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癌变的分子机理

合集下载

鼻咽癌

鼻咽癌
首程放疗潜伏期为5-57月(平均18.5月),再程放 疗潜伏期为4-25月(平均11.4月)。
放射性脑和脊髓损伤关键在于预防,降低受不必要 照射的组织范围。
耳放射损伤
射线引起中耳和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 堵塞,间接引起传导性聋; 发生化脓性中耳炎时及时应用抗生素,必要时暂停放 疗;因咽鼓管阻塞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一般不影响 放疗,可鼻腔点滴麻黄碱,减轻黏膜肿胀。
放疗注意事项
放疗前拔出残根及龋齿;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饭后漱口; 保护放疗区皮肤; 放疗期间加强营养:多进食鱼汤、肉汤,避免辛辣、
油炸食物,禁烟酒; 坚持鼻咽冲洗,促进鼻咽部分泌物的排出。
化疗
1、诱导化疗(新辅助化疗) 用于分期晚,或鼻咽部肿瘤很大,或颈部淋巴结
4cm以上的患者; 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化疗后尽快放疗;方案为
DDP+5-FU或PTX+DDP; 优点:杀灭体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减少亚临床转移
灶;患者依从性好,能较好完成治疗;降低肿瘤负 荷,提高局部控制率; 缺点:延迟放疗;加速肿瘤细胞再增殖。
2、同步放化疗:化疗药物可每周使用1次,或 与正常化疗一样,每3周使用1个疗程。
优点:不会延误放疗; 缺点:毒性加重,如严重的粘膜反应。
可手术切除死骨并局部清理,若大面积坏死,手术 风险大,可保守治疗,如局部生理盐水冲洗及高压 氧治疗。
放射性黏膜炎
80%以上患者在放疗中发生严重黏膜炎,是引起放疗中 断最主要原因;
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响进食、吞咽及交谈困难;
累积剂量>50Gy时,特别是同步放化疗患者,出现严重 黏膜炎概率明显增加;

眶上裂

眶上裂

1支(眼神经) 眶上裂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分化和分裂的疾病,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但总体来说,它们的发生都与细胞与分子机制有关。

一、基因突变和癌基因肿瘤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能会使细胞产生大量的异常蛋白质或者阻止正常的蛋白质产生,从而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肿瘤学中,有一类特殊的基因被称为癌基因。

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的一种基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突变,变成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失控因子。

一旦癌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细胞分裂和生长失控,形成肿瘤。

癌基因突变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在遗传性癌症中,有某些异常基因传递给了下一代,使得他们更有可能患癌症。

而在后天获得的癌症中,则是身体中的某些细胞损伤导致了基因的自发突变。

二、肿瘤抑制基因相对于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则是维持细胞正常生长的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任务是遏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然而,当这些基因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促进肿瘤的发生。

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可能会产生一些叫做“损伤信号”的化学信号,它们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自毁。

如果肿瘤抑制基因遭到了突变,就会破坏这些化学信号的正常传递,从而导致肿瘤细胞不受限制地增生。

三、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在DNA分子结构中添加甲基基团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即通过增加或减少甲基基团的数量,来影响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对某些基因的表达情况。

DNA甲基化在多种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癌症研究中。

研究表明,许多癌症细胞中的DNA甲基化有着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模式。

DNA甲基化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或者遗传几率。

在癌症中,DNA甲基化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可恶的基因的表达过度,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四、细胞内质网压力细胞内质网是一个靠近细胞核的细胞器,它在许多关键细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引言鼻咽癌,又称为鼻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鼻咽部(喉咙通向鼻腔的区域)。

这种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鼻咽癌的发病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鼻咽癌的发病因素。

1. 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两种重要病毒。

这些病毒感染可引发细胞遗传改变,导致正常细胞的恶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EBV列为鼻咽癌的致癌因素之一。

2.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与鼻咽癌的发病相关。

高盐饮食、不足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以及缺乏维生素A、C和E等抗氧化剂的摄入都可以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

此外,长期暴露于烟熏食品和烹调烤肉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也可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3. 烟草和酒精摄入烟草和酒精是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烟草烟雾和高度酒精摄入与鼻咽癌息息相关。

吸烟和饮酒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细胞遗传改变,增加鼻咽癌的发生风险。

同时,吸烟和酗酒的人也更容易感染EBV和HPV 等致癌病毒,进一步提高患鼻咽癌的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因素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家族中有患有鼻咽癌的成员,个体患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突变或特定基因的不同表达引起的。

5. 慢性鼻咽炎和鼻息肉长期患有慢性鼻咽炎或鼻息肉的人群,其鼻咽黏膜受到长期刺激和损伤。

这种刺激和损伤可以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增加鼻咽癌的发生风险。

6. 工作环境暴露一些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也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

例如,暴露于镍、石棉和石英等物质中的工人可能面临更高的鼻咽癌风险。

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损伤鼻咽组织,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

7. 人种和性别一些研究发现,亚洲和北非地区的人群患鼻咽癌的风险较高。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鼻咽癌。

