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发布日期】2013.03.25【实施日期】2013.03.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 2013年3月25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特区扩围为契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汕头,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4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05亿元,增长7.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0.9∶43.3调整为5.8∶51.5∶42.7,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25.88亿元,增长9.0 %。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6%,金融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8.5%。
民营经济增加值1000.15亿元,增长11.3%。
全市人均GDP26047元,比上年增长9.0%。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28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0.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6%。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3万人,增长0.1%;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服务业增速偏慢,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民生和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2011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1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公布日期】2012.04.11•【字号】•【施行日期】2012.04.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1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2012年4月11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特区扩围和发展新机遇,采取切实应对措施积极稳妥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新提高,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4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2.2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540.06亿元,增长11.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1∶38.6调整为5.1∶56.4∶38.5,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6.0%。
民营经济增加值850.53亿元,增长11.9%。
全市人均GDP 25958元,比上年增长10.1%。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5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57.57亿元,分别增长17.8%和31.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5.3消费品价格指数 6.0食品9.4#粮食11.3油脂9.7肉禽及其制品14.7水产品9.3菜类 1.3烟酒 2.2衣着 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8交通和通信-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2.2居住 6.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3.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2万人,增长0.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
【话题】潮汕为啥这么穷?
【话题】潮汕为啥这么穷?潮汕地区穷得让⼈难以置信。
2017年,潮汕四市的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依次为:汕头27175元,揭阳24100元,汕尾24086元,潮州22695元。
这组数据是什么意思呢?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均可⽀配收⼊为36396元,潮汕地区相对最富裕的汕头,⼈均收⼊⽔平较全国的平均⽔平,低了25.3%;⾄于最穷的潮州,⾜⾜低了37.6%。
要知道全国的这种3.6万的年收⼊⽔平,⽉均3000块钱,已经谈不上有钱花了,⽇⼦也是过得紧巴巴的,结果潮汕地区更惨,⽉均刚刚两万出头,最穷的潮州⽉均收⼊还不到1900块钱。
单纯看数据的话,这恨不得整体没能实现温饱,还在饥饿线上挣扎。
然⽽潮汕地区本来不应该穷。
恰恰相反,它本来应该是代表型的富裕地区才对。
汕头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区,早在清代末期就是通商⼝岸。
1981年刚刚开始改⾰开放,汕头就被确定为经济特区,⾛在了改⾰开放的前端。
这算是天时。
汕头港是⼴东难得的深⽔港,拥有万吨级的泊位18个。
潮汕地区有铁路,有机场,在交通⽅⾯⽆论如何都谈不上封闭。
这算是地利。
更关键的是,潮汕地区⾃古以来就有经商和出海的传统,对中国的⼤陆⽂明国家来说,潮汕地区说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海洋⽂明地区,即便最普通的潮汕⼈都能谈⼏句⽣意经,因此潮汕籍的富豪遍布天下,李嘉诚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算是⼈和。
然⽽,就这样⼀个集天时地利⼈和于⼀体的潮汕地区,却活⽣⽣的将⾃⼰发展成为了⼴东的贫困地区。
在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潮汕四市在古代统属于潮州府,新中国建国后,潮汕地区的⾏政管理体制⼏经波折,改⾰开放前⼤致上是以⼤汕头地区统管今天的潮汕四市。
1983年汕尾地区被分割出来,单独建市。
再到1991年,⼜分割出潮州与揭阳,最后汕头市⾯积变成潮汕四市中最⼩的⼀个,仅2064平⽅公⾥,⽽其它三市的⾯积分别为:潮州3614平⽅公⾥、揭阳5240平⽅公⾥、汕尾5271平⽅公⾥。
如此四分潮汕的结果,就是潮汕变得群龙⽆⾸,并且再也不可能进⾏统⼀的产业规划。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保持稳定,化解矛盾中前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九五”计划主要任务。
“九五”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1997年,我市再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名列41位。
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0.95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7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41.32亿元,为1.18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占75%。
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进出口总值27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2.79亿美元。
利用外资全方位展开,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77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1.34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5%和3.0%,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7%。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01.97亿元,增长8.5%。
财政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8:42.3。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全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29元,比上年增长2.5%,按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2937元,增长8.4%。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2017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1.1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39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7∶44.2调整为4.6∶50.2∶45.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4.8%,房地产业增长24.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11.36亿元,增长14.4%。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42025元,增长8.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8万人,增长12.8%;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72.40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96.73亿元和51.75亿元,增长10.7%与11.7%。
