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间腔(V-R space)的MRI表现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RS的生理意义是作为脑组织间液排出的 一个主要通路。V-RS内液体主要含有淀粉 样蛋白P组分、内氨酰胺基肽酶S和N、载 脂蛋白E、蛋白多糖、免疫球蛋白G、白蛋 白、乳转铁蛋白等
• V-RS还与头颈部淋巴通路相连接,构成了 组织间液经脑脊液排入淋巴系统的直接通 道,事实上是脑的淋巴回流通道
• V-RS也提供了外来抗原进入脑、细胞间液 和脑脊液的机会或 可能。在脑炎、多发性 硬化症、HIV脑炎等,V-RS可出现局部性免 疫反应。V-RS还可能作为疾病扩散或肿瘤 细胞转移的一个常见途径
• 根据扫描层面的不同V-RS可呈椭圆形、圆 形、线状或管状,通常双侧对称、边界清 楚,直径在5mm以下
不典型血管周围间隙
• Ⅱ型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可仅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甚 至有报道称在大脑凸面见到单侧、单发扩大的血管周 围间隙
• V-R间隙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的 小血管(动脉、小动脉、静脉、小静脉) 壁周围,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是 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 质的延续而成
• V-R间隙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与脑表面 的软脑膜和前穿支质相连续;内界是血管 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 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 端。
Bilateral type I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 (a)PDWI示双侧前穿质高信号区域(箭)(b)相同 层面FLAIR示相同区域CSF样成分(箭)。周围 脑实质信号强度正常(c)DWI和表观扩散系数( ADC)图(d)显示该区域无弥散扩散受限(箭)
Bilateral type I VR spaces in a 53-year-old woman.
• Figure 8 (a)轴位PT2WI示脑干多发小斑片状高信号(箭 ) (b)随访T2WI清楚显示小斑片状高信号 (c)FLAIR示这些 点的CSF样内容(箭)。没有周围高信号。典型分布、外 观和FLAIR上没有高信号的事实确定这些点示VR间隙
• 其他较少见部位:丘脑、小脑、岛叶、最 外囊及海马
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生率
• 直径<2mm的V-RS可见于任何年龄
• 随着年龄增长,V-RS增多,直径增大(> 2mm),可称为大V-RS
• 根据大小可将血管周围间隙分为3级,即: Ⅰ级:直径在2mm以下;Ⅱ级:直径在 2~3mm之间;Ⅲ级:直径超过3mm
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
信号特征
• 肉眼观察血管周围间隙在MRI的各种成像序列 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 在T2WI测量这些信号值却比脑脊液信号低, 这也说明血管周围间隙内包含的是组织间液
• DWI上弥散不受限 • 增强后血管周围间隙无强化 • 小至中等大小(直径2~5mm)的血管周围间
隙的邻近脑实质一般无-RS常分布于三个特征性部位:
Ⅰ型,最常见,见于豆纹动脉经前穿质进 入基底节处,分布在基底节区周围(壳核 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连合两侧)
• Figure 4. 冠状位T1WI示前穿
质对称性低信号 区域(箭)
• Ⅱ型,见于脑的穿髓动脉(髓质支)进入 大脑凸面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处,分布于 皮层下白质(中央半卵圆区、胼胝体和侧 脑室附近)
Type II VR spaces in a 73-year-old woman.
• Figure 5. (a) 轴位PT2WI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局部多发高信号灶 (b) 相同层面轴位FLAIR示周围无高信号的低信号点。注意左侧半 球的中央低信号和边缘高信号环的两个小病灶 ,不是VR间隙是 陈旧性腔梗
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MR成像
内容
• VR间隙简介 • VR间隙的解剖 • VR间隙的MRI表现 • VR间隙的鉴别诊断 • 总结
血管周围间隙简介
•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 PVS),又称V-R(Virchow-Robin)间隙, 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
Type II dilated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 Figure 6.. (a) 轴位T2WI示线状、小斑点状高信号围绕在侧脑 室后角旁,尤其是左侧(箭) (b) 相同层面FLAIR 示没有异常 高信号(箭),与VR间隙一致
• Ⅲ型,见于脑干,在中脑下部,VR间隙在 中脑脑桥交界区;在中脑上部,在中脑间 脑交界区可见VR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机制
• 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动脉 壁通透性增高
• 脑脊液回流受阻使组织间液排出障碍,从 而导致V-RS扩大
• 血管迂曲及脑萎缩导致的细胞水分的蓄积
• 沿动脉长轴分布的血管周围间隙纤维化和 闭塞阻碍了液体流动
• 一些研究认为V-RS的扩大可能与某些神经 精神疾病、初发型多发性硬化、轻度外伤 性脑损伤以及与微血管异常有关疾病等存 在相关性
• 最初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1812-1902年)与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lippe Robin(1821-1885年)对其进行 描述
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
• 过去认为,V-R间隙是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 进入脑实质的小血管壁周围,与蛛网膜下 腔是相通的
• 目前认为,V-R间隙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
Type III VR space in a 25- year-old man.
• Figure 7. (a) 轴位PDWI示脑干高信号点(箭) (b) 相同层面轴 位FLAIR 示点状信号与CSF类似,周围没有异常信号(箭)。这 些表现确定点状信号示VR间隙
. Type III VR spaces in a 68-year-old man.
