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艺术与演员表演艺术的关系

导演艺术与演员表演艺术的关系

导演艺术与演员表演艺术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1-19T09:30:09.81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尹姝文[导读] 一切艺术门类综合在戏剧艺术当中时,你自身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剧目中的角色。一切艺术门类综合在戏剧艺术当中时,你自身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剧目中的角色。每一个剧目都是导演和演员能力的综合体现,离开了导演艺术和演员的表演艺术,就不能完美地体现剧目的真实内涵。导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演员按照剧情需要的先后顺序,去完成每一

个剧目。剧院的水平有多高,主要是看剧院导演和演员的水平高低。在每一个剧院中,导演和演员都要老老实实、心平气和、本本份份、勤勤恳恳地去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每一个剧目,能否尽善尽美地表现剧本的原意,主要取决于导演和演员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导演对排练每一个剧目要有总体的设想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具有自己的艺术观点。演员是导演手中的一块泥巴,导演是雕塑家。演员是艺术品,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要经过雕塑家的精心雕刻才能完成的。一个好演员离不开一个好导演的点拨,离开了导演的点拨,演员就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导演在排练场中,把深层的东西讲解给演员,把人物的思想情感灌注在演员身上,使演员有新鲜感、有激情,才能把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其次,在排练场里,是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中心,而不是以演员为中心,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完成的。演员对角色理解的准确与否,又体现了导演艺术的不可缺少性。在导演的指挥下,演员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剧中所扮演角色的每一个动作,使原剧本的人物真实地在舞台上再现。

一出剧目演出效果的好坏,观众的评价如何,能不能为观众所喜欢,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导演的水平。导演的水平高,对剧本理解得深刻,并具有优秀的导演才能,就能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演指导到位,并能启发演员的表演才能;导演的水平低,对剧本理解得浅薄,导演技能又不精深,对演员的指导平平,就启发不了演员的表演才能。二是演员的表演水平。演员的表演水平高,悟性好,对剧本的理解深刻,有激情,经过导演的点拨,才能完美地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演员的水平低,悟性差,导演费尽心思去指导讲解,演员就是理解不上去,动作僵硬,就不能完美地体现剧情所需要的角色。

例如《付兆生》一剧。我在剧中扮演付兆生的老姨,由于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从艺校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从没有到过农村,对农村的生活了解不深,只是从书本上和其他人口中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在扮演付兆生老姨这一角色时,是被动地承担这一角色,但由于导演深刻地理解剧情,又到农村体验过生活,对农村有着很深的了解,在指导我时,耐心细致地对我讲解着农村的情况,并亲自示范付兆生老姨的动作,使我很快地进入角色,准确地塑造了付兆生老姨的形象。

如古装戏《乾隆韵事》一剧。我在剧中扮演乾隆的生母李氏这一角色,由于我在艺校多次排演过古装剧目,对剧情也有全面的了解,在导演的精心启发下,我极其准确到位地把李氏这一角色塑造了出来。

再如现代剧《希望》。我扮演雪花妈妈,由于我本身就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与雪花妈妈这一角色有很多相同之处。看了剧本以后,很多情节在心目中就浮现出来,所以在排练时,经过导演的指导,加上我对角色的准确理解,使我所扮演的角色比较成功到位。

由此可见,一个剧目总体水平的高低,是由导演和演员两个重要因素来决定的。每一出剧目,从排练到演出,都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的结果,二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责任编辑王庆斌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在正式学习这三大部分的课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影表演艺术,包括电视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这样将对下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一、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二、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一、动作 表演(员)的名词就是动作。演员就是动作者。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原因”、“目的”和“结果”,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动作-是演员技术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演员表演时,仅依靠外在动作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内在的根据(即目的)。如: 1、削铅笔 2、疲倦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眠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屏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屏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多为有目的的注意。 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明确。所以,一个演员必须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应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什么秘诀可以让自己的表演更好么?我为你讲解影视表演艺术的表 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 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 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 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 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表演课的技巧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李?R?波洛克对于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 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

