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茶文化学复习大纲-张凌云

华农-茶文化学复习大纲-张凌云
华农-茶文化学复习大纲-张凌云

茶文化学复习大纲(张凌云课程部分)

第五章茶的起源

第一节茶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

三.茶树原产地在我国云贵高原的证据: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

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

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 —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

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第二节.茶的发现与最初利用

茶的最初利用

●前面我们据陆羽《茶经》,已指出,神农时代的下限,是传说中的"炎帝"时的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神农的传说资料还为我们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

第三节饮茶业的开始

●我国的饮茶起源和茶业初兴的地方,是在古代巴蜀或今天四川的巴地和川

东。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在周初亡殷以后,巴蜀一些原始部族,一

●度也变成了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和鱼盐铜铁等各种方物,悉数变

成了"纳贡"之品。而且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园有芳蒻(竹)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的茶树。所以巴国早就出现了栽培型的茶树了。

第五节茶的早期传播与茶文化形成

1.我国古代早期茶叶传播特点:

①.大致传播路线是:从西往东,由南向北,南北交流;

②巴蜀是中国茶叶的传播的源头;

③早期的茶叶传播和扩散是和战争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量迁徙流动相关。

2.西晋的饮茶证据

●关于中原最早的可靠饮茶记载,毕竟还是先见于西晋左思《娇女诗》。

●《娇女侍》中的茶事诗句,无疑是洛阳也是中原仕宦人家饮茶的最好铁证。

●《晋中兴书》:“陆纳(东晋人)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

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

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第章唐代茶文化

陆羽与《茶经》

●一.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

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

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对陆羽影响比较大的三个人物:1.智积禅师;2.李齐物;3.邹墅;

●茶经中以下表述,要去理解,可能是判断题: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

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

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

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

清流]。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

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

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茶经中的具列是指:木或竹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柜,有的可开关,上

漆,长3尺,阔2尺,高6寸。用以贮放陈列所有的器具。

●茶经中的都篮是指:装所有器具的竹篮,竹篾编成。内方编方眼,三角形交

错。

一)唐代茶文化形成的生产条件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农业生产工具制造技术进步;

●②兴修水利与治水;

●③《四时纂要》、《耒诔经》等农书出现)

●2、劳动力资源充足,从业者众多;

●3、自然条件适宜;

●4、农民经营的独立性增强。

二)《茶经>的科学价值有哪些?

第一,它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一之源”中为茶定性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七之事”中总结了前人关于茶的功效的说法: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使后人对唐代茶文化的研究极有借鉴意义.

三)唐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1、《茶经》----最早的茶文化专著出现。

●2、茶道概念(茶文化的核心)的出现及初步形成。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皎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七碗茶”

第七节中国茶艺的最初成形与煎茶法的发展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第一次总结和

全面反映了饮茶文化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特征,标志着饮茶美学诞生和中国茶艺的最初成形。

(一)煎茶法的审美特征与陆羽对茶汤的艺术追求

●所谓煎茶法,就是采摘茶芽叶、蒸汽杀青、干燥后碾成粉末,烧水烹煮的茶

汤制备和饮用的方法。

●陆羽《茶经》完整记述其程序,包括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罗茶、

煮水、加盐、育华到品尝等几个环节。

1. 唐代的制茶选茗与审美特征

●(1)鲜叶原料考究,采摘合于天时。“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

●于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

云不采……;

●采摘茶叶一般在春季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还有露水的清晨,选择生长在肥

沃土壤中的茶树,采芽头“茶之笋者”“长四五寸”,“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即要采摘比较嫩的茶叶,并且芽为紫色的为佳。

●这些技术特征已基本符合现代高品质茶叶采摘技术要求。

2)蒸青饼茶制作工艺成熟

●其制作工序: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将采摘的芽叶蒸青之后放在臼中捣烂,然后放在模具中拍压,之后焙干并穿孔,最后穿成串并封藏。整套工艺技术稳定而成熟。

(3)茶饼品质鉴定有规律可循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

●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

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嘉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3. 唐代煎茶法程式与审美特点

●唐代煎茶法程式包括列具、取火、用水、炙茶、碾磨、罗茶、煮水、投茶、

加盐、育华、酌茶等过程。

第一节宋时期中国茶艺的提升与中落

一、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宋元时期,中国饮茶文化在唐代大发展的基础上,茶叶经济空前发展,茶叶的生产区域和产量进一步扩大,宋代的茶区分布已与近现代中国茶区分布接近,茶业在税收、商贸领域日益发展。

②宋代饮茶更加普及,上到皇帝、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社会各阶层均形成了日常生活饮茶的习惯,茶已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

