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核心区建筑风格影响及推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筑风格影响及推进

“一带一路”核心区定位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第六部分“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对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其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在这其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核心,四个门户。两个核心即之前提到的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与福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四个门户则为西北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东北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广西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由于在实习的过程中在新疆接触到了以“一带一路”为指导思想的政府项目,对于政策映射在建筑作品实体的创作思路感受颇深。因此,本文中着重剖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即新疆因“一带一路”举措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影响及演变。

新疆建筑特点探究

新疆具有独特的城市与建筑风格。探讨新疆建筑过去和现在有益于使建筑师获知历史上新疆建筑与城市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与因缘,寻找建筑创作的意境和灵感。愈深入研究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代新疆建筑因地制宜、个性鲜明,以及勇于借鉴外来文化等优点(1)多民族聚居的影响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维吾尔族外,还有汉、哈萨克、回、克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是生成不同建筑特色的主因。总体上说,新疆的民族最早由游牧民族演化而来,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其中的一些民族后来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因此较早地建成了城镇,如史载西域三十六国。其建筑类型以农业、商业及行政管理建筑为主,布局自由,建筑材料也比较简单,仅土木而已,如尼雅遗址、米兰古城、楼兰古城等均属于此类。

民族的生活习性在几千年来反映了他们生存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并顽固地表现在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之中,也包括对色彩、图案、线条、造型的追求,这些对建筑创作都有启迪作用,在传统建筑的形式被逐渐淡化的今天,它们将成为新建筑创作的又一沃土。例如新疆少数民族建筑偏爱室内的庭院及蓝绿色,忽略建筑等级、对称等要素,直接呈现满足本原需求的建筑空间功能,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很少依据形式构图等,这些正是民族习俗、心态、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

(2)地理及气候的制约

新疆地貌由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及周围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构成。高山、沙

漠、绿洲以及严寒、少雨、强蒸发对建筑的形成往往是强制性的。新疆城市大都集中于干热性的气候地带,如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和田等地区,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要适应气候特点―即厚墙、小窗、高密度、内部庭院的调节小气候等。由于昼夜、阳光直射处和阴凉处温差大,所以新疆民居的屋顶、庭院几乎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心,并为此创造了很多利于隔热、通风的空间,如南疆有庇夏依旺(带顶宽外廊、可供起居和夏夜睡眠)、阿克塞乃(类似中原民居中的庭院,中央或部分屋顶开敞)、阿依旺(即带天窗顶的内庭院)等,再辅以水渠、果园,成为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

(3)宗教与信仰的更迭

新疆曾流行过多种宗教,公元10世纪以前,以佛教为主,同时有摩尼教、袄教、景教等。直到公元10 世纪末,喀喇汉王朝的萨吐克、波格拉汉在南疆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后,伊斯兰教在南疆开始盛行。宗教流行与信仰的更迭必然会反映在建筑与城市领域。佛教传入使得大量的石窟、寺庙出现,如喀什三仙洞、莫卧儿佛塔、库车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等。从晋、南北朝开始佛塔、佛寺逐渐以于阗、龟兹、高昌等为中心大量建造。于阗几乎家家有佛塔,僧人多达数万,至今还有众多的佛塔、伽蓝、堵波等遗址。伊斯兰建筑的繁荣则在叶儿羌汗时代,可惜遗留下来的建筑不多,仅见于文字记载。

(4)动荡的军事因素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新疆一带许多城邦和小国,史称“三十六国”,其国名有些依然是今天的地名,如“若羌”、“楼兰”、“且末”、“皮山”、“莎车”、“于阗”、“焉耆”、“尉犁”等。西汉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于公元前60 年,建立了西域都户府,至此,西域列入汉朝版图,册封官吏,实行屯田,开通了丝绸之路。出于行政、军事和经济的需要,一大批新的城市、军事重镇、驿站等建造起来,至今犹存的有库车烽火台、交河故城、东汉和匈奴对峙的奇台疏勒城,还有汉代的金满城(今吉木萨尔)为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汉将耿营曾屯田于此。

新疆建筑今昔发展对比

新疆近几十年来,城市和建筑的迅速发展自不待言,但说起新的地域建筑,并不像古代那样有声有色,而多表现为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由于形成地域特色的环境有所改变,地域因素逐渐淡化;结构体系、建筑材料趋向全国化。

在体现民族地域特色方面,新疆的建筑师也努力做了一些尝试。上世纪50年代在普遍流行的苏联式建筑潮流中,也有一些作品充分表现了民族地域特色,如新疆人民剧场乌鲁木齐二道桥百货商店、人民电影院等;80年代也有一些建筑师开始探索新的出路,代表作品有乌鲁木齐民族医院、吐鲁番窑洞宾馆等;在1985 年新疆自治区成立30 周年之际,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建筑纷纷涌现出来,例如新疆人民会堂、新疆迎宾馆、新疆科技馆、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昌吉工人文化宫等,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随之而来的对建筑符号的滥用、对“民族形式”代替一切的片面理解使建筑创作陷入困境;到了90 年代,“龟兹宾馆”、“吐鲁番宾馆”等从民族、宗教、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然而在90 年代新的一轮建设热潮中,我国城市建筑互相“克隆”,新疆也不能例外。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城市整体地域风貌并涌现了一些作品,如乌鲁木齐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的规划,“空中花园”居住区,单体建筑方面,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一个经过认真创作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并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新疆博物馆则以“西域”与“多元化交汇”为表现主题,即将修建的吐鲁番博物馆也凸现出该地区的地域特征。总体上,更进一步的探索正在起步,较之上世纪80、90 年代的探索将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但这个阶段要求建筑师有较高的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高水平的鉴赏力,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