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当前媒体娱乐的价值取向应该在于:摆脱过度大众化的困扰,淡化神话式英雄情结,向平民化路线靠拢;在通往平民化的途中,媒体绝不可忽略所肩负的民族价值重构的重任。基于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媒体娱乐应走以下路径:在追求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从大众文化中吸取快适、轻松的要素,使媒介在提供娱乐的同时,重塑起易于被民众接受的精神的崇高。

关键词娱乐化平民化路线价值重构

2007年8月15日,重庆卫视的选秀类娱乐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叫停,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广电总局做出此决定的原因是,该节目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策划管理和播出监管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失误,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广大观众反应强烈。此外,节目还存在着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的问题。①《第一次心动》是内地第一档被主管部门下令停播的选秀节目,这一事件是否昭示着媒体娱乐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该重新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媒体的娱乐节目走过了三个阶段:从央视的《综艺大观》创办开始,发展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节目形态。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坐在台下,而希望登上过去只有明星才能登上的舞台,于是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新鲜出炉了强调明星和观众互动的《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的创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这档节目的火爆,风行全国的电视娱乐中以公众参与的主体形式来娱乐的热潮从此席卷开来。近三年,观众渴望在媒体上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欲望进一步发展,帮助平民实现梦想、成为偶像的综艺节目也应运而生。《超级女声》和《星光大道》已经掀起了综艺节目发展的第三次高潮。他们的迅速成功一举改写了前几年综艺节目相对滞后,相对冷清的局面。②从《综艺大观》的创办以来的近二十年,从单纯的明星表演到明星+游戏再到明星+真情再到明星+益智+游戏,一直到近年迅速窜红的各类选秀节目的风起云涌,我国媒体娱乐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

近二十年的媒体娱乐化的历史,根植于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是公众在新环境中对于娱乐合理需求的反映。当然,在为公众生产娱乐的过程,媒体人也走着一条不断摸索的艰苦道路,其中不乏有简单的模仿,也有刻意的创新;有成功,也有失败。近二十来年来,公众在媒介所提供的娱乐文本中快乐着,也在娱乐中成长着:从纯粹的观望欣赏者到参与表现者,再到评判决定者。在这一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公众对于娱乐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直面和适应这些变化,正是当下娱乐的生产者们应该十分关注和警醒的。我们以为,2005年《亮剑》和《大长今》的火爆是对娱乐过分热衷于神话式英雄情结的一次彻底的颠覆,而2007年《第一次心动》的停播则是公众借助行政力量对娱乐过度大众化(本文意指“四俗”:庸俗、低俗、媚俗和恶俗)以至于最终走向愚众化的彻底否定和摒弃,而这恰恰昭示我们该如何定位当前媒体娱乐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第一次心动》为何被停播———恶俗娱乐的终结

媒介娱乐节目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结束了政治泛化、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的公众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报纸的周末版、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都市报是公众对于娱乐的需求在印刷媒体上的体现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初《综艺大观》的登台和1997年《快乐大木营》的闪亮登场以及此后的选秀节目的兴旺则仍然是公众对于娱乐的渴求通过更加平民化的电子媒体的体现。

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市场化、城市化与世俗化潮流的冲击,人们旧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园在逐渐消解,同时整个社会旧有的价值体系也处于蜕变和瓦解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公众追求轻松、简单、快乐的娱乐借以渲泄由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精神需求。这种形式的精神需求,为娱乐节目的初期发育的形态,提供了其特有的背景。所以中国早期的娱乐节目自产生之日起便与低俗或者媚俗结下不解之缘:以追求轻松热闹、形式华丽、强调感官的冲击为要务,以简单通俗甚至浮浅为取向,只图一时之快,拒绝深度。但是时至今天,以简单、通俗、浮浅甚至于恶俗为取向,流于庸俗、过于泛滥的娱乐节目使受众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娱乐文本同质化的审美疲劳和审丑化的厌倦感。于是,类似“弱智”、“伤风败俗”、“低俗不堪”、“浅薄无聊”、“娱乐,娱乐,愚人之乐”的公众的骂声时时响起。从他们的谴责声中可以看到受众对于当下娱乐节目的集体愤怒。《第一次心动》的停播,可以说是公众借助行政的力量对于娱乐恶俗的一次彻底否定,这也就意味着,以简单、通俗、肤浅甚至恶俗为取向的娱乐节目在公众欣赏接受范围内的终结。但是,当中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对于娱乐的需求自然而地越来越强烈时,作为为公众提供精神营养的媒体娱乐节目到底向何处走?这是一个不能不及时地给予回答的问题。

二、《亮剑》何以受追捧———平民英雄的回归

2005年9月12日,28集电视连续剧《亮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首播。该剧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追捧,赢得了上好的收视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亮剑》播出第二周的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1.42%,北京地区收视率达到了9%,荣登该年度央视播出电视剧的收视冠军。不仅如此,《亮剑》还获得了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就连其第三轮播出权的购买价格也创出18万元一集的“天价”。③《亮剑》何以受追捧?我们以为,该剧中所塑造的主角李云龙这一形象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可以这样说,当旧的英雄被社会的变迁所颠覆,人们对于新的英雄仍在寻找之中时,真实的英雄——李云龙出现了。而他的出现,不再是过去那种被作为工具化的偶像精英的形象而牺牲本真的“我”出现的,而是以一个既有一位将军不怒自威、咄咄逼人的气势,又有大智大勇,时而还流露出一些充满智慧的“狡猾”与小农意识的狭隘,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丰功伟绩,也有个性瑕疵的一个真英雄的形象出现,这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所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了英雄主义、豪迈粗犷、真实的人性之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高大全”的神话式英雄倾向。可以说,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贫民英雄的特征,而这一平民英雄的出现,正是今天社会所缺少的,也是公众所期盼的。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旧有的价值体系逐渐消解,公众对于新的价值体系重构的期盼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迫切,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构建文化的重要使命,公众对于媒体在这方面的期待更是自不待言。重构什么样的价值,通过媒体的内容传递什么样的文化,正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从最受公众欢迎的娱乐节目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度大众化的“四俗”化已经被公众所厌弃,而《亮剑》的成功是不是为媒介娱乐的提供者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取向:该剧所张扬出来的一种英雄主义情结是否即是当今公众之所需?

可以这样说,《亮剑》的作者对于主角李云龙的塑造便是对于当下中国公众在娱乐视域内需要什么样的英雄的一种尝试性创造,而这一尝试又是被公众所接受认可和欢迎的。

传媒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要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着力于全民族整体精神素质的培育与提高,特别是当前,传媒应担负起重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任务。在一个缺少偶像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公众用他们特有的方式选择了他们自己的偶像。如果说,公众通过真人秀节目选拔出的偶像是他们对于快乐、个性、公平、和谐等价值观的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