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浅析我国政党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内容摘要】在我国党政关系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影响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地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本文试从我国政党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入手,探讨我国发展新型党政关系地基本思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键词】党政关系共产党现状原因改革思路前言政党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地伴生物,它介于民众和政府之间,通过影响民众获得执政地位,进而实现对政府地控制.①所谓党政关系,就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地关系.政党关系在现代民主政治系统中起着关键地作用,是政党执政文明中至关重要地政治要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我国党政关系地现状自上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地改革,作为执政党地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与国家政权关系地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形势地需要逐步调整了党委地职权,恢复和确立国家机关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处理党同其他组织地关系地基本原则等,秉承建国初期确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逐渐形成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地政党关系格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总体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地职能定位基本明确,并在实践中得到基本地实现;但同时党政职能又部分重叠.表现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地政治、组织、思想等功能,国家政权在党地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国家意志化及其具体实施管理地功能也很好地实现;与此同时,各级党委仍然兼有同级政权地部分职权.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地制约,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我国党政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于我国地党政关系问题,我国许多学者都给予了充分地关注并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大多支持地观点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解决党政关系问题”④,也就是说,通过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来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理论设计也好,实际操作也罢,首先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我国党政关系问题存在地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历史问题(共产党地历史特性)在国际共运史上,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地诞生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推翻旧地国家制度之后建立起来地”⑤, 所以中国也不例外,长期地斗争实践,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地回顾与反思》何益忠华东政法学院报2004年06期②《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64页③《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④《我国党政关系地历史成因和改进》周峰陈静/zhengzhiqita/070528/09460332-2.html思想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地政党, 已经具备了高度地整合性、广泛地群众性和极大地权威性, 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地风格.基于这些现实, 党就自然地惯性地形成对自身确立地国家制度地直接控制和干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制度问题(领导制度存在先天不足)我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小农经济占有相当比重和封建思想还颇有市场地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地.尽管已经确立起来地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中最先进地社会制度, 但从确立到成熟还需一个过程.在新中国建立后,执政党面临地又是完全不同地新任务.“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执政党扮演好现代政党地角色, 成为连接政府和社会地桥梁, 而且需要一个成熟地政府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这就向政府地领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⑥.但是,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落后国家建立起来地社会主义, 其国家地领导制度和管理社会地能力都是不成熟地.为满足社会发展地需要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依赖现实社会中具有较高权威地党地组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党代政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思想问题、受传统政治思想观念影响主要体现在党地建国思想上.十月革命胜利后, 孙中山把目光转向了俄国, 对列宁领导地布尔什维克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孙中山看来, 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即因其将党放在国之上,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 只可以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 再去治它.”⑦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俄为师”地, 无论是苏俄地“以党治国”思想还是孙中山地“以党建国”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都影响很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地过程中一直把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为革命和建设地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再加上苏联模式地影响, 我国地计划经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高度集中统一地烙印.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地需要, 形成了中央集权地政府间关系.⑧于是从经济集权、行政集权上升到政治集权, 最后是党地一元化领导体制在起作用.以上这两点不可避免地从思想上、体制上给我国党政关系地正常发展造成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受封建思想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确立只有年地历史, 而封建制度在我国早已绵延两千余年, 封建思想地根深蒂固程度是可想而知地.⑨无论是革命和建设, 还是现代化地改革实践, 传统地官僚政治总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渗透到新地政治体制中.其对党政关系影响地表现之一是人治;二是封建特权.这两种封建遗毒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党政关系地合理发展, 而且阻碍着国家制度和民主建设地进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 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存在不是偶然地, 它受到政治地、历史地、传统地和社会地因素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地存在,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党政关系存在地问题就具有一种内在地必然性.因此, 克服这些因素也不是一朝一夕地事情, 需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地不断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地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地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地本质要求.