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论文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创新;价值观念;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41-04文化是人的创造物,是特定群体为适应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制度规范等等。千百年来,华夏先民基于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机缘,创造、发展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与魅力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思想资源,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然而,中国有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不等于就拥有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现代转型的问题,其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彰显现代价值,才能满足今人的精神需要,获得生机与活力。为了考察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的问题,首先必须检视近代以来的诸多中西文化观。一、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 殷海光在20世纪60年代谈到,“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论争,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论争了。从理学名臣倭仁于1867年反对士人接受西学的言论算起,这个论争的延续将近百年了”[1]。而今,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年来,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知识界,一直使中国知识界处于分歧之中。迄今为止,尚无广泛的共识。余英时指出,“大体上可以分为2个相反的倾向:一方面是主张全盘拥抱西方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阻碍,必须首先加以清除。另一方面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视来自西方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的祸乱之源,破坏了传统的道德秩序和社会安定,另外,在这种极端态度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不
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问题:与西方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

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问题:与西方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一今年(1993)《时代》(Times)周刊曾多次登载以中国尤其思想为主题的文章,尤其最近一期(93.6.4)的文章,就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国家愈益富裕,信心十足,而谈到这些亚洲国家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即儒家模式现代化的特点,然而从上看,19世纪以来传统的儒家,忍受着西欧列强的急剧的武力侵略,它们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以来所追求的,却只是西欧人所规定的“现代化”的道路。
根据旨在从根本上变革的马克思的观点,兴起于西欧文明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典范,在这种高度发展的历史典范面前,落后的、“非欧洲式”的其它文明,即“半文明、半野蛮”的亚洲社会的命运,要么被“强制”编入并适应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社会之中,要么被历史所淘汰,二者必居其一。
[1]可是,且不说继承儒家的日本,亚洲其它国家(如新加坡、、香港,韩国等)在70年代以来的急剧的增长和产业发展,引起在海外活动的中者,开始就儒家传统同急剧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传统”(tradition)与“现代化”(modernization)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式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讨论,由此,现代“新儒学”的讨论正式兴起,其浪潮愈益高涨起来。
主导现代新儒学的学者主要是活动在美国的华裔家,历史学者(杜维明、余英时等),他们对当时美国和西欧学界的动向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杜维明认识到亚思贝尔斯(K.Jaspers)于40年代所提出的关于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Achsenzeit)的新观点的意义已被人们所关注。
于是,开始专门研究起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亚思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分为以色列—希腊、印度、中国三大文明,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他特别地把这个时代命名为人类共同文明的“轴心”时代,并认为现代世界的文明并非只局限于欧洲文明,它不是绝对的范本,此外还有印度、中国文明的影响,从而打开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现代意义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有着甚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问题。
对于这样的大问题,论者自不免有见仁见智之异。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文化和现代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互相对立的实体。
前者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后者是最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于西方。
所以这两者的冲突实质上便被理解为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所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都是环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
在这个一般的理解之下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倾向:一方面是主张全面拥抱西方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阻碍,必须首先加以清除。
另一方面则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视来自西方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的祸乱之源,破坏了传统的道德次序和社会安定。
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西化论与本位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
这些议论,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毋须再说。
站在历史研究的立场上,我对于这一广泛而复杂的文化问题既无意作左右袒,也不想另外提出任何新的折衷调和之说。
我首先想对‘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两个概念进行一种客观的历史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自然不能不根据某种概念性的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并非我个人主观愿望的投射,而是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在综合判断方面,我当然也不能完全避免个人的主观,不过这种判断仍然是尽量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必须说明,文化观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我所采取的自然不是唯一的角度,我所提出的看法更不足以称为最后定论。
我只能说这些看法是我个人经过郑重考虑而得到的,也许可以提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参考。
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种种用法。
以本文而言,则所谓中国文化是取其最广泛的涵义,所以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民俗等各方面无不涉及。
以近代学者关于‘文化’的讨论来说,头绪尤其纷繁。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2015214339程雪丽新传文化学概论2016.3.38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华裔学者余英时的著作《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这一章节通过对比的方法,先总后分,先从整体的价值系统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再分别从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于自我的态度以及对于生死的看法四个角度阐诉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及对现代生活的借鉴意义,从而驳斥了认为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且互相对立的观点。
作者在论诉‚人与天地关系‛时,认为中国古人的观点是‚人与天地为万物为一体‛,并指出这一态度‚诚然不是‘现代的’,然而却可能具有超现代的新启示‛。
我对这一观点十分赞同。
当今,人类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却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这种情况促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
从曾经的‚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的傲慢变成了如今的‚人类知识大自然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念谦卑与尊重。
中国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国外也是环保思想大行其道。
