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建安风骨 (1)

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3)

三、南北朝民歌 (4)

四、陶诗和谢诗的比较 (8)

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8)

六、鲍照 (9)

七、永明体(竟陵八友) (9)

八. 宫体诗 (10)

九、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1)

十、元嘉三大家 (12)

十一、《洛阳伽蓝记》(qie) (13)

十二、志怪小说 (14)

十三、志人小说 (14)

一、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俊爽刚健

1.也叫“汉魏风骨”

“风”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代表作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三国时期曹魏废帝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年—249年四月)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曹芳8岁登基,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辅政,王族衰微。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1.时代特征: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2.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3.代表作品: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

《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

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传千古的著名散文。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三、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地域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

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或表现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现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华山畿)等等。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如《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篙折当更觅)等。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3.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又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出自己深婉的情思,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4.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二)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

1.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少,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因此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南北朝民歌。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眺等已纷起模拟,但还是一种尝试。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在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二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攫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2.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据;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闻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前人说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说他的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也都是信而有征的。此外,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人诗。双关语,虽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词、隐语,汉代歌谣中也偶有一二,如《董逃歌》及《古绝句》砧今何在”一首,但大量使用则始于南朝民歌。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3.对“宫体诗”形成的影响。前面说过,南朝民歌是商业大都市的产物,几乎全是谈情说爱的“艳曲”,所以胡应麟评为“了无一语有丈夫气”。这对梁陈

“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的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

四、陶诗和谢诗的比较

(1)从写意到摹象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3)写作手法与艺术成就上

①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一幅幻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和写景结合起来。陶诗写山水之美往往是静观,静观需要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

②谢诗中也有哲理,主要在其化解心中郁结,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在诗末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

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③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

陶诗则在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所以山水诗中,大自然已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他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体裁,无论文学史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性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六、鲍照

1.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社会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2)描写边寓征戍生活,抒写报国壮志。

(3)游宦思乡,感伤年命,抒写爱情及写景咏物。

2.艺术特色:

(1)继承汉魏乐府诗的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直抒胸臆。

(2)工于写景,工于比兴。

(3)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放、俊逸、颇富浪漫色彩。

俗:

表现:(1)题材: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思妇、弃妇、游子及像他那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2)学习乐府民歌刚健清新的风格。

险:

(1)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

3.地位:

(一)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了诗歌的正确方向。

(二)在向民歌学习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用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为七言诗的繁荣作了重要贡献。

(三)边塞题材对唐代五绝及边塞诗派的形成颇有影响。

七、永明体(竟陵八友)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

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1.主要特征: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2.影响: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经过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都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当然,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未免产生“文贵形似”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弊。

八. 宫体诗

1.解题:

(1)内容上写闺阁情怀、表现变态心理,色情及低级趣味,反映宫廷生活的荒淫。

(2)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

(3)风格上轻艳、靡丽

(4)代表作家:简文帝萧纲,徐氏父子、庾氏父子

(5)宫体诗与永明体(新体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宫体诗:内容、形式、风格的特色永明体:声律格式的特色

2.宫体诗的特点、内容:

(1)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

咏物、描写女性。

情调上伤于轻靡,风格上柔靡缓弱

主要描写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器物

单纯咏物毫无寄托,只讲究辞藻、对偶、声律。

(2)特点:

①声律,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

②风格:由永明体的清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于淫靡。

③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3.评价

(1)在创作倾向上,不值得提倡。

(2)在风格上,在秾丽下掩盖着苍白。

这是缺乏有意义的生活和思想营养而带来的先天贫血症。风格单一。

(3)在形式和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永明体以来在声律、格律上取得的成绩并有所发展。

(4)内容上贫乏肤浅是宫体诗的致命弱点。

九、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庾信(513一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父亲是梁代著名宫庭文人庚肩吾。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都是宫体之作,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艳,内容空洞的奉和、应制作品,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

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后期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直到庾信由南人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艳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的贡献地位:

(1)集南北文风之大成

(2)促进律诗走向成熟,开唐诗繁荣先声。

(3)进一步推动了六朝抒情赋和咏物赋的发展。

(4)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俳(pai)赋和骈文大家

十、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鲍照比作“凤与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长于乐府诗,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五言乐府《代出蓟北门行》、《代白头吟》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

沉沦下寮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华,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颜延之在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但实际上,他的成就似乎不如谢灵运。他的诗凝炼规整,喜用典故,堆砌辞藻,往往缺乏生动的情致。汤惠休说他的诗“如错采镂金”(见《诗品》),钟嵘也说他“喜用古事,弥见拘束”。其诗存世者不少而可观者不多,较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五君咏》五首,是他在被出为永嘉太守时所作。

十一、《洛阳伽蓝记》(qie)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洛阳伽蓝记》书名中“伽蓝”一词,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

价值:(1)因地叙事,以地系史;(2)采取多样形式,寓褒贬于叙事之中;(3)广泛的史料来源和多方参证、勇于存疑的治史态度相结合;(4)丰硕的历史文学成就(5)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