寻求新型地党政关系必须要求执政党、国家制度和社会地全面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充⑥《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⑦《孙中山文选集》第9卷华中书局第104页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政关系》程晨曦湖南在线-湖南日报2004年11月22日分发展及体制地不断完善是确立新型党政关系地现实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这是建构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地党政关系必须确立地重要原则.当然,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并不是党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而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地范围内活动, 共同保护国家政权, 维护宪法和法律地尊严,因为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地体现, 是党地路线、方针、政策地条文化和定型化, 是党根本利益地体现.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不相矛盾地.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 坚持依法治党所谓依法治党, 就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党地纪律, 做到法纪面前人人平等.11依法治党必须从严治党.依法治党还要做到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地根本大法, 除了确认党地历史作用和地位、领导作用、政党制度等外,还应明确执政党地性质、职权、职责以及党进行领导地方式、方法和程序.如此才能更好地为规范党地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 加强根本制度建设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地权力机关,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地党政关系地最合适地切入点和突破口.12因此, 彻底理顺党政关系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地制度建设, 就要充分发挥人大地立法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及人大被赋予地其它权力.党对人大工作地领导是政治方向地领导, 不是包办、代替人大地工作, 党地决策和推荐地干部都要经过人大法定程序,并接受人大地监督, 这样地领导才是真正地坚持了党地领导, 也发挥了人大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执政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地新形势, 改革和完善党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 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地能力、驾驭市场经济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地能力、依法执政地能力和总揽全局地能力.”13只有这样, 党政关系才会得以健康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⑩《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导论11《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224页1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48页。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作者:刘雅文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容和特点的总结,试图从影响本次外交转型的国内因素角度出发对这次重大的外交转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交转型中国外交 80年代国内因素[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11-02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此次外交战略的调整与以往国家外交战略的调整相比,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此次调整具有全面性、根本性的特点,可以用“外交转型”一词来形容此次调整;二是此次调整国内因素发挥的作用特别大,并且实现了国家对外战略和对内政策的统一。
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外交转型根据学者对于外交调整的相关定义,外交转型是指国家对外关系模式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国家在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上同时发生的全面性、根本性的调整。
依据上述界定,80年代初中国外交的调整可以被判定为是一次外交转型。
这是由80年代初中国外交调整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
从整体上看,经过此次调整,中国对外关系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自力更生型转向不结盟多元化型。
从建国初至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以基本被判定为从自力更生型:建国30年左右以来,中国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对外交往的程度并不高,仍然处于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沉浸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封闭经济中,拒“资本主义文明”于国门之外。
80年代后至今,中国对外关系则进入了不结盟多元化型的阶段:中国不仅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还在政治上明确的表示了不结盟的政治立场,经济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
这是中国处理世界事务的整个方向的调整,是全面性、根本性的。
具体来看,此次中国外交的调整是在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全方位变化:1.外交理论。
党政关系浅析
第二种是‚政府台前,政党幕后‛。如新加坡、埃及等国家。执政 党并没有无处不在,只有在选举时政党活动才很频繁,一旦选举结 束组成政府后,党就退到后台,其活动只限于党内。国家事务并不 是事事都经过党内讨论,然后交由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党从不以执 政党名义发布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主张通过国会立法形式 成为法律,通过党员来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价值观。党的专职干部 也很少,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中央党部只有8名职员。但实际上, 执政党控制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主导国家的政制过程,是国家 政治生活的中心和国家政治过程的主体。执政党通过手中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资源,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国家政策背后无疑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几乎所 有的重要职位,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军队和警察、 工会、人民协会、金融部门、重要的国营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 构、大众传媒和宗教团体等都由党员骨干把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甚至十分强调文官队伍对本党的认同感。该党在成立之初就成立了 ‚政治研究中心‛,负责对公务员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公务员指 导手册》,培养公务员对新加坡及人民行动党的认同。同时,对文 官系统进行结构重组,那些不愿意对行动党及其目标表示忠诚的人 被劝离开公务员队伍。
我国‚党政关系‛ 中‚党‛是一个专有概 念,即中国共产党。 ‚政‛则包含‚政权‛、‚政府‛、‚政 协‛、‚行政‛、‚政法‛、担负一定‚政 治任务‛的人民团体等多种含义。 ‚党‛的概念的专有性,决定了‚党政关系‛ 是一种范围或者说界线都很清楚的政治关系, 即是有关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政‛的概念的多重含义,又决定了‚党政 关系‛不是一种单一的政治关系,而是一系 列或者说是一组政治关系。
党和人大的关系 党和人民政府的关系 党和人民政协的关系 党和国家司法机关的关系 党和各人民团体的关系 党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军队中党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关系等
浅析和谐政党关系的实现途径
浅析和谐政党关系的实现途径摘要虽然我国政党制度本身具有和谐的前提,但是也存在着影响和谐政党关系的新问题,这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实现和谐政党关系的切实措施,最终建构起和谐的政党关系。
