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说鉴赏与答题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谋篇布局类题的答题技巧课件

• 爷爷只顾咳,喊疼,不理他。
• 胖子站在旁边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 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
• 爷爷不理会,好大会儿,等到药汤温热正好时,才一饮而尽。
• 胖子还不放心,又在我家左瞧右看了半天,实在没什么可疑,才悻悻地离开。
• 这一天,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特殊,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通常有,线索、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照、衬托、 突转等手法。考生要学会分析判断这些手法的特点,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子,结合语境分析其妙处。 本题要求从小说中找出三处为结尾埋伏笔、作暗示的例子,并简要分析。"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 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 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链接高考】布局谋篇的题型,通常提问方式:
• 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这样安排结构的好处是什么? • 3.小说以“XX”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题1】
(202X辽宁高三模拟)
•
抓药
•
莫小谈
• 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 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
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
下面是网为大家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欢送参考~1.分析作品构造,把握情节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
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构造精巧。
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
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
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开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
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
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部分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
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鉴赏 课件21张

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 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 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 的。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 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 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 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二、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间),在……(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首先写了……,其次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主题、发展情节服务;二是在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 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题:(2022全国乙卷) 探究《“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小说 的叙述魅力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鉴赏小说形象小说的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物形象(物象)。
鉴赏小说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
常见的设题类型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作用。
考向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和感染读者。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有的试题只检测概括能力,不分析;有的试题是先概括后分析。
例、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位“单身”“心理学博士”;熟知儿童心理,能够学以致用;质朴、善良,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
简要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设问方式】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革,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对于祥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害怕玷污了祖先。
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
(2)概括内容主旨。
(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然后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的技巧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所以要选择三要素,是因为所有小说鉴赏的考查(一)直接考查这三个要素;(二)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手法5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们将分五个专题,把这五个方面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考查角度与形式都做一个总结。
情节(一)和情节有关的重要概念线索1、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和事件,通过线索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串连起来。
2、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高考前的第一轮复习正在火热进行中,同学们要利用这些复习的时间强化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1概括主题内容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2品味语言特色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归纳》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归纳在高考语文的复习中,小说阅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小说叙事特征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方面,不仅考验着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并归纳小说的叙事技巧、视角、结构及语言风格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归纳小说叙事特征,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细分和解析,助力考生高效备考。
