用植物学菌类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 2 3
建立药用植物学菌类资源数据库
对全国各地的药用植物学菌类资源进行普查,摸 清家底,建立数据库,以便科学管理和规划。
加强药用植物学菌类栖息地保护
共生关系
药用植物学菌类与某些植物之间 存在共生关系,它们可以帮助植 物分解有机物质,参与土壤中养
分的循环。
药用植物学菌类生长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01
02
03
温度
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学菌 类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但 总体来说,温暖和湿润的 环境更有利于其生长。
湿度
药用植物学菌类的生长需 要一定的湿度,过于干燥 的环境不利于其生存。
殖和种植技术,提高菌类的产量和质量。
推广菌类替代品
02
积极寻找和研发菌类的替代品,减少对野生药用植物学菌类的
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药用植物学菌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
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药用植物学菌类资源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恢复研究
药用植物学菌类的显微结构与特殊结构
显微结构
菌类的显微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不同种类的菌类具有不同的显微结构特征,通过对 显微结构的观察,可以鉴别菌类。
特殊结构
部分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可形成特殊结构,如霉菌的孢子、酵母菌的子囊等。这些特殊结构对于鉴别菌 类具有重要价值。
药用植物学菌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药用植物学菌类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活性物质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活性物质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活性物质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王莉衡【摘要】Plant endophytes are the new microorganism resources with great investigative significance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which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biodiversity of plant endophytes and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sm active substances were summarized.%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已成为微生物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活性物质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2(029)010【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植物内生菌;生物多样性;抗菌活性物质【作者】王莉衡【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2内生菌(Endophyte)是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它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天然组成部分。

自1898 年Vogl等从黑麦草(Lolium tumelentum)的种子中分离出第1 株内生真菌以来,内生菌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研究表明,一些植物组织中存在大量有益的内生菌,这些内生菌与宿主发生关系时,在植物体内能产生多种生物学作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氮源(内共生固氮)及一些激素,参与植物的防卫功能,促进植物快速生长,提高植物抗逆境、抗病害、抗动物危害的能力[1,2]。

博士-内生真菌

博士-内生真菌
蓝中压迫种子,镜检着色的菌丝。
三、内生真菌与药物
1. 遗传载体
内生真菌生活在树干、叶柄、根 和叶部的细胞内。由于它们有可能作 为遗传载体使用,因此在生物技术上 很有用处。
2.药物源
1995年销路最好的20种药物中,有 6种来自真菌;1983年至1994年间批准 的520种新药中,39%是天然产物或它 们的衍生物。因此天然产物对制药工业 极其重要。
❖ 内生菌的产孢
典型的内生真菌在植物组织内部 以菌丝的形式存在,在植物体外看 不见。只有在他们产孢时才能看见, 由此通常是季节性的、短暂的。
❖ 种群的分布
一般讲,在某种寄主上的各种叶部内生真 菌是由相对稳定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群体组成 的,其特征是由少数几种优势种所决定的。
在任何一种寄主上除了能稳定地分离出的 按作物分组的内生真菌外,如对内生真菌的植 物寄主进行调查无一例外地都会得出一串长长 的偶见寄主名录;场所对这些种类的分布的影 响比寄主的影响大。
可用常规方法鉴定,有的要接种到灭菌的原寄主 组织上或用近紫外灯光照射,对其产孢有促进作用。
❖ 林下落叶的分离
在枯枝落叶分解初期,可分离出在针叶 林树冠的叶部组织和干部组织中生活的内生 真菌。许多常见的内生真菌代表着早期潜伏 性入侵并定殖在组织中的真菌。它们能迅速 生长和产孢,这是它们对衰老的反映。这些 真菌可在枯枝落叶分解初期分离出来。
一、内生真菌的基本特征 二、分离与培养 三、内生真菌与药物 四、内生真菌与生物防治 五、相互关系研究方法
一、内生真菌的基本特征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的特殊 环境中,并与宿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 中二者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关系,一方面内 生真菌可从宿主中吸收营养供自己生长需 要,另一方面内生真菌在宿主的生长发育 和系统演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可通过 自身的代谢产物或借助于信号转导作用对 植物体产生影响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指生存在植物内部或附着于植物表面,以共生或寄生关系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真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成为新型药源的重要来源。

本文就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前,对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及定量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

依据真菌与植物之间的生理生态关系,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一般被分为以下四类:共生真菌、潜伏真菌、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

共生真菌是指生存在植物内部(如根系、叶片、茎等)的一个与之共生的真菌,二者之间互相受益。

如,大豆根瘤菌和白蚁共生真菌都是比较典型的共生真菌。

潜伏真菌指在植物内部生长,一般不对植物产生明显的伤害,植物也不表现出可见的病征。

这种真菌具有免疫调节、生长促进、增强韧皮免疫力等特点。

如,内生真菌Epichloë coenophialum可以产生生物碱,并保护其宿主球茎内部免受外来昆虫的侵害。

腐生真菌是指依附在植物的根系表面或附近的真菌,如果发生大量繁殖,会竞争植物根系所需的养分。

此外,腐生真菌可以分解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

如,糖葫芦中的拟壳菌属真菌就是一种腐生真菌。

病原真菌是指在植物体内或体表的真菌,能够引起植物的病害,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有很多病原真菌已被发现,并被证实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链霉素、青霉素、曲霉素、地高辛等。

因此,研究这类真菌不仅有助于控制植物病害,还能为药源开发提供参考。

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药用价值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其中,一些内生真菌产生的药用化合物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1、黄酮黄酮是内生真菌中常见的药用成分之一。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解热、镇静等功效。

