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人依存于文化,就像鱼依存于水。
如何才能让鱼知道水的存在和重要性?这很容易,只要让鱼离开水,呆几分钟。
如何才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文化对他的重要性?这很简单,只要让他离开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呆几天。
一、概述
1、文化的概念
广义地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曾文星先生在《文化与心理治疗》中将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所遵照的行为准绳。”这个描述性的定义,更是反映了“亚文化”的具体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维度,它的意义就像第三维度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个人都降生在特定的文化中,在文化的濡养中长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井,后人吃水。文化在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中得到了连绵不断的继承与发扬。
2、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东方人与西方人,尽管人种有所差异,但其体内的DNA相似性达到了99%以上。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尽管源头有所不同,至今存在着很多差异性,但是,其相似性大大超过了差异性。所以,无论东西方的语言多么不同、价值观有多大
的差异,但是,东方人依然能够读懂西方人的各种表情,能够看懂西方人拍的电影,能够体会到西方人的绝大多数内心体验。在表达心情的词汇方面,在不同的东西方语言中,基本都能找到具有同感的相应情绪词。所以,西方文学可以翻译成东方语言,我们能够理解西方文学名著对人物的各种情感描写。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的确是存在的,尽管这些差异性是相对的,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重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其相似性。
在几千年前,受居住环境和劳作方式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便有着不同的特点。
欧洲人居住在海边,需要经常变换居住场所,要对环境进行认识和改造,对自己的居住地点进行定位。他们的文化特点主要是人定胜天、积极进取,崇尚理性、哲学思辨、遵循形式逻辑、探寻真理,向外扩张等,其民族个性较为“外向”,思维方式比较绝对和僵硬,依法治国,尊重个体,个人取向。西方的文化源头则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而中国人,多数是以农牧业为主,居住地点相对固定,比较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其自然,重视技术发明(如中医)的实用性,强调精神内守,民族个性较为“内向”,思维方式比较形象、
灵活变通,家庭或集体本位,中国的文化源头以老子、庄子、孔子等人及佛家的思想为代表。
3、中国文化与民族个性
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人们比较牢固地树立起了一种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而平等”。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上帝”在时刻监督、照顾着每个人。如果某个人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教义,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其实,他会在内心产生内疚感,自责自罪,形成道德压力,会使他去教堂做忏悔。所以,西方文化主要表现为“罪感文化”。西方的“神”,是没有肉身的、全能的、纯粹的神灵,其实是西方人心中的一种绝对理念。
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尽管人们有时候也会相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道”的存在,世界上存有“天理”、“天道”和“天命”,但是,人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弱肉强食,“胜者王侯败者贼”,而“替天行道”也往往只是一个拉拢民众、揭竿而起的政治口号。在没有“上帝”和“真理”的文化背景下,在缺乏“以(每个)人为本”的封建社
会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没有公平和公正,更没有平等与尊重。人们见到强权者,要么阿谀逢迎,要么与之争斗,将他拉下马。但是,如果是下级反对上级,就叫做“谋反”、“犯上”,注定会遭到统治者严惩诛杀。如果是“儿子反老子”则天理不容,注定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在缺乏上帝和天理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相互之间恶性争斗,胜利者可以任意宰割失败者,并以此为荣;失败者只有任由胜利者刀俎,敢怒而不敢言,甚至还以做一名“优秀的奴才”、“杰出的太监”而感到光荣。如果一个人,在争斗中成了失败者,他就会感到自己弱小无能,感到可耻;如果连一个令人赞赏的优秀奴才都做不了的话,他将更是羞愧难当。因此,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官本位”、“等级制”,“好面子”,“耻感文化”。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一直很艰难,甚至无法吃饱饭。所以,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会问:“你吃了吗?”老百姓会坚持认为“娶得起媳妇管的起饭”,中国人的“爱情”也往往是处于温饱水平上,女孩子“嫁粮票、嫁房子、嫁汽车、傍大款”,“笑贫不笑娼”,“谁给我钱,谁对我好,我就嫁给谁”,“给个烧饼就跟着走”,爱上谁,也就是“赖上谁”,以解决吃饭问题。在资源匮
乏、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时代,中国人相互之间缺乏明确的人际边界,情大于法,徇情枉法,亲人朋友之间不分你我,粘附在一起;而在不同利益集体之间,相互争斗、掠夺与占有。到现在,仍然会有一些广告词会说:“这是一场文化的大餐/盛宴”。以精神分析的眼光来看,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口欲期”民族个性。
中国虽然是无神论的国家,但是,在中国人的内心,仍然是需要有一个像“爸爸”那样主持公道的“神”,因此,在中国,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老百姓总是要拜某个肉身之人为“大师”或“神”,掌权者也喜欢把自己称作“父母官”,即使把自己叫做“人民公仆”,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一种反映。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肛欲期”个性特点。
由于受到权威的压制,由于强调每个人都要服从权威,不能“犯上”,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中,几乎没有像西方俄狄浦斯那样“杀父娶母”的传说。中国人的人格,永远都会被培养成“儿子人格”、“孙子人格”。中国人论辈分而不强调男女,有哥哥和弟弟之分,有伯父和叔父之分,却不像西方那样区分男女,“女士优先”,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一般不分男女,一概是“领导优先”,无论领导是男还是女。所以,中国人的民族个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到“俄狄浦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