一、叙事人称与视角1. 第一人称叙述特点分析:●真实感强: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情感表达直接: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
举例:●《孔乙己》中,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孔乙己的落魄与无奈。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
2. 第三人称叙述与全知视角特点分析:●视野广阔:第三人称叙述及全知视角赋予了叙述者无限的视野,能够自由穿梭于不同人物之间,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方面。
●客观全面:叙述者如同上帝一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举例:●《水浒传》中,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如“李逵想……”,使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如同上帝一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 第二人称叙述特点分析:●亲切感强:第二人称叙述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举例:●在某些书信体或独白式小说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感,如“你看到了吗?那是一片美丽的花海。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鉴赏小说形象小说的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物形象(物象)。
鉴赏小说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
常见的设题类型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作用。
考向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和感染读者。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有的试题只检测概括能力,不分析;有的试题是先概括后分析。
例、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位“单身”“心理学博士”;熟知儿童心理,能够学以致用;质朴、善良,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
简要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设问方式】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知识储备】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2.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要想语文得高分,就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语文语文素养。
这样不管是阅读题、鉴赏题还是作文,都能够得心应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1、环境“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二一、不空题: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
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鉴赏小说笼统小说的笼统,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笼统,又包括作为人物笼统陪衬的事物笼统(物象)。
鉴赏小说笼统是小说考察的重点。
罕见的设题类型有:剖析概括人物笼统特点,剖析笼统的作用。
考向一剖析概括人物笼统特点剖析人物笼统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是经过鲜明而共同的人物笼统来感动读者和感染读者。
人物笼统的概括与剖析,简直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有的试题只检测概括才干,不剖析;有的试题是先概括后剖析。
例、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笼统?请简明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位〝独身〞〝心思学博士〞;熟知儿童心思,可以学致运用;质朴、残酷,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践举动去关爱他们。
简明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烦,有爱心,充溢吸引力的独身心思学女博士的笼统。
【设问方式】1.作品中××有哪些性情特点?请简明剖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笼统?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明剖析。
2.借助人物的身份、位置、阅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位置,以及他的人生阅历,团体修养、教养等要素,直接决议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情。
如«祝愿»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支持新党,支持一切革新,曾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关于祥林嫂,后来只是由于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真实无法容忍,由于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惧怕玷污了祖先。
正由于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消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凄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笼统(性情)特征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进程,是人物性情的开展史。
高中语文小说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解题技巧总结1高中语文小说解答技巧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2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②描绘了……景色,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的技巧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家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实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实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是什么样人,该人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揭示了什么主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小说阅读 精准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夸尽效果

答案 ①最早(第一处)写祥林嫂“顺着眼”,写出了她初到鲁家的怯生, 性格的温顺与善良。 再者(第二处)写祥林嫂“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 前那样精神了”,表明祥林嫂依然那么温顺、善良,但经过丧夫丧子的重 大打击,已极度悲哀,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最后(第三处)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表明祥林嫂在被鲁家赶出后沦 落为乞丐,已经完全绝望、麻木,仅仅是个“活物”罢了。 ②三次眼睛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每况愈下;三次描写层层深 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描写