影视表演基础

影视表演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表演艺术的特性和影视表演的特点 一、表演艺术和影视表演艺术的发展简说 1.表演是人类的一种动态活动,依托于人们身体的一种动态的艺术;而戏剧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是一种动态造型的艺术,实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里,演员以自身的“动作”把剧本中的人物表演给观众看的艺术 2.剧本、演员、剧场(场地)、观众——戏剧的四要素。其中,演员和观众是戏剧存在的核心基础;演员的表演是戏剧的核心,是在综合了文学(剧本)、戏剧(导演构思)、美术(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音乐(背景音乐、音响)、舞蹈(演出中的形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有演员在舞台上直接传达给观众的。演员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中心 3.电影表演艺术的出现是因为有了电影。电影表演艺术依附于电影而存在 4.最初的电影《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等只是摄影机对生活情景的客观记录,十八个月后,乔治·梅里埃把戏剧带入电影,把舞台艺术中的剧本、演员、服装、化妆、舞台机关等系统应用在电影中 5.表演是戏剧构成的主体 6.在电影技术上,乔治梅里埃运用了“叠印”“多次曝光”“移动摄影”等手段,形成了电影逼真性和假定性并存的特性 7.梅里埃之后出现的英国布莱顿学派在影片中注意了外景的完善使用,并出现了蒙太奇手法变化使用了镜头拍摄,使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有了区别 8.1903~1909年间,查尔·百代支配了世界电影市场,这一时期被称为“百代时期” 9.白带公司最著名的明星时安德列·斯特和麦克斯·林黛(后被卓别林取代) 10.1908~1912年间,大卫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的语言,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11.卓别林把喜剧表演推向了默片表演的最高峰,在整个默片时期,由于卓别林,美国喜剧流派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12.1914年2月2日卓别林出演第一部影片《谋生》 13.默片时期,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启用非职业演员,创造了非职业演员成功塑造银幕群像的范例 14.默片时期,前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典型的运用杰出戏剧演员进行创作的成果。同时,他的《电影演员论》论述了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异同以及电影表演的非独立性 15.我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秋,以北京丰泰照相馆拍出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标志 16.1913年我国诞生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香港完成电影《庄子试妻》 17.1923年《孤儿救祖记》,主演王汉伦 18.1934年《神女》,主演阮玲玉,代表中国默片时期表演艺术高峰 19.中国电影发展历程:①无声片时期(1895~1930) ②有声电影的发明与发展时期(1930~1960) ③现代电影时期(1960年后) ④后现代电影时期(1990年后) 20.电影声音的发明使电影表现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21.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电影微相学”强调演员本色表演的重要性

表演艺术的特性

《表演艺术的特性》32、《论演员与形象》 2、《演员怎样塑造人物》3 3、《论表现派和体验派》 3、《从自我出发创造人物形象》3 4、《人物性格的创造》 4、《行动——表演艺术的基础》3 5、《演员与角色的双重感觉》 5、《表演是感觉的艺术》3 6、《论演员的信念感》 6、《表演中演员肢体语言的魅力》3 7、《戏剧、电影、电视表演 比较》 7、《论创造角色过程中体验与表现的结合》38、《演员的任务与目标》 8、《把握人物与体现人物》39、《表演素质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9、《角XX绪与情感的创造》40、《表演艺术的矛盾》 10、《演员的真实感与信念感的培养与训练》41、《演员、素质与创 作》 11、《表演中的交流》42、《表演训练与身心发展》 12、《表演中的体验与表现》43、《影视表演的特性》 13、《浅谈演员的三度创作》44、《舞台情感与生活情感的 关系》 14、《浅谈演员在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45、《成人、成才、演员.》 15、《演员与角色》46、《表演中的内心视象与情绪 记忆》 16、《论演员在表演中的台词与潜台词》47、《舞台交流与内心独 白的关系》