另外,黄酮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木鳖科植物闽南柚的内生菌Midwesteacurvata产生的丰富黄酮具有广泛的医疗和健康保健作用。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2009年第29卷有 机 化 学V ol. 29, 2009 第8期, 1182~1191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No. 8, 1182~1191* E-mail: mym63@sina.comReceived September 23, 2008; revised December 8, 2008; accepted January 16, 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772075)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No. 208144)资助项目.N o. 8马养民等: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183对人鼻咽表皮肿瘤细胞KB (IC 50为13.0 mg /mL)具有细胞毒活性, 活性可与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IC 50为2.5 mg/mL)的活性相媲美. Tan 等[8]还从Quercus variabilis 的一株内生真菌Fusarium sp. IFB-121的发酵物中得到两个脑苷酯化合物4和5. 这两个生物碱其结构上的差别在于分子结构中的X-Y 段. 活性测试显示, 这两个脑苷脂对细菌Bacillus subtilis , Escherichia coli 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具有抑制活性, 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3.9, 3.9和1.9 µg /mL, 及7.8, 3.9和7.8 µg /mL. 另外这两个化合物还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抑制作用, IC 50 值分别为(43.8±3.6)×10-3和(55.5±1.8)×10-3 mol /L.Lin 等[9]从南海红树Avicennia marina 种子的一株内生真菌No. 2524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两个结构相近的脂肪族的神经酰胺类生物碱6和7, 初步的抗肿瘤实验显示, 这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系Bel-7402, NCI-4460 和人体正常细胞系L-02 不显示有效的细胞毒性. 1.2 有机胺类生物碱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植物内生真菌来源的这类生物碱相对较少. Guan 等[10]从红树植物Kandelia candel 的茎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Streptomyces griseus ,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三个新的p -amino-acetophenonic acids 8~10. 这三个化合物可能是抗生素levorin [11,12]和trichomycin [13]的前体. Zhang 等[14]从海洋褐藻Colpomenia sinuosa 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niger EN-13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一个naphtho-quinoneimine 的衍生物11. 抗菌活性显示, 该化合物对白色链珠菌呈现一定的抑制活性, 在20 µg /mL 时抑菌圈的直径为10 mm(滤纸片直径6 mm).1.3 吡咯烷类生物碱2000年, Wagenaar 等[15]从传统药用植物雷公藤Tripterygeum wilfordii 的一株内生真菌Rhinocladiellasp.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四个生物碱cytochalasins A ~D (12~15). 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 化合物cytochalasin D 对测试的三种肿瘤细胞(卵巢癌细胞A2780S 、结肠癌细胞SW-620、结肠癌细胞HCT 116)的细胞毒活性最强,其它三个化合物同样具有细胞毒活性, 但是活性比cytochalasin D 相对较弱, 选择性也不如cytochalasin D.Maloney 等[16]从一株植物内生真菌Phaeosphaeria ave-naria FA39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生物碱phaeosphaeride A (16)和其非对映异构体phaeosphaerideB (17), 其中化合物phaeosphaeride A 能够抑制STAT3(The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而化合物phaeosphaeride B 对STAT3没有活性. Pong-charoen 等[17]从植物Garcinia dulcis 的叶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Eutypella scoparia PSU-D44,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首次得到了两个新的生物碱scoparasins A (18)和B (19). 抗菌活性显示化合物scoparasins B 对1184有机化学V ol. 29, 2009Microsporum gypseum SH-MU-4具有抑制活性. Zhang 等[18]从海藻Colpomenia sinuosa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niger EN-13的发酵物中首次得到一个新生物碱ergosterimide (20), 这是首次报道由类固醇和马来酰亚胺通过天然Diels-Alder反应获得的生物碱.细胞松弛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菌代谢物中的真菌毒素, 这些化合物具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活性, 包括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在组织培养时的分裂, 抑制HIV-1 蛋白酶的活性, 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等[19]. 1999年, König 等[20]从植物Teucrium scorodonia 的叶中获得一株内生真菌Geniculosporium sp., 从该菌株发酵物中得到一个已知的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 F(21). 活性测试显示, 生物碱cytochalasin F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2006年, 彭小伟等[21]从黄花夹竹桃茎的一株内生真菌Rhizoctonia DC. YM38338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两个细胞松弛素分别是cytochalasin H (22)和cytochalasin O (23).2000年, Li等[22]从植物Triptergyium wilfordii的树皮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Cryptosporiopsis cf. quercina,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首次获得了生物碱cryptocin (24), 活性测试显示该化合物对植物病源真菌Pythium ultimum, Phytophthora cinnamoni, 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yricularia oryzae 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0.78, 0.78, 1.56, 0.78, 0.39, 6.25, 1.56, 1.56 µg/mL.2000年, Ishii等[23]从植物Erigeron annuus一株内生真菌Phoma sp. FL-41510的发酵物中得到了一个对ras-法呢基转移酶具有抑制活性的生物碱TAN-1813 (25). 2002年, Hellwig等[24]从两株植物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 P0506和P0535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一个对格兰氏阳性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新抗生素altersetin (26)和一个已知的化合物tenuazonic acid (27).N o. 8 马养民等: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1851.4 喹啉和异喹啉类生物碱Tan等[25]从植物Cynodon dactylon的树叶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CY018,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首次得到一个新生物碱化合物asperfumoid (28). 该生物碱对白色链珠菌的抑制活性为75 µg/mL. 后来Tan等[26]又从该植物中分离的另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niger IFB-E003中得到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aspernigerin (29), 该化合物对肿瘤细胞nasopharynyeal epidermoid KB, cervical carcinoma Hela 和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SW1116的抑制浓度分别为22×10-3, 46×10-3和35×10-3 mol/L.喜树碱(Camptothecin, 30)是一种很好的抗肿瘤药物. 