十二、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非现实的故事,以及一些野史佚文和民间传说,充满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和新奇诡异的浪漫主义特征。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很多志怪小说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代表作品:《搜神记》

1.作者:干宝

2.内容:(1)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2)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子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

(3)反映人民不怕鬼怪、铲除妖媚的无畏精神。

3.特点

(1)篇幅短小,重视叙述事件,不重视人物刻画,只是粗陈梗概。

(2)创作者并非自觉创作,创作目的乃“发明神道之不诬”(证明神鬼之说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4.影响

(1)给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说胡道鬼这一流派。

十三、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

1.作者:刘义庆

2.主要内容

(1)记载了名士风流放诞不羁的生活

(2)暴露晋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和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

(3)记述爱国志士表彰优秀人物

3.艺术成就

(1)不管是记言或纪行都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注重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注重用细节突显人物性格的侧面。

(2)语言简洁生动,隽永传神。

4.影响

(1)续书仿效之风蜂出

(2)给后世的小说和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文学基础考研 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敦煌变文(16) 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98) 2.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99) 3.论建安文学的风格。(00) 4.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09) 5.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 法。(10) 6.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特色。(11) 7.比较六朝志怪小说和清代志怪小说。(12) 8.谈谈唐传奇的艺术特点。(14) 9.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15) 10.试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演进。(16) 11.韩孟诗派诗歌史背景及艺术特色。(17) 北大中文本科课程考试 《霍小玉传》正始之音花间词派正始之音宫体诗牛李党争志怪小说古文运动吴中四士花间集 1.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李商隐主要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美。 2.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发展。 3.结合诗句分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特点。 4.结合诗句分析李白诗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 5.结合作家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情况。 6.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论述分期的由来并举出每个时期的作家及 流派。 7.建安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对“中唐之再盛”的理解。 9.举例作家作品,论述从建安到西晋文学风气和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10.韩愈“以文为诗”。 11.请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新特点。 12.比较李白和杜甫。 13.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影响。 14.结合文学史写出魏晋南北朝诗风的演变; 古代文学考研考点 徐庾体讲经文裴鉶《传奇》 1.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2.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 3.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4.试论初盛唐之际诗歌艺术的发展。 5.试评述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运动的理论。 6.试论建安风骨及其对诗歌史的影响。 7.结合诗歌发展和社会风尚,谈盛唐山水诗对齐梁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 8.简述“永明体”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9.建安诗风对唐朝诗风影响的具体体现。 10.论初盛唐时期诗人对诗的复古理论和创作实践。 11.论述李白杜甫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12.结合具体的诗人诗作,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看法。 13.试论晚唐诗风的新变及其代表诗人的创作情况。 14.论述杜甫创作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15.论述从建安到太康的诗风演变。 16.论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鲁克兵 一、填空题 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 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 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 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 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 ,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 50、竟陵八友是、、、、、 、。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 在、、 。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6、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57、王羲之的《》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8、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和。 59、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和。 60、陶渊明的文章《》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61、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62、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6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64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65、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6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和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6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时期。 68、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之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号称“岭南三大家”。陈恭尹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 【★归奇顾怪,归庄与顾炎武的合称,归庄为人豪迈尚气节,其作品《断发》和《万古愁》曲等,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他的《落花诗》十六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的种种心态,哀婉酸苦。顾炎武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 简述清代的古文三大家。 (1)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2007年学生文化素质(九年级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总复习(一)(本卷为七年级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 ⑶项.()为之强.()⑷徐.()喷以.()烟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分)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盖追先帝之.殊遇 3.翻译下列句子。(1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 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1分) 答: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与友期.行⑵去后乃.至 ⑶相委.而去⑷下车引.之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分) 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1分) (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大学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部分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诗并不只写山光水色,名曰“山水”仅举其大端而已。有的关于民生,有的是随性而作·····我们也不能以为只要诗中有了山水描写就是山水诗了,至少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是描写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诗。同时还要注意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的态度: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有所寄托的内容也要注意区别才行。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为什么说隋代文学具有过渡性质? (1)隋朝结束了四百年分崩动乱、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它立国也仅三十余年,南北文学的合流开始成为现实,例如南朝的文学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上,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由于隋立国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过渡性质。 (2)隋炀帝身边虽然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但真正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不多,除虞世基外,其余作家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大批诗人作家,因而也只能具过渡性质。 (3)文学发展的走向未能明确,基本上维持着南北朝诗、文发展的局面,隋炀帝也曾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可收效甚微。因此隋代文学也只具过渡性质。 什么是上官体?它的特点是什么? (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 (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 (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 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1)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 (2)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3.《春秋》与《左传》比较 二者都是鲁国的编年史。《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即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 比较:①记言 《春秋》记事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要点整理1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像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 4.词汇的扩大。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应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佛教中关于“心性”“境界”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问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哟中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替,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七言古诗在这时候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期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文学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自觉大体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别,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论述,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 【曹操诗歌的诗史性】 曹操文学创作: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现存20多首,数量不多,但是成就非常突出。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提纲

文学史复习提纲 绪论 1.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散文 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 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神话 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 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汉散文 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学习-----好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