然而早在千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并发展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尽物之性‛等精神,‚要求顺物之情,尽量和天地万物协调共存,而不是征服‛这无疑与人们今天的自然观是相契合的,及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借鉴意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超前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除了自然观外,中国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借鉴意义还有很多。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相较西方而言属于‚内倾文化‛‚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所以反复要求‘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之类的功夫,这就是所谓的‘修身’或‘修养’。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物质崇拜、浮躁、焦虑状态。
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满足,而心灵却日渐空虚。
个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使人们过于关注物质外在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世界的成长。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精)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问题。
对于这样的大问题,论者自不免有见仁见智之异。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文化和现代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互相对立的实体。
前者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
后者则是最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出于西方。
所以这两者的冲突实质上便被理解为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自 1919年“五四” 运动以来, 所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都是环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
一谈到价值系统,凡是受过现代社会科学训练的人往往会追问:所谓文化价值究竟是指少数圣贤的经典中所记载的理想呢?还是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实际倾向?这一问题的提法本身便显示了西方文化的背景。
西方的理论与实践(约相当于中国所谓“知”与“行” 、或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距离较大, 其紧张的情况也较为强烈,这也许和西方二分式的思维传统有关,此处无法作深度的讨论。
无论如何, 乌托邦式的理想在西方的经典中远较中国为发达。
(“礼运”大同的理想到近代才受西方影响而流行起来。
中国思想有非常浓厚的重实际的倾向,而不取形式化、系统化的途径。
以儒家经典而言, 《论语》便是一部十分平实的书,孔子所言的大抵都是可行的,而且是从一般行为中总结出来的。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这一类的话在《论语》中俯拾即是。
《春秋》据说是孔子讲“微言大义”的著作,但后人推尊它仍说它“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或“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
总之,现代西方人所注重的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差异在中国虽然不是完全不存在,但显然没有西方那么严重。
(这一点我已在《史学与传统》的序言中有所讨论。
我特别提及这一层,意在说明下面检讨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我将尽量照顾到理想与实际的不同层面。
读《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的感悟

读《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的感悟作者:刘莹莹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余英时先生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让中国文化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中国文化的复兴。
余英时先生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是一本论文集,本书收录的论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是目前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化;二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政治传统的反智成分;三是从学者对待知识的态度演变入手重新诠释清代思想史;四是借“红学”研究的危机来说明中国学术方法上的问题。
因篇幅所限,现仅就第一个问题来论述。
一、中西方文化价值的探讨文化一词含义有多种。
当我们从语义中来解构文化,不难发现“文”原指各种交错的纹理,它的引申义可多,既可抽象为那些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也可具体指文书典籍,礼乐制度等,若用文表示人伦秩序,则组成“人伦”。
人伦是中国传统的词,它是以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规定了人际关系的走向,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
而“化”原指的是二物相接之后,其一方或两方有所改变其形态,由此引申为教化,感染之义。
文与化合在一起就如《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种“以文教化”的思想是中国先哲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是区别与西方“神文”倾向的文化。
赫尔德认为文化是一整体的概念,各种文化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不能简单的把欧洲的文化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普遍准则。
“西方文明的基因中呈现出一些排他、独断与绝对、扩张与进取的特征。
”而中国基因更多的呈现为包容,尚中庸与不争、内敛与保守的特征。
为何中西方的文明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余英时先生从价值系统入手,他认为在于中西方对价值世界与实际世界的关系见解不同。
他说道:“中国人对于此超越源头只作肯定而不作穷究到底,这便是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态度。
西方人的态度却迥然两样,他们自始便要在这一方面‘打破沙锅问到底’。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授课老师:王焱1-1,历史是什么?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
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
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
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
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
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
现代的中国文化——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现代的中国文化——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看似是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实体,实则是中国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现代化的现象,是像中国科技,经济,技术一样的“动”“进”“静”“止”的过程。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的中国文化的争论就展开了。
针对这个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方主张全面拥抱西方文化,支持全西化。
另一方是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糟粕,会破坏中国传统的道德次序和社会安定。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西化论与本体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
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现代生活是最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基于本土,源于西方。
两者冲突的实质是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但站在历史研究的立场上。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以本义而言,中国文化是取最广泛的含义,政治,经济,艺术,民俗都有涉及。
30年前,克罗伯和克拉孔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的。
这个看法同时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近一二十年来,维柯和赫尔德的历史哲学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文化整体性的观念得到了加强,多元文化也开始流行。
所谓多元文化,即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非出于一源,更不能以欧洲文化来衡量其他文化。
只有个别的具体的文化,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
赫尔德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关,其他民族如果处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气候的环境中则不一定会创造出中国文化。
这种文化多元论有助于打破近代西方人的文化偏见。
古典人类学所追求的是一般性的典型文化,是从许多个别的真实文化中抽离其共相而得来的观念,仅在理论上存在。
但吉尔兹认为研究文化应把握每一文化系统的独特之处。
因此现在就这一辩论,史学观点和人类学观点合流已经出现,我们应从一般文化的通性转向文化的个性。
因此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就不是清晰的两部分。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许纪霖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人的兴起与个人主义的出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社会全面解体,自我意识、个人权利的观念空前高涨,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已经来临。
不过,在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之中,占主流的似乎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的individualism,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意义上杨朱式的唯我主义(Egoism)。