获得喜树碱的途径一是从假柴龙树属(Nothapodytes)植物的根部获得, 然而其含量相当少, 尤其是从树龄很长的古树的根获得, 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对于喜树碱的仿生合成, 刘建利[27]作了详细的概述, 但化学合成, 其产率非常低, 不具备商业价值. Puri等[28]从植物Nothapodytes foetida获得一株内生真菌RJMEF001,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获得了喜树碱, 为喜树碱的获得开辟了新的途径.Lin等[29]从红树林的两株植物内生真菌No. 1924 和 3893的混合发酵物中, 分离得到一个新的生物碱marinamide (31)和其甲酯32, 这一混合发酵技术的应用可能作为发现新化合物的潜在的途径.生物碱sequoiamonascin D (33)具有抗癌活性, 该化合物首次分离自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的发酵物中[30]. 之后Lin等[31]从来自红树林植物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一株青霉属内生真菌JP-1的发酵物中也得到了该化合物. 生物碱peniprequinolone (34)是从智利裸子植物Prumnopitys andinawere的韧皮部一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janczewskii的发酵物中获得的. 这是首次报道从智利裸子植物的内生真菌得到次生代谢产物[32].1.5 吲哚类生物碱1997年, Ondeyka等[33]从植物Bontia daphnoides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Nodulisporium sp. MF5954, 从其发酵物中分离得到nodulisporic acids A (35), 该化合物对苍蝇(Lucilia seracata)和蚊子(Aedes aegypti)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3 和0.5 µg/mL, 1999年于该菌株中又分离得到了nodulisporic acids A1 (36)和A2(37), 这两个化合物的活性和nodulisporic acids A的活性相近[34]. 2002年又相继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分离到了三个新的nodulisporic acids B (38), B1(39), B2(40), 与nodulisporic acids A相比几乎没有活性[35]. 2003年作者又从该菌株的变种MF6222的发酵物中经HPLC分离得到了三个D-环打开的nodulisporic acids C (41), C1(42)和C2 (43). 在10 µg/mL时, 化合物nodulisporic acids C 对跳蚤的毒性最好[36]. 之后又相继从该菌株的变种MF6227,MF6518, MF6265, MF6225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nodulisporic acids D (44), D1 (45), D2 (46), D3 (47), E (48), F (49)和A4(50)以及∆23-nodulisporic acid C4(51), ∆23-nodulisporic acid A4(52)[37].Xu等[38]从红树植物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HKI0459,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得到八个新的吲哚三萜类生物碱shearinines D~K (53~60)和三个已知的生物碱shearinine A (61), paspalitrem A (62)和paspaline (63). 化合物shearinines D, E和G对钙激活钾离子通道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1186有机化学V ol. 29, 2009N o. 8马养民等: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187Tan 等[39]从植物Artemisia annua 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得到一个新的吲哚生物碱6-isoprenylindole-3-carboxylic acid (64). 生物活性测试显示该化合物对Bacillus subtilis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arcina lutea , Pseudomonas sp.等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 Rhizoctonia cerealis , 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 Phy-tophthora capisici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Tan 等[40]从植物Imperata cylindrica 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IFB-E019,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得到一个基于cytochalasan 结构的生物碱chaetoglobosin U (65)以及4个结构类似的已知生物碱chaetoglobosins C, E, F (66~68)和penochalasin A (69). 这5个化合物对人鼻咽表皮肿瘤KB 细胞具有抑制活性, 其IC 50值分别为 16.0×10-3, 34.0×10-3, 52.0×10-3, 48.0×10-3和40.0×10-3 mol/L . 其中chaetoglobosin U 的活性与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14.0×10-3 mol/L )的活性相当. Tan 等[25]从植物Cynodon dactylon 的树叶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CY018,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已知的异戊二烯基的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fumitremorgin C (70). 该化合物对乳腺癌耐药蛋白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41].球毛壳甲素A (chaetoglobosin A, 71)是Sekita 等[42]于1983年新发现的抗癌化合物, 是一种细胞分裂抑制剂, 它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收缩蛋白而抑制细胞质的分裂. 张玲琪等[43]首次报道了从云南西双版纳州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 )的茎、叶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98-M6,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得到了chaetoglobosin A.Kralj 等[44]从地中海撒丁岛周围海域的一种绿藻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Emericella nidulans var. ac-ristata , 该菌发酵物粗品对6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 随后从该发酵物中得到一个已知生物碱emindole DA (72), 该化合物在浓度为10 µg /mL 时对测试的36种肿瘤细胞中的33种具有细胞毒活性.Xin 等[45]从低等植物Mycale plumose 的一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auratiogriseum 的发酵液中得到了一个已知生物碱 fructigenines A (73). 该化合物对癌细胞tsFT210具有细胞毒活性.生物碱neoechinulin A (74)常从青霉菌和曲霉菌中分离得到, 该化合物具有抑制霍乱弧菌、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Wang 等[46]从植物Caragana sinica 的一株内生真菌HB-1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了该化合物. 结构上, 该化合物是由吲哚环的2-C 与一个环肽连接而形成的, 由于连接键含一个不饱和键, 使得整个分子呈现一个大的共轭体系.长春新碱(75)是1962年由长春花中提取出的二聚吲哚类化合物, 主要存在于长春花叶中. 长春新碱是一种1188有 机 化 学 V ol. 29, 2009应用广泛的抗肿瘤药物, 尤其对白血病具有显著疗效, 其通过干扰癌细胞纺锤体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 从而阻止癌细胞的扩散[47]. 杨显志等[48]从长春花叶中分离出一株无孢菌群菌株97CY3, 从该菌的发酵液中发现了长春新碱化合物, 经HPLC 分析其含量达到0.205 µg /L . 1.6 吡啶类生物碱Zhan 等[49]从植物Ephedra fasciculata 中的一株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EPH2R AA 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2个新的N -甲基吡啶类生物碱(-)-6-deoxyoxy- sporidinone (76)和(-)-4,6'-anhydrooxysporidinone (77)和一个已知的N -甲基吡啶生物碱(-)-oxysporidinone (78). 活性测试显示, 这3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NCI-H460 (non-small-cell lung), M IA Pa Ca-2 (pancre-atic), M CF-7 (breast),和SF-268 (CNS glioma)不具有活性.Shao 等[50]从海草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的一株内生真菌Fusarium sp. F4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吡啶生物碱ilicicolin H (79). 