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中国文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沿革与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货币的使用源远流长,经历了实物货币,铸币,纸币,几个主要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并深刻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发展。
古代货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经济
货币,是各国各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之一,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积累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史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生动展示。
中国钱币学,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中国钱币,可以学习数十门类的学科知识,诸如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古代度量衡演变、文字书法演变、金属冶炼铸造技术演变、以及对外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等等,无一不在货币上反映出来。
所以说中国货币制度的沿革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是最早出现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时期半坡人时期,便有实物货币的产生,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出土了很多牲畜,牛羊头,及兽皮等,反映了原始时期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开始显露。
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等牲畜因体型较大,携带不便等原因,越来越不适于充当货币,此时,轻巧精致的
贝壳便登上了货币的历史舞台。
以贝为币出现于夏商时期,贝壳的携带较为方便,便于计数。
以贝为币反映了中国特有的货币文化,并在汉字中得以体现,沿用至今。
例如赚,赔,贿赂等。
然而天然贝数量稀少,并且难以寻找,从殷商晚期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无文铜贝。
金属货币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钱”的金字旁即为文化方面的证明。
从此,中国进入铸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各种货币,战国时期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和“爱金”一方面放映了中国当时朱笔计数的高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时商业活动的频繁。
当时或许没有现在的汇率,各国货币就很难交换使用。
所以各种类型了货币也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扩张。
这种情况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得以解决,秦统一货币,从秦“半两”开始,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铸行纪重钱币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秦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且这一政策多被历朝历代延续采用,所以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比较大的阻碍作用。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到唐朝时期的该为“开元通宝”。
自两汉以来到唐朝时期,货币主要用铜钱,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再加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减弱,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快速,有的商人甚至“富可敌国”,在一定的资本积累下,由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商人大多躲过了战乱,再加上商品经济发达,普通的猪比翼不能满足大数量交易的要求,所以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
是中国货币上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商品流通的空间范围。
交子出现后,并没有在全国大多是地区流行,相反,宋朝却出现了类似今天的通货紧缩的问题,直到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后,情况才渐渐缓解元朝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
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关于元末的恶性通货膨胀,将在第四章第一节详细论证
由于元末的通货膨胀等问题,政府在纸币发行过程中失去了公信力,故在明朝一直采取的是白银为主,纸币为辅的政策。
明朝形成的记得中国商帮,例如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晋商,直到明清时期开始兴起,并渐渐以票号为主要商业类型,例如著名的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票号。
清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良好,在康熙乾隆雍正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日趋繁荣,从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元种类也日渐增多,除“双柱”外,还有墨西哥“鹰洋”、英国“站洋”、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龙洋”、印度“卢比”银元、美属菲律宾“比索”银元、荷兰“马剑”大银元及美国贸易银币等数十种,其中“鹰洋”和“坐洋”流入中国的数量较多。
至清末民初,中国国内开始自铸银元,“光绪元宝”、“袁大头”等中国传统银元才逐步取代了外国商贸银元。
二、货币制度与中国文化
(一)先秦货币与文化圈
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到东周时期,形成了七个文化圈:黄河中游的中琢文化圈,中原北面的北方文化圈,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圈,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圈,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西南的巴蜀滇文化圈,以及关中的秦文化圈①。
这七个文化圈各自都有本身的文化特色,但影响颇大的则是中原文化、齐鲁文
化、楚文化和秦文化②。
中原文化圈地处华夏族文化中心,那里是古代农业的先进地区。
土质肥沃,宜于耕作。
青铜铸造的农业工具“钱”能松土开沟,播种除草,用处很大,很快就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在市场上流通使用,逐步完成向货币转化的过程,铲形铸币“布”由此脱胎而生。
布币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大类。
前者有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三型。
从空首布出土地点和所铸文字分析,可以确定它们基本上是春秋周王室及晋、郑、卫、宋等国的货币,齐鲁文化圈的中心在黄河下游,这一带农业发展较迟,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使统治者着眼于“商工之业”、“鱼盐之利,,以它多种用途而获得人们肯睐,慢慢向货币转化,仿削的青铜铸币。
国刀币对燕国货币影响很大,尖首刀和明字刀在燕国货币发展中据有特殊地位,它们即是效法齐国刀币而先后在燕国产生的青铜铸币。
楚文化发源于长江中游,影响扩至长江下游,兼及淮河流域。
“古者货贝而宝龟”,留下了古人刀龟、贝为货币的文字记录。
龟、贝大多产自南方,楚文化圈地处东南,就有可能更多地保留使用龟、贝的习惯,以至产生了象征龟壳形的扁平金版—爱金和仿照海贝的铜铸贝币—蚁鼻钱。
爱金是迄今已有实物作证的最早的金铸币,它是一种扁平铃印的薄版状金块,在宋代被称为印子金。
①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版.