完成工业总产值4874.41亿元,增长9.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6.07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7.7%。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集体企业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944.55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52.87亿元,增长10.3%;完成出口交货值438.37亿元,增长4.2%;工业产品销售率96.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3个,其中亏损企业113个,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润总额291.73亿元,增长10.0%,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4.22亿元,增长47.3%。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二00四年二月十三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有效化解非典疫情冲击,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增长速度加快。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5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66.8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4亿元,增长4.3%。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39:47.69:42.92转变为8.18:50.72:41.10,第一、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0856元,增长5.6%。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项目价格略有上升,其他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有所下降。
2003年汕头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0.2%(一)消费品价格指数0.1% 食品类0.4% 其中:粮食 1.5% 油脂类 2.1%肉禽类及其制品-1.4%水产品类-2.1% 菜类 4.6% 烟酒及用品 4.5% 衣着类-2.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2% 交通和通讯-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9%居住2.1% (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2%城镇劳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3.04.08【实施日期】2003.04.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二OO三年四月八日)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回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增强。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83.29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6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7%。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69:46.93:43.38转变为9.23:47.90:42.87,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继续上升,稳居经济主导地位。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71元,比上年增长3.3%。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维持低位运行,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下降。
2002年汕头市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城镇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6.4 万人,比上年减少0.5%。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1万人,下降4.7%;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2.4万人,增长7.8%。
再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就业5.9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2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52.0%。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5万人,登记失业率2.8%。
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进展缓慢;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
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
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1年3月24日)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20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比“十五”期末增加567.3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78.1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61.11亿元,增长11.5%。
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55.0∶39.5调整为5.3∶56.4∶38.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民营经济增加值713.52亿元,增长15.0%。
全市人均GDP 23274元,比上年增长1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9%。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19.79亿元,分别增长24.1%和23.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1%。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3.1消费品价格指数 4.5 食品 5.9 #粮食9.4油脂 2.5肉禽及其制品0.9水产品7.5菜类15.6烟酒及用品 3.1衣着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5.3交通和通信-1.1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1.1居住 5.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0.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9万人,增长0.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0万人,增长0.3%。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产总值2350.76亿元,⽐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108.25亿元,增长2.9%;第⼆产业增加值1181.1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39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7∶44.2调整为4.6∶50.2∶45.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融业增长4.8%,房地产业增长24.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11.36亿元,增长14.4%。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增长10.0%。
全市⼈均GDP42025元,增长8.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员6.18万⼈,增长12.8%;全市城镇登记失业⼈数1.84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三、⼯业与建筑业全年完成⼯业增加值1072.40亿元,⽐上年增长8.9%,占地区⽣产总值的⽐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
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96.73亿元和51.75亿元,增长10.7%与11.7%。
完成⼯业总产值4874.41亿元,增长9.0%。
其中,规模以上⼯业总产值3786.07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业产值占全部⼯业总产值77.7%。
在规模以上⼯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集体企业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944.55亿元,增长8.1%;轻、重⼯业中重⼯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业总产值26.7%。
规模以上⼯业实现销售产值3652.87亿元,增长10.3%;完成出⼝交货值438.37亿元,增长4.2%;⼯业产品销售率96.5%。
2017年规模以上⼯业企业1853个,其中亏损企业113个,⽐上年增长25.6%;实现利润总额291.73亿元,增长10.0%,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4.22亿元,增长47.3%。
2014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发布日期】2015.03.18【实施日期】2015.03.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4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 2015年3月18日)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工作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抓手,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稳中略升、稳中提质,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有所改善,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725.01亿元,增长8.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52.2∶42.2调整为5.4∶52.3∶42.3,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略有提高。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03亿元,增长6.9%。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6%,金融业增长8.0%,房地产业增长3.5%。
民营经济增加值1213.88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长8.2%。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8.16亿元,增长11.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3%。