该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活性, 其作用机制在酵母中作用于线粒体, 抑制呼吸链中泛醌位点. 在50 µg/mL 时, 该化合物对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没有显著活性, 对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毒IC 50约为1 mg/mL.Tan 等[51]从植物Cynodon dactylon 树叶一株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herbarum IFB-E002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了吡啶生物碱aspernigrin A (80). 活性测试显示该化合物对Candida albicans 的最小抑制浓度为75.0 µg /mL. Tan 等[52]还从植物Quercus variabilis 茎中分离得到一株青霉属的内生真菌IFB-E022, 从该菌株的发酵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penicidones A ~C (81~83). 生物碱aspernigrin A 是一个吡啶酰氨类的生物碱, 分子中存在一个大的共轭体系; 生物碱penicidones A ~C 具有相同的γ-吡啶环, 这在其他天然产物中是从未出现的, 从生物合成的角度来说, γ-吡啶环的N 原子可能是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来自培养基中的谷氨酸钠[53]. 抗肿瘤活性显示, 3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SW1116, K562, KB 和Hela 的IC 50值在21.1×10-3和N o. 8马养民等: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18990.8×10-3 mol /L 之间.1.7 喹唑啉类生物碱喹唑啉类生物碱是由(邻)氨基苯甲酸和α-氨基酸缩合而成的[54]. Proença Barros 等[55]从植物Murraya pani-culata 树叶获得一株内生真菌Eupenicillium spp. 从该菌株发酵物中得到4个结构新颖的spiroquinazoline 类生物碱alanditrypinone (84), alantryphenone (85), alantryp-inene (86)和alantryleunone (87).Tan 等[56]从植物Adenophora axilliflora 树叶一株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 IFB-E015的发酵物中得到一个具有新颖结构的生物碱chaetominine (88), 该化合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和结肠癌细胞 SW1116的细胞毒活性比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的活性还强.2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1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替代从植物中获得的生物碱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活性成分中包括大量的已知的活性很好的生物碱, 甚至有些生物碱已经应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 如紫杉醇就是一个二萜类的生物碱, 该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抑制微管解聚和稳定微管的作用, 目前发现许多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紫杉醇, 并且某些已经具有商业价值[57]. 另外还有上面提到的长春新碱、喜树碱等. 因为紫杉醇、长春新碱、喜树碱等都是从天然的树木中分离得到, 而它们在这些资源中的含量非常低, 所以迄今为止为了得到大量的这些治疗疾病的化合物, 大量的植物资源被毁坏, 而导致环境的恶化. 而化学合成的产率不高, 而且毒性较大. 因此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有效地满足产生天然化合物的需求, 同时又不破坏有限的植物资源.2.2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新生物碱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型药物从新产生的生物碱可以发现, 它们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所以它们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新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生素等药物; 同时某些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生物碱还可以开发成新型的天然农药, 以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合成农药, 而避免环境的污染.综上,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1190有机化学V ol. 29, 20092.3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尽管植物内生真菌可以产生大量的结构新颖、活性多样的生物碱, 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这就使得分离和纯化十分困难; 其次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含量非常低, 使得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 如一些生物碱因其分离所得到的量过少而无法完成结构测定和活性测试研究.3 展望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不仅结构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可以说植物内生真菌已经成为生物碱的重要来源, 但是目前所研究开发的植物内生真菌仅仅是个开始, 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等待我们的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 研究的深入, 相信许多能够产生生物碱的内生真菌将被发现, 同时许多结构新颖、活性很强的生物碱也将被发现. 相信植物内生真菌未来必将成为获得活性生物碱的有效途径之一. References1 Dreyfuss, M. M.; Chapela, I. H. In The Discovery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Ed.: Gullo, V. P., Butterworth-Heinemann, Boston, 1994, pp. 49~79.2 Strobel, G. A.; Stierle, A.; Stierle, D.; Hess, W. M. Myco-taxon1993, 47, 71.3 Zhang, H. W.; Song, Y. C.; Tan, R. X.Nat. Prod.Rep.2006, 23, 753.4 Tan, R. X.; Zou, W. X.Nat. Prod.Rep. 2001, 48, 448.5 Hu, S. C.; Mei, L.; Wang, B. J. G.; Liu, C. H. Acta Crystal-logr. 2006, E62, 5777.6 Rukachaisirikul, V.; Sommart, U.; Phongpaichit, S.; Sa-kayaroj, J.; Kirtikara, K. Phytochemistry2008, 69,783.7 Wang, F. W.; Ye, Y. H.; Chen, J. R.; Wang, X. T.; Zhu, H.L.; Song, Y. C.; Tan, R. X. FEMS Microbiol. Lett.2006, 261,218.8 Shu, R. G.; Wang, F. W.; Yang, Y. M.; Liu, Y. X. ; Tan, R.X. Lipids2004, 39, 667.9 Li, H.-J.; Yao, J.-H.; Chen, Y.-G.; Lin, Y.-C.; Vrijmoed, L.L. P. 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2003, 43, 132 (in Chi-nese).(李厚金, 姚骏骅, 陈意光, 林永成, Vrijmoed L. L. P., 中山大学学报, 2003, 43, 132.)10 Guan, S. H.; Sattler, I.; Lin, W. H.; Guo, D.; Grabley, S. J.Nat. Prod. 2005,68, 1198.11 Zieliñski, J.; Borowy-Borowski, H.; Golik, J.; Gumieniak,J.; Zimiñski, T.; Kołodziejczyk, P.; Pawlak, J.; Borowski, Y.; Shenin, E.; Filippova, A. I. J. Tetra hedron Lett. 1979,20, 1791.12 Bruzzese, T.; Cambieri, M.; Recusani, F. J. Pha rm. Sci.1975, 64, 462.13 Komori, T.; Morimoto, Y.; N iwa, M.; Hirata, Y. Tetrahe-dron Lett. 1989, 30, 3813.14 Zhang, Y.; Li, X. M.; Wang, C. Y.; Wang, B. G. Chin. Chem.Lett.2007, 18, 951.15 Wagenaar, M. M.; Corwin, J.; Strobel, G.; Clardy,J. J. Nat.Prod. 2000,63,1692.16 Maloney, K. N.; Hao, W. S.; Xu, J.; Gibbons, J.; Hucul, J.;Roll, D.; Brady, S. F.; Schroeder, F. C.; Clardy, J. Org. Lett.2006, 8, 4067.17 Pongcharoen, W.; Rukachaisirikul, V.; Phongpaichit, S.;Rungjindamai, N.; Sakayaroj, J. J. Nat. Prod. 2006,69,856.18 Zhang, Y.; Li, X. M.; Prokschc, P.; Wanga, B. G. Steroids2007, 72, 723.19 Espada, A.; Rivera-Sagredo, A.; Fuente, J. M.; Hueso-Rodríguez, J. A.; Elson, S. W. Tetrahedron1997, 53, 6484. 