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发展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贸一班佘钟鸿52号
一.汕头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汕头农业发展状况
汕头市土地总面积共2064.4平方公里,辖6区1县,设置32个镇、37个街道(其中涉农26个),541个村委会、512个居委会(其中涉农315个)。总人口510.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73万人,占70.6%。常用耕地面积52.92万亩,人均拥有耕地0.1亩;山地面积100万亩,人均不足0.2亩。汕头地处韩、榕、练三江三角洲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明、清以来,汕头农业就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有“种田如绣花”的美誉,粮食生产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据不完全统计,仅五、六十年代,有两千多潮汕老农被派往全国各个省区支援农业生产。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缺乏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决策部署,把打造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列入全市四大产业发展战略。全市各地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和手段,在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跨越百亿大关,达到104.71亿元、增长4.4%,农村经济总收入276.5亿元、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增长7.7%。
2.汕头工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积极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塑料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玩具工艺、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等8大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形成粮食、蔬菜、禽畜、水产、果茶业及花卉六大支柱产业。
3.汕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今年以来,汕头市认真贯彻省发展服务业的会议精神和目标要求,坚持从本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出发,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42.78亿元,增长9.3%,比第二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随着广澳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港口总通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1-9月累计港口货物吞吐量2642万吨,增长14.6%,集装箱吞吐量68.46万标箱,增长14.1%,增幅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屡创汕头市历史新高。
一.存在问题
1.缺乏统一行政规划,没有形成发展合力。
1981年汕头市在市区的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年11月,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分龙湖和广澳两个片区。1991年11月,汕头地区行政区域再次进行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又一次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也就是说,二十年内因为缺乏一个详尽科学的统一行政规划,导致汕头的行政、人事、财政、公共事业等重大政策频繁变更,造成人心浮动,政令无法深入贯彻实施,尤其是将同根同源的潮州市和揭阳市与汕头市人为地行政割裂开,导致了潮汕地区内部三市之间发生了恶性竞争,不仅潮汕文化的抱团精神无法充分展现,更使得汕头特区的发展失去了战略纵深。
2.产业政策制定失误,错失转型发展机遇
潮汕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商传统让大量的潮汕人走出国门,遍及全世界,但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后,相关部门和领导却没有及时调整思路,不仅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足,而且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仍旧一味采取老办法、走老套路,决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严重不足,以致今天汕头的产业结构都没有形成关联性,而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的配套措施滞,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包括海外潮汕华侨和台资等国际大资本在汕头进行投资,错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台资转移大陆后汕头经济腾飞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3.排斥外来文化、缺乏知识和人才储备
潮汕人之所以在海外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就在于潮汕人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并在保留自我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与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充分融合。这是潮汕人在海外发展屡屡成功的宝贵经验。但在潮汕人的家乡,一方面重商传统导致许多潮汕人过早辍学经商,没有完整而正规的教育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则是当地人对待来汕头工作来的外来人员和文化采取冷漠和排斥的态度,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本地人才又离开汕头向外发展的局面。作为改革开放的首批特区城市,在1981年汕头大学建成之前,整个潮汕地区竟然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专院校,而高水准的科研机构更是屈指可数,这种知识和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汕头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发挥潮汕地区华侨众多的优势
汕头之所以被定为特区,主要是考虑到汕头“因为东南亚国家潮洲人多”(见《邓小平文选》第三章366页),可见当初中央也是考虑到这一点,这也是汕头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打好“侨牌”是发展汕头经济的重要一环。发展侨乡经济,要从过去主要靠华侨“捐赠型”投资转移到引导华侨向“产业型”投资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共接受侨胞捐资折合人民币20亿,今为止(以汕头市为例)全市批准4,100家三资企业,协议外资投资为36.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4.29亿美元。这些投资无论是在数量、规模、档次、领域都与汕头“侨乡”地位不相符。利用华侨这条纽带,吸引更多的资本,并通过这条纽带把引资对象和引资领域扩大到欧、美、日、韩、澳大利亚,这是使侨乡经济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2.发挥区位优势
根据区位优势,多因素和全方位地营造区域经济一体化,活化粤东、闽西、赣南大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汕头位于粤东、闽西、赣南的龙头,历史上就是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这一区域总面积约10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800万人,拥有丰富的水电、矿产、森林、土地和人力资源。随着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的开通,汕头海湾大桥的峻工,汕头新机场也已动工在即,汕头广澳深水港码头的建成,粤东、闽西、赣南大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汕头区位优势,发挥“龙头”和“通道”的作用,依托广阔的腹地,带动粤东、闽西、赣南大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共同繁荣。
3.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针对汕头地区现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准“朝阳工业”带动全区经济大发展。此外,汕头做为百年口岸,转口贸易由来已久,所处地理位置适中,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第三产业,发展转口贸易、仓储服务、运输、相应发展房地产、旅游以及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针对汕头的现实情况,应完善和充分发掘汕头保税区的功能,以及设施的完善和配套,以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财团来区内投资、办厂,扩大保税区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