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双刃剑”的特性要求我们积极实施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和课改要求,极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身心健康成长,我们的课题“网络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的研究”目的即在于此。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技术不断增强,校园网络设施在不断的完善中。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起步上,是走在其他兄弟学校的前列。学校软、硬件在本区处于领先位置,学校有一批掌握优秀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各种信息技术的论文比赛、优质评比以及信息技术大比武多次在县市多次得奖。不管是经济实用的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设还是学校网站的制作都是本校老师一手处理。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都经过电脑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30%以上的教师能自制课件,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我校于三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设计电脑小报,能制作简单的网页,这些设施和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如何继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课程资源,使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层需要。
2.网络环境下课改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当今的教育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注重学生发展,注重资源的开放。所以根据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4、网络双刃剑特性的要求
网络教学必然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客观上有利必然有弊,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而我们主观上却希望只有积极的一面,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教育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学科中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建构。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即表现为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即认知结构的丰富与完善。
其他如新课改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网络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等也为本研究的部分理论依据
三、课题界定与核心概念
网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及面越来越广,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积极探索网络对青少年身心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力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避免消极作用及应对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如果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努力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一流名校。
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具体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的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