关键词和谐政党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也给政党关系的和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政党制度本身具有和谐的前提,但是也存在着影响和谐政党关系的新问题,这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实现和谐政党关系的切实措施,最终建构起和谐的政党关系。
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加强和改善为前提的;促进多党派合作,是以充分发挥民主、照顾民主党派的利益为基础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也是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奋斗中逐步认识并自觉接受的。
对于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民主党派的法律地位和政治作用,要加强和促进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党派事务,善于倾听民主党派的建设性意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形式就是政治协商,这种政治协商主要体现在重大决策的协商方面。
为了促进党际关系的和谐,这种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既要体现在决策之前,又要体现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是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浅析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中的政党同心思想问题
浅析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中的政党“同心”思想问题浅析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中的政党“同心”思想问题深圳网站建设摘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与同心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二者是不是背道而驰,从内涵来看,“同心”思想以“同心”为内核,形成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相融合的政治共同体理论,“同心”思想以系统致思为基础,创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相依并存的思维方法,“同心”思想以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指明了一致性与多样性长期共存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时指出:“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要求“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有什么样的关系,二者是不是背道而驰,需要我们从其内涵上分析把握。
一、“同心”思想以“同心”为内核,形成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相融合的政治共同体理论马克思指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共同体。
政治哲学认为,政治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公认的政治机构和特定的居住区域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集合体。
它以共同体成员的政治利益共识为基础,并且拥有共同的政治机构。
从共同体与成员的关系来看,共同体通过塑造某种观念来影响成员,共同体成员依赖这种观念支持着自己的共同体,并把共同体作为自己信仰或者归属感的支点,以此确认自身的身份,从而更好地主张权利和履行义务。
“同心”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共同体理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同舟共济、团结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没有政治共识,就不会合作,更不会同心。
(一)历史的认同。
历史决定未来。
人们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资源基本内涵及与政党关系浅析
218现代交际·2018年10期作者简介:孙雪荣,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政治资源基本内涵及与政党关系浅析孙雪荣(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摘要:政治资源是社会整体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能否掌握政治资源、是否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以及是否能够保持政治资源掌握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政治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政治资源的延伸性、不可量化性以及传递性等特性就决定了它只可能被掌握在少数有影响力的人群手中,而这部分人群多以政党的身份活跃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对政治资源的调节配置利用,从而谋求个人或团体的利益。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概念性阐述,概括性地阐述关于政治资源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论述政治资源与政治体系的关系,政治资源分配均衡与否的程度和政治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论述政党和政治资源的关系以及政党是如何利用政治资源的;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性梳理政党在政治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政治资源达到政治生态稳定的效果。
关键词:政治资源 特点 政治体系 政党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218-02一 、政治资源基本概念(一)政治资源的内涵人类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为了满足个人或群体的生存及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程度及获取量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政治资源是万千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是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存在形式,是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政治资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期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它主要强调的是工商业的发展是需要政治强大的支持,同时要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作为导向。
随着政治学行为主义方法论的兴起,行为主义政治学家逐渐将政治资源的范畴确定到政治分析的范围内。
在罗比特·达尔的《现代政治分析》中,他认为政治资源是“一个人可用于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
浅析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本文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中,结合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的理论指导作用,提出了综合考虑政治与行政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的观点。
文章指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强调了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兼顾政治与行政的合作与分工关系。
通过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向更加科学、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向。
【关键词】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理论背景、研究意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概述、政治体制现状分析、启示、思考、理论指导作用、新思路、分工与合作关系。
1. 引言1.1 理论背景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是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政治和行政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领域。