③宋代团饼茶的加工技术发展提升达到了高峰,宋代制茶工艺比唐代更加精致烦琐。

④宋元时期点茶法较唐代流行的煎茶法更加方便,对茶品质的鉴赏和要求发生了精致化发展的趋势。

二、龙凤团茶

宋代有专门的官员监制贡茶,其制作工艺也精益求精,先后有丁谓、蔡襄、贾青、

郑可简四位福建转运使倾力发展新创,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程序繁琐,特别是团茶上的龙凤纹饰“龙腾凤翔,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三. 宋代点茶法及审美特征

点茶法源自煎茶法,开始于晚唐至五代间,宋代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是将茶粉置于盏中,加入热水,用茶筅击拂,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饮用的茶汤制备方法。

宋代的点茶程式大致可分为以下12 个步骤:列具- 炙茶- 碾茶- 罗茶- 烧水-燲盏- 置茶- 候汤- 调膏- 冲点击拂- 鉴赏汤花- 闻香尝味。

四、宋代点茶法的文化特征

1)注重茶汤的色、香、味:

2)宋代点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经纯粹是清饮了,因此更加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

3)有较高的点茶技艺要求:点茶在碾罗、候汤、冲点、击拂都有较高的技艺要求。

4)重视点茶的环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点”、“三不点”之说,“三点”其一要有好天气;其二要求佳客风流儒雅、气味相投,其三要求点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洁;反之,是为“三不点”。

5)茶色贵白之风盛极一时:唐代,陆羽《茶经》称紫者上;宋徽宗《大观茶论》则说: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可见其以茶色白为贵。

第二节鼎盛时期的茶文化特征

1.斗茶的起源

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代茶人评比茶叶品饮技术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饮抹茶(细末绿茶)的艺术。

其实,斗茶一事,唐已有之,唐冯贽《记事珠》云:“斗茶,建人渭斗茶为茗战”可见,斗茶是一种茶人间切磋茶艺的消遣性游戏,一些文人百官在处理完日常行政事务之余,也曾引进了这种茶道文化。

2.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点茶六个步骤。

灸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

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

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

候汤,就是煮开水。

燲盏,是把茶盛放到火上面灸热。

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3.宋人斗茶,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

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俗称“冷粥面”,象白米粥冷却后凝结成块的形状;汤花必须均匀,又称“粥面粟纹”,要象粟米粒那样匀称。

二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时间长,紧贴盏沿而散退的,叫“咬盏”;汤花如若散退,盏沿会有水的痕迹,叫“云脚涣乱“,先出水痕,即为失败者。

三品茶汤,观色、闻香、品味,色、香、味俱佳,方能大获全胜。宋人对茶色的要求相当之高,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就等而下之了。为便于观色,茶盏就要采用施黑釉者,建盏成了最受欢迎的茶具。

4.宋代的主要茶书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蔡襄及《茶录》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汝砺与《北苑别录》、黄儒与《品茶要录》;

《北苑别录》作者:赵汝砺

拣茶: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蔕,此不可不辨。

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枪一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是也。

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蒂头是也。

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蔕,皆所在不取。使其择焉而精,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第五章明清茶文化

第一节明代茶文化形态与形成因素

一、明代茶叶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1.社会经济基础

1)明代自1368年建立至1644年改朝换代历时276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在此期间欧洲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成长。明代经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也可说是进步因素),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海外的贸易往来,南海及印度洋航行的开辟等,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

2)明初国家鼓励经济作物种植,对农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中叶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特别是手工业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促

使农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刺激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地区间社会分工便逐渐形成。

3)明代国内外的商业贸易都有了明显进展。茶叶作为我国外向型农业萌芽时期的拳头产品,栽培面积也开始与国际市场联系了起来。明代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四川等地仍为主要茶叶生产中心,云南和湖南、湖北茶园面积则有所发展。

二、明代茶文化的思想根源

一)从社会发展看茶文化的文化根基

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以节俭取代奢靡,身体力行,上行下效,形成明代前期淳朴的社会风气。明太祖的审美意识、明初社会的经济能力都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发展方向。

二)明中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日益商品化,海外贸易不断发展,白银普遍使用,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

三)明代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总结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带来了许多新著作。印刷术进步,印刷业更加发达。

四)明代一些文人从文人集团中游离出来,形成茶人集团。

明代茶人竞相著书立说,据万国鼎先生《茶书总目提要》统计的98种茶书中,唐代7种,宋代25种,明代55种,清代11种。明代茶文化专著数量众多,反映了明代饮茶风俗的兴盛。

第二节明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

制茶技术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加工工序由蒸青转变为炒青为主,对于茶叶生产的发展、茶类的全面兴起以及提高茶对色香味品质都有积极意义。“通过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

一)明代散茶全面发展的动因(略)

第三节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一、明代品茶艺术的发展

(一)明代辨证地评价茶叶对人的生理健康功效

明代初期,朱权《茶谱》就记载:“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卜··…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

