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 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 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 他儿子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 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 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 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 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 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 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 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精选课件
经世致用之学
•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 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 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 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
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 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精选课件
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 《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 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 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 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 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 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 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 保国者,其君 其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矣!
精选课件
• 顾炎武
——顾炎武
精选课件
顾炎武
(1613- 1682)
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 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 术研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 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 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
•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 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 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 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 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精选课件
4、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 献通考》为例?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 实用意是什么?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 成鲜明对比。
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 贵创新”的观点。
精选课件
《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 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 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 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 《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 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 《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 《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 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 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

精选课件
学术著作
《日知录》简介:
1. 成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2. 取名:“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 写书目的:“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
下篇博闻。” 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
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
俗。4.
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 今”。
精选课件
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 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 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 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 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 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 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 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 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 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 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 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精选课件
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 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 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 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
精选课件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1.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
• (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 观点是什么? • 文须有益于天下。 3.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正反论证
精选课件
4、《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 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 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精选课件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 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 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 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 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 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 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 贯坚持的。
精选课件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 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 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 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精选课件
• 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
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 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 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精选课件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 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精选课件
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 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 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 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 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 “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 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 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 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 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 动机决定一切。
他人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滑稽(jī) 奸佞(nì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谈
围剿(jiǎo) 庶(shù)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精选课件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
Leabharlann Baidu
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
是扬雄所说的
精选课件
“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 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 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 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 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 录》、《肇域志》、《音学五 书》、《亭林诗文集》等,被誉 为“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精选课件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 经世致用: “经世” 经国济世 ;“致用” 学用结合
。 • “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穷经,将以致用” •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精选课件
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 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 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 “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 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 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 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 也切中流弊。
精选课件
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 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 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 (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 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 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 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 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 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 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 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 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精选课件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
1、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 文人之多。 2、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引用论证
精选课件
3、《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 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 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中国文化经典研 读
经世致用
精选课件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精选课件
•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精选课件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 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 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 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 之文的批判上。
•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 实效,侧重“形而下”。
精选课件
文化渊源
1、秦汉儒家哲学:入世哲学 2、秦汉魏道家哲学:出世哲学 3、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
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 4、宋明理学: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
思潮。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 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 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 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精选课件
阅读第二则,讨论思考
1、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 著书之难。 2、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精选课件
3、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你认为作者 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 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 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精选课件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
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
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
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
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