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合集下载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概述经济危机是指全球或特定国家经济系统发生重大动荡,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金融市场波动等。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不确定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中国自身经济复苏,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需求的增长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全球企业度过了经济衰退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还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中国政府通过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和技术发展,加强了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这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还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来改善经济结构。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通过减税减费、提供融资支持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城乡经济差距。

中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贡献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也对全球金融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推动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BRICS银行),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金融机构和渠道。

这些机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变化之一,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

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向

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向

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向内容摘要: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属于结构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本文在论述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中低收入群体,降低贫富差距;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劳动者在各种企业和乡村中的有效参与;加大预防和反对腐败的力度,努力遏止官僚特权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市场经济方向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如海啸般席卷全球,正在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迅速蔓延,全世界所有经济体概不能免。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已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卷入。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将走向何处?本文将进行深入阐述。

当今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实质分析这次经济危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周期性。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出现过经济大萧条;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带来3年的经济萧条及一年半时间的经济衰退,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

有专家认为,这次危机堪比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起点,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泡沫的破裂,从而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

金融泡沫的产生,是金融衍生品生产的规模超过了社会消费能力,其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金融泡沫自然破灭。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其金融衍生品的规模超出其年GDP的上千倍,这就远远地超出了其社会消费能力,这种生产过剩相对于先前出现的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都非常突出;在后来出现的汽车、能源等产业中,也都已经非常明显。

由此说明,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中的选择

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中的选择

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选择在东亚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欧美的压力下 , 人们对 1999 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议论颇多。

在世界银行和欧盟都降低了对 1999 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学界也开始讨论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这次危机将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中国的决策导向如果失误,结果就可能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我们也有可能象其他东亚国家那样,由于实物经济的成长确实产生了可供攫取的利润增量,而成为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在资本过剩压力下转嫁危机的对象。

这也是本文对所谓东亚金融危机动因的解释。

中国已经有 47 年的高增长,改革前 27 年是中央政府追求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最近 20 年则主要是地方在中央放权让利的条件下追求地方工业化的积累阶段。

由于二者都属于大量占用、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增长,因此,在按照一般工业化的制度经验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形成的高增长之后,如果继续过去习惯的方式,进一步追求数量型增长,就必然在国内资源稀缺的压力下转向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而受到必须从发展中国家实物经济增长中攫取利润才能存活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制约。

合理的决策讨论应该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

可是,我们在享受高增长带来的现代消费时,连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尚且不习惯,更遑论“可持续发展”了。

本文在能够查阅到的有限资料中看到,曾经有中国学者早在 1979 年就撰文指出,传统体制存在“结构性经济危机”,所以中国必须改革; 1988 年则有公开发表的“危机论”探讨中国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而在东亚危机爆发引起世界金融动荡之前的 1994 年,国内也已经有文章分析“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

国外讨论金融资本膨胀与泡沫经济崩溃相关性的文章也早已汗牛充栋。

然而,尽管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大部分确实被这些讨论言中,但今天的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反而更愿意只把问题分析到技术的层次上。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作者:谭玉琼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问题:国际上,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国内,我国存在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预调微调;经济机遇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05-01一、世界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

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放缓十分明显,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上升。

进入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特别是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上涨,给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说明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我国经济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

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

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

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

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

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

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

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

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

西方“世界史”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

西方“世界史”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

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东西方文明,是模糊而不确切的。

“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

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

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

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有待拯救的愚昧群氓。

但是,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

中国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

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解除“东西方”文明对峙心理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

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

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

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

我们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摘要:2007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在2008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金融体系受到了极大地损伤。

然而危机包含了危险和机遇,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希望给后续研究者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角色2007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在2008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本轮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仅击倒了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也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 196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在本轮经济危机中,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中国也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彰显了自己的实力,在拯救世界经济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历次经济危机回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平均78年发生一次。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延缓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步伐和范围,但本轮经济危机还是来势汹汹。

研究本轮经济危机,就需要对历次主要经济危机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1929年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

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也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

最终多年积累的危机终在一朝爆发,酿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萧条。

(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1973年10月,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出。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逐渐脱离世界大战时期的经济困境,开始寻求主宰亚洲的机会。

而作为亚洲最大国家之一,中国成为了日本野心的牺牲品。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原因与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密切相关。

一、背景1. 政治混乱20世纪20年代,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然而,在国民政府的掌控下,中国仍面临政治混乱和分裂局面。

军阀割据、地方自治、民族矛盾等问题不断加剧,政治稳定成为巨大挑战。

2. 经济困境中国经过近百年的半殖民地状态,经济发展滞后。

依附于外国资本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贫困和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困境更加加剧。

3. 外国侵略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优越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逐渐侵占了中国的土地和资源。

中国的一些领土,如台湾和朝鲜,已经被日本占领。

随着日本国力的增长,其对中国的侵略欲望也不断升级。

二、原因1. 民族自尊与反帝情绪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屈辱史,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国内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人民渴望摆脱外国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

2. 内战割据状况中国国内的军阀割据状况使国家难以统一对外抵抗,政府的军事实力薄弱,无力对抗强大的日本侵略势力。

这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抵御日本侵略时的无力感。

3. 世界大环境1930年代,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和民粹主义盛行的时期。

欧洲诸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减少,使得中国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日本看到了机会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1. 经济困境抗战前夕,中国处于世界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困境严重。