对茶的多种功效评价甚高。

(二)明代强调茶叶对人的心理健康功效

茶叶因为赋予了文化意蕴以后,除了对人的生理健康功效以外,还对人的心理健康发生作用。大体而言,饮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涤烦消愁镇躁,抚慰孤寂心灵,引发创作灵感,增进友谊爱情。

(三)明代形成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茶艺

艺术品茗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闲情,包括选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艺,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品饮艺术。

明代饮茶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艺术品茗阶段,形成了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茶艺,经过朱权、文征明、唐寅等文人倡导,流行于江南文人雅士聚集地区,也有的称之为文人茶艺。

文人茶艺对选茶、择水、备器、冲泡、品尝、环境以及参与人员都有严格要求。(四)明代文人重视品茶的环境

1.明代的茶书及其他很多著作,都十分详细地规定了品茶的环境

2.明代文人雅士为了得到适宜的饮茶场所,还精心设计了茶寮用于品茶

3.明代茶人把品茶当作一种高雅的行为,重视对茶友的选择

二.明代品水艺术的发展

1)明代“茶性借水而发”的认识发展

明代对于宜茶用水的评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如田艺衡《煮泉小品》所言,茶人追求“茶泉双绝”,只有精茶名泉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

张源的《茶录》书中记载:“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易窥其体?”

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这两条记载高度概括了选水对品茶的重要性,非常精辟地道出了茶与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大复在其《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这里用平实的语言,首次阐明了“茶性”借水而发的道理,将水的质量对发挥茶性的作用进行了理论概括。

2)讲究煮水火候

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指出:“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美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强调要想泡出好茶,不仅要得到好水,还要煮之得宜。

“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

许次纾在《茶疏》记称:“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可见掌握烧水火候的重要性不亚于茶品、水品和茶具。

第二章日本茶文化

?南宋荣西禅师到天台、四明、天潼学佛,造诣深,被宋孝宗赐于“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并亲自种植于福冈县西南,并著有《吃茶养生记》(分为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饮茶风气渐盛。他于被后人称为“日本茶祖”,《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日本茶书。

?村田珠光(1423-1502),被后世称为茶道的“开山之祖”。将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茶道四规是指: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流派: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谓“三千家”,被称为“千家流派”。千家流派又分为三个派系,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第四章韩国茶文化

一.韩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一)三国时期

(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

?(二)新罗时期

(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智异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三)高丽时期(韩国茶礼形成期)

(四)朝鲜时期的茶文化

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韩国茶道精神最后的总结人,被尊为韩国的茶圣。

草衣,俗姓为张,名意恂(公元1786~1866年),法号草衣, 15岁时出家于大兴寺。

他精通禅与教,著有《禅问词(辞)辩漫语》,《震默祖师遗迹考》等书。24岁时(公元1809年)是江镇茶山丁若镛的门下。

52岁时写了《东茶颂》,这不仅是当时,也是近代的茶书,为饮茶风俗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中正”精神成为人与人交往中的生活准则,他的思想被归结为“清、敬、和、乐”或者“和、敬、俭、真”的韩国茶礼精神。

在《东茶颂》中,草衣禅师把做茶之事比喻为儒家伦理化的生命,即好茶、好水按适当比例冲泡好,然后就得“中道”。

?韩国茶礼可分为生活茶礼、仪式茶礼、其他茶礼三种。

?生活茶礼是指平常生活中以饮茶为目的进行的茶艺活动,根据场所不同包括以下几种。

第三节英国茶文化

一、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称Afternoon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因为历史上不曾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用从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内容,赋予饮茶以新的文化内涵。

下午茶的专用茶源是大吉岭茶、伯爵茶、火药绿茶(gunpowder green tea)或者锡兰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若是选择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

英式下午茶的缘起这涉及到一个关键人物—玛利亚(Anna Maria),即贝德福公爵夫人。、二、传统英式茶的正确冲泡方式:

1)将新鲜水注入沸水壶中煮沸

2)温壶与温杯;以保证口味的纯正。就是要求注入沸腾的开水,以渐歇的方式温壶以及温杯,避免水温变化落差太大导致茶叶味道的变化;

3)谨慎斟酌茶叶用量。冲炮茶叶每人用量为一茶匙(大约2.5克左右)即可,要想泡出美味的红茶最好以2杯的红茶量(大约5克)冲成两杯。

4)将滚水注入壶中泡茶。英国人很讲究注入水开的时机,一般水开后约30秒的时间;5)静心等候正确的泡茶时间。根据茶叶等级需要冲泡2-3分钟;

6)将壶内冲好的茶汤倒入喜欢的茶杯中。茶杯也很讲究,造型也不径相同,但是一般属于底较浅杯口较宽。

7)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和牛奶。若是偏好纯正的原汁原味,可以忽略这一条. 三.英式下午茶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尤其是到了维多利亚统治的中后期,随着英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完成,原先中产阶级奋发图强的竞争精神不再焕发光彩,取而代之的是争作上流人士的社会风尚。