17、《论演员的素质与修养》48、《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 18、《浅谈戏剧语言的性格化》49、《表演创作方法探索》 19、《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50、《浅谈演员在角色创造中的自我感觉》 20、《浅谈语言与行动的结合》51、《论表演行动假定性之构成》 21、《表演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52、《浅谈表演状态文化气质与形象塑造》 22、《试论演员舞台创作中的下意识》53、《谈演员的评判定论与人物形象塑造》 23、《怎样外化人物的心理与情感》54、《浅谈演员的表演风格如何形成》 24、《感觉记忆的重要性》55、《浅论舞台表演与镜头前表演的相同与异同》 25、《表演中的节奏》56、《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的转化》 26、《表演中的风格体裁感》57、《语言艺术在表演中的功能》 27、《表演艺术是什么》58、《演员与表演艺术修养》 28、《论演员与观众》59、《浅谈表演观念》 29、《戏剧表演要素》60、《通向创造角色的不同途径》

演员表演艺术技巧

Power影视传媒艺术专用教程 影 视 表 演 专 业 (演员表演艺术技巧) 每个人都是Superman,每个梦想都很可口。 每个我们都会拥有Power!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必看的表演技巧!!

第五部分演员的表演技巧 一、成为表演艺术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持续而稳定的注意力;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准确而鲜明的判断力;灵敏、即兴的适应力以及真切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模仿力。这些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史整个训练过程之中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着重于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基本创作素质。运用各种类型的即兴表演、动物模拟、人物模拟、观察生活细节和小品表演里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与此相结合的是进行形体、声音、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 。 (一)说话 首先音量要够大。话剧和戏剧舞台表演主要是通过对话或演唱来表现的,七对白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完全不同,表演又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完成,观众只能听一遍,不能问,如果演员的音量太小,语音不清晰,会整个影响观众的情绪,同时也失去了话剧和戏剧舞台表演的意义。有时碰到即场表演,又没有扩音设备,或者剧情需要走下舞台,又不方便携带扩音设备,大音量就显得尤其重要。演员只有做到语音清晰、洪亮、有穿透力,才能让观众听得明白,才能收到较好的演出效果。因此,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技巧性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二)动作 话剧(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观众在舞台下只能从某一个角度观看,并且距离越大,越看不清楚演员的动作。因此,作为话剧(戏剧)演员舞台表演,要求动作的幅度一定要大,需呀时要做得特别夸张,才能让全场的观众看的清楚、明白。形体训练已经奠定了夸张动作的基础,但夸张动作的表现应当自然、优美、得体。符合人物性格。在舞台表演中,所有外部动作,都是要以内心的情绪来做参考。有的演员在舞台上会有很多无机的动作,不符合人物的情绪。还会显得手足无措,这样会影响到角色人物的形象,要尽量避免。 (三)表情 演员表情的变化时按照剧情人物的需要而做出来的。不同的剧情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表情,悲与喜、惊与喜、怒与喜之间的突然转变,这是成为出色演员的重要条件。演员的表情要转变得快,有意识地去控制,才能让观众跟随演员的情绪变化融入到剧情中去。 (四)胆量 怯场和紧张是每个演员,特别是初学者必然产生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演员成长过程的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克服胆怯和紧张情绪,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不要老想着自己的扮相是不是好看,自己的说话语音是不是好听,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很美,观众会议论自己什么,如果演得不好狠丢脸,其他人如果演得比我好怎么办等等;在上场前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注意力一定要集中,把自己的心放到刻画人物形象中去,才能自然地去表演。在表演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性地举办小型表演会或艺术培训机构举办的实践演出锻炼。是排除和克服考生紧张心理的重要途径。 (五)想象 想象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问题是想象力是否发挥和利用是一个关键。想象力也是要练的,通过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舞台上演员的想象力很重要,例如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内心就会产生在一定范围被内的空间感,没了这个想象,眼神会变得很空很假。例如想象自己心理最喜欢的人,那就说出来的赞美词才会逼真。当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是来自日常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不断提到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是息息相关的。 想象是演员做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中的每一巡检都离不开丰富而特殊的艺术想象,无论他在研究角色,还是再现角色。我们说,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大胆的幻想与联想。当然一切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与逻辑,又符合

