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要向高端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要向高端转移

陈力勇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710061)

摘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仍然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低端,应逐步向高端转移。中国应该努力完成由“制造大国”向“经营大国”的转变,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国际产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4)11—0016—02

一、制造业的构成与发展阶段

在三次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一般是指加工工业,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一般可分为:制造各工业部门所需的装备制造业,如机械制造业,它为各个部门提供生产工具与手段;生产消费资料制造业,如家电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集成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而从产业分类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综观世晃经济的发展历程,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均已进入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美、日、德、英均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并根据各自国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在某些主导制造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例如,瑞典以生产工程机械为主,日本以生产电气机械为主,德国以生产运输机械为主,美国以生产飞机、集成电路为主。对于一般制造业,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将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发达国家日益趋于“头脑国家”、发展中国家日益趋于“躯干国家”的分工格局。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类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加工基地的国家,主要是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当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区别。

在这两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GDP增长较快而GNP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局面,附加价值的大头通过转移定价和汇回利润的途径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国,有时甚至出现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方式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在继续发展不同产业的垂直分工的

咽丝蓬翌型!!!!:!!

同时,不断扩大产业内部的垂直分工,一种产品可以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完成。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每个国家或地区只从事同一产品中的某些环节的生产。跨国公司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并实行全球采购,从而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与本国的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大体上处于加工装配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利用外资,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是中国达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工业500强的大型企业,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进入自主知识产权阶段。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很多工业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例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总体上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毽低,附加值也低。200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按现行亍1.:率计算,为4531亿美元,相当于1998年美国工业增加值的31.6%、日本的50.6%、德国的98%。但中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超过lOoo亿美元,而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其中仅半导体芯片一项产品的进口就占国内芯片市场需求的90%。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这种情况证明,在世界制造业的分工体系中,现阶段中国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低端。

2.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

 万方数据

199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l_45%、54.90%、64.03%、46.09%、35.55%。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经济效益低,资产负债率高达75%以上,有些甚至资不抵债。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形成了依赖性进口。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

4.结构不尽合理。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34.29%和33.63%,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1997年美国为44.1%、日本为46.6%、德国为46.6%、法国为39.8%、英国为38.8%。总的看,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

5.体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国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但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未减弱,同时,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却并未到位,形成政府各部门多头管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的脖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本身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落后,使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

上述问题致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为其做0EM定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一2%的利润。例如:中国去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超过200亿元,但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0ss”名牌衬衫,价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占到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了区区10%,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抢夺份额不惜报出总价值8%的低价。“制造”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设计、制造、销售,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而不能只游荡在“U”字型价值链中的中低端。

三、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从比较优势来看,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工业产品在中国制造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星,现在这种“两头(技术、市场)在外,中间(生产)在内”的发展模式毕竟是过渡性的。从短期看确实有利,从长期看却有问题;从微观看地方受益.从宏观看国家受控。所以,作为世界的生产基地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而不能作为最终的目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在技术上领先,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中国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增强营销

能力,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使中国逐步完成由“制造大国”向“经营大国”的转变。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发展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对在2l世纪前10年中具有成长优势的制造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一是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劳动密集型并不等于技术含量低,纺织业要提高高档面料的水平,增加品牌效应;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掌握核心技术。二是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某些产业要集中力量,按照一定的目标,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2.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只有雷达制造业、人造原油生产业、煤气供应业和船舶制造业4个行业国有经济应适度增强,其余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地进行战略收缩。

3.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国家应该针对装备制造业制定可行的进出口政策。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各种规定的条件下,鼓励购买符合使用要求和质量有保证的国产装备,同时鼓励装备制造业到国际市场去竞争。在国内制造企业的努力和适当的进口政策保护下,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发动机的作用。

4.要消除金融瓶颈,改蔷金融服务。20世纪80年代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瓶颈,90年代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产业重组,技术进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大瓶颈,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来完善对于制造业的服务。

5.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制造业。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型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若不及早用新技术加以改造,将面临不利的处境。制造业是具有规模优势的行业,规模太小。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面对各行业的跨国公司的购并与全球合作,我们应采取措施制止众多的国内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自相残杀。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在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事多元化发展。运用Intemet与电子商务是未来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应积极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参与全球竞争。

6.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在引进中更要加强对软件的技术引进,企业到国外设立技术信息与研究机构,加强技术的国际合作,以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关于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做法:日本注重技术,但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很少进口生产线;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调整技术引进方式的重点,从进口生产线和进口设备,即以硬件为主转移到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软件为主的轨道上来。函

(责任编辑:秦玉珍)

;Q坐:!!丝盗蔓型囱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