一时间,一切与贵族式典雅相关的东西都被追捧,最具代表性的饮茶尤受人们喜爱。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享受贵族化的生活情调,原先快节奏的工业性生活节奏让位给了舒缓享受型的人生。英国人不再是缔造财富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享受类型的典范。

四、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英国茶文化早期体现的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咖啡馆是禁止女性进入的。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体现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女性主导性,不论是家庭还是公共的茶会,必须由女性来控制整个饮茶的节奏。在家庭饮茶中,母亲而非父亲是主导一切的人。而在茶会中,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之后的过程中,女性都是唯一的主角,所以有人称呼英国茶文化为“淑女茶文化”。

五、英国茶文化的社会伦理意义在于:

茶在刚进入英国市场的时候,引发了国内一场漫长的辩论,不论赞成或是反对方都看到了饮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当时的英国还是以咖啡和杜松子酒为主要饮料;鼓励饮茶的人认为可以入药的茶是有益于社会的,饮茶可以陶冶情操、维系家庭和睦,甚至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INDE2009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5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高级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窦云霞 大纲执笔人:窦云霞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无形的财富、决策的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是本课程依赖的环境与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MIS的功能和作用;掌握MIS开发要点;熟知MIS结构;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搜集、加工和使用的知识,获得管理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重点了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知道如何根据管理任务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他们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1、信息系统概述(6学时) 1.1信息化与管理 1.2系统与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组织与信息系统; 1.7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1.8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挑战 1.9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建立

《管理信息系统》02382自考实践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 实践考核大纲 一、考核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自考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通过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在已学了相关专业课的基础上,将已有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考核,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初步能力。 二、考核依据教材 教材:杨一平马慧主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02382,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实现。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并给出具体的成绩。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目完成后,要求提交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按试卷题目要求保存在相应文件夹中。 3、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1)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构思);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保存位置、文件名等)。 4、评分标准 (1)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程度(10%) (2)实验结果保存位置正确性(10%) (3)实验过程合理化程度(20%) (4)实验结果与题意的符合程度(60%) 四、考核内容 考生通过实践应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体考核内容包

括: (1)数据表的设计及建立; (2)菜单的设计及建立; (3)输入、输出及统计分析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系统测试及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 五、实践考核要求 1.掌握关系数据模型;E-R图分析工具;实用数据库Access基础 2.掌握构造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3.理解建立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4.能够以某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和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案例,作参考设 计其它管理信息系统 考核方案 考核基本项目为: (1)平时出勤情况考核; (2)平时实验成绩考核; (3)实验考核成绩; (4)实验报告考核(选择部分实验内容作为考核)。 流程为:平时点名——实验课实验结果检查——综合性实验考试——实验报告考察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开课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任课教师:冯玉强,马维忠,路杨,刘鲁宁,邵真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 适用学科范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开课形式:中文授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Kroenke, David, Deborah Bunker, and David Nigel Wilson. Experiencing MI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2].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变革、企业变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支持新的管理手段等实践性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人才或继续从事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采用由美国学者David M. Kroenke 教授所编写的《Experiencing MIS》,以及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黄梯云所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参考教材。课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引言、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组织战略三个章节),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数据通讯三个章节),第三部分对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外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系统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完成系统的总目标。 2、系统的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目的性(3)系统的相关性(4)系统的动态适应性 3、系统的组成:系统一般应该包括五个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二、管理系统:构成一个管理系统的两个基本部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对象,而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之间联系的纽带正是信息。 三、管理活动的层次结构: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管理活动,从纵向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管理层、战术管理层、作业管理层。 四、管理决策:1、战略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非结构化决策;2、战术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半结构化决策;3、作业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结构化决策。 五、信息的概念 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2、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接受者的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构成信息的基本要素包括实体、属性和属性值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a、数据是反映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是记载客观事物的符号,是物理性的,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表等符号。 b、信息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有用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即可以利用信息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2)联系:a、信息与数据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决策参考价值才是信息,否则就是数据。b、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形式。c、数据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形成信息。d、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六、信息的特性:1、识别性2、转换性3、传递性4、存储性5、共享性 七、信息管理 1、信息管理的含义: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2、信息管理的对象:(1)信息资源(2)信息活动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人机系统。 二、安东尼模型 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著名的“安东尼”模型设计和演绎而来的。“安东尼模型”将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活动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 在“安东尼模型”中,首次将制造型企业管理系统视为一个以经营资源为基本元素的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整体,系统化地描述出了企业内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和接收过程。 三、事务处理系统(TPS) TPS是最基本的业务系统,为企业基础层即生产运作层服务的系统,用来记录、处理组织中最基本的操作层数据。 事务处理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两部分。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 1、支撑管理信息系统的人力资源 2、支撑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 3、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架构 (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2)浏览器/Web服务器(B/S)模式 五、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诺兰模型) 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 1、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3、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SCM) 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 5、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6、商业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BI)