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关于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阎云翔在他的研究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之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
他通过对黑龙江一个村庄的人类学研究,将世俗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个人,称之为“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
1 我在《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一文之中,也对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特别是与近30年来社会世俗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2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这种唯我式的个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
而是通过思想史的途径,探讨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如何从中国思想史中演变而来?古代中国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传统?在晚清和五四近代的个人主义如何发酵,并为唯我式个人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契机?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有一种小我与大我的二元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中,虽然大我的内涵多有变迁,但一直将小我(个人)的价值放在大我的意义框架之中加以理解。
不过,从近代到当代,随着大我的嬗变、异化和逐步解体,最终小我(个人)失去了大我的规约,变异为唯我式的个人主义。
一,古代中国有关个人的思想传统中国古代并非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而是儒家传统所主导的社群主义社会。
中国古代的社群主义,是一种伦理本位的关系主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文化既不是个人本位,也非群体本位,而是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上,以伦理或关系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赵红梅(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430062)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人文精神?如果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又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是学术界在近期人文精神研讨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人文精神?这是人文精神研究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总体上看,主张8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者居多。
现代新儒家认为,未来的文化将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而伦理型儒家文化必是未来文化的方向,因为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
新儒家代表余英时说:近来大家都肯定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人文精神’,这一点是大致不错的。
为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同人文精神直接相契,唐君毅对文化精神作了“人文”、“非人文”、“次人文”和“超人文”的区分。
在他看来,宗教精神是超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是次人文精神,只有道德精神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在唐君毅那里,体现道德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了。
庞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拿希腊、印度、中国这三大古老文明作比较,……以伦理、政治作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倒更是富有人文精神”。
余灵灵先生说:如果把人文精神理解为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怀,理解为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关注和追求,那么,说中国从来没有过人文精神便过于武断。
在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从来没有中断过这种关怀和追求。
从孔子的“仁爱”精神,墨子的“兼爱”精神,到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都表现了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到黄宗羲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主张,都表现了人文知识分子以民为贵的政治理想;从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都表现了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关怀,都表现了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可以从其价值系统的角度来探讨。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道德准则,具有深厚的现代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三个主要的价值观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价值观体系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强调爱与仁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这种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提倡崇尚道德、尊敬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中,这种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社会冷漠、互相竞争等问题,而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问题。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与孝顺,这对于解决家庭矛盾和增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当代社会中,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而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和关爱家庭成员,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
最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体系强调自然、简朴、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这种价值观有着深远的现代意义。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平衡,反对过度干预和过度追求物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度追求物质会导致精神空虚和生态破坏,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我实现,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功利、功成名就的追逐,追求精神的自我超越,拥抱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佛教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无我、慈悲、解脱和修行。
在现代社会,佛教思想的现代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平衡。
在当今环境危机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佛教思想中的无我和慈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现代意义。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有着甚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问题。
对于这样的大问题,论者自不免有见仁见智之异。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文化和现代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互相对立的实体。
前者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后者是最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于西方。
所以这两者的冲突实质上便被理解为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所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都是环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
在这个一般的理解之下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倾向:一方面是主张全面拥抱西方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阻碍,必须首先加以清除。
另一方面则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视来自西方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的祸乱之源,破坏了传统的道德次序和社会安定。
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西化论与本位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
这些议论,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毋须再说。
站在历史研究的立场上,我对于这一广泛而复杂的文化问题既无意作左右袒,也不想另外提出任何新的折衷调和之说。
