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word免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喜与忧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了复苏的道路。在金融危机这只黑天鹅突然出现日子里,多少企业潮起潮落,多少大悲大喜。一年前曾有人根据1929年大衰退的经验做出预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这样的出口依赖度高的国家与地区,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将最大。尔后日本的经历说明,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尽管相对美国与欧洲来说,日本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规模卷入危机,但日本却是发达国家中GDP下滑最大,复苏最慢的经济。
所幸的是今天的中国不但没有象一些人预料的那样陷入严重衰退,反而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有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我们这次的应对措施的出台迅速得多,力度也大得多。因此,尽管这次危机如此严重,对外依存度更高的中国能够避免出现日本式的衰退,应该说四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及时出台,以及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实施功不可没。尽管中国经济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这次危机应对,是全球经济中最成功的。
最近,又有人搬出了水晶球,对中国经济走势做出了极其悲观的预测。这次的预言者还不是无名小辈,而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新闻周刊》。他们预言中国在2010年将经历一次房地产与股市的大危机。中国经济将陷入困难之中。世界经济也可能再次陷入衰退之中。
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会把中国捧到天上,一会把中国经济说的一无是处的各种言论。“让别人说去吧,我们走自己的路。”
明年中国经济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会比今年好。首先是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国际环境。美、欧、日本等国都将缓慢复苏。发展中国家也从危机中走了出来。国外的环境对我们有利。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已经开始调动起来,国内需求也很旺盛。依旧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得企业发展会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
当然,明年的挑战也还是十分严峻的。尽管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在当前财政支出与新增货款的规模上,明年不可能再扩大。在投入不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要保持明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需要有新招才行。
防止出现大的资产泡沫也是明年工作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很多资金涌入了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正逐渐形成。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都显示,房地产业是最容易出泡沫的。“树是长不到天上去的”。房地产价格涨得越高,将来会跌得越惨。二十年前的日本,十年前的东亚、两年前的美国、几个星期前的迪拜都反复证明了这一道理。因此,把房地产泡沫挤出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我们又要防止房地产出现硬着陆。房地产的规模太大,影响面也太大。如果价格下降的太大,就会出现很多的银行坏账。近来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类城市投资公司。这些公司以未来土地开发权为抵押,从银行贷到了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城市建设。可是,一旦资产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大跌,就会影响这些城投公司的收入,会使银行陷入困境。如何在防止房地产泡沫同时,又不能让这个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产业出现硬着陆,最理想的结果是明年出现一个软着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明年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给拉动起来。对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必都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在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措施中,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都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要使些政策真正起到作用,达到效果,非常重要在于要落实。
最后,对一些中长期的问题也需要在明年加紧解决。例如,如何转变成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如何减少收入差距、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如何加快建设一个全覆盖的社会福利体系、如何节能减排,在防止全球变暖上履行我们的责任,如何打破垄断,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域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增长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才能让那些总是幻想着中国经济崩溃的人的预言成为泡影。(完)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新增贷款余额9.6万亿元,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实现了“保八”目标。经过多方努力,中国经济似乎触底反弹,增长率逐季回升,重回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物价开始呈现普遍上涨的势头,尤其是房价在2009年猛烈上涨,引致社会普遍担忧。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虽然当前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是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货膨胀的趋势不可忽视,也不排除衰退的可能,甚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同时并存的滞胀
局面。
一、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
自从2009年7月份CPI指数发生转折以来,我国CPI指数呈现逐步升高,2009年12月份CPI达到了1.9%,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了5%的水平。在2010年上半年超过3%警戒线的概率非常大。形成目前通货膨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2009年第四季度,M1增速超过30%,达到了1993年以来最高值,且M2与GDP、CPI差值反映的货币超发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5%左右。货币超发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加上此次冬季罕见的恶劣天气及基数效应影响,过多货币迅速在价格指数上施加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势必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2、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当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明确反映。
3、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促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大宗产品价格的波动通过贸易以及其他金融渠道影响到国内物价。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由于中国是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进口大国,在2010年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中国2010年原油需求年率上升3.6%,而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预测,由于对炼钢原料的需求走强,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5.68亿吨,增长28%;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6.37亿吨,增长12%。目前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80美元、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指数已经从最低200上涨到目前的280,预期在2010年会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因此在需求量和价格都将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