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3消费品价格指数1.9食品3.1#粮食2.6油脂-5.4肉禽及其制品2.8水产品3.7菜类-1.5烟酒-3.4衣着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1交通和通信-0.2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1.2居住4.0服务项目价格指数3.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0万人,下降1.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
广东软实力指标测量及对策研究
百家论点广东软实力指标测量及对策研究*李海琪黄素蝶陈洁明李智豪陈彦欣(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2017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为中国其他省份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经济硬实力上去了,但软实力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对其软实力的认识还缺乏全面性。
因此,必须增强广东软实力建设,通过软实力提升进一步促进硬实力发展,最终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及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广东软实力;指标体系;测量1引言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客观软实力指标体系对广东软实力进行测量,发现并指出广东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套对城市软实力各指标进行测度及多指标综合测度的方法,为广东21个地市查找软实力建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工具”,使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
2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的确定本文的研究将城市软实力分为城市的政府执行力、文化影响力、社会和谐力、社会和谐力4个子板块,按照指标的划分原则,本文将城市软实力分为3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综合指标,二级指标为分项指标,三级指标为具体指标,尝试建立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3广东省城市软实力分析本章通过搜集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各个地市的统计公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软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广东省在软实力建设上,21个地市*基金项目:《广东软实力指标测量及对策研究》为郑浩生老师带领的华南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表1广东软实力指标体系251百家论点是否做到了同步发展。
3.1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广东省统计年鉴》、各个地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运用的是SPSS 软件,默认为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具体原理如下:3.2构建广东省城市软实力因子分析模型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把原来多指标的分析转化成少数几个代表性的指标,并且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最终起到降维和简化数据的作用。
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8年1月)汕头是国家经济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中心城市。
现辖六区一县,总面积219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8万人。
汕头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港口条件优越,1860年开埠,曾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有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40多万人。
人文荟萃,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有“海滨邹鲁”之称。
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特色,是“中国潮菜之乡”。
过去一年,汕头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作风建设年”为总推手,突出抓交通、建平台、造环境、强管理、创文明,经济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的良好态势。
全市实现GDP2350.76亿元,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06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2006.4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16亿元,增长11.1%。
当前的汕头,正迎来全面振兴、协调发展的良好“起势”,一批批事关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平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生态、服务效率等短板正在逐步补齐,汕头正阔步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是着力补齐交通短板。
围绕在本届市委、市政府任期内形成比较完整的大交通格局的目标,全面推进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方面,已与香港招商局开展战略合作,广澳港区2个10万吨泊位和10万吨级航道今年将建成。
铁路方面,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和厦深铁路联络线完成投资近九成,汕头火车站换乘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今年上半年将同步建成;汕汕高铁今年启动建设,建成后汕头将与珠三角形成2小时交通圈;疏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
高速公路方面。
揭惠高速今年将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潮汕环线汕头段明年全面建成,将与已建成的沈海、汕昆、潮惠三条高速互联互通,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汕潮揭1小时交通圈。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9年3月9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利明显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9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6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0亿元,增长7.4%。
分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6:52.9:41.5调整为5.4:54.3:40.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全市人均GDP 19384元,增长9.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2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3.88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9.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2%。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5.2消费品价格指数 6.4食品11.3#粮食 6.3油脂22.0肉禽及其制品19.9水产品7.3菜类 5.4烟酒及用品-3.5 衣着-1.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2.3 交通和通信 1.0 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0.3 居住 5.3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5年末城镇在岗职工29.53万人,下降3.5%;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32.09万人,增长48.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1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0.96万人,占国有、集体下岗职工总数的69.4%;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实施日期】20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5年)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六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60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49.00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8.88∶49.20∶41.92转变为8.44∶50.32∶41.24,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工业强市效应进一步显现。
全市人均GDP12421元,增长10.1%。
市场价格上涨。
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类等价格持续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为近几年来新高;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价格有所下降。
2004年汕头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4.35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8.56万人,下降1.0%;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8.84万人,增长41.0%。
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61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13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6.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