我首先想对…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两个概念进行一种客观的历史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自然不能不根据某种概念性的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并非我个人主观愿望的投射,而是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在综合判断方面,我当然也不能完全避免个人的主观,不过这种判断仍然是尽量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必须说明,文化观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我所采取的自然不是唯一的角度,我所提出的看法更不足以称为最后定论。
我只能说这些看法是我个人经过郑重考虑而得到的,也许可以提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参考。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東西方的差異
中國的超越世界
未走上外在化、具體化、形式化的途徑
東方的內在超越
內心自覺,關鍵在個人修養或修持
西方的外在超越
等待「上帝」啟示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後,理性壓倒信仰。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現,更加打擊信仰。
西方現代化
西方近代史聖人入凡的俗世化過程
制度化的中古教會權威在近代科學的衝擊之下 已徹底崩潰,但是作為價值來源的基督教精神 仍瀰漫在個文化領域。
焦點從文化通性轉向為每一具體文化的個性
現代生活≠西化
東西方的差異
人間的次序和道德價值從何而來? 東西方相同的觀點
起源於「帝」、「天」而後「人」的分量加重
東西方相異的觀點
東方: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西方:打破砂鍋問到底
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
東方:互相交涉、離中有合、合中有離 西方:涇渭分明。
「人的尊嚴」東西方差異
西方
海德格認為,人的特殊地位是指人必須依附於 至高於上的「存有」(Being) = 上帝
東方
孔子:仁、孟子:仁義禮智 人有價值自覺的能力 人的尊嚴的觀念遍及於”人”
東方的內傾 V.S 西方的外傾
東方內傾的特性:
也是種韌力。
不依賴靈魂不朽而肯定人生: 立功、立德、立言
總結
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非互相排斥 中國文化基本價值系統是否被西方文化衝擊?
個人:少數西化派→排斥基本價值,但仍無法擺脫 文化變遷: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價值 精神價值無根本突破,也無法捨棄故我
中國現代化困難:是因為價值觀念的混亂
命整體
主體互相問答→人的真理
自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存在, 也在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中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某些恒久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某些恒久特质。
譬如,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无论是探讨先秦的“游士”和后来的“士大夫”,余英时的立足点都在于考察他们对自由、独立以及反叛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关于汉晋之际士人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和魏晋士风的分析,更是突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自由冲动、反叛意志以及个人操守,这无疑从本质上呼应了西方有关现代知识分子独立、自由、公正的价值理念和批判立场。
余英时自己也说,西方学人所强调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与中国的“士”极其相似。
而西方学人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关注是十八世纪才开始的,但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存在,且中国的士人更强调内省的力量和自我完善的人格追求。
这种不言自明的文化骄傲,再加上他那详实而无可辩驳的考据性研究风格,足以让西方人吃上好几惊。
在《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一书里,余英时坚持鲜明的人本主义立场,不仅分析了儒学在思想与建制之间的差别,指出了儒学在明代以后的“游魂”状态,而且从现代性角度强调了儒学的现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唯有如此,儒家似乎才可以重新获得精神价值方面的影响力。
在他看来,王阳明以后的儒家有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不再把“道”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建制上面,而是遍及“愚夫愚妇”,转而注重民间百姓如何在日常人生中各自成圣成贤。
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私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法则,也体现了西方近代以来有关“公私”之别的社会理论。
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中,余英时还以现代西方法律制度为立足点,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价值观与道德观。
认为它们都指出了个人并非简单的个人主义之权利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价值自觉的道德主体。
《匹夫有责》还原一个古代士人的命运跌宕和悲壮举动,应该是“这一个”式的个性之作。
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越来越会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精致、典雅、高贵,有它自身内在的境界之类,不一定要“古为今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十卷本)详细篇目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十卷本)详细篇目余英时文集.第01卷.史学、史家与时代.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df本卷收录论文十二篇,即:(1)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2)广乖离论:国史上分裂时期的家庭关系;(3)说鸿门宴的座次;(4)史学、史家与时代;(5)从史学看传统;(6)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7)《历史与思想》自序;(8)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 (9)章实斋与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中西历史哲学的一点比较; (10)《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编绪说;(11)《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12)《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余英时文集.第02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df本卷收入专论19篇,即(1)《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2)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3)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4)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附:谈“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5)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6)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7)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8)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9)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0)儒家“君子”的理想;(11)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学中智识主义的传统; (12)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13)《现代儒学论》作者序;(14)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15)现代儒学的困境;(16)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术发微;(17)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18)“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论; (19)从《反智论》谈起。
余英时文集.第0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df本卷收入专论10篇,即(1)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2)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3)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4)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5)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6)关于韦伯、马克思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几点反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7)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8)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9)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致《九州学刊》编者; (10)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
余英时的文化情怀

余英时的文化情怀
孙勇才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拳、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孙勇才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2.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
3.论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与文化重建——由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谈起
4.余英时:文化关怀中的家国情怀
5.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