20 König, G. M.; Wright, A. D.; Aust, H. J.; Draeger, S.;Geniculol, B. S. J. Nat. Prod. 1999,62,155.21 Peng, X.-W.; Yang, L.-Y.; Li, S.-L.; Zhou, B.; Li, Z.-Y.;Chen, Y.-W.Chin. Tra dit. Herb. Drugs2006, 37, 343 (in Chinese).(彭小伟, 杨丽源, 李绍兰, 周斌, 李治滢, 陈有为,中草药, 2006, 37, 343.)22 Li, J. Y.; Strobel, G.; Harper, J.; Lobkovsky, E.; Clardy, J.Org. Lett. 2000,2, 767.23 Ishii, T.; Hayashi, K.; Hida, T.; Yamamoto, Y.; Nozaki, Y.J. Antibiot. 2000, 53, 765.24 Hellwig, V.; Grothe, T.; Mayer-Bartschmid, A.; Ender-mann, R.; Geschke, F. U.; Henkel, T.; Stadler, M. J. Anti-biot.2002, 55, 881.25 Liu, J. Y.; Song, Y. C.; Zhang, Z.; Wang, L.; Guo b, Z. J.;Zou, W. X.; Tan, R. X. J. Biotechnol. 2004, 114, 279.26 Shen, L.; Ye, Y. H.; Wang, X. T.; Zhu, H. L.; Xu, C.; Song,Y. C.; Li, H.; Tan, R. X. Chem. Eur. J.2006, 12, 4393.27 Liu, J.-L. Chin. J. Org. Chem. 2003, 23, 423 (in Chinese).(刘建利, 有机化学, 2003, 23, 423.)28 Puri, S. C.; Verma, V.; Amna, T.; Nabi, G. Q.; Spiteller, M.J. Nat. Prod. 2005, 68, 1717.29 Zhu, F.; Lin, Y. C. Chin. Sci. Bull.2006,51, 1426.30 Stierle, D. B.; Stierle, A. A.; Bugni, T. J. Org. Chem. 2003,68, 4966.31 Lin, Z.; Zhu, T.; Fang, Y.; Gu, Q.; Zhu, W. Phytochemistry2008, 69,1273.32 Schmeda-Hirschmann, G.; Hormazabal, E.; Astudillo, L.;Rodrigue, J.; Theoduloz, C.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05, 21, 27.33 Ondeyka, J. G.; Helms, G. L.; Hensens, O. D.; Goetz, M.A.; Zink, D. L.; Tsipouras, A.; Shoop, W. L.; Slayton, L.;Dombrowski, A. W. ; Polishook, J. D.; Ostlind, D. A.; Tsou, N. N.; Ball, R. G.; Singh, S. B. J. Am. Chem. Soc. 1997,119,8809.34 Hensens, O. D.; Ondeyka, J. G.; Dombrowski, A. W.; Ost-N o. 8 马养民等: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碱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191lind, D. A.; Zink, D. L. Tetrahedron Lett. 1999, 40, 5455. 35 Ondeyka, J. G.; Dahl-Roshak, A. M.; Tkacz, J. S.; Zink, D.L.; Zakson Aiken, M.; Shoop, W. L.; Goetz, M. A.; Singh, S. B.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2, 12, 2941.36 Ondeyka, J. G.; Byrne, K.; Vesey, D.; Zink, D. L.; Shoop,W. L.; Goetz, M. A.; Singh, S. B. J. Na t. Prod. 2003, 66, 121.37 Singh, S. B.; Ondeyka, J. G.; Jayasuriya, H.; Zink, D. L.;Ha, S. N.; Dahl-Roshak, A.; Greene, J.; Kim, J. A.; Smith, M. M.; Shoop, W.; Tkacz, J. S. J. Na t. Prod. 2004,67, 1496.38 Xu, M. J.; Gessner, G.; Groth,I.; Lange, C.; Christner, A.;Bruhn, T.; Deng,Z. W.; Li,X.; Heinemann,S. H.; Grabley, S.; Bringmann, G.; Sattler, I.; Lin, W. H. Tetrahedron2007, 63, 435.39 Lu, H.; Zou, W. X.; Meng, J. C.; Hu, J.; Tan, R. X. PlantSci.2000, 151, 67.40 Ding, G.; Song, Y. C.; Chen, J. R.; Xu, C.; Ge, H.M.;Wang, X. T.; Tan, R.X.J. Nat. Prod. 2006,69, 302.41 Rabindran, S. K.; He, H.; Singh, M.; Brown, E.; Collins, K.I.; Annable, T.; Greenberger, L. M. Cancer Res. 1998, 58,5850.42 Sekita, S.; Yoshihira, K.; N atori, S.; Kuwano, H. Chem.Pharm. Bull. 1983, 31, 490.43 Zhang, L.-Q.; Wang, H.-K.; Shao, H.; Shen, Y.-M.; Zeng,S.-R.; Xu, C.-D.; Xuan, Q.; Wei, R.-C. Chin. Pha rm. J.2002, 37, 172 (in Chinese).(张玲琪, 王海昆, 邵华, 沈月毛, 曾松荣, 徐成东, 宣群, 魏蓉城,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 172.)44 Kralj, A.; Kehraus, S.; Krick, A.; Eguereva, E.; Kelte, G.;Maurer, M.; Wortmann, A.; Fiebig, H.-H.; König, G. M.J.Nat. Prod. 2006,69, 995.45 Xin, Z. H.; Zhu, W.M.; Gu, Q.Q.; Fang, Y. C.; Duan, L.;Cui, C. B.Chin. Chem. Lett.2005, 16, 1227.46 Wang, W.; Chen, C.; Yang, J.; Hu, C.-Q. Na t. Prod. Res.Dev.2007, 19, 48 (in Chinese).(王巍, 陈超, 杨君, 胡昌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 19, 48.)47 Li, C. Bull. Pharm. 1982, 17, 19.48 Yang, X.-Z.; Zhang, L.-Q.; Guo, B.; Guo, S.-P. Chin. Tra-dit. Herb. Drugs2004, 35, 79 (in Chinese).(杨显志, 张玲琪, 郭波, 郭仕平, 中草药, 2004, 35, 79.)49 Zhan, J.; Burns, A. M.; Liu, M. X.; Faeth, S. H.; Gunatilaka,A. A. J. Nat. Prod. 2007,70,227.50 Shao, Z.-Y.; Feng, Y.-H.; Deng, Y.-X.; Xu, D.-Q.; Hong, F.Chin. J. Nat. Med. 2007, 5, 108 (in Chinese).(邵志宇, 冯永红, 邓云霞, 徐德强, 洪枫, 中国天然药物, 2007, 5, 108.)51 Ye, Y. H.; Zhu, H. L.; Song, Y. C.; Liu, J. Y.; Tan, R. X. J.Nat. Prod. 2005, 68, 1106.52 Ge, H. M.; Shen, Y.; Zhu, C. H.; Tan, S. H. Ding, H.; Song,Y. C.; Tan, R. X. Phytochemistry2008, 69, 571.53 Chen, H.; Yeung, S. M.; Que, N. L. S.; Müller, T.; Schmidt,R. R.; Liu, H. W. J. Am. Chem. Soc. 1999, 121, 7166.54 Johne, S. Prog. Chem. Org. Nat. Prod. 1984, 46, 159.55 Proença Barros, F. A.; Rodrigues-Filho, E. Biochem. Syst.Ecol. 2005, 33, 257.56 Ding, G.; Song, Y. C.; Chen, J. R.; Xu, C.; Ge, H.M.;Wang, X. T.; Tan, R.X.J. Nat. Prod. 2006,69, 302.57 Ma, Y.-M.; Feng, C.-L. Chin. J. Org. Chem. 2008, 28, 1697(in Chinese).(马养民, 冯成亮, 有机化学, 2008, 28, 1697.)(Y0809232 Cheng, B.)。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内生真菌是生长在植物组织内部的一类微生物,与植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内生真菌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抗病能力,还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