• Figure 1. 前穿 质冠状面示两 个动脉(直箭) 和环绕的VR间 隙(弯箭)
• Figure 2. 线图示有VR间隙环绕的皮层动脉穿过蛛 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右侧局部放 大图显示动脉、VR间隙和脑实质之间的解剖关系
• V-RS直径约1~2mm,充满组织间液,而不 是脑脊液
• V-RS还与头颈部淋巴通路相连接,构成了 组织间液经脑脊液排入淋巴系统的直接通 道,事实上是脑的淋巴回流通道
• V-RS也提供了外来抗原进入脑、细胞间液 和脑脊液的机会或 可能。在脑炎、多发性 硬化症、HIV脑炎等,V-RS可出现局部性免 疫反应。V-RS还可能作为疾病扩散或肿瘤 细胞转移的一个常见途径
• 根据扫描层面的不同V-RS可呈椭圆形、圆 形、线状或管状,通常双侧对称、边界清 楚,直径在5mm以下
不典型血管周围间隙
• Ⅱ型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可仅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甚 至有报道称在大脑凸面见到单侧、单发扩大的血管周 围间隙
• V-R间隙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的 小血管(动脉、小动脉、静脉、小静脉) 壁周围,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是 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 质的延续而成
• V-R间隙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与脑表面 的软脑膜和前穿支质相连续;内界是血管 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 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 端。
Bilateral type I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 (a)PDWI示双侧前穿质高信号区域(箭)(b)相同 层面FLAIR示相同区域CSF样成分(箭)。周围 脑实质信号强度正常(c)DWI和表观扩散系数( ADC)图(d)显示该区域无弥散扩散受限(箭)
Bilateral type I VR spaces in a 53-year-old woman.
• Figure 8 (a)轴位PT2WI示脑干多发小斑片状高信号(箭 ) (b)随访T2WI清楚显示小斑片状高信号 (c)FLAIR示这些 点的CSF样内容(箭)。没有周围高信号。典型分布、外 观和FLAIR上没有高信号的事实确定这些点示VR间隙
• 其他较少见部位:丘脑、小脑、岛叶、最 外囊及海马
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生率
• 直径<2mm的V-RS可见于任何年龄
• 随着年龄增长,V-RS增多,直径增大(> 2mm),可称为大V-RS
• 根据大小可将血管周围间隙分为3级,即: Ⅰ级:直径在2mm以下;Ⅱ级:直径在 2~3mm之间;Ⅲ级:直径超过3mm
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
信号特征
• 肉眼观察血管周围间隙在MRI的各种成像序列 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 在T2WI测量这些信号值却比脑脊液信号低, 这也说明血管周围间隙内包含的是组织间液
• DWI上弥散不受限 • 增强后血管周围间隙无强化 • 小至中等大小(直径2~5mm)的血管周围间
隙的邻近脑实质一般无-RS常分布于三个特征性部位:
Ⅰ型,最常见,见于豆纹动脉经前穿质进 入基底节处,分布在基底节区周围(壳核 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连合两侧)
• Figure 4. 冠状位T1WI示前穿
质对称性低信号 区域(箭)
• Ⅱ型,见于脑的穿髓动脉(髓质支)进入 大脑凸面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处,分布于 皮层下白质(中央半卵圆区、胼胝体和侧 脑室附近)
Type II VR spaces in a 73-year-old woman.
• Figure 5. (a) 轴位PT2WI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局部多发高信号灶 (b) 相同层面轴位FLAIR示周围无高信号的低信号点。注意左侧半 球的中央低信号和边缘高信号环的两个小病灶 ,不是VR间隙是 陈旧性腔梗
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MR成像
内容
• VR间隙简介 • VR间隙的解剖 • VR间隙的MRI表现 • VR间隙的鉴别诊断 • 总结
血管周围间隙简介
•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 PVS),又称V-R(Virchow-Robin)间隙, 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
Type II dilated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 Figure 6.. (a) 轴位T2WI示线状、小斑点状高信号围绕在侧脑 室后角旁,尤其是左侧(箭) (b) 相同层面FLAIR 示没有异常 高信号(箭),与VR间隙一致
• Ⅲ型,见于脑干,在中脑下部,VR间隙在 中脑脑桥交界区;在中脑上部,在中脑间 脑交界区可见VR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机制
• 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动脉 壁通透性增高
• 脑脊液回流受阻使组织间液排出障碍,从 而导致V-RS扩大
• 血管迂曲及脑萎缩导致的细胞水分的蓄积
• 沿动脉长轴分布的血管周围间隙纤维化和 闭塞阻碍了液体流动
• 一些研究认为V-RS的扩大可能与某些神经 精神疾病、初发型多发性硬化、轻度外伤 性脑损伤以及与微血管异常有关疾病等存 在相关性
• 最初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1812-1902年)与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lippe Robin(1821-1885年)对其进行 描述
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
• 过去认为,V-R间隙是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 进入脑实质的小血管壁周围,与蛛网膜下 腔是相通的
• 目前认为,V-R间隙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
Type III VR space in a 25- year-old man.
• Figure 7. (a) 轴位PDWI示脑干高信号点(箭) (b) 相同层面轴 位FLAIR 示点状信号与CSF类似,周围没有异常信号(箭)。这 些表现确定点状信号示VR间隙
. Type III VR spaces in a 68-year-old man.
• Figure 1. 前穿 质冠状面示两 个动脉(直箭) 和环绕的VR间 隙(弯箭)
• Figure 2. 线图示有VR间隙环绕的皮层动脉穿过蛛 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右侧局部放 大图显示动脉、VR间隙和脑实质之间的解剖关系
• V-RS直径约1~2mm,充满组织间液,而不 是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