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从众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教育Sum.92.93 No.1.2 2000

[收稿日期]1999-05-25

[作者简介]匡瑾磷,王,大庆石油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试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从众行为

匡瑾磷

王(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安达151400)

职业的选择,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从择业价值观的高

度,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作了有益的指导。本文仅从具体的从众行为这一角度,试图探讨一下它的基本成因,希望能对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从众行为成因分析从众行为是人类相符行为的一种,是指个体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生活中人们常形象地称之为 随大流 。就一般状态而言,从众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智商、个体受教育程度相关。心理学实验表明:通常个体智商较高、受教育程度较好的人一般不易产生从众行为。但是,高校的毕业生,为什么在职业选择中普遍地出现从众行为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

1 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因素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必然地隶属于一定的群体或组织。这种群体或组织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社会成员之间经过长久的交往、影响,存小异求大同,逐渐地形成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看法和观念,并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它通常以压力的形式来实现。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个体从众行为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两种压力:

第一,规范压力。规范是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某种价值观念。一般地它规定了群体

成员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程度。当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价值观念相符合时,群体予以赞许;反之,当二者相悖时,则使个体遭受挫折。简言之,群体规范具有一种强大的压力,要求个体行为与群体一致,群体规范直接制裁偏离者,这就意味着 我行我素 是要担风险的。在传统计划体制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崇尚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不谈社会的回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 平均主义 观念,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期待,个体的活力和作用被弱化。职业虽仍然是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但实际上已完全纳入到阶级范畴之下,社会流动受到限制,职业分配和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指令。在这种以 整体高于个体 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氛围中,指令性分配方式虽然并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在当时与社会规范的要求却是合拍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个体价值的实现受到重视,对于 物质 、 金钱 等概念不再羞于启齿。在经济的急剧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分化这一现实面前,人们的择业观念开始变化。蔡禾、赵钊卿两位的!职业声望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人们的各种职业价值取向中,功利取向已占了第一位;相反,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力却在下

13

降。人们选择职业时更加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以及经济、权力两大因素。这种社会现实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因此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加入到 热门职业的选择行列中来。大学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显然与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的规范压力相关。

第二,信息压力。当代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走入校门的,年龄普遍比较小,社会经验少,个人阅历浅。对于未来的职业尚未形成完全稳定的兴趣,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在许多时候,他们对社会现象没有经验,也无法证实事实,唯一可参照的就是他人所提供的信息。费孝通先生曾做过形象的比喻: 我看人看我。即是说,通常,人们通过别人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甚至许多关于自己的信息也往往来自他人。这些人,一般被认为据有 社会真实。所谓社会真实,是指大多数人的公认看法。当个体对自身的选择无确定的把握时,便以与周围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为妥当的依据。这种信息压力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非常大,许多大学生把自己的同学及其亲友所拥有的社会真实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系。他们之所以去遵从或模仿别人的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相信他人的知识和信息将有助于自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信息压力这一问题上,群体的规范不是导致从众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直接的因素是信息发出者的可信性。在大学生眼里,有一定社会经验和社会地位的人所发出的信息一般是可靠的。因此,一旦这些人从自身的利害出发进行某种选择时,他们的行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暗示,对处于彷徨中的大学生构成强大的信息压力,大学生个体因此产生从众行为。可见,信息导向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因素

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它仍然只是为从众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可能转化为现实,则离不开个人特定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的作用。从大学生职业选择从众行为发生的主体因素看,有三种心理:

第一,求同心理。求同心理与规范压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虽然二者都可能来自群体的压力,但规范压力更着重研究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素。求同心理则侧重讨论个体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反映。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则渴望获得安全和亲密。人是以群体生存的,无依无靠的孤独感是最可怕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评价,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如果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息供自己参考,则普遍倾向于求同,即不与大多数人对立。求同心理通常发生在自信心比较弱的大学生中。

第二,竞赛心理。竞赛是一种畸型的竞争心理。一般来说个体在努力达到某一目标时,其成败不但取决于自己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而且还取决于对方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竞赛的目的不仅仅是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它的 战胜意义,希望通过在竞争中打败对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以此向对手显示自己的所谓实力。一旦达到目的,便会产生盛气凌人的虚荣感,轻视败者、陷于傲慢。可见,竞赛心理与攀比心理、竞争心理不同,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单纯以挫败对手为满足的行为和心理,经常出现在自卑感和嫉妒心较强的学生中。事实上,许多大学生放弃适合自己的职业去从众,争夺一份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正是这种畸型心理在做祟,必须予以重视和纠正。

第三,外归因心理。 自由意志的概念常用来解释行为的动因。个体通过心理的归因过程把行为归为有意的或无意的。一般来说,受自由意志支配的行为不利于自我保护。当大学生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也常常要用外归因心理进行自我防御。因为,每个人对自己背景材料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