8. 年龄和免疫系统年龄是鼻咽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中年和老年人患鼻咽癌的风险更高。

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0 3和 L 1 间的关 系, 、 5 MP 之 结果 显示 B l c 一2的表 达不仅 可
以阻止 由野生 型 03介导 的细胞生 长抑制 , 5 还可 以减弱突 变
缺乏时 , 经典 途径受 抑制 , MP L 1的 C A 1能诱 导 N TR F—k 2 B 的前体 p 0 化为 0 2 使得 02・ e l0转 5, 5 Rl B进入核 内 , 动转 启
因。r 基因家族 的成员编码 p 1 白,2 蛋 白与嘌 呤核 苷 a s 2蛋 p1 酸有高 度亲和力 , 在和 G P结合后 , T 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 且
具有 G P酶活性 , 而参 与 细胞信 号转 导和 细胞生 长 的调 T 从
节 。在 N C的发生和发展 中起到重要作用 的是 R s P a 过表达 , 而不是 基 因突 变。 临床 研究 表 明 ,ap 1蛋 白 表达 量 与 rs2 N C的恶性程度正相关 , P 但与临床分期 、 颈淋 巴结 转移 、 远处
鼻 咽癌 ( aohrnel ac o a N C) N sp ayga cri m , P 是一 种 常 见 的 n
恶性肿瘤 , 发于 中国南方各 省及 东南 亚地 区 , 病 因涉及 好 其 E B病毒 、 传因素( 遗 遗传易感性 ) 多种癌基 因和抑癌 基 因的 、 L 1 MP 通过 N k F— B活化 可以上调 I 6表达使 S A 3磷酸 L一 T T 化 , S A 3持续磷酸化又可 以促进 L 1的转录 和蛋 白表 而 TT MP 达 。④P3 IK活 化途 径 。L 1活化 P3 / k 途径 , MP I At K 可
转移、 局部复发无关 , 作 为联合 检测 的指标 之一 用于肿 瘤 可
的早期诊断 。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shock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放射治疗为 主,但疗效尚不理想,约55%的NPC在放疗后5年出现复发转 移。其原因主要与NPC发病部位隐蔽、鼻咽部组织构成复杂, 治疗方式较单一,且不同的NPC患者在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 度、就诊时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体质状况、对放化疗敏感 性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关。本文对影响NPC放疗 敏感性的机制综述如下。
2瘤细胞凋亡调节与NPC放疗后复发
2.1
等m1研究表明,不同辐射抗拒鼻咽癌细胞株CNE一2和CNE 一2R细胞的STR基因座表达存在量和质的差异,变异的STR 基因座可能参与鼻咽癌细胞CNE一2辐射抗拒的诱导。至于 这些串联重复序列如何影响NPC细胞辐射抗拒的确切机制有 待进一步探讨。 2.4放疗群集耐受性(muaticellular resistance) 研究表明,实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670806) △通讯作者:胡新荣。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邸小青(1984一),女(汉族)在读硕士 ・936・
万方数据
西南军医2009年9月第11卷第5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1(5)
protein heat shock 70kDa
交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DNA的修复能力是影响细胞存活 和死亡的原因之一。 hMSH2是被研究最多的错配修复系统基因之一。hMSH2 蛋白参与组成hMutSa和hMutSl3二聚体,识别DNA复制中的 错配碱基及插入缺失环,并与之结合,是完成DNA修复必需的 组件之一【10】。范凯H 3等报道放射可以诱导鼻咽癌细胞hM・
・937・
bcl-2基因bcl-2基因是目前发现的抗凋亡作用最强的

化学 致癌 机理

化学 致癌 机理

致癌物质的机理涉及复杂的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过程。

虽然不同的致癌物质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但通常以下几个主要机制被认为是常见的致癌机理:
1.DNA损伤和突变:许多致癌物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细胞的DNA发生相互
作用,导致DNA的结构损伤和突变。

这些损伤和突变可以破坏正常的基因调控和细胞增殖机制,导致异常细胞增殖和癌症的发展。

2.基因突变和癌基因活化:某些致癌物质可以导致关键基因的突变或异常活化,
从而促进细胞的癌变。

例如,致癌物质可能引发癌基因的活化,如促进细胞生长的蛋白质激酶(kinase)的异常表达。

3.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长期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可以导致细胞内环境的不稳
定,进而促进细胞癌变。

一些致癌物质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细胞内的DNA损伤和突变。

4.DNA修复和细胞凋亡失调:正常情况下,细胞拥有DNA修复机制和凋亡(细
胞死亡)调节系统,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避免癌症的发展。

某些致癌物质可以干扰这些机制,抑制DNA的修复能力和凋亡的正常调节,使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机制只是致癌物质作用的一部分,不同的致癌物质可能在不同的机制中起作用。

此外,癌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对于特定的致癌物质和个体,具体的致癌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它能够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失控的增殖和侵袭周围组织。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一系列分子机制所决定的,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免疫学等方面,详细介绍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调控、RNA修饰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学科。

肿瘤是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而发生的,而这些基因突变又与多种原因有关系,如化学物质暴露、电离辐射暴露、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等等。