药用植物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而内生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则可以增加药用植物的药效和疗效。

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对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种类、功效和对药用植物的影响,以及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方法。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内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并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进展对推动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探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功效,为药用植物的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 分析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影响机制,揭示内生真菌与药用植物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3. 探讨内生真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为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供新思路和途径。

4. 强调内生真菌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3 研究意义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以产生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在传统药物中没有发现过,具有全新的药理作用。

通过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有望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质,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2. 提高药用植物的药效: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过程,促进植物合成药用成分的能力,并且还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有助于提高药用植物的药效,拓宽药用植物的应用范围。

3. 保护药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受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种植数量逐渐减少,引起资源匮乏和植物品质下降等问题。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谢海伟,冯嘉琪,付晓晴,等.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4):1-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4.001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谢海伟,冯嘉琪,付晓晴,江坤生,陈佳茹(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植物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体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寄主植物有着积极的作用,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有着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活性,在医药、农业、食品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技术、检测方法、鉴定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种属多样性、代谢产物生物多样性方面进行分析;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医药行业和农业中的应用等进行总结,并对现今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内生真菌的未来应用提出展望。

关键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分离筛选;多样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Q949.95;S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4-0001-05收稿日期:2019-07-24基金项目:广东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810577053、201810577007);广东省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编号:2017KTSCX172);惠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经费(编号:2018JB002)。

作者简介:谢海伟(1978—),男,吉林桦甸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抗菌肽研究。

E-mail:xiehaiwei324@163.com。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包括各种结构类型独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活性物质,已成为发现新高效、新颖、低毒的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

目前发现内生真菌的种类多达100万种[1]。

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宿主植物与内生真菌共生机制和内生真菌天然代谢产物的功能关系等方面,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性、抑制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虫等功能,能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

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共3篇

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共3篇

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共3篇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1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石斛属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石斛植物对人体健康有多种功效,如降血糖、抗氧化等。

然而,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在石斛植物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未开发的领域,因此需要针对其进行研究。

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真菌的DNA条形码技术。

这种技术既可优化物种鉴定的速度,又能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

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多项研究表明,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非常繁多,种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植物的根部、地下块茎和地下根系中。

内生真菌能够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长,同时也能够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

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功能也值得研究。

内生真菌的存在往往为植物提供生长上的帮助。

例如,内生真菌能够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氮代谢和抗病能力。

同时,内生真菌也能够产生抗菌素和植物激素,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和生长能力。

最近的研究表明,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不只是单重的功能,而是多种功能共同存在的表现。

例如,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内生真菌种类能够抵抗普通草履虫鞭毛虫,并提高了石斛植物的生长速度。

这种真菌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还能够增强石斛植物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提高了其药效。

综上所述,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这些研究可以为中医领域提供更多的药用植物品种,同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内生真菌对植物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这些研究也将为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综上所述,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生物学功能多样的特点。

研究表明,内生真菌能够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并产生多种活性成分,从而具有广阔的药用潜力。

因此,加强对石斛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将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改善提供有益的支持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2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石斛属是一类常见的药用植物,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保健品等领域。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作者:马洁沈慧杰郭建慧郝会军朱伟伟来源:《吉林蔬菜》2024年第01期摘要: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丰富,来源广泛,长期与宿主植物共生,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寄生”关系,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抗氧化、杀虫、抗糖尿病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在醫药、农业等行业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作了分析,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因其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将成为未来新型化合物发现的来源之一。

文章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筛选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抗病毒;内生真菌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生物活性有效成分成为探寻新型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植物是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在植物中含量非常低,但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灭绝[1],为解决此难题,人们研究集中在内生真菌上。

植物内生真菌能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活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2]。

本文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将从其多样性、活性、分离等方面来阐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3]。

1 内生真菌概述植物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不使宿主植物感染,包括一些腐生菌以及一些潜伏性病原菌等真菌[4]。

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几乎存在所有的植物中,在植物的生长、繁殖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其自身也能产生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人们逐渐意识到其对于新型药物成分的重要性,从内生真菌分离新型活性物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分离主要包括样品预处理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等流程。

2.1 表面消毒内生真菌广泛存在在植物的各个健康组织和器官中,种类非常丰富,药用植物样品预处理是先要排除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干扰内生真菌的分离,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表面消毒法、真空提取法以及压力提取法等,其中表面消毒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是生命的主体之一,它们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实现生长与繁殖。

但是,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其它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微生物的互动,其中内生菌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体内或表面的微生物菌群,它们与植物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

内生菌可以提供大量的有益物质,如生长因子、抗生素和氮素等,促进植物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同时,它们与植物共同抵御外界的逆境,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

内生菌的多样性十分丰富,不同种类的内生菌会与植物建立不同的关系,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Rhizobium菌根菌可以和植物的根系共生,在供应氮素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同时,改变植物的根部形态,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分化,增强植物的抗病和适应产品。

而VAM菌根菌更可以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生产异酸、孢子等有益物质,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从而增加植物的产量和种子的品质。

除了根系,内生菌还存在于植物的花部、叶片和种子表面等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通过种子内部,进一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而放线菌则可以在植物花部、叶片上繁殖,分泌生长素、抗生素等,促进植物的幼苗生长和枝条部位的发育。

随着研究的深入,内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物种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终于得到了一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菌株,为植物的栽培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举例来说,固氮菌、抑菌链霉菌和壳多糖细菌等菌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柑橘、棉花、大豆等作物的种植中,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总的来说,内生菌的多样性是丰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复杂的。

