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凹宅与南方海岛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略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现代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策略调研报告

汇报小组:吴明荣,马江陵,阿迪力江,王烁澎传统建筑

研究对象:我国南方海岛传统民居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强台风

1.分类

永久性建筑(如古民居聚落)

临时性建筑(如海岛渔村)

2.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

a.热压通风(古民居聚落)屋顶室内形成温差,天井冷热空气流通择优选址,通风防风并重

b.风压通风(海岛渔村)建筑分散,海上主导风向,有利自然通风

a.利用建筑阴影(古民居聚落)建筑利用相互间遮挡来减少直射。合理布局,巧借光影绿荫

b.利用植被阴影(海岛渔村) 阴影范围较为有限,搭建凉棚。

a.防潮防腐材料:砖石木材(主体结构)琉璃制品石质(窗框栏杆)

慎重选材,营造舒适环境b.热惰性材料(古民居聚落):吸热慢、散热慢土(墙体)

c.易散热材料(海岛渔村):竹木、泥巴(墙体), 屋顶铺设茅草

a. 增强排水能力:呈船形或金字塔形屋顶,覆盖有茅草与竹片

b. 减少开窗面积:(高辐射)减少照射,(强台风)防护灾害。

紧凑的建筑布局,抵御强风、台风的影响

趋利避害,应对极端气候 c.注重整体的稳定性结构整体性设计,节点绑扎,提高稳定性厚重的支撑材料,支撑圆木,石块基础

d.注重屋顶的设计:坡度25°~30°,无檐或短檐形式。

e. 防风墙的设计:石头砌起围墙,形成围合式的庭院。

3 结语

我国南方海岛传统建筑在面对各种不利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灾害时,以一种最简单、最朴实,也是最实用的方式去应对。它们以有限的资源做到对气候最大程度的适应。传统建筑低技术、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则能为目前海岛新建建筑提供一种“被动式”的设计思路

现代建筑

研究对象:绿色凹宅。

1.设计理念:把场地一分为二:一半是面向有机农场的开放空间,一半是住宅主体的居住空间,两者被中间的H型灰空间所包围。通过这样处理,我们在人类、建筑和自然间,塑造了一个友好的界面,这正是绿色凹宅的设计哲学。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居住类型,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居住空间的核心理念:三条带。

2.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

自我调解的阳光房:面向户外4米高的玻璃折叠门,三面分割中庭和室内的推拉门,占满庭院屋顶的采光窗,其中两扇在智能控制系统下可以自动开启,引导风向。贴有反射膜的中空LOW-E玻璃提高了其优异性能。

中庭全开,池中充满清水,

形成穿堂风效果——吹过室外

农场、庭院,然后从三面推拉

门进入室内,最后从屋后的窗

户离开。吹过水池的风,带着

湿润的水汽降低室内的温度,

并且在北方干燥的环境中提高

舒适性。在没有使用任何环境

调节电器下,人们也能获得舒

适的室内感受。

庭院的水会被排放到灰水

收集箱,合上门窗,形成阳光房。

阳光射入庭院,热量被暖房储

存,再进而辐射入室内。拥有较

高比热容的鹅卵石具有相变性

在白天蓄积了庭院的热量,到夜

晚,再将热量慢慢释放出来。所

以,通过这种自然的被动方式有

效降低了房屋的能耗。

作为一种未来的景观——农场,是这个住宅原型的自给自足食品供给体系。家庭食用的蔬菜瓜果,例如西红柿、大白菜、茄子、辣椒、玉米等都被栽培到模块化的有机土壤单元中。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不堪的现状下,不施加农药的绿色蔬菜给住户提供了健康的保证。种植瓜果、打理菜园也成为当代人们一种减压、恢复生机的休闲活动。自动浇灌系统用再利用水完成了大部分的日常工作。

技术应用

为了施工高效化,组装简捷化和运输便捷性,模数化的概念贯穿设计始终:室外部分,有机农场、甲板平台采用模数网格;室内部分,建筑的框架结构、建筑主体部分、室内家具均遵循统一模数逻辑。甚至连整个房子,都是由3个40’集装箱货柜尺寸的单元模块构成,这使得货运的更高效、更快捷。在搭建速度上,15个工人在一周内即可完成住宅的施工,其中三个主体模块可在第一天的几个小时内就拼装到位。因此,模块化设计的绿色凹宅使其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和更广阔的场地适应性。

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对比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