数据库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题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学生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专业班级 xxxxxxxxxxxxxxxxxxxxx

目录 一、问题分析-------------------------------------------------------------------3 1、设计背景------------------------------------------------------------------3 2、运行环境------------------------------------------------------------------3 二、需求分析---------------------------------------------------------------------3 1、用户需求------------------------------------------------------------------4 2、系统主要功能------------------------------------------------------------4 3、系统总框架图------------------------------------------------------------6 三、结构设计---------------------------------------------------------------------6 1、数据字典------------------------------------------------------------------6 2、概念结构设计E-R图-------------------------------------------------12 四、系统代码实现(PowerBuilder环境)---------------------------------15 1、SQL Server 2008创建表格代码--------------------------------------15 2、PowerBuilder环境数据库连接代码---------------------------------22 3、运行结果-----------------------------------------------------------------24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室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教室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学号:10901010131 姓名:余楠 同组人员:王鑫 指导教师:李唯唯刘加伶崔贯勋 2011年12月

目录 1.项目背景 (3) 1.1选题背景 (3) 1.2系统目标和实现技术 (3) 2.需求分析 (3) 2.1组织结构分析 (3) 2.2业务流程分析 (4) 2.3数据流程分析 (5) 2.4数据字典 (6) 3.概念结构设计 (8) 3.1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总E-R图 (9) 3.2教室管理信息系统CDM图 (10) 4.逻辑结构设计 (11) 5.物理结构设计 (11) 6.总结 (11) 7.参考文献 (12) 8.小组组员分工情况说明 (12) 附录 (12)

1.项目背景 1.1选题背景 教室管理信息化是学校教务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室管理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自上而下而言,必须与学校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自下而上而言,必须以作为学校主体的工作人员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信息化,管理业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学校对于教室管理方面,建立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无疑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也使学校管理更方便,快捷。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内容的多变性;正因为如此,教室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的、静止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变化和发展的系统。就目前我校对教室管理情况而言,教室信息庞大复杂,管理过程杂乱,故建立此系统,以便及对教室信息的查询等。 1.2系统目标和实现技术 实现教室信息的存储,学校任课教师信息的存储,学校课程的开设信息的存储以及院系设置的情况。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后,要对所处学期的院系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学校教室的安排,并对这些安排好的数据进行存储,实现数据库的更新,之后,用户就可以对学校教室的使用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对教室所上课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如果想修改数据或是进行教室使用信息的修改,只能由系统的管理员进行更改和储存。本次课程设计要实现教室查询、教师查询、课程查询、教室借用查询和自习教室方面的查询等功能,功能目标图: 实验软件平台:Windows XP, Powerduilder9.5,Visio 数据库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ver 2000 2.需求分析 2.1组织结构分析 与教室管理相关的学校的组织机构有:学生、教师和教室。学校的所有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三大部分进行的。 一个学校下设若干学院,如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等;一个学院下设若干专业,如数学与统计学院下设有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一个专业有若干班级,如数学与统计学院的2009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设两个班级:信息1班、信息2班;一个班级有若干同学。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从技术的角度讲,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课程不侧重于讲解技术本身,重点在于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的层次 各章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后面列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给出,教学要求的层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 .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621《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621《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第1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内涵、性质与特点 2.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与基本原理 3.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4.公共管理学的创立和完善 5.公共管理面临的时代挑战 6.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2章公共组织与第三部门 1.公共组织的定义和性质 2.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3.公共组织环境 4.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5.公共组织体制改革 6.第三部门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7.第三部门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8.第三部门的运营管理 9.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第3章公共管理职能 1.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和特征 2.公共管理职能的发展 3.市场功能与政府职能的配合 4.政府失败的纠正与防范 5.中国政府职能探讨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概述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管理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改革进展与趋势 第5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特性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2.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 6.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7.工作生活质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8.国家公务员制度 9.公务员的管理与改革趋势 第6章社会保障管理 1.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3.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 4.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 第7章电子政务管理 1.电子政务概述 2.电子政务的内容和作用 3.电子政务的实施原则和关键 4.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影响 第8章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 3.公共部门的监督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 5.标杆管理 第9章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概述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 4.控制方法和技术 5.决策方法和技术 第10章新公共管理与政府再造 1.新公共管理概述 2.新公共管理的模式 3.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4.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5.企业型政府的实施策略及其限制 6.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参考书:①《公共管理学》,王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②《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需求调研报告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背景说明 (1) 1.3系统目标 (1) 2需求描述 (2) 2.1教学资源维护 (4) 2.1.1学年校历编排 (4) 2.1.2 组织结构维护 (4) 2.1.3 教室资源维护 (4) 2.2学籍维护 (5) 2.2.1 学生基本信息维护 (6) 2.2.2 成绩信息 (6) 2.2.3考勤信息维护 (7) 2.3教学计划维护 (8) 2.4开课/排课维护 (9) 2.4.1 开课管理: (9) 2.4.2 排课管理: (9) 2.5选课管理 (13) 2.5.1 学生网上选课平台(B/S结构) (13) 2.5.2 教务员管理平台(C/S结构): (15) 2.6考务管理维护(暂定) (16) 2.7成绩管理维护 (16) 2.7.1 系统用途 (17) 2.7.2 系统特点 (17) 2.8教师管理维护 (18) 2.8.1 目的: (18) 2.8.2 管理内容: (19) 2.9毕业设计管理和毕业审核(暂定) (19) 2.9.1 系统用途 (19) 2.9.2 功能需求描述 (20) 2.9.3 功能描述 (21) 3性能需求 (24) 3.1网络平台要求 (24) 3.1.1 网络环境下的多用户系统。 (24) 3.1.2 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24) 3.1.3数据安全性。 (24)

