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德育课程发展趋势
一、德育现状诊断
道德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中小学德育处于滑坡状态。
(一)德育认识观念问题
德育认识片面性,“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中小学德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德育目标问题
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德育目标的倒序化现象依然存在,道德认识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着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学的要求过高,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大”的目标,很多教师趋向于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被忽视。
(三)德育内容问题
学校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德育方法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五)德育队伍建设问题
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关键在于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的教师忘记了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仅仅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却不能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人,以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有的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具体行为上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先做到,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德育课程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德育现状,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一是改革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改革德育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三是处理好德育手段的现代化问题,德育要增强实效性。四是处理好社会实践问题。了解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借鉴世界各国德育工作的指向,我认为以往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期中国德育课程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德育观念的现代化
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市趋于认同的,但在认识上存在不少问题,
如德育认识观念片面性,中小学德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所以德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其发展趋势,德育观念现代化五个内容:战略德育观;素质德育观;科学德育观;全员德育观;终身德育观。
(二)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素质化
中小学德育目标从过去单一的高要求开始走向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学段、学期,乃至学年的具体德育目标,形成德育目标体系和德育评估标准体系。比如,小学可实施初步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中学实施公民基本要求教育,高中实施稍深的世界观教育,使德育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并不断地细化,让德育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个性化,使德育的方方面面贴近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德育目标的素质化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学德育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这种趋势首先表现在增强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中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素质基础,由于素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因而学校教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步入社会以后所发挥的功能的性质与水平,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发展都能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三)德育对象的主体化
德育对象的主体化不是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主体化,而是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算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应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主体性德育是对社会要求的积极回应和主动实践,是时代的呼唤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未来的理想职业而与之相关的理想生活方式对个人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要求,这种由于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命运的极度关注而引发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才是教育对象主体化的必然趋势。
(四)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融合化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年轻一代。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德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呈丰富性和融合化趋势发展。
德育内容丰富的表现。(1)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谁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生态意识培养。为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德育必须倡导生态伦理精神,建构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3)终身学习观培植。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校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和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合作精神培植。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要求大为提高,德育要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使其树立合作精神。此外,科学价值观与道德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心理素质培养,都是现代德育重要内容。
德育内容融合的表现。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它不仅解决人德性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国德育内容仍需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但德育内容亟待拓宽,尤其要把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