电影表演艺术风格与流派

电影表演艺术 演员在摄影机前以自身为创作手段来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故事片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演员依据剧本内容,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角色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展,生动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思想,情感,行为,动作,塑造真实的有生命力的银幕形象,揭示出蕴含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 演员是运用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言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创作的,因此,要不断完善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和娴熟的演技;具备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力,灵巧的模仿力以及激情和幽默感;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并深入和熟悉各种生活,以求达到创作中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表现的统一.在众多的表演艺术中,电影表演与话剧表演最为接近,两者都是以生活的本来形态反映生活,在基本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是一致的.然而,电影表演和话剧表演又受到电影和话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时空感,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1.银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 电影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有时包括现实中的人)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电影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演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此外,摄影机的近距离拍摄和话筒前的录音仿佛是演员处在放大镜和扩音器下进行表演,最易暴露虚假,最忌讳程式化的和过火的表演.需要的不是舞台上那种因与观众保持一段距离所必要的强调和夸张,而是生活化的逼真,是含蓄与控制. 当然,在不同样式和风格的影片中,对演员的表演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同戏剧表演相比,生活化确是电影表演的首要要求. 2.综合艺术中蒙太奇处理下的表演. 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最后形象的完成还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的再创造:一是摄影师拍摄时的艺术处理;二是导演的蒙太奇综合处理和剪接上的再处理,包括摄影机的创造作用,音响,色彩,光影的艺术效果以及不同景别,镜头的变换和蒙太奇的处理等.电影的这种综合性质,对演员的表演既是帮助,又是制约.电影演员是依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的,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因此,表演时必须考虑到银幕的综合效果并掌握好表演的总体感. 3.镜头感——趋于内向的表演. 电影演员表演时面对摄影机镜头,必须建立"镜头感",包括演员对镜头画面效果的具体感受,适应不同景别及各种摄影技巧的处理,适应电影特有的场面调度等.比如远景(或全景)与特写(或近景)这两极镜头显然要求演员运用不同的动作幅度和技巧,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来体现.前者往往注重形体的表现力,后者则要求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面部表情.电影的特写和近景是演员在银幕上塑造人物形象,尤其对人物进行心理刻画的特有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摄取细微变化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眸的闪动,睫毛的颤抖,甚至一个不易察觉的眼神等;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潜在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电影演员必须熟悉特写镜头的特性,努力掌握好拍摄特写镜头的规律和技巧.

表演艺术的特性

《表演艺术的特 性》3 2、《论演员与形象》 2、《演员怎样塑造人 物》33、《论表现派和体验派》 3、《从自我出发创造人物形 象》 34、《人物性格的创造》 4、《行动——表演艺术的基 础》 35、《演员与角色的双重感觉》 5、《表演是感觉的艺 术》36、《论演员的信念感》 6、《表演中演员肢体语言的魅 力》 37、《戏剧、电影、电视表演比较》 7、《论创造角色过程中体验与表现的结合》 38、 《演员的任务与目标》 8、《把握人物与体现人 物》39、《表演素质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9、《角色情绪与情感的创 造》 40、《表演艺术的矛盾》 10、《演员的真实感与信念感的培养与训练》 41、《演员、素质与创作》

11、《表演中的交 流》 42、《表演训练与身心发展》 12、《表演中的体验与表 现》43、《影视表演的特性》 13、《浅谈演员的三度创作》 44、《舞台情感与生活情感的关系》 14、《浅谈演员在创作中的感性与理 性》 45、《成人、成才、演员.》15、《演员与角 色》 46、《表演中的内心视象与情绪记忆》 16、《论演员在表演中的台词与潜台 词》 47、《舞台交流与内心独白的关系》 17、《论演员的素质与修 养》48、《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 18、《浅谈戏剧语言的性格 化》49、《表演创作方法探索》 19、《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 同》 50、《浅谈演员在角色创造中的自我感觉》 20、《浅谈语言与行动的结合》 51、《论表演行动假定性之构成》

