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摘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

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1.绪论
1.1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

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

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1.2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易发生“陡坡效应”,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是单方面的谁想谁靠拢,而是双向性的互动衔接。

但是,现实工作中的有效衔接形式并不乐观。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

如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问题当作是幼儿园和小学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幼儿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这个阶段的重要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转折时期,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过渡阶段是关系到儿童将来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这给幼儿和教育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

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幼小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

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同时代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上大同但也有小异,社会条件和独生子女带来了更多的问
题。

因此,有效衔接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为原本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连同26位政协委员,发起了一份提案,郑重提议:“加强学前教育理发与科研”。

这意味着幼小课程衔接的开发更需要有较强的立法与科研。

1.3研究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既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本身作为一个工作在前线的幼教工作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1.4研究路径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及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文章并进行分析,整理了大量有关有效衔接问题的文献与研究,并从有效衔接不同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这些文献仔细的查阅、分析,使我对有效衔接研究的现状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以前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充分了解了目前的研究的基础上,我据此确立了本研究的思路,即通过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目前我国有效衔接的现状,提出有效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2.幼小衔接的现状
2.1民办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有效衔接。

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进行的是幼儿的知识准备、学习习惯、时间等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民办幼儿园缺乏行为习惯、心理适应性的科学衔接。

2.2互动不畅,未达到共识。

小学开始主动和幼儿园联系进行幼小衔接,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是双方互动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小学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内涵认识未达成共识。

因此,衔接工作深度和连续性不够,互动不畅。

2.3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

有些家庭、小学及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明显,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4“幼小衔接”的方法单一,对低年级教师的培训不够,小学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不充分。

家长中盛传不学会拼音、计算,到小学学习绝对跟不上的观念。

所以,会不会拼音、计算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2.5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

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尤其是缺乏正确的导向,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

如在幼儿园大班,把上课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的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

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自制力及心理适应性等的训练和培养常常被忽略了。

2.6盲目超前。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十分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当幼儿的“知识储备”用完后,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

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教育对象处于不同年龄的特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各自有明显的阶段性、明确的教育任务、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

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一个平滑过渡,否则会给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应有的曲折。

目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对这两个教育阶段过大的差异认识不足。

那么,幼小衔接中常见问题有哪些呢?
3.1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脱节问题
幼儿园衔接“一头热”:作为幼儿园,我们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无动于衷,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

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

”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3.2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
孩子坐不住: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伴,学习也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并且活动的时间间隔短。

而进入一年级后,课程教学都以“坐式”教学为主,一节课的时间长,导致刚入学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么大的改变。

3.3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

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

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做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

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

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3.4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
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

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

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

”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3.5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

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6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

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

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

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

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4.幼小衔接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入港建议,认为结局幼小衔接问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必须进行幼小的双向改革;正确认识儿童发展中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

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长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等。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小教育的平等合作关系,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包括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等。

具体的策略有一下几方面:
1. 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将在小学中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

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小学后,
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

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其生活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

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

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

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3. 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4. 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

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小巧安全、简洁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幼儿的作息规律,一般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 点睡,至少保证10 小时的睡眠。

5.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交流。

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

例如,看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生如何注意听讲,如何摆放学习用具的。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工作既是孩子外部学习的环境的衔接,又是孩子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希望我们共同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给予有效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2]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有效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