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幼小衔接的现状与策略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两国幼小衔接的现状与策略比较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成为世界教育问题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典型国家的幼小衔接现状以及采取的策略。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幼小衔接问题深刻地研究与探讨,透析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并借鉴经验。

关键词:幼小衔接中国美国经验启示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上是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儿园的学生主要是依靠具体形象思维来感知外界的事物,因而幼儿不能够很好的控制以及调节自身的行为,并且难以对事物、行为等作出准确的判断。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以及不随意性,但与此同时幼儿的抽象概括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并且伴随着一定的随意性。幼儿开始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并带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想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进入小学的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入学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

根据幼儿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必要让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接受一定的预备教育,提高他们部分的知识以及技能水平,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重要,它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和美国幼小衔接的现状比较

(一)美国幼小衔接的现状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5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此学制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得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与环境创设上,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质,提供许多相互观摩、协调与沟通的机会。幼小衔接一直是美国幼教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美国教育学者对于幼小衔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入新

世纪以来,美国在幼小衔接上的做法略有变化。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商讨有关课程的连续性、个别幼儿的进步情形、幼儿在一年级安置的情形、并共同为幼儿设计个别的衔接活动、进行幼儿园与一年级学童的互访、寄给家长有关一年级孩子学习与成长特质、学童安置的讯息等。”

当前,在美国很多州主要是按照梅菲尔德(Mayfield)的幼小衔接建议进行。梅菲尔德认为:幼儿从学前阶段跨入小学,由于阶段的差异将会造成经验衔接上的不连续,因此必须通过父母、教师、学校行政、政策制定者及关心幼儿的教育学者等,共同参与幼小衔接的规划。

(二)中国幼小衔接的现状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幼小教师都基本上能够结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选取较为有效地教学方法。但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方面的偏差。幼小教师不能对彼此的教育内容深入的了解,在具体涉及教育内容方面很少能够考虑到对方的学科内容,在教育环境上,虽然能明确的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环境布置的差异,也愿意在环境创设中融合两种教育环境,但是不知道如何融合这两种环境。在教学时间与教学评价方面缺乏连贯性,幼儿教师相对比较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因而能够在教学时间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小学教师往往因为忽视刚进入小学的幼儿在教学时间上的不适应感而遇到学生的种种行为问题。在教学评价上,幼儿教师更加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而小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目前,虽然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上有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但是并没有把理念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浮于表面工作,导致我国幼小衔接活动有所开展但缺乏有效性。

美国更加注重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而中国往往是空头理念无法真正的与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导致的教育层面上的缺陷。

四、美国和中国针对幼小衔接问题采取的策略比较

美国当前各州的幼小衔接的做法:

(一)理念上的衔接。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育目标上建立共同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并加强父母、教师、学校的沟通联系以及政策的制定。另外通过有关亲子教育的刊物或手册进行宣传,提高父母与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并使教师与父母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且更好的建立起课程与教育的理念共识。

(二)课程衔接。使幼儿园与小学保持课程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并对幼儿园与小学师资进行合流培训,使不同阶段的在职教师可以互相了解不同的课程编

制情况。例如,小学各年级之间的在职教师与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对不同的课程编制的理念上的衔接。

(三)发展上的衔接。考虑到幼儿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生理上的巨大差异,不仅要使课程与教学上的设计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注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帮助儿童及时的适应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变化。

(四)物理环境上的衔接。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必将经历从熟悉到陌生的环境的过程,也必将导致一系列适应性的问题的产生。美国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有助于物理环境上的更好衔接,并且使教师在此物理环境的基础上能够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设计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组织制度上的衔接。如教学日数、每节课时间安排以及师幼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小学的教学日数及每节课的时间安排明显的比幼儿园的教学日数增多,幼儿一时间难以适应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行为问题。师幼比例由低到高的社会现状导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减少,并且幼儿难以很好的处理同伴关系上的困扰。因此,这些方面的衔接十分重要。另外,专业团体(会美幼儿教育协会、小学生家长协会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