21、《表演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 系》 52、《浅谈表演状态文化气质与形象塑造》 22、《试论演员舞台创作中的下意 识》53、《谈演员的评判定论与人物形象塑造》 23、《怎样外化人物的心理与情 感》 54、《浅谈演员的表演风格如何形成》 24、《感觉记忆的重要 性》5 5、《浅论舞台表演与镜头前表演的相同与异同》 25、《表演中的节 奏》 56、《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的转化》 26、《表演中的风格体裁 感》57、《语言艺术在表演中的功能》 27、《表演艺术是什 么》 58、《演员与表演艺术修养》 28、《论演员与观 众》 59、《浅谈表演观念》 29、《戏剧表演要 素》 60、《通向创造角色的不同途径》

专业演员如何提高表演技巧

一个专业演员如何提高表演技巧:(摘自演员郭姗的博客) 听说过去曾有这么个故事,梅兰芳有个学生,她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非常仰慕,决心要将老师的演技学到手,于是就十分苦心地将梅兰芳表演过的身段、唱腔逐一去模仿。后来她把自己认为学的最称心的一个叫《洛神》的剧目表演给一些老前辈看,征求意见。那些老前辈看后就向她提意见说;“梅兰芳表演的是洛神,而你表演的却是梅兰芳。”这个批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演员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演员的工作是表演。表演艺术的任务,是在舞台上创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或形象,以此去教育观众和影响观众。演员则是以自己具体的舞台行动把角色的身世,命运当众展示出来,从而完成对人物性格或形象塑造,因此演员的表演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故此任何演员都不应只满足于重夏他人的艺术创造,即使是学习他人成功的作品,也容许演员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可以根据演员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长去进行再创造。所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孟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演员要有挥自己的艺术创造,这其实并不是个新问题,演技大师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早就认为演员应该是个艺术家,不应该是个“艺匠”。艺术家和“艺匠”的主要区分在于是否有创造能力。“艺匠”,只会模仿、复制、而不懂得创造。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舞蹈之不同于别的艺术,只不这是舞蹈演员是按照舞蹈的艺术特征,用演员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感情作为材料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他们是创作者,也是创作材料;他们是艺术家,也是艺术工具。但在“四人帮”的十年肆虐期同,演员的地位不仅不被尊重为艺术家,而是当作奴才一祥的任由驱使。演员的作用只不过是用来图解某种政治概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已。这不是言过其实,听说某团排练舞剧《沂蒙颂》就是这样。在排练“乳汁救亲人”那个片断时,江青就不准扮演英嫂的演员在表演时流露出内心的矛盾状况和真实感情。因为英嫂是个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心里只能想“革命”,不应该渗杂着任何个人的“私心杂念”等等。试想生活当中一个青年的妇女,要让一个陌生的、全不相识的男子汉去喝自己的奶汁,此时此地、能够不产生任何心理活动吗?如果按照江青这样的意旨去表演,演员除了应付以“装假”之外,恐怕再没有别的办法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虚假的东西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虚假的表演”之所以虚假,主要原因是脱离生活实际,不从角色复杂的情绪状态出发,不考虑角色性格及其处境的具体性,把角色丰富的思想感情简单化、表面化,甚至“想当然”地把不是角色本身的东西强加到角色身上。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处理方法,必然损坏人物的真实形象。虽然角色的性格和行动安排得不合情理,不能错怪演员,但演员实质上亦是参与作品的创作。作品是规定角色,演员是塑造角色。因此,当作品还处在谋篇布局时,选择什么动作素材,安排人物怎祥去行动,编导或演员都有抉择一切材料之权。但当人物性格已经展开以后,人物就按着自己的性格和规定情境去思想去行功了。这时,演员就只能忠实于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人物的形象才会真实可信。舞剧《小刀会》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剧本和表演都忠实于角色生活,因此角色才生动感人。比方序幕中的潘启祥,他路过黄浦滩,目睹满清官兵与帝国主义分子互相勾结欺压人民的惨状,忍无可忍,愤怒地殴打了晏玛泰,拯救受害者,因而自己也不幸被捕。角色的这一系列行动的产生、变化、发展,都是角色性格及展的必然结果。此时此地,象潘启祥这祥的一个人,不可能不打晏玛泰,在那“乌云密布”的情况下,单刀匹马的潘启祥也不可能不被逮捕。这是角色的生活逻辑和行为逻辑所决定的。演员创造了角色,角色又给演员以规范,这是表演艺术的规律。因此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就不是演员本人,而是角色的化身了。所谓“化身”就是不管演员本人的性格特点、感情爰好等与扮演角色多不相同,而演员都必须做到使自己的性格与思想感情与角色一致,才达到塑造角色的目的,才算完成了演员的艺术创造任务。“化身于角色”是一种演技。优秀的演员不仅能演各种各样与自己性格全不相同的角色,甚至演员的年令、性别和角色全不相同都能适应,谁都知道梅兰芳是个男演员,但他的特长是反串女角,而且表演得维妙维肖。外国有些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虽然年逾半百,但一样在舞剧《罗密欧