动静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 合、以动衬静、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以静衬动
方法
虚实 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 合、以实写虚、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 以虚写实 深化主题。
(景物描写作用参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57“自然环境题”的 “点拨关键”)
场景描写的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②营造意 境,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一种象征。
1.小说语言分类
作者独有的言语方式和腔调,具体为语言风格、修辞、 叙述人(作者)语
遣词造句的习惯,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性色彩和语 言(语言题考查
体色彩。表现在人物描述、故事叙述、环境描写的各 重点)
特点 围,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等
风格 平实、自然、幽默辛辣、含蓄深沉、婉约柔美、有地方色彩、口
特点 语化等
3.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因素或手法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豪放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豪放与 柔婉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对象→纤巧细致
高三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一).doc

【复习目标】1.明确小说中表达方式题型和答题思路2.明确小说中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题型和答题思路一、【自主学习】1.研读《课堂新坐标》213页题型一、题型二,完成对点练一。
2.总结整理题型和答题思路。
3.完成《限时自测》(十六)第三题二、【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早上——一堆土一个兵沈从文天欲发白。
一切皆静静的。
这分沉静便孕育了稍后一时金铁齐鸣的种子。
老同志伏在山地土沟边,身穿破棉袄儿,见得多,听得多,胆量稳稳的,心沉沉的,不怕冷,不怕饿。
为的是会那么一手,有了经验,到时候天空中燕子似的钢铁飞窜,“来,×你的娘,炸你个七块八块!”一下子把那个黑沉沉的玩意儿,向远处抛去,訇——一堆烟子,一堆石头,一堆泥土,向上直卷。
一口猛劲的犁,一只瞧不见的大手,这么一下翻起多少东西!那大腿,那手指,那点撕碎拉长的内脏,起花的肠子,水蛇似的肠子。
“来,×你祖宗,再来一下!”又再来了一下。
在那时节老同志是半疯的。
空中的一切声音皆使他发疯。
“来,×你……”便又再来了一下。
每一个动作相伴而来的是个粗俗的字眼,这包含了一种力量,一分气。
老同志可没有死,天知道这是谁出的主意,勇敢人照例就不会轻易死。
枪子儿常常赶人背后穿,你想跑,只一下子你便完事了。
你不跑,你不会在冲过来的毛子以前完事。
嘘——一颗流弹;一只紫色的鸟儿打头上飞过去,一个信号,暴雨中第一滴雨点。
来了,昨天的事又快来了。
同天明一样,黑夜一走终究要来的。
一切过去了,黑夜和沉默皆已过去了。
远处有了机关枪声音一阵,过后又异常沉静了。
天已亮,好像再不会有什么事。
老同志把手在空虚里抓了一把。
看看风向什么方面吹。
老同志身伴一个小同志,一个学生,那顶圆圆的钢盔搁在头上,代为说明他来到这儿还不多久。
那学生哑哑地说:“老同志,别开玩笑,小心一点儿。
”“小心一点儿?小心你做皇帝的命!你是来干吗的?我问你。
”那一边便无回嘴声音了。
过一会儿,那戴了钢盔的学生却说:“老同志,老同志,到了一万顶钢盔,今早冲锋时可不怕机关枪了。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1语言艺术考点分析含解析

专题01 语言艺术考点分析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突破口1.体会、分析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
语言风格是讽刺还是幽默,是诙谐还是庄重等,要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对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很浓;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在鉴赏时能灵活运用。
二、常见设问方式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表达”“手法”“技巧”等关键词。
以XXX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三、常用答题模板: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四、品味小说语言知识点1.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综合运用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解题的时候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4.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这些小说鉴赏与答题技巧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之所以要选择三要素,是因为所有小说鉴赏的考查(一)直接考查这三个要素;(二)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手法5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们将分五个专题,把这五个方面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考查角度与形式都做一个总结。 一、情节 (一)和情节有关的重要概念 线索 1、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和事件,通过线索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串连起来。 2、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单线就是一条线索;双线是两条线索,一般是一明一暗,同时进行,不时交叉。明线就是直接描写的,明显的线索;暗线一般是间接描写的,不明显的线索。 3、概括线索是难点。把握两点: 抓住贯穿始终这一点,一些局部的人和事不能成为整个小说的线索。 从关键词入手。先找到主要、关键的事件和人,再组合整理。 例1、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小说《马兰花》,主观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里明线的关键词是什么? 大家应该不难找出来“马兰花,借钱,吵架”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替换与整合,那就是“马兰花因为借钱给麻婶,与丈夫发生矛盾的事。” 暗线呢,关键词是“麻婶,麻婶女儿,还钱”,整合就是“麻婶记账,麻婶女儿最终还钱的过程。” (二)情节是什么?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中,几乎没有出题人会直接在题目中写上情节两个字,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哪些是在考情节方面的内容。 小说就是靠一个又一个情节构建起来的,最吸引我们的也是其中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情节就是一个个的事件,在这一个个事件中,作者描述着故事,描写着环境,塑造着人物,表现着主题。作为情节的考查,可能—— 找线索, 找原因、结果、过程, 找铺垫、伏笔、照应等等, 这些都是情节。 要紧紧扣住小说本身,真正去读小说,想小说,不要文字还没有读完,就想着找模板,拼答案。 答题模板、格式、技巧这是答题的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要让这些东西干扰甚至替代你的阅读。 答题时要在两种状态中切换,阅读时,要有一份纯粹,就是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读一篇小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高效率的读,读得快,读得全,与下文题目有关的,看似无关的你都能看到;感情才能投入,你才能读出感受来,否则就是一篇千把字的阅读材料,脑子里除了一些答题模板,鉴赏术语,具体的东西啥也没有。另一方面,读完之后,又要从作品中跳出来,去以一个评论家,刚刚学习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鉴赏作品。