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了一类具有关键作用的突变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主要有p53、Rb、BRCA1和BRCA2,它们的突变与肿瘤发生有直接关系。

癌基因主要有Ras、Bmi、Myc、Src等,它们的过度表达也与肿瘤发生有关联。

此外,分子遗传学还能够揭示肿瘤基因底物的分子机制、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凋亡等肿瘤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二、肿瘤干细胞肿瘤組織中的肿瘤干细胞( Tumor stem cells )是自我更新且能够形成多个细胞系的细胞群体,这一种细胞能够对肿瘤形成和复发产生影响。

在人类肿瘤中,可以被认为是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细胞群体,这一部分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当肿瘤细胞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时,肿瘤干细胞能够保证肿瘤的再生产。

目前肿瘤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离量寻尚属于较为微小的领域,但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别研发和治疗对于抑制肿瘤的形成和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肿瘤免疫学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肿瘤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的学科。

当肿瘤细胞遭受到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识别等免疫效应负面影响时,它就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并且让免疫系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使其出现减少的现象。

当然,肿瘤免疫学还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如抗肿瘤药物的较为昂贵、如何处理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如何处理肿瘤细胞后期的免疫抑制,等等………………总之,肿瘤存在于分子层被许多分子机制所决定,而如何在这些分子机制的有效干预下达到肿瘤的有效控制与治疗,是需要我们以更为专业、科学、严谨的态度,持续深入、持久探究的重要问题。

鼻咽癌变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变化与中药治疗概况

鼻咽癌变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变化与中药治疗概况

鼻咽癌变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变化与中药治疗概况
王化修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鼻咽癌(NPC)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具有多阶段性,正常鼻咽黏膜发展至浸润癌经历了单纯性病变、癌前病变、恶性病变3个阶段。

在各阶段中.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与鼻咽癌相关的多个微效基因发生改变,导致鼻咽癌的发生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鼻咽癌变过程中组织学特征、相关分子的变化和中药治疗现状。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王化修
【作者单位】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2
【相关文献】
1.鼻咽癌癌变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J], 田芳;陈主初
2.中华沙鳅繁殖过程中卵巢组织学特征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 [J], 周剑;李强;柯红雨;刘超;苏旭涛;肖宇;孙甲华;王新宇;张露
3.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的组织学动态变化研究 [J], 梅杰;张国栋;杨凯
4.中药益气解毒颗粒阻断鼻咽上皮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 [J], 唐发清;田道法;白晶;周小军;龚志军;周辉;梁湘辉;吴尚辉;蒋海鹰;范学工
5.大鼠鼻咽癌变过程中全血硒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J], 王辉云;区宝祥;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肿瘤细胞中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
增殖和分化异常。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体细胞突变,也可
以是细胞系突变,例如肿瘤抑制基因(如p53、PTEN),癌基因(如RAS、MYC)等。

2. 染色体异常: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异常,导
致基因的正常调控机制受到破坏。

例如,染色体重排、染
色体缺失或重复,可以导致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异常。

3. 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受到异常调控,导致某些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可以导致基因的表达失控。

4. 细胞信号通路异常:肿瘤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
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失控。

例如,细胞周期调
控通路、凋亡通路和DNA修复通路等的异常可以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

5. 靶标蛋白异常:肿瘤细胞中靶标蛋白的异常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发生改变。

这些靶标蛋白异常包括细胞表面受体、传导分子、转录因子等。

综上所述,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细胞信号通路异常和靶标蛋白异常。

这些分子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能力,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五官有恙,警惕鼻咽癌

五官有恙,警惕鼻咽癌

五官有恙,警惕鼻咽癌*导读: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不少人对鼻咽癌的认识却非常模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颈部淋巴结肿大约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颈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甚至等淋巴结已经肿得像鸡蛋大小才去就诊……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不少人对鼻咽癌的认识却非常模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颈部淋巴结肿大约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颈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甚至等淋巴结已经肿得像鸡蛋大小才去就诊高发与四种因素有关一,家族遗传: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二,EB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在鼻咽癌的肿瘤细胞中检出了 EB病毒分子DNA,且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大多都有EB病毒抗体升高现象。

三,腌制食物:研究发现,经常摄入咸鱼、腌肉、腌菜等腌制食物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

这类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很高,烹饪过程中会析出高浓度的亚硝胺及二亚硝基哌嗪,这些化合物会诱发癌变。

四,吸烟:很多研究结果都显示了吸烟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七大症状易误诊鼻咽癌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高发病率相对应的,是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鼻咽癌为何难以早期发现,甚至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这可能与其特殊的发病部位有关。

鼻咽腔是由颅底、颈椎、鼻腔后端和软腭背面围成的一个深在的腔隙。

鼻咽腔与鼻孔、咽鼓管、颈椎、颅底、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颈部的大血管、淋巴链等都密切关联。