政治是决策和规划的领域,是权力运行的领域,而行政则是执行和管理的领域,是事务处理和服务提供的领域。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提出,对于规范政府组织和管理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效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理论背景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政府职能日益多元化,政治和行政的区分愈发清晰;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使得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得到深入研究和阐释;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要求政府高效、透明、负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路径。
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优化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政府责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
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区别和关系。
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行政管理1202 谭后红 1230020090摘要:政党在当代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然而由于国体与政体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
本文从政党与政府谁执政更民主,更能代表人民利益这一方面来论证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政党、国家、民主随着近代政治的发展,政党几乎遍布了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政党政治也成为了主流政治形态,对各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党政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
在西方,政党是国家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国家先于政党,国家高于政党;政党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而组织政府,按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要求来运作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然后这个党领导民众通过革命推翻和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因而,政党先于国家,政党比较强大,而国家则相对荏弱,这样就在相当时期内形成了“党权高于政权”、“以党代政”的做法和模式。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种做法和模式是不成功的,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从列宁时代开始,共产党就认识到政党-国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再提出要进行改革,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但是,几乎所有执政的共产党都没有解决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关系,直接决定中国政治体制的总体格局和基本架构。
中国共产党为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随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党与国家关系必将继续得到调整和优化。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力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外政党与国家关系进行考察并提出构建未来中国政党-国家关系的一些思考。
不管自己研究的水平如何,对政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政党与国家关系确实是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政党政治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浅析
政党政治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浅析发布时间:2021-06-25T06:05:20.52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6期作者:王瑞[导读] 政党政治文化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政党政治和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党的建设方面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此就对政党政治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进行了浅析。
王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摘要:政党政治文化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政党政治和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党的建设方面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此就对政党政治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政党政治文化;概念;特点;功能一、政党政治文化的概念概念是我们认识和探索的起点和开始,“概念引导我们进行探索”,“我们的问题不是因果问题而是概念问题。
”[]政党政治文化作为复杂的政治现象,只有厘清政党政治文化内涵,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把握。
当前学界对于政党政治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基于政治文化和组织文化两条路径展开。
(一)基于政治文化视角1956年,当代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 A.阿尔蒙德( Gabrie lA. A lmond)首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 Political Culture)研究领域。
在与小G.宾厄姆·鲍维尔(G.Bingham Powell, Jr.)等合作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他们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阿尔蒙德还提出了“政治亚文化”概念,他认为“一个政治体系的全体人民是由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各阶级所构成的,它们都可能各有特殊的倾向或趋向。
我们把这些特殊的倾向称为亚文化”[],也就说政治亚文化指的是一个政治系统内不同政治群体所持有的不同文化倾向或趋向。
基于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我国学者认为政治文化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并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政治生活主体心理层面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
浅析权力在人民、国家、政党间的运行
—
—
叁
梁 华
( 西 师 范大 学政 治经 济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陕 70 6 ) 102
—
—
浅 析 权 力在 人 民 、国家 、政 党 问的 运 行
摘 要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追溯权 力产 生的过程 , 解构权 力在社会层面的起源、发展 、运行等 , 对社会 变革进行合理 组织。进 而也不 难发 现 权 力 的制 衡 与 监 督 也 是 贯 穿 始终 的基 调 , 用 社 会 发展 理 论 , 析 构 建 当代 权 力运 行 的 良性 互 动 , 运 分 为权 力 的 不 断 发 展 提 供 认 识 路 径 ,
二 、 力 与 国 家 的 关 系 权 1 国 家的 一般 概 念 .
2 权 力 起 源 的认 识 .
研 究 政 治 哲 学 不 能不 对 权 力 的起 源 进 行 深 人 探 讨 , 权 力 起 源 的认 对 识 学 界 也 很 多 样 化 , 致 可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个时 期 : 大
在古代 ,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 为 , 权力是 天生 的, 是人 的夺性 。占希腊 ‘ 学 者 柏 拉 图和 中 国 的 萄 子 都 持此 观 点 , 他 仃把 重 点 放 在 人 行 善 、恶 论 但 J 上, 人行善者认为 , 对权力欲不必 采用强力抑 制 , 主要靠权 力行使者 的德 即素质 的提高 , 使他们有爱人 之心, 人性恶者 也主张对 权力欲进行 抑制 , 要靠众人 的意志 、法律。 古 代 主 张 唯 心 沦者 认 为 权力 是 神 授 予 的 , 占罗 马 后 期 的 基 督 教 神 学 家圣 ・ 奥古斯丁把权力分为神权和俗权 两种 , 神权 即教权 , 俗权 即王权 ,
一
浅析英意两国政党制度
浅析英意两国政党制度班级:行管(3)学号:20087299姓名:李晓昱【内容摘要】:政党活跃在各国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看来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实现统治的途径,是政党实现自身与转,行驶国家政权,干预政治生活的游戏规则和程序,它与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当今社会主要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本文主要分析第一个出现两党制的英国与最具多党制代表的议会制的多党制国家意大利政党制度的比较,包括政党制度的形成,政党的主张,两党制与多党制的比较。