国家的物资和经济资源不足,难以支持长期的战争。

2. 军事压力日本在军事实力上远远超过中国,拥有先进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

中国面对来自外敌的压力巨大,要在军事上击败日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3. 政治分裂国内的政治分裂状况使得中国对外抵抗时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行动。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前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经济的走势也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角色。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活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全球经济体系。

据统计,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中国经济的增长依旧处于较高的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继续发挥着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

二、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中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根据国际货物贸易近期统计数据,截至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

同时,中国的进口量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需求市场之一。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受着来自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在积极引导中国自身的贸易市场保持稳定。

三、中国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中国在过去几年逐渐成为全球外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虽然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但是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表现依旧很出色。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一季度,中国吸引外资持续增长,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8%。

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

中国政府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全球范围内投资,实现全球化发展。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增强的实力,中国逐渐走向亚洲经济的领导者。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周边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对于亚洲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还通过多种方式向周边国家提供援助,提供贸易和投资机会。

中国在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中国在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首先看一下我们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第一,从2007年起,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出德国,跃居世界第三。

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的资源能力也随之扩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在世界上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质的提高,中国已经作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

第二,尽管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但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人均GDP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的事实。

我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仍呈现产出总量大、人均小的双重性,还没有根本改变能耗大、产出少的局面。

我们正具备更多的能力做成几件大事,但民众整体收入水平以及购买能力仍然偏低,这种局面恐怕还要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即使面临当前的全球经济不振,我国30年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我们抵御当前的阶段性困难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如果保持在8%至9%,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经济在此中高速水平上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拉动比率,甚至将超出以往。

可以预见,不出几年,我国经济规模还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国际地位还将有新的提升。

这一判断不会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改变。

中国现在是处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中国的市场内需无疑是世界第一位的,而中国民众也还没有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

在全球看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的严管下无疑是受冲击最小的,这跟美国的缺乏监管成为鲜明对比。

但中国还是受美国影响严重。

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不需要一个单级或者两极对峙的结构,世界需要一个多极化,多发声,多制约的结构,美式或者英式的民主或者经济已经在全球惹出了乱子,显然这个乱子也不应该由其他国家来埋单。

只不过由于其独一无二的地位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中国也不应该让人民币取代美元的位置,这个责任最适合的应该是欧盟或者环太平洋或者泛拉美国家集团来承担,利益均享,风险共担也是大势所趋。

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一、绪论经济危机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

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大约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上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1997年,那次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因为中国坚持人民币的价值保持,在国际经济领域留下了较为良好的印象。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秩序失衡,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经济状况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危机。

在这样的动荡的经济局面下,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病,职工失业,内需空虚,出口量下降,筹资困难等状况。

二、世界经济格局现状只有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局势,对现状有一定的分析研究,才能使本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不会迷失,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清醒的头脑,规划长远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唯有这样,光喊口号,却没有实际措施的状况才能避免,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

当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仍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发展中国家等世界经济新势头的发展一样猛烈联盟,近几年金砖国家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中最重要最有实力的经济体。

各种数据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既是内在成员间的合作增加,也是外部的有规划的扩大。

这样的趋势下,欧盟于国际中无论经济还是其他事情的发言的力度程持续上升。

货币方面欧元的金融地位也不断上升,对美元的抗衡也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日本虽国土面积狭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但进年来,经济水平有所萎缩,日本的实力水平与国际地位都在日益缩减。

我国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和新兴的经济势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亦不会很小,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因素。

三、经济危机下世界经济的变动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主导地位不再需要重新对美国的经济水平进行衡。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

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

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

”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

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

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

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

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

浅谈吴荪蒲形象包红燕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那时的民族资本家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吴荪甫是其中之一,对于他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事业上的失败。

吴荪甫是生活在大上海的一位资本家。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

但是吴荪莆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

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

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莆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地位、作用和角色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地位、作用和角色

中国中心论
总结
在21世纪,伴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复兴,世界体系的 演变进程将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发展下去。 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西方国家为中心、以西方话语为 主导的世界结构正在发生显著改变,人类文明正在向更加多 元、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当前,中国是当代国际格局变迁的主要推动者,中国要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和世界更为均衡的发展,同时要在毁 誉参半的国际舆论面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地位、作用和角色
CONTENT
1 2 3 4
引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角色
5
总结
引言
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自身实力、地位的显著提升及国家 利益的极大拓展。国际社会在密切关注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且经 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究竟会扮演一种什么样的国际角色,其发展 会给世界带来何种影响?与时俱进地认知自身的国际角色与形 象,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 外交的重大课题。近年中国适时提出“和平发展”与“和谐世 界”的新理念,逐步加大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及对发展中国家经 济援助的力度,都体现了中国在外交理论与实践层面所作的思 考与回应。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成为应对 金融危机的重 要力量
国际地位提升 的基础是综合 国力增强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都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充分尊重国际一般规则,结合本国实际开辟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人类进步,而中国 经济发展走的正是这一路子。
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说明,中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 大的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华直接投资,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和中 国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提高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改善全球的共给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

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

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

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

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

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