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象。
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富足”与人力资本的“空心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新型农民现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比物质资本更重要。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运用于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以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思想。
他认为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农民。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解决人力资本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性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因此必须发挥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作用。
广大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
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因而,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二)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13 亿多人口,其中60 %以上生活在农村。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职业技能。
我国35 岁以下的青年农民有两亿多,但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
农民的这种受教育状况,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也会限制农民在城镇中的就业水平,使进
城农民只能在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上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比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村现有劳动力数量很多,但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普遍较低。
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在技能培训方面,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 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
训的竟高达76. 4%。
(二)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及农业科技费用的投入偏低。
一国政府对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少。
此外,每年国家财政性公共教育经费用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就更少,各级政府对农村科教事业的低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与运用。
(三)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的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人数在逐渐增加。
自1997年以来,随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收十分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外流。
不仅如此,据有关资料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5.4%,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高12.4个百分点。
此外,外流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构成高,外流劳动力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高16.8%。
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治理人力资本空心化现象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村社保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医疗保险政策、失业失地农民保障政策和农民退休保障政策。
在医疗保险方面,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补贴强度;在失业保障方面,可以从失地农民的保障制度做起,当农民因为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失去土地时,土地会发生大幅度
增值,土地的新价值完全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降低,关键是补偿机制和保障制度的安排,应当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每一个失地农民建立起一个社会保障账号。
失地补偿金中,应当首先划出足够的社会保障金,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农民退休保障方面,可以结合独生子女政策,从独生子女养老补贴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农民退休制度,使农村劳动力享有同市民同等的待遇,使广大农民安心建设农村。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1、要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保持政府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
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切实抓好
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增
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度,真正由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稳定当前农村师资队伍的同时,国家可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经过正规教育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到
农村中小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农民职业培训领域,要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优秀农民为兼职教师,使农民学到的知识更实用。
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 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
所以建议农村中小
学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
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
用的生产技术。
使不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能成为有一定技能的人,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三)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注重实效帮助农民提高技
术素质。
1、要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培训。
要针对农民的不同科技水平和科技需求进行分类科技指导。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的科学理论变成简单易学的农业科技知识,使农民一看就会,会了就能用、就能致富,以取得最大的实际效果。
2、要提高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要借鉴国外在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引导农民参加培训。
提高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及时开设、调整课程,进行对口培训,定项培训。
3、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随着城镇化进程而转移到非农领域,因此,要注重提高农民务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适应城镇生活的技能。
(四)加强对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育。
1、改变农民的经营理念。
要改变“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传统观念。
由于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要积极开
展经营素质培训,提高新型农民的经营素质,学会判断市场需求,找准市场需求,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2、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经营农业”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结合本地优势条件或有利条件开展经营,不搞一刀切。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个体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应对市场的变化,抗风险能力弱。
所以,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
(五)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村和农业的预算支出,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其中,尤其要增加对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要明确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的范围,省、市、县财政今后要每年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经费,提高科教文卫人员待遇和地位,稳定优秀人才队伍,使其在农村就业。
(作者:四川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
[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
[4]吴学凡.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丁国杰.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极其借鉴.世界农业,2004年.
[6]瞿振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严书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光明日报,2006年4月14日.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台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9]傅荣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