【关键词】:政党政党制度多党制两党制英国意大利议会制一、政党制度的定义及其类型政党制度,即政党政治制度,通常指西方国家通过议会选举由几个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而形成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也可以说,政党制度是指一个或几个政党在政治体制中,与政治体制相融合,各政党之间按照一定方式所确立的一种特定关系。
目前,政党制度分类方法仍然是以执政的政党数目为主要标准,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类。
其中又分为若干分支,如英国的议会制两党制,美国的总统选举式两党制,意大利的议会制多党制,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多党制。
这些政党制度无一不是各国根据其历史成因,经济格局,意识形态结合了自国国情而设计出来的,可谓是各有特色,那么这些政党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各自的优劣又是什么呢,在本文我举英意两国做粗浅分析。
二、英国政党制度1、英国政党制度的起源两党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7世纪70年代,英国国会中就已存在托利党和辉格党。
起初,政府内阁是由两党选出若干人共同组成。
英王乔治一世时,专门指定辉格党领袖组阁,由此开创了一党组阁的先例,并成为英国政治制度上的一个惯例,即哪个政党在议会下院选举中居多数席位,就由该党的领袖组阁。
在1884年改革,彻底改变了下院与上院及王室之间的对比力量,国王成为虚设的君主没有实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党制。
1924年以后,形成了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浅谈我国政党与政府地关系
浅析浅谈我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广南熊杰政党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是现代国家政治进展的必然产物。
有统计表明,在目前的180多个民族国家中,不存在或不允许存在政党活动的国家不足20个。
政党是代表必然阶级、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份最踊跃的分子所组成,具有一路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一路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保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利,领导无产阶级和全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招架的大体途径和方式。
各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专门大的不同,这主要源于不同类型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国家里,政党制度同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组成代议民主制的三大支柱;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党制度是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
简单地说,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最明显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专政,其他政党主要通过政协、人大等一类职能机构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而不可能通过正常、合法的民众选举取得行政权利;而在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下,不同的政党能够通过合法选举,在达到必然比例选票后取得行政权利。
一、政府行政指导思想来源于执政党从世界范围上讲,无论是什么样制度的国家,只要存在政党和政府,政府的行政指导思想都来源于其所代表政党的核心思想,从指导思想的来源角度上讲,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是一致的,两边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所代表阶级的不同,具体则是到指导思想上的不同。
虽然在目前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展程度已经很高,阶级矛盾并非尖锐,乃至有些淡化,但并非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政府属性及阶级矛盾的存在,其执政思想无论如何转变也都是资本主义式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理,资本主义在其经济进展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暴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将因此引发社会的大混乱,这是其国体所决定的。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众多的政党中,也存在着一些代表工人利益、农人的政党,但笔者以为,即便这些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能够通过合法选举取得行政权利,也无法、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国体、政体,因为只要依照西方目前的政党选举制度,若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进行国体、政体的变革,第一就将从法制上宣布其非合法性,动摇其存在的基础。
浅析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
王 勇 安微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 摘 要】孙中山是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 以党治国思想是孙 中山 在 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治党、治国方略 “ 以党治国 思想对2 O 世纪 中国政治舞
台上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都产生过 重要影响。 【 关键词】孙中山;以党治国;以主义治国
以党 治 国的 思想 。 第 一 , 国 民 党 内 部 思 想 、 组 织 的 混
还 是 太 乱 ,社 会 还 是 退 步 ,所 以现在 革 命 党的 责任还 是要 先建 国, 尚未到治 国 ” _ 1 _ 。
北 洋 军 阀 统 治 中 国 , 革 命 正 酣 , “我 们 现
国家 , 革命 党 仅 仅 是 个 辅 助 组 织 , 而在 当
想 ,我觉 得 这 句 话 还 是 太 早 ,此 刻 的 国家
究具 有重 要 的理 论意 义和 现 实意 义 。 孙 中 山 以 党 治 国一 思 想 ,在 孙 中 山创 建 革 命 党 时 , 并没 有 产 生 。后 来 ,孙 中 I J J 引 进 英 美 多 党 制 度 并 加 以 实 践 , 但 与 当 时 中 国 的 政 治 生 态 不 相 适 应 而 宣 告 失 败 。 “二 次 革 命 ”的 失 败 进 一 步促 使 孙 中 山思 考 治 国 理 念 。 根 据 苏 俄 的 直 接 影 响 下 , 孙 中 山 开 始 把 布 尔 什 维 主 义 作为 最先 进 的文 化 加 以 学 习 , 并 最 终 选 择 “以 俄 为 师 ” , 提 出 了
( 二 ) 以 主 义 治 国 。 以 党 治 国 , 不 是 以 党 员 治 国 , 更 不 是 党 员 都 做 官 , 而 是 要
浅析英美政党制度的异同
浅析英美政党制度的异同摘要: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党制度亦有不同之处。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两党制最为典型的国家,本文将围绕着它们政党度之间的异同做一些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政党制度;英国;美国;两党制政党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主要途径,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政府制度共同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基础。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两党制最为典型的国家,它们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英美两国的政党制度(一)英国的政党制度1.同议会内阁制相结合,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
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有上下两议院。
上议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下议院由选举产生。
两大政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席,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执政党掌握内阁和下议院的实权。
选举中未获得多数的政党便是在野党或反对党,负有监督政府的责任,可以组成有各部大臣的“影子内阁”。
2.两大政党均采取集中制。
主要表现在:无论中央或地方,每个政党都有健全的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特别是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规定。
在议会的重要投票中,各政党都要求其党员按照领导人的意图投票。
否则,会受到严厉处罚。
