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对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发展研究

[摘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在世界一些国家得以实现,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本文着重从我国多元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国未来构建起适合我国特点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 音乐教育文化民族音乐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144-01

一、音乐教育的民族性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差异。我们应当看到,在学校这一正规教育场所中,受教育的对象往往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背景不同会使学生在知识理解、价值观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性。纵观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集中了社会及民族音乐文化主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代表着主体文化的走向,并且按照主流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来设置课程和进行教育评价。由此而产生的音乐上的审美价值取向、音乐表现方式和情感认同方面的矛盾心理以及理解上的偏误,将会导致教育水平的下降和教育评价上的偏颇,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以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审美差异为例,学校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学校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个体在审美情趣上会

受本民族和地区的很大影响和制约,在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的审美标准下,无法适应和构建统一的审美要求。生活在北方的蒙古族学生,性格中透出一股粗犷、豪放的气质,艺术思维方面表现出壮志豪情和粗犷洒脱的情感体验,反映在审美愉悦感受方面就是一种力度和速度不可分割的壮观美感;而生活在南方的壮族学生,却有着与蒙古族人截然不同的审美品格,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哺育下的壮族人民,性情含蓄深沉,委婉细腻,表现出平和柔顺、纤巧秀雅的审美快感。两个民族的学生所具有的刚与柔、隐与显的迥异审美心理,如果用统一和机械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势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也是与音乐教育的本真价值相悖的。因此,教师应对这些情况予以重视,了解学生的民族属性、民族心理及其文化背景,以免对不同民族的学生产生误解、偏见甚至造成伤害。这也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自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与理论基本是沿袭欧洲体系模式,本土音乐自身的课程体系还未从课程论的角度真正探讨过,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排上均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尤其在高师音乐的基础课程中,几乎是西方音乐理念及教学体系,例如斯克波夫的复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斯波索宾的和声,以及西洋乐器的大部分的练习曲目,它们都是严格地构建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代表着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础课程,无形中削弱了我国各民族音乐构成、表演创作、音乐传承等

方面的自在价值,忽视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思维认知的内在规定性的差异,使得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体系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每一种民间音乐类型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是凝聚了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和教育功能。要以民族音乐核心为支柱音的多声部视唱练耳,发展学生的多声部视唱、多声部听觉能力,增强多声部音乐美感的体验。提倡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为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小精灵儿童网站

三、音乐课教学功能的形式多样化

深入挖掘民间音乐中独特的教育功能,使学校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它记载了本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和遗迹,在传承的链接中延续至今。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媒介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正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以及不同的情感、意志、性格特征等,潜移默化地实施了教育手段。例如,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侗家民间音乐合唱形式,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侗族历史上无文字,侗歌以纯粹的口头模式,凭借记忆以口耳相传这一特殊的传承方式培养了侗族人优秀的听觉记忆品质;传统的迎宾习俗“嘎莎困”(拦路歌)塑造了侗家人殷勤好客、热情率直、诙谐逗趣儿的民族性格;“羽”调式是大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式

类型,其中所蕴含的柔和与缠绵同侗家人民族审美心理,即柔和、含蓄相吻合;和声、结构内容等方面呈现出的高度和谐之美,使人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群体的歌唱形式培养了侗族人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和睦的高尚情操;高声部的即兴变唱不断促进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提倡音乐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倾向,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成分,各民族多彩纷呈的音乐文化形式和独特的教育功能被拒之门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传承体系塑造了这些民族的特殊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行。如果我们学校教育体系能够把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有选择地纳

入其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承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且还可以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共

同追求的理想模式。同样,音乐教育在实现这一人类理想的进程中也体现着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其宗旨是,一方面使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丰富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同时还要提高少数民族成员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和民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主体民族成员也要认识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拓宽学生的视野,引起更多的审美体验,增强民族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能力。我们深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需要以多元教育评价来引导,否则也

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但是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评价状况又是如何呢?教育评价长期以来惯用一种主流音乐文化的单一评

价标准来对音乐教育诸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拒之评价标准门外,导致音乐教育中常常忽略对培养对象文化差异的尊重和认同,从而阻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因此,学校应考虑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方面文化差异的必然存在,对教育评价进行“文化化”——即文化多元性改进,使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都应体现文化差异的尊重和认同,增强评价的灵活性和多元性,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教育,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结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已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它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形式回归和复兴的产物。我国音乐教育在被西方音乐文化中心论统治近一个世纪以后,已开始反思本土音乐文化边缘化的窘境,努力探索一条以本土音乐资源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交往互动日益密切,是一个包容不同音乐文化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种音乐文化的类型都得学会与其他音乐文化共生共存。

参考文献

[1] 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 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