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的调查与评论
1.调查的意义与背景
2.调查的结果与评论
3.对调查结果的应对
调查的意义与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到了关键时期。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起,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年轻有为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
于是,我国高等教育适时地实施了扩招政策。
高校的扩招,一方面表明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预示当代大学生数量巨大,没有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了。
接下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一下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形势特征:
1.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才是供不应求的。
但从本质上看,我国人才缺乏,大量职位空缺,急需大学毕业生上岗。
如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地方都需要有知识的大学生去建设,需要他们的聪明才智。
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今天,必然需要教育的普及,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
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整体的现代化。
2.大学生的优越感不复存在
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知识普及化,高等教育日益向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大学生的价值日益下降,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
那么高高在上。
大学生是随处可见。
在招聘会上,到处都是各所高校毕业的学子。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们应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处境,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查的结果及评论:
从整体来看,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
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显然,大学生所表现也来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
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
然后,具体的来分析一下当前大学生择业特点:
1 自主独立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崇尚鲜明个性,与众不同,自主独立,在择业
中也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的特点,他们更期望在择业中融入更多的个性元素,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自由择业。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中不会完全盲从,无主见,表现的较为理性自主。
2 人才流动性
大学生就业模式由原来单一的“统包统分”衍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人才流动性逐渐增强。
在积累了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后,从一个跳板过渡过另一个较高发展平台,成为很多毕业生面对初次择业时的选择。
3 实用功利性
大学生择业时更加倾向经济发达的地域,更加关注单位给予个人的经济待遇,功利主义倾向也会诱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够理智,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忽略职业规划和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性
4 困惑盲目性
毕业生就业中会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大学毕业生由于年轻缺少丰富人生阅历,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思想认识的不成熟,缺乏对就业中存在的复杂因素的判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协调权衡能力。
对结果的应对: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择业观念都已经开始改变,已认识到就业中的各种问题,那该如何应对呢?用通俗的说法来讲: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了解将来就业的困难,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将来择业增加砝码。
过去那种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日子不复存在了。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要注重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除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要深刻的认识到: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才会真正的受企业的青睐。
那种“记忆型”、“知识型”、“书生型”的大学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学生干部、党员、三好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有特长、有获奖过级证书,且表达能力强的毕业生往往受到青睐。
接下来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
1.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引导大学生关注劳动本身的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现阶段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种客观事实决定了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能完全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就业首先是大学生生存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是完全合理的,任何脱离了大学生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片面鼓吹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都是不切实际的。
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实现劳动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统一。
在现阶段,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但又不仅仅是手段,劳动同时是人的本质需要,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体验自我存在。
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指出:“我们的使命不是要
求得到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一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应该在承认功利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劳动本身的价值,把大学生的关注点从完全的功利追求和导向上转移到对职业本身的兴趣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其思考个人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前景,使大学生更多去关注学到什么做到什么,而不是仅仅从用人单位得到什么,形成成长型的就业思路和职业取向。
2、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就业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作对的,互相冲突的。
[9]”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的同时,目标岗位的社会价值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个人才会有更大限度的生存发展空间。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的职业兴趣和需求,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鼓励措施、制度刺激以及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到中小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
3、结合实践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因此,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如果脱离了实践的检验和指导,只能成为空谈,没有实际的效果。
现在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对学生的职前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这种规划和培训必须结合一定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学生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场经历和体验才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思路。
而高校的职业培训和规划一方面受到师资和相关资源的限制,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走进社会之前工作实践经历非常有限甚至没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职业规划的效果,从而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认识非常模糊,很多时候只能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认识盲目选择。
因此,高校应该立足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作为突破口,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生长点,以高技能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探究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锻炼和体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合理定位,实现个人能力与职业需要的匹配,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