(二)美国的政党制度1.美国两党制是三权分立的两党制,两党制主要通过总统选举来实现,执政党地位的改变是总统选举的结果,而非国会选举的结果。
执政党不一定是国会中的多数党。
因此,国会两院中是多数党和少数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的关系。
在美国政党制度下,即使一个政党取得竞选总统的胜利,但也有可能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失败。
2.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美国两大政党之间政治分界不很明显,两党的政策无大的差别。
在选举中,两党党员可以跨党投票,即某党党员反而投了另一个党的候选人的票,但两大政党对骨干成员的管理和要求相对比较严格。
浅析为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doc
浅析为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上海的一处普通楼房里召开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到近代却陷入了深重的苦难当中。
中国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而是任人摆布和宰割。
趾高气扬的洋人像主子一样来到中国,为所欲为。
这一切,无不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把中国推向濒临灭亡的边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
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中国人作过种种尝试: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
虽然有着各自的作用,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才有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辛亥革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浅析建国初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特征
作者: 赵太航[1] 李现良[2]
作者机构: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91 [2]登封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登封
452487
出版物刊名: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28-31页
主题词: 建国初 政党关系 基本特征
摘要:建国初期的政党关系,仍属于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的范畴,在政党间领导权、合作机制、合作内容等方面均体现出过渡时期政党关系的一般特征。
这种政党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不仅巩固、强化了无产阶级与其它革命阶级的联盟,也为其最终向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过渡和转换奠定了基础。
浅析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交融与互动
浅析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交融与互动摘要: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内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它们在政治上普遍面对着来自国内、国际的多重民主压力。
不少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为此积极谋划对策,注意从本党本国实际出发,在推进本国民主化的总体目标下,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政体改革和政策策略上的诸多举措。
多数国家可以说取得一定成效,少数国家则留下惨痛的教训。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执政党政治民主压力应对方略冷战结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民众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明显增大。
不少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为此积极谋划对策,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国本党实际的执政模式,走多样化的政治民主发展道路,因此稳固了其执政地位并实现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但也有少数党处境艰难,地位不稳。
一、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政治民主压力与挑战最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内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它们在政治上普遍面对着来自国内、国际的多重民主压力,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动,受制因素增多,行动能力受到局限,出现了多种社会综合症。
(一)来自国内的各种挑战增多并趋于凸显其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对不少国家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及社会的转型,一些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发生较大分化,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展。
据统计,俄罗斯、泰国的中产阶级占人口的30%,阿根廷占40%,印度则达1亿多人,南非、巴西、秘鲁、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急剧上升,像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的富裕阶层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并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向执政党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像俄罗斯等国的新富阶层则公开向执政当局提出权力分享要求。
浅析政党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政治与行政》读后感
浅析政党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古德诺《政治与行政》读后感摘要:《政治与行政》此书由古德诺所著,被称为美国行政学的第一本专著。
古德诺在书中扬弃政治学上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对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
他认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行政时民意的执行。
即国家两种主要功能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
国家意志的执行受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控制。
而政治与行政的协调需要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行政的适度集权化。
为达到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的协调,需要引进政府以外的机制——即政党。
本文以美国政党为例,浅析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探讨美国如何通过政党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
关键词:政治行政协调政党美国社会一、作者介绍古德诺(1859~1939),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行政学家和法学家。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法律,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自1888年起在该校主讲行政法学等课程,为时近20年,建立起他的学术地位和声誉。
他对法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均有研究,曾任美国政治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00年的《政治与行政》是古德诺的代表作,本书被称为美国行政学的第一本专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并成为美国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古德诺从法律角度研究市政机构和管理,研究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是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他在代表作《政治与行政》中,率先系统阐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认为政治是表示国家意志的领域,行政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方法和技术,行政不应受政治权宜措施及政党因素的影响。
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反对政党分赃制,进行行政改革,实行科学管理的要求,对美国的行政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行政学研究的出发点。