(完整版)影视表演技能(三)

影视表演技能(三) 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的劳伦斯?奥利弗。 同一时期,法国导演在作者电影与“新浪潮”中对于“状态表现”的青睐以及意大利导演在新现实主义的探索中对电影艺术表现的更大的真实性的追求,使他们寻找能够表演得更为“真实可信”的演员,这时新秀辈出,而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也成了一种新的探索。 谈到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实际上也就是要调动职业演员的广泛尝试成为本色表演的一次有利拓展,相对来说法国的作者电影、新浪潮、左岸派更是应用“状态体现”而给予了演员们很大的本能表演的空间,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竭》、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其中演员的表演都是如此;而此时除了美国的旧好莱坞,“银幕名牌”的时期在其他国家里都结束了,由于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电影表演也越来越完善了,像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和科波拉这样一些各不相同的导演,要求他们的演员在表演上能细腻地提示出人的最复杂的动机和情绪,现代观众不再光看“演戏”,而是深入地看到内在的性格。

表演技巧基础教案

表演技巧基础训练 一、表演身体基本素质训练 1、体能训练/形体训练 2、发声练习/声乐训练 二、表演基础训练 1、消除紧张与松弛肌体 演员在开始表演之前,必须使肌肉处于适当状态,一种松弛状态才能产生正常的思维,逐步获得正确的体验,做到鲜明地表达出对角色内心生活的体现,使内在的情感自由地流露到外面来。也就是说,多余的紧张不可能获得创作的自由。 2、无实物练习 纠正初学表演的人容易紧张过火,缺乏信念、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不丰富等等问题,首先进行无实物练习和简单动作练习。为什么要做无实物练习?作实物练习时许多行动都是本能地,根据生活的机械性自然而然一晃而过。无实物行动的练习就是另一种情况,你得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的行动中,每一个最小的组成部分上,没有实物就会促使你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地注意形体行动的性质。无实物练习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敏锐的观察,特别要强调的是从小的真实入手,从微妙的细节入手。做无实物动作,也可以说是一种感觉记忆,叫做想象行动,是一种在脑海里重现现实生活形象的能力。 3、为了某种目的的简单动作练习 戏剧动作有三要素,如果仅仅只是“做什么(任务)”,为动作本身而动作,不可能成为艺术,孔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如坐着、进门、向大家问好、站住等。如果带有目的(即“为什么”)而动作,就会真实而行动起来,有任务、有目的的动才是戏剧中需要的艺术的动作,也合乎生活的真实性。 A、坐着:1)为了休息一会。2)为了听隔壁房里在做什么。3)坐在候诊室等医生看病。4)为了守护病人或睡着的婴儿。5)为了看书、读报或剪指。6)为了思考问题。7)为了观察周围的情况。