不同的内生菌菌株,与不同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的适配关系也是不同的。

因此,科学地研究和利用内生菌资源,将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和提高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药用植物内生菌在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药用植物内生菌在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境 的多 样 性 , 导 致 其 次 生 代 谢 产 物 也 具 有 丰 富 的 多 常 样 性 。 自 19 93年 Si l 首 次 从 药 用 植 物 短 叶 红 豆 杉 tr ee
达 到 1 1 , 及到 子囊 菌 、 子菌 、 7 属 涉 担 接合 菌 、 卵菌 、 有 丝分裂 孢子真 菌及其无 孢菌类 等真菌类 群 。植 物 内生 细菌 有 革 兰 氏阴性 杆 菌和 革 兰 氏 阳性菌 约 5 O 个 属 。张晓洁 等从 产 自四川彭州 的华重楼 地下块 茎 中分离 到能分 泌重楼皂 甙或其类 似化合 物托 氏假单 孢 菌菌 株 。能在 非豆科 植物根部 形成根 瘤并具 有固 氮 能力 的弗 兰 克 氏菌 属 是最 早 被 发 现 的 内生 放 线 菌, 目前 已从 8个科 的 木本 双 子叶 植物 中发现 弗 兰 克 氏菌形 成 的根瘤 。研 究 中还 不断有新种 被发 现 。
阶段生活于健 康植物 的各 种组 织和器 官 内部 的微生 物, 被感染的宿主植 物( 至少是 暂时) 不表 现出外在病
症 , 通 过 组织 学 方 法或 从 严 格 表 面 消 毒 的 植 物 组 织 可 中分 离 或 从 植 物 组织 内直 接 扩 增 出 微 生 物 D A 的方 N
分离获得 的内生 真菌 的类群与分布存在 明显 差异 。 药用 植物 内生菌具有 丰富 的生 物多样 性 。 目前 已从 药用 植物体 中分离 到分属于真 菌 、 细菌 、 放线菌 和 酵母菌 的多种 内生菌 。近十多年 来 , 人们 从 4 科 7
Vo _ 8 No 1 l2 .
Fe u r 0 8 br a y 2 0
药 用 植 物 内 生 茵 在 天 然 药 物 开 发 中的 应 用
乔 卿 梅 ,程 茂 高 ,王 长林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种生活在植物内部的真菌,它们与植物共生共存,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理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内生真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内生真菌的种类、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及其药用价值、内生真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内生真菌的种类内生真菌是真菌演化的一个独特分支,在植物内部形成与之共生的完整菌体,与植物共同生存和发展。

内生真菌种类众多,我们常见的有放线菌、木霉属、拟青霉属等。

这些内生真菌在植物的根、茎、叶等各部位都能发现,它们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密切的联系,通过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

二、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及其药用价值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可以说是药用植物中的“药”用植物,在药用植物中的内生真菌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内生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药用活性,例如:青霉素、阿司匹林、阿魏酸等。

通过与植物的共生作用,这些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与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

内生真菌还可以分解植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净化植物体内环境,保护植物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三、内生真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内生真菌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药用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内生真菌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上。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内生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一些化合物已经成为了临床抗癌药物的主要原料或前体。

由蘑菇内生真菌产生的β-葡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功效。

在内生真菌化合物的研究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内生真菌中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内生真菌可能产生各具特色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全面考虑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通过多种手段对内生真菌的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内生菌在植物中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内生菌在植物中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内生菌在植物中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氧气、纤维和医药等资源。

然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内生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

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并且与其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生菌的种类及其作用内生菌包括真菌和细菌两大类,其中真菌包括菌根真菌和内生菌真菌,细菌包括根瘤菌和非根瘤菌。

1. 菌根真菌菌根真菌是一类生态重要的内生菌,它们与植物根系特别是木本植物形成的共生关系被称为菌根。

菌根真菌可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种类型,其中内生菌根是与大多数硬质根系的木本植物共生的主要类型。

菌根真菌在木本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增加植物吸收养分的面积和能力,进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延长其生长周期。

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分泌植物生长素,并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帮助植物抵御各种有害因素。

2. 内生菌真菌内生菌真菌是生活在植物体内部的真菌,其主要生长在植物种子或幼苗的表面,通过植物根系进入到植物组织中,形成内生共生状态。

内生菌真菌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维生素和植物抗氧化物质等因子,促进植物发育和营养吸收。

同时还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袭。

3. 根瘤菌根瘤菌是内生细菌的一种,其主要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有机氮。

根瘤菌通过产生根瘤来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根瘤内有许多根瘤细胞,这些细胞周围的菌根可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囊。

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有机氨和氨基酸,大大提高了豆科植物的吸氮能力和氮素利用率。