因此,这一区域一旦发生肿瘤,癌细胞向周围侵犯,就会引发五官的相应症状:耳鸣耳闷鼻咽和耳朵之间有一条管腔相连,这条管被称为咽鼓管。

当鼻咽出现肿瘤浸润、压迫到咽鼓管时,就会导致耳堵塞感、耳鸣,甚至听力下降。

这也是不少患者的首发症状。

涕血多数患者是在清晨洗簌过程中,用力回吸鼻咽分泌物时发现带血现象,有时还会从口中回吸出带血的鼻涕。

这一般是由于肿瘤表面黏膜发生溃破、感染所致。

这一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上火”或天气干燥而耽误治疗。

分子生物学解析癌细胞异常增殖机制

分子生物学解析癌细胞异常增殖机制

分子生物学解析癌细胞异常增殖机制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的发展过程常常与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密切相关。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癌细胞的异常增殖机制,为癌症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依据。

基因突变是癌细胞异常增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在正常情况下,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编码为蛋白质,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

然而,在癌症发生过程中,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进而引发细胞异常增殖。

例如,常见的癌基因突变包括RAS基因突变和p53基因突变。

RAS基因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促进癌细胞增殖。

而p53基因突变则会破坏细胞的DNA损伤检测和修复机制,增加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

除了基因突变外,表观遗传修饰也在癌细胞异常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对基因组DNA和相关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状态影响基因的表达。

在癌症中,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改变常常导致癌基因的高表达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例如,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研究发现,在癌症中常常存在DNA甲基化模式的异常改变。

DNA甲基化的异常改变可以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进而促进癌细胞的异常增殖。

细胞周期调控也是癌细胞异常增殖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常情况下,细胞周期的进行受到严格的调控,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然而,在癌症中,细胞周期的调控往往被破坏,导致细胞过快或过慢地进行增殖。

这种异常增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异常表达或突变,细胞周期关键调控点的异常活化或失活等。

例如,CDK蛋白家族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异常表达或过度活化与癌细胞异常增殖密切相关。

最后,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参与了癌细胞的异常增殖过程。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Wnt、Notch、PI3K/AKT、MAPK等。

引起鼻咽癌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鼻咽癌的因素有哪些?

新稀宝官方商城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受到鼻咽癌疾病的伤害,患者患有鼻咽癌疾病后,由于鼻子的构造复杂,所以所能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多,鼻咽癌发生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同时造成鼻咽癌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现在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下。

1.遗传因素(1)家族聚集现象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

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2)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处(或侨居国外),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3)地域集中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

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4)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瘤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瘤抑癌基因的变异。

2.病毒感染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从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的活检组织中建立了一株可以传代的淋巴母细胞株。

电镜下可见疱疹型病毒颗粒。

由于它具有与疱疹病毒家族其他成员不同的特性,故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即EB病毒。

从鼻咽癌组织中可分离出带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少数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

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EB病毒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和监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估计预后和随访监控的指标。

除EB 病毒外,其他病毒如冠状病毒等,也被认为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对于这些病毒感染一类的诱因,在平时我们自己要注意积极的增强我们自身对于病毒以及癌症的抵抗能力,定期的把体内的有害物质,致癌物质给排出去,这方面,医学上多建议患者在平日里要加强补硒,元素硒可以很好的活化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人体内的致癌物质,并且硒本身也是有着"抗癌之王"的美誉,可阻断肿瘤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诱导肿瘤凋亡,抑制其增殖,降低人体受到病毒感染继而诱发鼻咽癌的风险。

形成鼻咽癌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形成鼻咽癌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形成鼻咽癌的原因与治疗方法1.家族遗传。

鼻咽癌发病的原因,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EB病毒感染。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癌肿细胞中含有EB病毒分子DNA,而且,鼻咽癌患者的血清当中,大多都有EB的病毒抗体,呈升高的现象。

3.腌制食物。

在临床上,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经常吃一些咸鱼、腌肉、咸菜等腌制出来的食物,患鼻咽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在烹饪的过程之中,会分析出高浓度的亚硝胺和二亚硝基派嗪,这些都非常容易发生癌变。

4.吸烟。

很多鼻咽癌患者都有吸烟的习惯,因此这也是发生疾病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

1、放射治疗: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2、化学药物治疗:主要用于中、晚期病例。

放疗后未能控制及复发者,所以是一种辅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疗。

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三种:1全身化疗: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常用药物有氮芥、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塞替派等。

可单独用一种药物或联合用药。

2半身化疗:是压迫腹主动脉,暂时阻断下半身血液循环,从上肢静脉快速注射氮芥的疗法,氮芥注入体内2~3分钟后便产生效应,15分钟后药力可减少一半,这样既可以提高上半身药物浓度,又可以保护下半身骨髓造血功能。

3动脉插管化疗:可增加鼻咽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

采用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注入抗癌药物。

对于早期I、II期包括有单个较小的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病例,晚期有脑神经受累的病例,或者放疗后鼻咽部局部残存或复发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3、手术治疗:非主要治疗方法,仅在少数情况下进行。

其适应证为:鼻咽部局限性病变经放疗后不消退或复发者。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活动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发灶已控制者,可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