3.2用户平台要求 (24) 4行为描述 (25) 5参考文献 (25) 6总结 (26)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教务管理是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到校、系、师、生的诸多方面,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如 何把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所以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一种综合教务管理软件,建成一个完整 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1.2背景说明 ●待开发系统名称:教务管理系统 ●开发者: ●用户:高校教务人员,在校学生,教师 1.3系统目标 开发此教务管理系统软件,使教务人员及操作者进行教务管理,方便操作者随时添加、查询、修改,使工作人员从繁琐 的填表,查表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供需双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促进报表、统计数字的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教务管理 维护费用,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为学校领导决 策提供支持,该软件的设计目标尽量达到人力与设备的节省,

教室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 11.教室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基本要求 教室信息,包括教室容纳人数、教室空闲时间、教室设备等;教师信息,包括教师姓名、教授课程、教师职陈、安排上课时间等;教室安排信息,包括何时空闲、空闲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按照一定条件查询,统计,将结果打印输出。 要求: 1.按照系统功能基本要求画出E-R图, 2.再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型(包括关系名、属性名、码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3.在SQL Server中建立并实现上述设计。 4.提交上述设计与实现的文档和SQL Server库文件 目录 1.项目背景………………………………………………………………………………………………… 2 1.1选题背景 (2) 1.2系统目标和实现技术 (2) 2.需求分析 (2) 2.1组织结构分析 (2) 3.概念结构设计 (3) 3.1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总E-R图 (3) 3.2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总E-R图 (4) 4.物理结构设计 (5) 5.总结 (7) 6.参考文献 (8)

1.项目背景 1.1选题背景 教室管理信息化是学校教务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室管理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自上而下而言,必须与学校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自下而上而言,必须以作为学校主体的工作人员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信息化,管理业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学校对于教室管理方面,建立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无疑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也使学校管理更方便,快捷。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内容的多变性;正因为如此,教室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的、静止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变化和发展的系统。就目前我校对教室管理情况而言,教室信息庞大复杂,管理过程杂乱,故建立此系统,以便及对教室信息的查询等。 1.2系统目标和实现技术 实现教室信息的存储,学校任课教师信息的存储,学校课程的开设信息的存储以及院系设置的情况。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后,要对所处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学校教室的安排,并对这些安排好的数据进行存储,实现数据库的更新,之后,用户就可以对学校教室的使用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对教室所上课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如果想修改数据或是进行教室使用信息的修改,只能由系统的管理员进行更改和储存。本次课程设计要实现教室查询、教师查询、课程查询、教室借用查询的等功能,功能目标图: 实验软件平台:Windows XP, Powerduilder9.5,Visio 数据库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ver 2000 2.需求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学分:48/2.5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0/8 授课时间:二(3,4)、双周四(3,4)/1-16周授课地点:6D402 任课教师姓名:董敬然职称:工程师 所属院(系):机械学院 联系电话:Email: dash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184337.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 1.课间,一对一,或与同学协商时间地点集中答疑; 2.针对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讲解。 二、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系统实施等的理论,同时也针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操练习,培养学生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特点,此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和特点;掌握系统分析的调查方法、资料分类与整理方法、业务流程的总结方法和系统流程图的分析方法、数据字典的编制方法、业务逻辑表达方法;掌握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功能结构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信息流程图设计和处理流程图设计;掌握至少一种开发平台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并对其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了解规范化的测试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了解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及其特点,了解微软项目开发框架MSF的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了解至少一个主流技术的开发案例的所有细节和其运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能将客户的需求与当前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规划;能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和系统需求进行详细的业务调查,也能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并根据需求设计出新的数据流程图;能根据当前技术平台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业务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能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中的技术综合应用案例,其根本要义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抽象化、理性化、过程化并转换为一系列的信息流动、处理与存储。所以设计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终是对设计者理性程度的考验,其中包括:系统规划的技术能力考量、系统调查的切入点与重点的设置、系统分析中信息的变迁与流程的改造、系统设计中架构的扩展与优化等。而在更深层次上也应意识到设计者本身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对系统的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知识与信息接纳并以理性予以归化才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终极手段。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数据库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4版。 2.参考书:《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考试大纲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考试大纲 1、考试说明 (1) 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主要的基本性能指标,掌握安装与配置方法; (2) 掌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其常用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3) 熟悉多媒体设备、电子办公设备的安装、配置及使用 (4) 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的安装、配置及使用 (5) 了解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 (6) 熟练掌握信息处理基本操作 (7) 掌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8) 了解常用信息技术标准、信息安全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9) 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使用中常见的简单英文 2、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在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制导下,熟练地、安全地进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安装和配置相关设备,熟练地进行信息处理操作,记录信息系统运行文档,能正确描述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具备一定的问题受理和故障排除能力,能处理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具有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本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初级),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选择题;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应用技术),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问答题。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初级) 1、计算机科学基础