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偏小,缺少支柱产业和大项目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新增投资不足,用地、用电、用工、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2017年汕头四项主要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21Focus焦点关注 本刊记者 黄泽春2017年汕头四项主要指标增速全省第一2017年,汕头市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广东新一轮发展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进一步凸显“快、优、新、好”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稳中加“快”GDP 增长9.2%,全省第一;投资增长27.0%,全省第一;社零增长11.1%,全省第一;服务业增长10.4%,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长10.0%,全省第三;财政收入增长11.2%,全省第四……随着一组组经济数据新鲜出炉,汕头经济增长一马当先的新局面令人振奋:去年全市实现GDP 2350.76亿元,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连续两年实现经济总量排名进位;GDP 增速逐季攀升,居全省各市首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和1.7个百分点!同时,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势头持续强劲,排位靠前。
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一般公22Focus焦点关注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其他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跑赢全省。
实体振兴发展质量整体向“优”去年,汕头市全力以赴振兴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端产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朝着高质量的方向扎实推进。
服务业领跑经济,经济动力发生喜人变化。
全市经济增长动力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服务业动力更加强劲,领跑效应更加突出。
201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61.39亿元,规模突破1000亿元,增长10.4%,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8.9%,超过工业3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年领跑全市经济;服务业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45.2%,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013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发布日期】2014.03.18【实施日期】2014.03.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3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 2014年3月18日)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8·17”重大洪涝灾害和强台风“天兔”的袭击,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快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56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1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17.79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660.94亿元,增长7.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51.9∶42.4调整为5.6∶52.2∶42.2,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2.42亿元,增长7.0%。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9%,金融业增长10.4%,房地产业增长6.1%。
民营经济增加值1102.69亿元,增长10.3%。
全市人均GDP28661元,增长9.3%。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5%。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2.5消费品价格指数 2.0食品 3.2粮食 2.4油脂-0.3肉禽及其制品 3.7水产品 1.9菜类14.2烟酒 2.9衣着 1.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9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2.6 交通和通信 0.3 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 2.6 居住 2.3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3.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6万人,下降26.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0.03.25【实施日期】2010.03.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年3月25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粤东地区(汕头)现场会及粤东地区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力克时艰,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0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72.3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8.72亿元,增长11.7%。
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7:55.1:39.2调整为5.3:55.2:39.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民营经济增加值627.78亿元,增长10.9%。
全市人均GDP 20382元,增长9.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4亿元,一般预算支出97.1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7%。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年末城镇在岗职工30.61万人,增长3.7%;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36.45万人,增长13.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6万人,增长26.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8万人,增长55.9%。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商引资规模小,社会投资相对低迷,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1.1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39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7∶44.2调整为4.6∶50.2∶45.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4.8%,房地产业增长24.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11.36亿元,增长14.4%。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42025元,增长8.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8万人,增长12.8%;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72.40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96.73亿元和51.75亿元,增长10.7%与11.7%。
完成工业总产值4874.41亿元,增长9.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6.07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7.7%。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集体企业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944.55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52.87亿元,增长10.3%;完成出口交货值438.37亿元,增长4.2%;工业产品销售率96.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3个,其中亏损企业113个,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润总额291.73亿元,增长10.0%,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4.22亿元,增长47.3%。
表3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56.33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竣工面积1203.21万平方米,下降17.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231.19亿元,增长41.4%;民间投资1697.52亿元,增长27.3%。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9.34亿元,下降7.7%;第二产业投资1069.38亿元,增长25.9%,其中工业投资1065.40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927.69亿元,增长28.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4.21亿元,增长101.3%,现代服务业投资746.08亿元,增长24.9%。
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中,国内贷款49.14亿元,增长0.1%;利用外资2.44亿元,增长408.0%;自筹资金1344.76亿元,下降3.6%。
全年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5313个,增长45.5%,其中新开工项目4880个,增长45.1%。