战后,由于行政职能在经济领域内的扩大,行政学的研究开始注意行政在国家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古德诺的理论逐渐受到批评。
古德诺的理论对战后行政学有一定影响。
浅析法国的政体与国体
浅析法国的政体与国体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法国的政体(一)法国政体的演变从历史上看,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宪法颁布,法国政体极不稳定,复杂多变,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制等。
具体阶段特征如下: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⑵1789年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中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⑷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政体。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再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属于议会共和制政体。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
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第四、第五共和国时期。
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
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
(二)第三与第五共和国政体的不同1、第三共和国:议会制共和制(1)议会制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行政管理1202 谭后红 1230020090
摘要:政党在当代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然而由于国体与政体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
本文从政党与政府谁执政更民主,更能代表人民利益这一方面来论证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政党、国家、民主
随着近代政治的发展,政党几乎遍布了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政党政治也成为了主流政治形态,对各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党政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
在西方,政党是国家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国家先于政党,国家高于政党;政党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而组织政府,按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要求来运作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然后这个党领导民众通过革命推翻和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因而,政党先于国家,政党比较强大,而国家则相对荏弱,这样就在相当时期内形成了“党权高于政权”、“以党代政”的做法和模式。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种做法和模式是不成功的,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从列宁时代开始,共产党就认识到政党-国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再提出要进行改革,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但是,几乎所有执政的共产党都没有解决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关系,直接决定中国政治体制的总体格局和基本架构。
中国共产党为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随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党与国家关系必将继续得到调整和优化。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力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外政党与国家关系进行考察并提出构建未来中国政党-国家关系的一些思考。
不管自己研究的水平如何,对政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政党与国家关系确实是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在如今的政治舞台上,由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资本主义国家由资产阶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党执政的政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决定了我国是一个让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国,共产党就像是一条项链中连接项链上各种装饰物的线。
正如一串葡萄的主要的那根藤一般,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我国国家事务以及社会事务中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按照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国家政权。
它不是过去几千年封建国家的继续,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根本不同。
它是依照苏联国家政权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但又融进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因而与苏联也有很大的不同。
它经由革命根据地政权演化而来,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形式,表明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民主性。
它也没有照搬苏联的苏维埃式的国家组织形式,而是独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我国的政体,其基本特点是“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并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一切权力统一于人民代表大会。
从理论上说,它是对旧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超越,是比“三权分立”更为优越和民主的制度。
一党执政能充分代表民意,代表民意是党的传统,党过去能做好,现在也能做好;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党的领导与国家(立法)权力机关行使权力实行某种方式的结合,而与国家行政机关行政和司法机关司法实行相对分离;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间接地实现对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领导。
第一,就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而言,实质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是党的领导与国家(立法)权力的有机结合。
党的执政权应该是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的。
因此,党执政的重点应从国家行政机关转向国家权力机关,实现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从“外在领导”向“内在领导”的转变。
第二,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应当是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进行领导。
因此,应当实行党与政府“分开”,或者说党组织从行政权力中“退出”,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既解决好加强党的领导和善
于领导的问题,又解决好提高政府独立行政的能力,鲜明体现出政府授权于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民主精神。
第三,党与司法机关关系的目标模式,应当是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实行间接领导的模式。
既然法律在中国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而形成的国家意志,那么,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被普遍遵守就是党的领导的充分实现。
党对司法的领导只能以法律的实现为目的,而不能以作为支配力的领导本身为目的。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业
上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比较政治学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
班级:行政管理1202
姓名:谭后红
学号:1230020090
成绩:
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