?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数,整数和实数的机内表示方法,精度和溢出 ?字符和汉字的机内表示,声音和图像的机内表示 ?奇偶校验码 2、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2.1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2.2.1半导体、大规模集成及其层次机构 2.1.3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微型、工作站、服务器、小型机、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 2.1.4中央处理器CPU ?运算器、控制器、常用寄存器 ?CPU性能 2.1.5主存和辅导 ?存储器系统 ?主存储器的类型和特性 ?Cache的概念和功能 ?辅助设备的类型和特征 ?虚存的概念 2.1.6 I/O接口和I/O设备 ?I/O接口概念 ?I/O设备的类型和特征 ?I/O控制方式:中断控制、DMA 2.1.7电源设备,UPS 2.2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 2.2.1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类型和功能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华中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文法)考试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农村政策学 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系统 1.公共政策的概念 2.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政策主体) 3.公共政策系统的客体(政策客体) 4.公共政策环境 5.公共政策系统的划分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1公共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 2.2公共政策分析的构成要素 2.3公共政策分析的程序 第三章公共政策问题界定 3.1政策问题的性质 3.2问题界定的过程 3.3问题界定的方法 3.4农村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特殊性 第四章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 4.1公共政策目标 4.2公共政策指标 4.3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4.4农村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的特殊性 第五章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变化 5.1农村公共政策的概念 5.2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 5.3农村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农村公共政策过程 6.1政策过程 6.2农村公共政策的制定 6.3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 6.4农村公共政策的监控 6.5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评估 6.6农村公共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变化 参考书:《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振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管理学 主要内容:管理的理论概述、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方式、管理绩效等五大部分。 一、管理概述 (一)重要概念 管理定义,管理创新,管理人,管理主体和客体,管理角色, (二)基本考点 1.管理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3.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4.现代管理理论特征; 5.管理主体能力结构; 二、管理组织 (一)重要概念 组织概念,组织的类型,管理幅度,组织权变,组织整合,科层制,现代公司制度(二)基本考点 1.管理组织的类型、功能; 2.组织目标制定与管理; 3.组织设计理论与原则; 4.组织结构特性与基本类型; 5.组织制度体系、特点; 6.组织变革动因、阻力与发展方向; 7.组织的运行机制。 三、管理过程 (一)重要概念 决策的本质,计划、领导者、激励、控制 (二)基本考点 1.决策内涵与决策方法 2.计划的特点、内容、和类型; 3.领导的类型、权利与领导风格; 4.激励本质与激励理论; 5.控制的模式、方式与要点; 四、管理方式 (一)重要概念 共同愿景,目标管理,人际沟通,管理流程,管理效率,管理成本 (二)基本考点 1.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与步骤; 2.目标管理的方式; 3.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改进; 4.再造工作流程的基本路径; 5.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四、管理绩效评价 (一)重要概念 标杆管理,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竞争合作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UML模型