B、进门:1)为了看看亲人或朋友。2)为了离群索居。3)为了躲避开不愉快的会见。4)为了偷看房间里的情形。 4、简单动作+规定情境+动作三要素 在如下的“假使”中,并从中合乎逻辑地引伸出来的规定情境里,做规定的动作。 什么时候? 1)假使事情发生在白天(睛天、阴天),夜间(黑夜、月夜),拂晓,黄昏; 2)假使事情发生在冬天(严寒、中度寒冷),春天(寒冷、暖和)、夏天(睛朗、雷阵雨),秋天(晴朗、有雨)。 3)假使事情发生在我们的时代,解放前国民党时代,抗战时期,民国前期等等。 什么地方? 1)假使发生在海上、湖上、河上(北方、南方的)。船上,甲板上、舱内、客轮、货船上。﹡ 2)假使发生在空中客机上 3)假使发生在陆地上,城市里、农村里、各种房屋里、自己家里、亲戚朋友家里,陌生人家里、旅馆里、剧院里、工厂里、街上、广场上等等。 为了什么目的? 吓唬人、叫人怜惜、引诱人、生气、勃然大怒、引起同情、获得友谊、引起谈话、使对方注意、教训人、安慰人、叫人开心、叫人难堪、使人害羞等等。 简单动作练习的要求: 1)动作要组织得真实、准确、细腻,并有生活的依据; 2)要逐步发展、丰富规定情境及事件、冲突; 3)要展开艺术想象,有一定生活情趣及可看性。 例题:捅马蜂窝、逮耗子、走错门、归来、捉蝴蝶、寻找、夜读、过独木桥 5、感觉表演练习 感觉表演练习包括人的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表演创作中有感觉没感觉是表演

表演技巧基础快速训练

表演技巧基础训练 一、表演基础训练 1、消除紧张与松弛肌体演员在开始表演之前,必须使肌肉处于适当状态,一种松弛状态才能产生正常的思维,逐步获得正确的体验,做到鲜明地表达出对角色内心生活的体现,使内在的情感自由地流露到外面来。也就是说,多余的紧张不可能获得创作的自由。为了消除紧张、放松肌体、恢复本能、解放天性,表演艺术专业的学员进行以下一些练习和游戏: 抢椅子游戏——四个人抢三把椅子; 猜领袖游戏——让一人离开,其余的人推举一名领袖,他做什么动作,大家就跟着做什么动作,然后让出去的人进来猜谁是领袖。 木偶练习——全身放松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自我感觉是一个木偶,被上面用线操作各个部位,把双手向上提起,手指慢慢张开,尽量往上举,然后线断了,手一段段往下还原,从头—颈—肩背—臀部—大腿—小腿全部松驰,最后倒在地上,像一只猫躺在沙滩上,全身非常松弛。 放大练习——两脚分开站立,自己控制从脚指头开始使劲,慢慢往上到小腿直至头部、脸上身体的各个部分,手指到手掌即整个全身都紧张起来,脸部也紧起来,眼睛也睁大了假设自己是一个很高傲、很了不起的人模仿一头雄狮,非常厉害的状态。 缩小练习——与放在练习相反,从头到脚一步一步地慢慢放松直到在地上缩成一团,像一只蚂蚁恨不得钻进地缝去,找到此时这种缩小身体的感觉,比如又冷、又饿、又黑等等。 2、无实物练习纠正初学表演的人容易紧张过火,缺乏信念、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不丰富等等问题,首先进行无实物练习和简单动作练习。为什么要做无实物练习?作实物练习时许多行动都是本能地,根据生活的机械性自然而然一晃而过。无实物行动的练习就是另一种情况,你得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的行动中,每一个最小的组成部分上,没有实物就会促使你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地注意形体行动的性质。无实物练习要求做到注意力

表演的分析

表演的分析 1.文本的分析时代与背景(文本的风格与题材) 2.制作的分析何时制作与演出(导演元素的考虑) 3.角色的分析(主角配角哑角) 4.演员与人物性格与类型 5.主题与行动(角色对主题的作用,主角的贯穿行动与任务, 角色的贯穿行动与任务) 6.表演的风格与流派 7.关键场景与动作(刺激反应行动动作相互动作等)

