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之侗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 多用于节日。
• 民族建筑: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
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 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 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侗寨鼓楼,鼓楼 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 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 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 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 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 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 民族依次为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 族(83万人)(2010年)。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 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 5%。还有253个民族乡。
族 布依族
侗族
苗族
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侗族
•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 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296万人 (2000年),2010侗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宋代的史籍,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 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 为侗族。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 • 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
比喻生动活泼。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 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
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 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 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 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
贵州省情之侗族
我国是一个主要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一 共拥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省市和自治区。而 贵州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 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 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 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 侗族刺绣: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彩、高雅凝重的
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有名的绣品之一。在博览会上,侗族织锦、侗族刺绣的制作技艺,精美无比的织绣工 艺吸引了数万观众到广西展区参观。
• 民族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俗称为“腕襟衣”,下穿裙
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8年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
• 语言: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大多数侗族群众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过 • 文化艺术: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
•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
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 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 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 “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大歌——侗 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 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 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 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 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 结下良缘。“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 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 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 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 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 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 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 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