某大学教务管理系统UML模型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Internet技术的引进,基于校园网和Internet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正在蓬勃发展。教务管理师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向重要工作,现代化的高校教务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新世纪背景下,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计划不断更新。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无疑是核心工作,重中之重。其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管理内容过多,繁琐,处理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并且随着学校人员的增加,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量大幅上升,因此往往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务信息的运作状态这使得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实施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等。这一切都有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一个集成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高校都开发了自己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由于其教务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不同学校的实际教务管理情况各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各高校需要针对自己的教务管理模式和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本设计是基于某高校的教务管理模式开发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量、提高办公效率,而且使分散的教务信息得到集中处理,对减轻教务工作负担、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系统用例模型 1.1确定系统模型的参与者 仔细分析教务管理系统问题描述。在UML中,角色代表位于系统之外和系统进行交互的一类对象,本系统中创建主要的角色有以下三类: (1)教务员:教务员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对全体学生进行用户登录、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教学管理和成绩管理,并且对教师进行登录管理、教学管理和成绩管理。教务处工作人员处理日常的系统维护,例如维护和及时更新学生,教师信息以及安排选课等。 (2)教师:教师根据教务系统的选课安排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录入此系统。 (3)学生:学生能够在教务管理系统更改学籍信息、进行选课、查询已选课程和考试成绩。 1.2识别用例 用例是系统外部参与者与系统在交互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识别用例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分析系统的参与者开始,考虑每一类参与者需要使用系统的哪些功能,如何使用系统,根据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个提取的参与者信息,确定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用例: (1)学生参与者用例: ●用户登录 ●学籍管理 ●选课管理 (2)教师参与者用例: ●用户登录 ●成绩管理 ●教学管理 (3)教务员参与者用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5学分3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方向课,属于管理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面向管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以信息化管理为重心,研究信息化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组织、检索、分析、设计、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本课程侧重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阶段并不要求去编写复杂的应用程序,通过上机实验和教学软件的演示拓宽视野,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生产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设计小型的MIS系统; 3.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大纲 一、试卷题型题量 1.单选:1*20 2.名词:4*5 3.简答:6*5 4.论述:10*2 5.案例分析:10*1 二、复习思考题/知识点 1.什么是信息,为什么说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2.信息资源在管理中有何作用? 3.如何开发信息资源? 4.什么是信息系统,如何理解信息系统是组织、管理与技术的结合。 5.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6.如何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竞争战略。 7.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含义 8.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含义 9.冯·诺依曼机的设计思想和结构 10.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热点和趋势 11.人工智能的概念、产业发展动力、产业链结构 12.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服务器、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概念 13.软件的类型 14.摩尔定律 15.Tick-Tock模式 16.安迪-比尔定律 17.数据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大数据、区块链、数据模型等概念 18.数据仓库的特点 19.大数据的来源和基本特征 20.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点 21.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等概念 22.企业计算模式的含义和类型 23.定位技术的类型和实现原理 24.什么是关系模式?如何要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 25.数据完整性的含义,及SQL Server的表定义支持的完整性约束 26.安东尼模型 27.企业应用集成有哪几种类型 4 p198 1)业务过程集成 2)应用集成 3)数据集成 4)平台集成 28.系统调查的原则、方法和范围有哪些?

范围:9 1)组织机构和功能业务 2)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 3)工艺流程和产品构成 4)数据与数据流程 5)业务流程与工作模式 6)管理方式和具体业务实施方法 7)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 8)可用资源和限制条件 9)现存问题和改进意见 原则:5 1)自顶向下全面展开 2)全面铺开与重点调查结合 3)先分析问题和原因,再设想有无改进的可能 4)遵循科学的步骤 5)发扬团队精神,主动沟通,亲善合作 方法:7 1)收集资料 2)开调查会 3)个别访问 4)书面调查 5)参加业务实践 6)发电子邮件Email 7)电话和电视会议 29.信息化规划的作用和方法有哪些,它与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划有何区别?作用:6 p209 1)促进信息化战略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协同 2)支持组织管理目标及运营过程 3)统筹组织信息资源 4)指导和保障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5)达成实现信息化愿景的共识 6)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方法:4 p214 1)情景法 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3)企业系统规划法 4)关键成功因素法 区别:

数据库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方案

题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学生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专业班级xxxxxxxxxxxxxxxxxxxxx

目录 一、问题分析 -------------------------------------------------------------------3 1、设计背景------------------------------------------------------------------3 2、运行环境------------------------------------------------------------------3 二、需求分析---------------------------------------------------------------------3 1、用户需求------------------------------------------------------------------4 2、系统主要功能------------------------------------------------------------4 3、系统总框架图------------------------------------------------------------6 三、结构设计---------------------------------------------------------------------6 1、数据字典------------------------------------------------------------------6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模板】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 I.考试的性质 本大纲为电子商务专业插班生专门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II.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基本要求 考试大纲的编写着重于考生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与数据 3、管理信息 4、管理信息系统 5、组织与信息系统

1、识记 (1)信息的基本特征 (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领会 (1)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影响 (2)区别信息与数据 3、应用 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方式 一、考核知识点 1、系统的开发方法 2、系统的开发方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系统的开发方法 (2)系统的开发方式 2、应用 能根据企业的具体环境分析企业应该采取的开发方式是什么。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一、考核知识点 1、系统规划 2、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3、业务流程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