鼻咽癌相关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鼻咽癌相关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源性 肿瘤 均 发现 有 Tk rB的表 达 。赵卫 民等[ 究表 明 , rB 同 研 Tk
分 期及 转 移显 著 相关 ,提 示 L 1可能 是 影 响鼻 咽 癌 患者 5 MP
年 生存 率 的重要 因素 。
2癌 基 因 、 抑癌 基 因与 鼻咽 癌
p 6基因 是新 发 现 的一个 抑 癌 基 因 , 学 者对 其 进 行 深 1 有 入研 究 后 , 为其 在抑 癌方 面 的重 要性 超过 p 3和 Rb基 因 。 认 5 大量 研 究证 实鼻 咽癌 患 者存 在 p 6基 因 的变异 , 1 但其 变 异程
维普资讯
27 0 第 卷 2期 0 年1 4 第9 0 月
・研 究 进 展 ・
鼻咽癌相关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蒋 家 澧
( 建省 邵武 市立 医 院耳 鼻咽 喉科 , 建邵 武 福 福
340 ) 5 0 0
【 词】鼻 咽癌 ; 关键 分子 机制 ; 最新进 展 【 图分类 号】R 3 . 中 7 96 【 献标 识码】A 文 【 章编 号】1 7 — 2 0 2 0 )0 b一 0 — 2 文 6 3 7 1 (0 7 1 ( )0 5 0
疗方 法 的不 断改 进 , 相信 治 疗效 果 亦将 不 断提 高 。本 文 主要 对鼻 咽癌 相 关分 子机 制 的最新 研究 进 展作 一概 述 。
1E B病毒 与鼻 咽 癌
0 5。由此 得 出 , 因组失 稳 可作 为鼻 咽癌 发生 的早 期标 志, .) 0 基 并 且基 因组 失稳 程度 加 重提 示肿 瘤 预后不 良。 关于 鼻 咽癌基 因的缺 失 , 甲基化 突变 等也 有报 道 。 癌症 的发 生是 基 因改 变 累积 的结果 。 瘤 的发 生 常需 5 肿 ~ 1 0种 以上 的基 因改 变[ 6 1 。同样 , 上述 研究 表 明 , 鼻咽 癌 的发生 和发展 与 癌基 因 和抑癌 基 因 的改 变 等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3相关 蛋 白分子 与 鼻咽癌 除 了从 基 因 水平 对 鼻 咽 癌 的发 生 、发 展机 制 进 行研 究 外, 还从 蛋 白质 分子 水平 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

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

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鼻咽部黏膜上皮组织,常见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

该病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一、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首先,鼻咽癌可分为角化型、非角化型和未分化型。

其中,角化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具有角化鳞状细胞癌的特征,细胞具有明显的角化现象。

非角化型主要包括未分化癌、肉瘤样癌等。

其次,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泡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细胞具有角化现象。

腺癌主要来源于鼻咽黏膜下的腺体组织,相对较少见。

泡状细胞癌主要包括上皮样和非上皮样两种类型,上皮样泡状细胞癌源自上皮细胞,非上皮样泡状细胞癌源自生殖细胞。

未分化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细胞高度异型性,未分化程度较高。

最后,鼻咽癌的分级是根据细胞的异型性和分化程度进行划分的,通常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为分化好的鼻咽癌,细胞异型性较低;Ⅳ级为未分化的鼻咽癌,细胞异型性极高。

二、鼻咽癌的分级系统鼻咽癌的分级系统有几种,包括WHO分级系统和TNM分期系统。

在这两种分级系统中,都重点关注了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分化程度。

1. WHO分级系统WHO分级系统根据细胞学特征和肿瘤组织学类型分为三个等级:分化良好型、中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分化良好型鼻咽癌细胞形态规整,细胞核少见异型性;中度分化型鼻咽癌细胞形态较规整,但细胞核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未分化型鼻咽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异型性显著。

2. 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是根据肿瘤的部位、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类。

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深度,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

根据肿瘤的TNM分期,可以进行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

三、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鼻咽癌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密切相关。

鼻咽癌产生的原因

鼻咽癌产生的原因

鼻咽癌产生的原因鼻咽癌的原因遗传因素1、种族易感性1NPC主见于黄种人,欧美白种人少见。

瑞典:发病率是男0.6,女0.3占全身恶瘤的0.21%~0.29%。

与亚洲高发区相差12~47倍。

2高发区人群迁居远地,后裔仍保持高发病率。

美国:华裔NPC发病率为白人的21倍。

上海:广东籍与非广东籍人相差2.6倍。

3语系方言:广州方言发病率高。

潮州客家方言低于亚洲高发区,相差12~47倍。

4地域集中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

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5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瘤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瘤抑癌基因的变异。

2、家族聚集性: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

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病毒因素1964年,有人将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培养成功的一株瘤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疱疹病毒颗粒,并命名为EB病毒,后来的研究表明,此病毒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

例如,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有对EB病毒各种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反应,而且抗体的量由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增多;EB病毒大量存在于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不但能使人体组织,而且能使接近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的组织发生恶性改变,有明显的致肿瘤作用,等等。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有人甚至认为EB病毒可能就是鼻咽癌的病因。

