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

概述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历史沿革】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南宋末年,因战乱,闽南的几十万莆田人移民汕头潮州。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对外开市。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利明显改善。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9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6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0亿元,增长7.4%。分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6:52.9:41.5调整为5.4:54.3:40.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市人均GDP19384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2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3.88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9.1%。[8]工业经济

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8.8%上升为50.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完成工业总产值2051.86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20.66亿元,增长1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4.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0.2%、集体企业增长25.6%、股份制企业增长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3%;轻、重工业中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略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69.64亿元,增长18.0%;完成出口交货值295.28亿元,增长11.3%;工业产品销售率96.14%,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增长22.7%。新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61件,省名牌产品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全市工业用电量67.54亿千瓦时,增长3.9%。[9]

农业经济

200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99.81亿元,增长2.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34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68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64万亩;农村用电量20.96亿千瓦时,增长9.4%。全市乡镇企业(不含个体)1.59万个。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08.87亿元,增长40.0%;利润总额23.47亿元,增长11.1%;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70.42亿元,增长11.6%。[10]

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6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城镇投资201.50亿元、农村投资59.86亿元,分别增长36.4%和1.1%。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85.66亿元,增长66.4%;更新改造投资22.32亿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投资32.90亿元,下降5.3%;其他投资54.88亿元,增长34.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4.52亿元,下降1.4%;民营经济投资144.64亿元,增长15.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6亿元,下降21.1%;第二产业投资157.50亿元,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102.80亿元,增长3.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内资投资236.95亿元,增长2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4.41亿元,增长41.5%。全年制造业投资99.21亿元,增长29.3%;基础设施投资84.85亿元,增长65.0%。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38个,增长13.1%。其中,新开工项目224个,增长15.5%。新增固定资产171.05亿元,下降3.5%。[11][1]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

2008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62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60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项,技术交易额0.25亿元,获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2家,其中国家级增至62家;有高新技术产品43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7749件。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民营科技企业616家,比上年增加29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比上年增加13家。

教育事业

2008年,汕头大学招生2286人,比上年增长3.3%;在校学生8615人,增长1.7%。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48.02万人,增长7.1%。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4.97万人,增长8.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86万人,增长10.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11万人,增长7.5%。)初中在校学生33.05万人,增长6.6%;普通小学在校学生66.96万人,下降7.3%。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61.32%和80.14%。全年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1.16万人次,考试科目达到2.25万科次。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61所,比上年增加2所。

文化建设

至2008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9个,县级以上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100.4万册,博物馆5座,档案馆10座,开放各类档案17898卷(件),全年出版地方报纸5510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25.35万份。

医疗卫生

200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90个,其中医院35个,卫生院42个;实有病床位9212张,比上年增加458张。其中医院7070张,卫生院1531张。医院门诊诊疗总人数739.20万人次,增长5.2%;患者治愈出院27.40万人次,增长11.1%;病床使用率78.9%,下降1.4个百分点;病床周转次数32.6次,加快0.6次。卫生工作人员16792人,增加47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14人,增加219人;注册护士4371人,增加90人。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09万人,增加37万人,参合率95.9%,提高8.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

2008年,在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汕头体育健儿共获得奖牌125枚,其中获国际和全国比赛金牌35枚、银牌13枚。等级运动员607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13人。[12][1]

汕头经济特区,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全国著名侨乡,华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粤东和闽西南出海的门户。

特区简介

汕头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全国著名侨乡,华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粤东和闽西南出海的门户。历来是粤东、闽西南、赣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407万人。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称"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目前有近1000万潮裔乡亲旅居世界40多个国家港澳台地区,汕头经济特区已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

发展情况

汕头经济特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投资硬环境十优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一、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主要成就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从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扩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区自创办以来,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巨大成绩,规模日益壮大,不断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从1981年的12.61亿元到2007年的850亿元,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2.8%。其中,中心城区2007年GDP达到353.4亿元,占全市比重41.57%。全市人均GDP从1981年的419元到2007年的171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981年的1.18亿元到2007年的42.49亿元,增长35倍。三次产业比例从1981年的25.3∶32.4∶42.3到2007年的5.6∶52.6∶41.8。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