新增固定资产1520.48亿元,增长16.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0.97亿元、增长17.8%,商品房销售面积639.58万平方米,增长81.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94.16万平方米,增长84.1%。
商品房销售金额629.73亿元,增长125.4%,其中住宅销售金额554.65亿元,增长127.4%。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1.26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1.90亿元,增长10.2%。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589.29亿元,增长11.3%;餐饮收入额93.87亿元,增长7.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从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出口总额靠前的有:美国、东盟、欧盟(28国)、香港,分别为13.28亿美元、11.12亿美元、8.78亿美元和8.23亿美元,合计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7%。
从进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口总额靠前的有:东盟、日本、卡塔尔、台湾省,分别为5.31亿美元、1.75亿美元、1.65亿美元和1.48亿美元,合计进口额占全市进口总额的48.6%。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5535万美元,增长291.1%;新签投资项目37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比上年减少3个。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89.70万吨,下降1.9%。
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9.90万标准箱,增长4.8%。
2017年末,全社会营运公共汽车1695辆、1733.70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下降0.4%;全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28条、营运线路网3049公里,分别增长6.7%和11.7%。
全年全市公交汽车客运量10903.80万人次,下降3.4%。
公共轮渡营运船只5艘,客运量260万人次。
2017年末,全市出租小汽车营运车辆824辆、客运量1477.70万人次,分别下降7.4%和5.9%。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2.01万辆,增长21.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12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长65.5%。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含快递)80.78亿元,增长71.7%;电信业务总量117.34亿元,增长61.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83.85亿元,增长18.8%。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3.42亿元,增长54.9%;电信业务收入50.42亿元,增长2.9%。
20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04.10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63.10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4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11.80万户,其中,4G用户424.2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32.70万户,增长4.3%;移动互联网用户508.70万户,增长12.8%。
2017年,全市拥有旅行社97家,星级宾馆(酒店)29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26家。
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879.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国际游客29.10万人次,增长19.3%;国内游客1850.57万人次,增长15.3%。
各A 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88.45万人次,增长9.7%。
旅行社组织出境游5.91万人次、国内游40.95万人次,分别增长18.3%和下降2.6%。
实现旅游总收入445.34亿元,增长2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931万美元,增长37.3%。
八、金融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341.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
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83.40亿元,增长4.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69.75亿元,增长18.0%。
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1551.72亿元,增长19.0%。
其中,住户贷款576.39亿元,增长32.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973.19亿元,增长12.4%;银行结汇收入55.88亿美元,增长10.2%。
2017年,全市有保险公司44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保费收入9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58亿元,增长14.8%;人寿险保费收入68.70亿元,增长2.2%。
赔付支出金额33.63亿元,增长3.4%。
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金额11.99亿元,增长23.5%;人身险赔付支出金额21.64亿元,下降5.1%。
九、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0.8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7.60万人,出生率14.74‰,人口自然增长率9.07‰。
2017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1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消费性支出18789元,增长7.2%。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5元,增长8.2%,人均消费性支出21778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5元,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6元,增长11.0%。
至2017年底,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524.98万人,比上年下降1.5%。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企业职工养老、机关事业职工养老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0.94万人,下降5.4%。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9.99万人,增长10.6%。
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02.27万人,增长0.2%。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8.25万人,增长11.8%。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0.15万人,增长0.5%。
2017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3.81亿元,比上年增加0.60亿元,增长18.8%;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94万人,增长10.5%;救助站救助人数4875人,增长8.4%。
至年末,社会福利院11处,收寄养809人;城镇及村办敬老院40个,收寄养335人。
十、教育与科技2017年,汕头大学招生2843人,比上年增长4.8%;在校学生10549人,增长3.6%;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届招生216人,在校学生216人。
全市各类中等学校328所,在校学生43.16万人,下降3.1%。
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1.25万人,下降5.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18万人,下降7.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06万人,下降3.8%)。
普通初中学校210所,初中在校学生21.92万人,下降1.0%;普通小学在校学生52.65万人,增长2.0%。
初中升学率(以升本地高中学位计)86.49%,高中升学率91.22%,分别提高0.63和1.97个百分点。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9万人,增长8.4%。
全年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0.93万人次,考试科目1.95万科次。
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学校9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5所,小学24所。
2017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情报和文献机构14个,获科技成果47项,比上年增长2.2%。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项,下降56.1%,技术交易额1109.51万元,下降85.1%。
专利申请量14463件,增长24.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27件,增长15.5%;专利授权量9593件,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4件,增长8.2%。
至年末,省认定高新企业554家,全部达到国家级高新企业标准,增长71.0%。
十一、文化、卫生与体育至2017年底,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112所,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6所,演出1214场次,观众565万人次。
档案馆1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4.14万卷(件)。
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255万册。
博物馆7座,电台1座,电视台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