环境因素许多调查报告和实验结果表明,鼻咽癌的发生与高发区居民鼻咽癌生活环境有关,与衣、食、住、行中接触的一些致癌物质有关。

例如,高发区的居民不少自幼喜食咸鱼,咸鱼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化合物;病人家庭的烟尘中含有大量芳香族多环烃;此外,高发地区的空气、水源、食物以至于病人的头发中均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镍等等,这些物质都被认为具有致癌作用。

引起鼻咽癌的原因

引起鼻咽癌的原因

引起鼻咽癌的原因鼻咽癌这种癌症疾病,对于我们如今的社会来说并不陌生,那么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并不很了解一些鼻咽癌的问题,那就是鼻咽癌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导致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什么?导致鼻咽癌高发的因素主要是和什么有关?腌制食物:研究发现,经常摄入咸鱼、腌肉、腌菜等腌制食物和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这类的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很高,烹饪的过程中会析出高浓度的亚硝胺以及二亚硝基哌嗪,这些化合物都会诱发癌变。

养成触摸颈部并切观察淋巴是否有异样的习惯,也有助于早期发现鼻咽癌的疾病。

鼻咽癌的及时发现首先要靠定期的检查。

由于鼻咽癌初发的位置较为隐蔽,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的症状,因此定期的检查就非常必要。

尤其是有家族史等高危的人群应每半年或一年到专科医院做一次例行的检查。

吸烟:很多研究结果都显示了吸烟和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的相关。

家族遗传: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EB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在鼻咽癌的肿瘤细胞中检出了EB病毒分子DNA,且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大多都有EB病毒抗体升高现象。

鼻咽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也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要留意生活中的蛛丝马迹。

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身体的不适症状。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被确诊后会告诉医生有些症状其实早已发现,但都自认为是由于过度疲劳所致,一拖再拖耽误了治疗。

因此,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如观察痰、涕的性状,是否有带血现象。

感冒时痰、涕中带血是常有的现象,这是由于黏膜充血、水肿,或者擤涕时过重发生小血管破裂所致,不必惊慌。

但如果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擤涕或吸涕带血,就应及时检查。

————————————————文章来源:51抗癌网。

鼻咽癌怎么引起的 6大因素你要知道

鼻咽癌怎么引起的 6大因素你要知道

鼻咽癌怎么引起的6大因素你要知道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鼻咽癌的起病者越来越多,这造成的危害是特别大的。

因此人们在平时应该积极的了解这种疾病的病灶是如何形成的,加强防范措施,把鼻咽癌造成的危害有效的去除。

那你知道鼻咽癌怎么引起的吗?一、遗传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人有鼻咽癌病史,那么他的子女是特别容易患病的。

根据细胞染色体及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等的研究,鼻咽癌的明显民族和家族聚集现象,推想鼻咽癌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也有很多可以引发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饮食过多的咸鱼、腊味和腌制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容易发病,这些食物有诱发鼻咽癌的作用。

饮水中镍、铅含量高,而锌、铜和镉含量相对低。

大米中镍含量高,而钼、铬、铅和镉含量低,这些微量元素的改变也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含量亦高。

三、EB病毒感染这种病毒是导致鼻咽癌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是大家需要重视的。

从鼻咽癌的组织中分离出带EB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找到了EB病毒颗粒。

鼻咽癌体内存在EB病毒高滴度的抗体,鼻咽癌的病情严重者滴度高,随着鼻咽癌的病情恢复,抗体滴度下降,说明EB病毒与鼻咽癌病因的关系密切。

随着现在鼻咽癌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鼻咽癌的病因也越来越关注了,专家表示,以往鼻咽癌患者人群中,五十岁以上的人比较多。

以上所介绍的也是以往高发人群常见的鼻咽癌的病因,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鼻咽癌患者中年轻人也开始增多,导致年轻人患上鼻咽癌的原因,那么现代年轻人患鼻咽癌的主要原因又是哪些呢?四、生活环境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对于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短期内难以改变,虽然是不可抗拒因素,但是年轻人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肠胃。

年轻人应该注意饮食卫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定时定量合理均衡饮食。

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状况进展

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状况进展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在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可表达多种基因,其潜伏膜蛋白(LMP)编码基因、EB病毒核抗原(EBNA)基因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发鼻咽癌。

本文针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EB病毒、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来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

鼻咽癌的发病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B病毒感染、环境致癌物和遗传特质混合发挥作用,引起多种遗传学改变在细胞中的积累,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引发细胞异常克隆增值成鼻咽癌。

EB 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简单介绍其相关性与可能机制。

1 EB病毒特性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即EBV(Epstein-Barr virus)。

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属于γ疱疹病毒科,形态与人类其他疱疹病毒属相似。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1],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EBV在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为150-180nm,有一个蛋白囊膜,至少含4个蛋白质,其中3个为糖蛋白。

鼻咽癌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研究

鼻咽癌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研究

鼻咽癌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研究鼻咽癌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度侵袭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鼻咽癌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遗传学和基因突变两个方面探讨鼻咽癌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遗传学研究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在一代到下一代的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在鼻咽癌的遗传学研究中,人们发现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个研究表明,遗传突变是鼻咽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遗传突变鼻咽癌的遗传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DNA甲基化等。

