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马志荣 陈锦太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边疆地区的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西北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繁爆发,沙漠化有增无减;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土地贫瘠,石漠化现象严重,森林大面积消失,灾害愈益频繁,应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的危害及其后果,提出相应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3)01-112-0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个突出而又急迫的问题,就是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江泽民同志说: 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我国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 9%[1]。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而且是我国民族构成最复杂和最集中的地区,区域总面积达75%以上。而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根源主要在西部地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万平方公里西部省区就占了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大多在西部省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严重危及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也是西部省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症结之所在。因此,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奋斗目标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间的差距,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处于我国长江、黄河的上游,是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是生态平衡的关键 源头 。同时又是我国生态敏感、脆弱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全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自律。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超载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破坏等诸多人为因素,导致西部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农田荒芜,草场退化,植被锐减,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超过了生态安全的警戒线。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民族地区的西北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多数在500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 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诺羌10 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由于降水稀少等原因,西北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地下水动储量约为650亿立方米/年,两项合计相当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年的10 13%,在占全国31 7%的面积上,仅拥有10%的水资源。与此相反的是,西南地区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且分布均匀,该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70%以上。可见,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气候原因以及地理因素,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

112

布严重不均,给开发利用造成很大困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的工业污染与人为破坏,许多水资源的水质已经极度恶化。

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据水利部近期正式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蒙、宁,总体分布上由东向西递增,面积达到107万平方公里。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内陆河流域由于其中上游地区过量引水灌溉,致使注入下游的水量不断减少或完全断流,灌区重心上移,遂给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灾难。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西北民族地区河流流量大幅度减少,高山地区的雪线不断加快上升,地下水补给量逐年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树木牧草成片死亡。近20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10亿立方米,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6 5米的速度上升。青海省是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但近年来青海境内的黄河入水量已减少了23 2%。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 。

2 沙尘暴频繁爆发,沙漠化有增无减

我国属于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可以分为境内源区和境外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宁夏西南部的沙漠地带。我国的西部民族地区分布着全国最大的沙漠戈壁。青海沙漠化面积达12 52万平方公里,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13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新疆沙漠化面积己达9 61万平方公里,风沙化面积2 26万平方公里、并且由于胡杨林等天然植被的大面积衰败和死亡,特别是由于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和衰亡。目前全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达262 2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 3%,超过耕地面积总和,沙漠化面积正以年均2460km2的速度扩展[2]。

沙漠化是脆弱生态环境下人为干扰的结果,它已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产生了一系列恶果。1993年5月,甘肃武威、金昌和新疆、内蒙古等4省区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袭击。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多米,受灾农作物560万亩,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 25亿元;2001年,西部地区沙尘暴或扬沙天气从3月份开始,有些地区一直持续到6月底;2002年3月21日,我国西部和北方大部地区遭遇了源自新疆和内蒙的特大沙尘暴袭击。甘肃不少蔬菜大棚被沙掩埋;宁夏除部分蔬菜大棚受损外,还有一处1000亩小麦麦种被大风整体移位;在呼和浩特市,市内大片广告牌被刮倒;北京地区黄土弥漫,能见度不足200米,使机场关闭,道路阻断,行人呼吸困难。这给步入新世纪的人们敲响了更为紧迫的环保警钟。沙化面积的不断增大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3.石漠化现象严重

石漠化与沙漠化同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两种极端形式,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碳酸盐广布的地区。长期以来,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的石山地区人口不断增多,耕地日趋不足,群众为了生存,不惜毁林开垦,过度樵采,致使有限而宝贵的石山森林植被遭受破坏,需上千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西平均每年受旱、涝灾害的农作物面积达1700多万亩,造成粮食减收11亿公斤,经济损失4亿多元。石漠化已导致广西石山地区100多万人发生饮水困难,很多石漠化地区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石漠化地区带来的泥沙淤积已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心腹大患,并危及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4 森林大面积消失,植被覆盖率低,灾害愈益严重

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森林和植被覆盖率低,如青海为3 1%,新疆为1 08%,宁夏为2 2%,甘肃为4 33%,贵州为12 6%[3]。原生植被稀疏,降雨量偏少,年年干旱,导致一些流域水量减少。人工种植林草成活率不高和原生植被枯死,牧场草地严重超载放牧,对草场的利用程度超过了草场的自然更新速度,使草场出现大面积退化。由于乱砍伐、乱挖、乱采,造成植被破坏严重,毁坏了大量原始森林,破坏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绿色屏障,造成了地质面貌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面积迅速扩大的严重后果。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湟水谷地、甘肃祁连山沿山地带、宁夏的六盘山、贺兰山,四川南部等地尤为严重。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