这个时候就要一字一词的去审题,真正弄明白出题人的意图,所有的答题技巧都比不上把题目多读几遍,多读的每一遍,都要变一变形式,把关键词读重一点,反复几次,一边读一边勾划等等,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大脑加工的程度。 以我的经验,做到以上两点,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百分之七八十了。 (三)情节的作用 同样没有出题人会直接问,某个某个情节有什么用。 小说中每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都可以是情节,因此“情节的作用”几乎就等于那段文字的作用,除了一部分人物、环境的描写,其他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情节。 更多的情况,是每个问题都要植根于具体文本本身的,答案不可能是由一个模板能包括的。我们也只能提供一个方向。下一期我们结合实例为大家做一个介绍。我所说的角度,大家在答题时,既不能只考虑一个角度,也不能想方设法一定要把所有角度写全,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实事求是,做到有一说一,不重不漏。 二、人物&主题角度 1.主题:就是强调、突出了某个主题,或是深化、升华了某个主题。 2.人物:就是表现了,赞扬了,批判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或特点。 3.情节(本身角度考虑):对于其他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的走向(或者具体的进展);一个关键的情节会推动后面情节的发展 三、结构角度 我们说的线索、伏笔、照应、铺垫都带有很强的结构意义,所以遇到这样的情节,我们就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线索:贯穿全篇;突出人物、主题;使情节紧凑、简洁。 伏笔: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令人信服。 照应: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合理;结构严谨。 铺垫: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积蓄气势;突出人物、主题。 四、表现手法角度 从小说组织情节的手法考虑。 扬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突出主题。 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人物、环境、主题。 衬托:情节更加生动;突出人物、主题。 突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突出人物、主题。 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回味、思考。 注:手法角度的作用都要联系人物、主题,这和单独的人物、主题角度有重叠,大家在具体答题时,要酌情选择,保证答题内容清晰全面,不要重复。 悬念 通过使情节暂时悬而未决,结局一时难以预料的手法, 让读者对人物命运遭遇未来情节的发展,怀有的一种迫切想知道的心情。悬念是吸引读者兴趣,营造故事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对于是情节紧凑、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揭示主题都可能有作用。 例7、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1,小说《渴》 最后一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这个结尾就是一个悬念,当然他没有解开,但是因为是在小说的最后,这个悬念没有解开并不影响小说情节的发展,反而有了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而悬念如果在小说中间发生,就一定要有着落,否则就会对情节的发展产生伤害。 在很多侦探小说里,都会有悬念,甚至整个小说就是由一个巨大的悬念支撑的。悬念解决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铺垫 在小说主要人物出场、重要事件——高潮,到来之前铺叙描写人物、情节的写作手法。 1、铺垫是为高潮准备的。 2、铺垫是要铺和垫的,“铺”就是要展开描写,不能是一个点,而是铺展开来,“垫”就是要层层推进,不能只有一个层次,而要一层高过一层。 3、铺垫是明显的,是让读者能直接强烈感受到的。 例2、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小说鉴赏《战争》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这个错误选项的错误在于,“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这样的一句话,只是一个情节“点”,既没有展开描写,又不是层层推进,所以不能叫铺垫,可以说“预示着下文‘我’和女主人公的进一步交往。” 暗示 暗示,是用隐晦的手法表明将来人物的命运、情节的走向,它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人物的语言。一般而言是不明显的,但是它的效果却可以很强烈,读者的感受也可以很强烈,这与是否明显是两个概念。尽管有些暗示,对于一些老练的读者来说,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仍然不能说是明显的。 例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的著名描写,正暗示着情节越来越紧张,林冲正一步步走入险恶的阴谋之中。 伏笔 伏笔,对下文将要出现的情节的一种铺垫提示。有人说,在一出戏的第一幕,如果墙上有一把猎枪,那么最后一幕,这把枪必须开火。 1、照应。有伏笔就必须有照应,换句话说,没有照应的情节就不是伏笔。一部小说的情节很多,哪些是伏笔呢?只有下文有了照应,相应前面的情节才叫伏笔。 2、隐蔽。这是和暗示的区别,暗示是用隐晦的手法,比如象征啊,环境的描写啊,等等。而伏笔的情节本身是清楚的,只是作者将它有意的放到读者视野的边缘,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不能太过刻意,这样才能让读者在读到后文的照应时恍然大悟。 3、作用。情节发展自然合理,结构严谨;读者不会感到突兀,不会有疑惑之感。 例如、《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中密蒂的妻子唠叨他让他开车戴上手套,当妻子下车离开之后,又把手套摘了下来,警察叫他赶快开过路口的时候,他又匆匆戴上手套。“手套”这个形象很突出。 而在下文密蒂的白日梦中,密蒂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医学权威,刚刚做完手术“慢吞吞地除下他的手套”,同时马上又要在医院同行和外来大专家面前,给一位地位显赫的大银行家做手术,“他戴上了口罩,和一双薄薄的手套”,这使得密蒂的白日梦有了一个线索,很自然。这样的例子在这篇小说里还很多,包括把自己的家庭医生的名字也编到自己的白日梦了,变成一个束手无策的大夫。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这个人物 1、林冲是他的救命恩人。李小二念念不忘要报答恩人。 2、改邪归正,心灵手巧,善于经营,做了上门女婿,这些都说明李小二人非常机灵。 3、开的是一个小酒店。牢城营里迎来送往都离不开这里,是这个牢城营信息的聚集地。 所有这些特点,为陆虞侯的露面提供了适当的场所;使得陆虞侯、管营和差拨等人得以登场并密谋设计陷害林冲;李小二暗中警惕并向林冲通风报信也合乎情理。这是人物伏笔。 小说的一开始就提到了“解腕尖刀”,最后林冲恰恰就是用这把刀手刃仇人的,这也是伏笔。 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补充问题 一、场景 理论 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的功能。 作用 1、给全篇定调 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地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约翰克时斯朵夫》的开头。 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丁对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列舒缓、自然。 2、营造意境与演染气氛 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果园的丰收景象,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当中。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定下了欢快、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3、导引人物出场 例、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相识,就是在一片风景描绘中开始的。在一派寂静冷清的景色中,突然放进虎虎生风的一匹马、一只猎狗和一个富有魅力的男人来,极富活力和动感。这就一下子把简爱和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