染色体异常是指鼻咽癌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数量异常。

早期研究发现,在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3p、9q、11q等。

这些染色体异常不仅影响了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还可能导致多种致癌基因的激活或抑制。

基因突变是指鼻咽癌细胞基因组DNA序列发生的突变。

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基因的突变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

例如,TP53基因突变被认为是鼻咽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突变,它可以导致细胞凋亡和DNA修复功能的丧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另外,C-MYC基因、EGFR基因等的突变也被发现在鼻咽癌中较为常见。

2. 家族研究家族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因素在鼻咽癌中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鼻咽癌的患病风险与家族中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人患有家族性鼻咽癌的患者,其家族中有多名成员也患有相同类型的癌症。

这表明特定的遗传突变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基因突变研究基因突变是鼻咽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基因突变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鼻咽癌发病机制的一些重要细节。

1. 基因变异的定位基因突变的定位是基因突变研究的首要任务。

科学家通过测序和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标记了数百个与鼻咽癌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鼻咽癌的发生机制,并为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 基因突变与治疗反应基因突变与鼻咽癌的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咽癌癌变的分子机理
作者:李桂源刘华英周鸣周后德李小玲
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肿瘤,在中国南方和国外中国南方移民及后裔中发病率极高,严重危害了我国南方地区人民生命健康.对于这样一种具有明显民族聚集现象和地域差异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其病理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现主要阐述鼻咽癌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初步建立鼻咽癌易感基因群的概念和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易感基因群主导的多阶段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分子机制假说,为寻找鼻咽癌遗传易感风险因子,筛选鼻咽癌高危人群以及探索鼻咽癌靶向性及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奠定实验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鼻咽癌,病因发病机制,易感基因群,多阶段性多米诺骨牌效应鼻咽癌的组织发生源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和陷窝柱状上皮.有关鼻咽癌的首次报道,可追溯到 1896年德国汉堡内科医师学会上报告的一例89岁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情况.在这一时期,欧美等其他国家还没有关于鼻咽癌的文字报道,直至1901 年Jackson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oum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发表文章,认为具有医学文字记载的鼻咽癌患者一共只有13 例,但是20世纪以后的研究发现,鼻咽癌在中国南方和国外中国南方移民及后裔中发病率极高,尤其是中国南方广东省鼻咽癌发病率较欧美等其他地区高25至30倍,因此鼻咽癌被俗称为“中国癌”(chinese cancer),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嘲.鼻咽癌发病率的这种惊人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强烈地提示,其发生发展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伊.本文主要是揭示鼻咽癌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初步建立鼻咽癌易感基因群的概念和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易感基因群主导的多阶段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分子机制假说,为寻找鼻咽癌遗传易感风险因子,筛选鼻咽癌高危人群以及探索鼻咽癌靶向性,及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奠定实验与理论基础.
1遗传因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鼻咽癌是一个多因素遗传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具有多阶段性.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致使与鼻咽癌相关的多个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
1.1鼻咽癌遗传易感性是鼻咽癌发生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桂源等就认为鼻咽癌患者存在基因组不稳定的特点,有遗传脆弱性,易受理化、生物性致癌因素的攻击.这些都说明鼻咽癌发病具有重要的遗传物质基础和
遗传易感性.随后将近二十余年,他们一直致力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和不稳定性研究.最近,他们对18个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1inkage analysis),发现,染色体3p21区与湖南家族性鼻咽癌发病紧密连锁,其多点参数连锁分析结果Lod值最高为4.177(对应JP=6.653×lO-5),多点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NPL值最高为2.735(对应P=O.001),精细定位将该连锁区定位在遗传距离为13.6cM的区域(图1).后来,他们运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12个湖南鼻咽癌高发家系、85例散发鼻咽癌患者及181名正常对照的高频等位基因位点D6S1581进行基因分型、参数/非参数连锁分析及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发现D6S158l与鼻咽癌家系发病紧密连锁fLods 值最高为2.611 436,P=0.002 451,而与散发性鼻咽癌发病无关,提示该位点及其附近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鼻咽癌易感基因,这是继曾益新等将广东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区定位在4号染色体 4p15.1~4q12之后的鼻咽癌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遗传因素参与鼻咽癌的病理发病过程,并为鼻咽癌易感基因(群)的克隆提供了基础.
1.2鼻咽癌患者基因组不稳定性是鼻咽癌发病机制的又一重要特点
有报道发现鼻咽癌染色体3p、7q、9 p、11 q、 13q、14q和16q存在高频遗传性丢失,近来又发现在12号染色体上有染色体的获得刚.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细胞分子遗传室对大样本鼻咽癌进行了杂合性丢失(LOH)研究,发现染色体 D3S1560~D3S1620、D7S509、D9S16l~D9S1853 区为散发性鼻咽癌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图2).李忠花等对93例鼻咽癌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比较。