同时,根瘤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种子产量,并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4. 非根瘤菌非根瘤菌是生活在植物体内部的一类细菌,其主要形态为球形或杆状,可以与许多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tileukemic ansa macrolide from Maytenus ovatus [J ] . J Am Chem Soc ,1972 ,94 (4) :135421356. [ 11 ] Kupchan SM , Komoda Yasuo , Branfman Alan R , et al . The
似物美登普林 (maytanprine) 、美登布丁 (maytanbutine) 、美登凡 宁 ( maytanvaline) 等[10~11] 。美 登 素 类 化 合 物 对 榛 色 青 霉 ( Penicillium avellaneum ) 及 植 物 病 原 真 菌 如 水 稻 纹 枯 病 菌 ( Rhizoctonia solani) 和棉花立枯病菌 ( Fusarium oxysporumf sp . vasinfectum) 均有明显抑菌作用 。Hanka 采用榛色青霉菌 UC - 4376 ( P. avellanem UC - 4376) 对美登素及其类似物所作的 抑菌实验表明 ,榛色青霉菌 UC - 4376 可作为美登素及其类 似物的检测菌[12] 。
豆杉 (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韧皮部分离得到 87 个内生真 菌菌株 ,其中 6 个菌株能分泌紫杉烷类化合物 ,它们分别属
中 ,发现真菌对龙血树血竭形成有促进作用 。真菌对龙血树
于头孢霉属 、轮柄梳霉属和无孢菌属等 。他们指出 ,红豆杉 内寄生真菌的存在并同宿主一样具有产紫杉烷的能力这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60005) ;云南省应用基础 研究基金 (96C009M)
能不是个别现象[5] 。
·14 ·
Chin Pharm J , 2001 January , Vol . 36 No. 1
中国药学杂志 2001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相互代谢产物长期诱导影响 ,等等 ,但尚缺乏协同进化的试
验证据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在菌种分离时 ,起初平
板上菌体较多 ,但经转入斜面 ,每次都会自然消亡一部分 ,传
至几代后就显得较少 。也许消亡菌株与植物长期伴生 (或共
生 、寄生) ,一旦离开宿主后 ,不适应新条件 ,因此难于成活 , 但这部分菌似乎更值得重视的[6~7] 。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
发现 ,之后几十年来 ,人们已认识到利用微生物所产生的次 B) 、色醇 (tryptophol) 和一种天然的昆虫拒食剂 (peramine) 。黑
生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应用不仅在抗菌素类 ,也在其他多个方 麦震颤素 B 是一种能增加植物生物量和抗旱能力的类激素 。
面 ,特别是不少代谢产物能通过脊椎动物的特定受体或酶相 美登木属中有的种民间常作外用药 ,如密花美登木 ( Maytenus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成分的潜在应用价 值
谷苏1 ,邵华1 ,蒋晓华2 , 张玲琪2 , 魏蓉城1 (1. 云南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091 ; 2. 云南大学生物系 ,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 :目的 着重阐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成分的潜在药用价值 ;并初步探讨了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特殊代谢 机制 。方法 从植物根 、茎 、叶 、果实等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 ,通过用改良的培养基培养 ,经检测 ,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与宿主植 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 。结果与结论 通过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可以找到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如抗癌药物成分等) 的菌株 。对内生真菌何以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原因 ,尚需深入研究 。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多样性 ;药用成分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94 (2001) 01 - 0014 - 02
互作用而调节细胞活性 ,改善整个身体状况 。近 20 年来人 confertiflorus) ,其叶加酒可治腰痛 ,其中也含有抗癌成分[9] ,已
们已发现了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有 60 余种药理作用 。某 发现的美登木抗癌活性成分是美登素 (maytansine) 和它的类
些植物病原真菌侵入寄主后 ,在特定环境和生理条件下 ,可 刺激寄主产生在正常情况下不能产生的小分子抗菌物质 ,促 进寄主体内次生代谢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也能将植物体内和 外源的化学物质转化成另一类物质 。
内生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生物类群 。在内生 真菌中 ,有对宿主体内某些活性成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者 , 也有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者 ,还有与宿 主只是共生或伴生关系而作用不明者 ,等等 。从它们中筛选 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药物成分的菌株是有可能的 。
内共生理论认为 ,次生代谢过程中生物化学途径的连续 演化会导致有益物质进入到共生体中 ,其基本的生化过程信 息有时还会传递到其它生物中去 。在生物早期的系统发育 过程中 ,一些具有完全互补的遗传特性或参与代谢过程的其 它整个生物 (如细菌或蓝藻) ,被认为可组合进真核细胞并发 育成线粒体和叶绿体[14] 。在共生体内 ,一旦次生代谢中有 用生化途径出现 ,它就能被其它生物所利用 ,表现出相互作 用和“协同进化”(co2evolution) [15] 。有的真菌激素 ,包括有性 生殖过程中的一些激素 ,其化学结构与哺乳动物的某些细胞 调节机制即是从微生物协同进化而来[16] 。由于内生真菌与 其宿主植物长期共同生活 ,相互影响 ,关系密切 ,研究者才能 从药用植物中筛选出特殊的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 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 。由此产生这样的假设 :具有相同次生 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可能是由于相关基因的直接传 递 ,这种传递可以发生在寄生生物与寄主或共生生物与寄主 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 或者更直接地在共同生活的环境 中 ,经长期相处直接接触而传递遗传物质 。
通过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可以找到与宿主相 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如抗癌药物成分等) 的菌株 。但这类 菌株需要加工 ,提高其相应成分的产量 ,并探索相应工艺 ,保 证较高得率的前提下 ,方可进入天然药物生产 ,目前应加强 研究 ,使这一有前景的途径变为现实 。
对内生真菌何以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 原因 ,尚需深入研究 。目前的几种看法仅是分析而已 。如认 为内生真菌长期与宿主共生 ,相互遗传物质可能有了传递 ;
某些真菌也可以产生和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 性物质 。抗癌药物紫杉醇被发现后 ,1993 年 , Strobel 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从 短叶红豆杉 ( Taxus brevifolia Nutt. ) 的韧皮部中分离出 200 余 株微生物 ,其中一株内生真菌 ( Taxomyces andreanae) 能产生紫
研究 。
参考文献 [1 ] 梁宗琦. 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J ] . 生
物多样性 ,1997 ,7 (2) :1452150. [ 2 ] Strobel G, Stierle A , Stierle D , et al . Taxomyces andreanae , a
proposed new taxon for a bulbilliferous hyphomycete associated with pacific yew ( Taxus brevifolia) [J ] . Mycotaxon ,1993 ,47 :71280. [3 ] 邱德有 ,黄美娟 ,方晓华 ,等. 一种云南红豆杉真菌的分离[J ] . 真菌学报 ,1994 ,13 (4) :314. [4 ] 王伟 ,贺雄雷 ,钟英长. 南方红豆杉内生菌真菌及其紫杉烷类 似产物的初步鉴定[J ] .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8 (3) :116.
种的新种递增 ,保守估计全世界真菌总数可达 150 ×104 余 上也 属 于 这 一 范 畴 的 工 作 。黑 麦 草 内 生 真 菌 , Acremonium
种[1] 。从微生物产物中获取天然药物始于 1929 年青霉素的 loliae 能产生使牛羊发生神经性混乱的黑麦震颤素 B (lolitrem
菌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药用活性成分的机制 ,这对于植物 ( Alternaria) 和无孢菌群 ( Mycelia Sterilia) 等 。从桃儿七植株共
药的新的生产途径及药用植物的保护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经 分离得到 28 株真菌 ,其中 ,有两株产鬼臼毒素类似物 ,它们
济及生态效益 。现将国内外有关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 分属于青霉属 ( Penicillium) 和交链孢属 ( Alternaria) ,通过研究
植物是筛选天然药物最主要的原料 ,近年来有关研究表
1996 年以来 ,张玲琪等[6~7] 分别从抗癌药用植物长春花
明 ,从植物的根 、茎 、叶 、果实等中分离到了很多植物内生真 ( Catharanthus roseus) 、桃儿七 (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等植
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20 (3) :214. [7 ] 李海燕 ,王志军 ,张玲琪 ,等. 一种桃儿七内生真菌的分离初报
[J ] .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21 (3) :243. [8 ] 张玲琪 ,谷苏 ,邵华 ,等. 发酵产鸢尾酮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香
[ 5 ] Stierle A , Strobel G, Stierle D. Taxol and taxane production by Taxomyces andreanae , an endophytic fungus of pacific yew [ J ] .
Sciene ,1993 ,260 :214. [6 ] 郭波 ,李海燕 ,张玲琪 ,等. 一种产长春新碱真菌的分离[J ] . 云
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及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
发现 ,以上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生理活性成分的内生真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