8.心理技术的运用信念感等9.微相与瞬间的表演 10.节奏 11.是否转型或突破 12.总体效果与评价

表演概论课结语 思考(织网)捕捉(嵌入)撞击 要认识表演艺术这门艺术的实质及其复杂的艺术奥秘并非轻而易举,它涉及的方面多而复杂。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复合组成的。为了便于理解表演的实质与基本原则,为了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表演的基本理论,现将表演艺术的原则概括为九个问题: 其一,“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派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两个自我”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其二,“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优秀的演员要学会在角色中探索自我,在自我中体现角色,使二者融合。真正高超的表演艺术可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统一,达到“我就是”的艺术境界。日本著名演员田中绢代在《望乡》中塑造的阿崎婆、我国著名演员焦晃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塑造的康熙就达到这种惟妙惟肖的境界。演员形象统一的程度将决定了表演艺术的高低。优秀的表演艺术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实质,同时又是生活的一种艺术升华,使“真实的”富于审美价值。正像法国著名演员老科格兰说的:“……我不信奉违反自然的艺术,但我也不愿在剧场中看到缺乏艺术的自

优秀的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 (1)

优秀的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 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以及创造的产品即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影视表演艺术即是演员在摄影机前以自身为创作手段来体现影视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故事片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炼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言语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理技巧。影视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作体现到屏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作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造,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能运用正确的表演创作方法和娴熟的演技去塑造人物形象,并深入和熟悉各种生活。优秀的表演艺术要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内部)与体现(外部)的统一。 影视艺术和影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带来影视表演风格的演变和发展。无声片时期受哑剧表演的影响,主要依靠夸张的形体动作。有声片时期,更多借鉴话剧表演的风格。随着影视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影视表演也日趋独立,产生了生活化的影视表演风格。影视美学的多元化,影视风格样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影视表演风格的多样化。不同的片种:喜剧、闹剧、悲剧、传记、科学幻想、神话等,必然对影视表演提出不同的要求,产生不同的风格: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喜剧夸张的表演风格等。各种演剧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梅耶荷德的“生物机械学――有机造型术”、莱因哈特的表现主义风格等,都对影视表演产生过影响,形成不同的影视表演风格流派。 影视表演与话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话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相互流通人材。许多国家都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两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受到影视和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影视艺术的种种特性:逼真性、时空观、蒙太奇以及影视特有的生产过程,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1.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有时包括现实中的人)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演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要以生活为原型,从中选择、提炼,再以生活的形态艺术地加以表现。此外,摄影机的近距离拍摄和麦克风前的录音仿佛使演员处在放大镜和扩音器下进行表演,最易暴露虚假,最忌讳程式和过火的表演。这就要求演员非常自然地在镜头前动作,需要的不是舞台上那种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所必要的强调和夸张,而是生活化的逼真,是含蓄与控制。当然,在不同样式和风格的影视片中,对演员的表演有不同的要求,影视表演并不完全排斥夸张。但是同戏剧表演相比,生活化确是影视表演的首要要求。 2.综合艺术中蒙太奇处理下的表演。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最后形象的完成还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的再创造:一是摄影师拍摄时的艺术处理;二是导演的蒙太奇综合处理和剪接上的再处理。包括摄影机的创造作用,音响、色彩、光影的艺术效果以及不同景别、镜头的变换和蒙太奇的处理等。影视的这种综合性质,对演员的表演既是帮助,又是制约。影视演员是依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的,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因此表演时必须考虑到屏幕的综合效果并掌握好表演的总体感。 3.镜头感――趋于内向的表演。影视演员表演时面对摄影机镜头,必须建立“镜头感”,包括演员对镜头画面效果的具体感受,适应不同景别及各种摄影技巧的处理,适应影视持有的场面调度等。比如远景(或全景)与特写(或近景)这两极镜头显然要求演员运用不同的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