2环境因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病理机制不仅涉及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表明,70%~80%的人类肿瘤与环境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2.1 EB病毒潜伏性感染是鼻咽癌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之一
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人群感染过EB病毒,几乎所有的未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都与EB病毒潜伏性感染有关.EB病毒如何进入鼻咽上皮并维持潜伏性感染的机制仍不太清楚,最近有证据证实,不同的溶菌性启动子序列的改变和中国南方鼻咽癌具有相关性,并提示在鼻咽癌的癌变过程中有EB病毒的溶菌性潜伏开关的参与.EB病毒在鼻咽癌细胞中以一种特殊的潜在感染方式出现,即Ⅱ期潜伏感染(1atencyⅡ),仅少量的EB病毒基因,如: EBERs,EBNAl,LMP1,LMP2,BARFl,以及几个BamH I A转录本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
2.2纳米细菌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致癌微生物除了EB病毒以外,还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生物致癌因素——细菌.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上皮细胞由炎性增生转化成癌性增生的模式已有多家报道.最近有报道发现,一种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癌微生物——纳米细菌,这种细菌的大小在纳米级范围内,它能引起感染细胞线粒体肿胀.周厚德等利用纳米细菌抗体在鼻咽癌细胞株和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均检测到纳米细菌,由此推测纳米细菌的感染可能是鼻咽癌病因发病机制的因素之一,这一推断正在被进一步的实验验证.zhang等运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了位于染色体21q11上的SPUNC1和 LPLUNCl基因,研究发现,它们的编码蛋白是一种分泌性的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固有免疫分子,它能与鼻咽癌组织中纳米细菌结合,从而将纳米细菌阻止于鼻咽上皮细胞之外,以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清除,从而保护鼻咽上皮免遭恶性攻击.
2.3亚硝基化合物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人们对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得比较深入而系统,但对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机理研究甚少.在鼻咽癌的化学致癌物中,硝基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亚硝基盐类是鼻咽癌致癌过程中的重要化学致癌物之一,早期研究表明,硝基化合物中的二亚硝基哌嗪(DNP)经体内生物转化后可诱发小鼠鼻咽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浸润癌的发生.硝基化合物体内代谢过程中涉及的硝基盐还原酶或硝基还原酶也是鼻咽癌病变过程中至关重要因素之一.Nie等例运用电子克隆法获得的NORl 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F462348)是正常鼻咽组织与鼻咽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它含有一个硝基还原酶的功能结构域和一段存在于还原酶和脱氢酶基因中的(ADP)βαβ折叠序列,并编码一种胞浆可溶性蛋白,且与细菌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NTR)具有相似功能.研究显示,NORl基因在鼻咽癌活检组织和鼻咽癌细胞中表达下调.在鼻咽癌细胞系HNEl中过表达 NORl基因,酶活性测定实验表明,它能将单功能烷基化试剂22硝基苯氮丙啶类化合物CBl954的第4位硝基还原成亚硝基,从而生成细胞毒性物质,致使鼻咽癌细胞死亡率增加.经CBl954处理的鼻咽癌细胞HNEl在过表达NORl基因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在恶性肿瘤的各种基因治疗中,硝基还原酶/CBl954(NTR/CBl954)系统备受关注.大肠杆菌的硝基还原酶对基质5.
(aziridin-l-y1)-2,4-dinitrobenzamide(CBl954)具有高度催化活性,能迅速将其还原为一系列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胺类烷化剂嗍.表达NTR的细胞对CBl954 的敏感性较野生型细胞高500倍,且具有强大旁观者效应.鼻咽癌患者体内硝基化合物含量明显升高,提示NORl 基因编码蛋白,可能通过与硝基还原酶/CBl954(NTR/CBl954)系统类似的机制与细胞内堆积
的硝基化合物作用,产生细胞毒性物质,致使鼻咽癌细胞死亡率升高.
3展望
鼻咽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的单基因疾病研究策略对鼻咽癌发病机制研究指导作用有限.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探索多基因遗传病研究新策略将是这一领域的关键任务.完善而系统的鼻咽癌发病相关基因的网络调控模式和易感基因群概念,可能成为鼻咽癌研究领域新的指导思想.遗传易感基因区和不稳定区的研究仍将是鼻咽癌这一复杂癌症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因为进一步精细定位鼻咽癌易感基因区、克隆易感区的易感基因群、确定易感基因编码区和调控区SNP位点、检测大样本及家系内 SNP位点的改变、建立易感基因SNP数据库,都将有助于解码鼻咽癌的遗传物质信息、确立鼻咽癌遗传风险因子以及筛选鼻咽癌高危人群.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被重视,根据环境因素对应的肿瘤相关 SNPs(单体型)寻找对应的基因,确定不同的环境因素在鼻咽癌中作用的靶基因将是研究的发展趋势.另外,涉及纳米细菌和EB病毒潜伏感染在鼻咽癌致癌机理中重要基因的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提高晚期和复发鼻咽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而开展的鼻咽癌个体化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将会成为其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主要导向之一.鼻咽癌高频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提示,新的针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等抑制剂的使用也将会为鼻咽癌患者带来福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第33卷第10期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华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网】
(责任编辑:再生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