②韩葬民:《秦汉文化史》,映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版。
由此可见,东周时期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布币流通区,齐鲁文化圈形成了刀币流通区,楚文化圈形成了铜贝金币流通区,秦文化圈形成了圈钱流通区。
先秦四大货币体系较典型地表现了东周文化圈的文明内涵和文化特征。
当然,东周文化圈不是一个封闭式结构,先秦货币体系也不是孤立的系统,商品交换的经济洪流冲击,刀光剑影的兼并战争胜负,合纵连横的游说之士奔波,都成为货币文化融合的催化剂:赵国直刀的产生无疑吸收了齐国币制的模式,楚国北境的饰钱成为蚁鼻钱与布币交换的中介,鲁南铜贝的流通记录了楚国势力的扩张,魏赵圈钱的铸造表现了秦国币制的东移。
最后,随着秦王朝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具有较多进步性的圈钱制度,取代了其他货币,构成了大一统文化圈中新的货币文化体系。
(二)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中国文字书体演变源流
中国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书体,风格迥异,各臻其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而货币上的文字也随着书法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古代货币,与西方货币上喜用人物、禽兽、花草为图案的习惯不同,正规货币钱面、钱背均不用图画,形成以文字为主体的东方特色。
钱背偶有被称为星纹、月纹、云纹的点线状装饰,实际只是象征性称呼而已,它们往往是铸监或炉别的记号。
只有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一1644)的崇祯通宝,有时在背穿下铸奔马图形,被称为“跑马崇祯”,这是唯一有图形的正规货币。
从当时人们的眼光中看,货币有图形是明代灭亡的联兆,民谣日:“一马乱天下”。
也有人说明亡于闯王李自成,“闯”字即为一马进城门,这种附会表现了人们已习惯于货币的文字修饰,一旦通用货币出现图形,猜测与不信任就接踵而来。
文字出现在货币上,最早的实物例证是西周末的原始布上“益”和“卢氏”的铸文。
春秋以降,几乎所有类型的铸币上都有文字,因此,中国货币忠实地记
录了中国文字书法演变的过程。
先秦货币上的文字,一般都属于古篆,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粗犷、随意、松散的特点。
秦代半两钱,非但以秦国钱法统一了六国钱法,而且以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半两”二字,即为小篆书写。
篆体钱文,在隋之前为货币文字的主体,特别是王莽时期的钱币篆文,为后世许多书法家所推崇,契刀、金错刀、六泉、十布,文字布局妥贴,排列结构舒畅,书法稳重厚实,布泉、货布、货泉诸品,以“悬针篆”之创给人艺术享受,文字笔端如针,笔划流畅多姿、端庄秀美,铸工精良,堪称钱文之绝。
隶书至三国才开始在钱文上有零星表现,蜀汉刘备所铸“直百五锋”,“直百”二字,饱含隶意。
唐代主要钱币。
开元通宝”之书体,为公欧阳询制词,庄重华贵雍容娴雅,其风韵终唐一世,并传之赵宋,扬之东浪。
宋代钱文,是钱币文字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篆真行草,四体并行。
篆书浑厚古朴,真(楷)书工整刚健,行书隽永流畅,草书神态自如。
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苏东坡、司马光、蔡京等人都曾书写钱文,宋代的一些皇帝如太宗,真宗、徽宗、高宗等,也都书写过钱文,世称御书钱。
尤如徽宗,虽是无能皇帝,但书画造诣颇高,他创造瘦金体书“崇宁”、“大观”二钱,铁画银钩,秀逸挺拔,为御书钱中之佳品,堪与莽钱媲美。
除了汉字在货币文化中留下足迹外,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接受汉族货币文化传统,以文字为主体装饰货币,从而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字的方孔圆钱。
如回绝牟羽可汗钱,突骑施钱,突厥钱,吐蕃钱,辽契丹文“大泉五锋”,西夏文圣福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元、乾枯宝钱、天庆宝钱、天枯宝钱,元八思巴文至元通宝、至大通宝,清满文天命汗钱、天聪汗之钱等等。
这些钱币文字虽与汉文相异,但他们都是仿照汉人刻上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③
③黄成《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浙江学刊(双月刊)1901年第4期(总第69期)
(三)中国古钱币与中国民俗文化及审美观
中国钱币圆形方孔既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宗教观,也表现了周正对称的审美价值,钱文书法和纹饰更是多姿多彩,堪称中国古代文化之集大成。
秦始皇统一货币形制,确定为外圆内方,与推广秦国本已成熟的货币制度有关,这种形制的采用也与先秦一秦汉普遍流行着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自三代开始一直到战国时代及其以后,显然经历了许多变化,包含许多学派。
但有许多学者承认中国古代宇宙观有若干共同的基调。
“天圆地方”便是这种共同基调的一个重要成分。
秦汉以后,这种观念依旧普遍存在,班固在《白虎通·文质》中就认为“方中圆外曰璧”,“内方象地,外圆象天”。
璧的昔通形状为圆形圆孔,自先秦起就一直是祭天的礼器,
班固断定这种方中圆外的形状是象征天地。
东晋鲁褒《钱神论》则称:“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回。
”何谓有乾有坤?《易·说卦》:“乾为天”,《易·坤》:“象日:地势,坤”,有乾有坤即象天象地。
张光直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琼的形象兼含圆方,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琼兼具天地的特征,正象征天地的贯穿。
但琼毕竟是诸侯朝觑祭祀用物,其用途远不及同样具有方孔团形的钱币之流通广泛,,正如《吕氏春秋·圈道》议论:“天道圈,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
何以说天道之圈也?精气一上一下,圈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日天道圈。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日地道方。
主执圈,臣处方,方圈不易,其国乃昌”。
方孔圆钱既含天地之形,又兼君臣之分,与古代人们的观念合拍,所以它的推广与流通容易受到人们的承认。
货币拜物教是在商品经济中,把货币神秘化的一种社会观念。
货币可以买到任何商品以致办成其他事情,由此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货币具有能够变成任何财富的天然属性,有决定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货币拜物教的产生可以追
溯到战国晚期,如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几年后,苏秦佩六国相印,“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其嫂一语道破“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此一人之身,富资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这就是货币拜物教现象的表露④。
唐代,“开元通宝”这一货币命名标志我国金属铸币脱离了以重量命名的五株钱体系。
以“宝”称钱,也是货币拜物教观念的反映。
何谓宝?珍贵之物,珍爱之物也。
《国语·楚语下》载:“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早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减不,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
”方孔圆钱上升为..宝”,反映人们普遍迷信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种通宝钱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孔方兄”消灾进乱、逢凶化吉的功能也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
(四)可从钱币中看出民心所向
南朝陈宣帝太建11年(公元579年)铸造的“太货六铢”钱币。
史载,由于战乱频繁,物价暴涨,民不聊生。
民间传言“太货六铢”钱文的“六”字像一个人弯腰俯首而泣,寓意“叉腰哭天子”,以此来讽刺朝廷的腐败,皇帝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令将钱币全部收回,不得再铸,钱文书写者被斩首。
三、总结
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于此货币文化不仅在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作用,它对日本、朝鲜等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据日本考古报导,在备前尾久郡和备后三原盯,有中国古币明刀出土⑤。
说明在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已输往日本。
公元七世纪,日本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
④《史记。
苏秦列传》。
⑤《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981版。
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繁荣昌盛极为赞赏,对当时中国币制一开元通宝钱制度也很重视。
当武藏地区向朝廷(时为奈良朝元明天皇)献纳自然铜时,日本朝廷就以唐代开元通宝钱作为楷模,于和铜元年(公元708年)铸行“和同开你”方孔圆钱。
和当六年(公元713年)又改定度量衡制,颁布其法于天下,自此度量衡皆从唐制。
唐代十进位的衡制单位两、
钱制,就是从开元通宝钱流通后创立的,这说明,日本在输入唐朝币制时,深得要领,连同衡制一起改革。
朝鲜和中国从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
本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朝鲜平安南道宁远郡、平安北道宁边郡、昌域郡、渭原郡、江界色发现明刀数千枚@。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慈城郡、慈江道、平安南道德川郡也出土明刀数千枚。
平壤之南大同江对岸的土城遗址中发现有秦半两和汉五锋,远至半岛东南部的庆尚南道金海郡也有王莽货泉出土。
由此可见中国货币输入朝鲜之广泛。
越南和中国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
在相当于两汉前后的东山时期遗物中,就有“尚方佳境”铭文的古摘和半两、五株、王莽货泉三种货币。
公元970年,越南丁朝始铸“太平兴宝”方孔圆钱,背文“丁”字以纪国号。
从此后,方孔圆钱即成为安南之法定货币,以后几乎每逢年号易名,朝代更替,均有不同名称的方孔钱铸用,流通也为八百余年。
纵观日本、朝鲜、越南三国币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货币文化对其影响:
(1)铸币形式:仿照中国方孔圆钱体系,一般均为外观圆形,中有方孔。
(2)铸币命名:均沿用.“通宝”钱制,虽有通宝、元宝、开宝、永宝等不同称呼,但以钱为宝则是共同
特征,这是唐代确立通宝钱制度后方孔圆钱的主要特色。
(3)铸币标准:大都仿照中国小平钱,即直径2.3一2.5厘米,以唐代开元通宝钱为楷模。
(4)铸币装饰:以文字为主体,并一律用汉字,不采用人物禽兽图案。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符号,是探索经济发展的线索与引子,中国经济发展曲折坎坷,但是仍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说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了解货币制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学期以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让我对中国经济史有了全新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年.
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版.
4、黄成:《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浙江学刊19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