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五分析概括散文形象特点和作用.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概括方法
1.基本概念
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
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
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散文中的人物
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
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
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概括方法
(1)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

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所以,掌握人物形象的分类,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情等。

(2)掌握分析概括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散文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 ) 和侧面描写 ( 正衬、反衬等 ) 。

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
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
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②散文中经常会有议论、抒情的句子,而这
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二、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的规范要求
( 2013·天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
个地方交个“地税”,见一处茂密的胡杨林掩映下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就直奔过去。

蒙古
包里的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位年轻姑娘热情地接待了我。

( 本段文字编者有改动)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

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
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

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
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

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

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
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
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

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

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
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
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
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

老实说,刚
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

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

又等了一
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

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 元。

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
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
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
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 选文有删改 )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 ) 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

解析本考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行概括,要抓关
,如“憨憨地”“豪情和大度”等。

文中作者初次到老代,老代的外貌描写出
其淳朴的特点;在作者与老代商量和包子,老代的言都出憨厚的特点;从“ 开
始我把他媳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精要点
(1)
同小中的人物形象差不多,主要清:
①是分析是概括。

( “分析”必合文中材料)
②是形象特点是性格特点。

(2)答
答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出准确的概括和分析。

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

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向,
特要学会借助文中的关、句来解人物言行,找出其独特性。

②人物的精神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成,特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③善于合生活,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身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
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模式: a. 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言答出即可; b. 分析
型,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
析”式。

Ⅱ掌握分析概括物象特点( 内涵 ) 和作用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概括方法
1.基本概念
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

景,景物;物,某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物、器物、建筑物之。

由于些景、物出在散文中不有其自身的具体意,而且具有被予的抽
象意,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境的制,因此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要真文
本,从中体味景、物所含的意。

与古典歌中的意象不同。

古中的常意象一般都
有相固定的意和情感意,而散文中物象( 意象 ) 的意却是予的,脱离了文本,
就无所“意象”了。

2.分析概括方法
(1)抓住散文特点,了解物象出的合
①写景散文:写景散文以自然景和史人文景描写象,分析物象就是分析些景。

景是
写景散文的主角和灵魂,它在使文章血肉丰的同,也承着作者的情感。

所以,分析写景散文
中的物象,要始将其与作者的情感合起来。

②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一般以具体事物描写象,文章着某一具体事物展示。

一事物就
是我要研究的物象。

状物散文的次非常清楚,往往会从物象的外、特性、用途等起,然后散
到其所代表的精神、品、价等。

作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事物的本身意是一个引子,其
抽象意才是文章的重点。

因此分析物象一定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程。

③偶感散文:情物起,有一些偶感散文,然文章主要是在抒某种情感或思考,但引种
情感或思考的,却是具体事物。

有,我也需要分析散文中的物象,那么此刻的物象是下文的
情感或思考的触点。

从内容上,物象可能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例;从构上,物象往往起
到引起下文、下文做的作用。

(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
作者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事
物往往外形特征比明,只要找准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


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的外在表。

以“ ” 例,我可以出其内在
品:朴、、无私,普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

通外形分析出事物
的内在品是我理解文章主旨的关。

(3)仔品文本,提所言之志
一般来,作者所描的事物不一定是最所美的象,真正美的象常常含其
中。

就需要我真品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
物与所美的象之的相似点。

如2009 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劣
境中的胡,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美象就很清楚了。

二、掌握物象的答范
1.分析概括物象特点( 内涵 )
( 2013·广 ) 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目。

我不曾,于“ 性”是不大了解的。

在巧得很,一匹立在暮色茫的道上,
只等我上去。

⋯⋯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在上鞭催促了。

不便再磨延,即身跨上鞍。

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与未之猛地向前一撞。

我一面暗自感,
一面感的主人。

“ 几也清高起来了”我。

了,很斯文,又像我抗。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

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

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

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

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
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

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

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

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

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

倘是驴 ( 不仅刁赖,而且愚蠢 ) ,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

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

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

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

来到山顶,已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

四山绝了飞鸟。

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
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

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

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
吠声。

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

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
缕似要飞去。

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

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 节选自师陀《过岭》,有删改 )
1.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先要找出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然后
加以整合。

如对“马摆了摆头,很斯文”“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
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等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精要点拨
(1)审题①常见的提问
方式有:
a.根据全文概括××在文中的含义。

b.××在全文中有何意义
c.请分析××在全文中的内涵。

②注意答题区间。

对主要物象特点、内涵的分析概括一般是着眼于全文的,但要特别关
注该物象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其前后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的地方。

(2)答题
①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
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 内涵、本质、精神) ;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分析概括物象作用题
(1)分析概括主体物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

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

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

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
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

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
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

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
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
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

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
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
动物了。

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

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
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

这是自然的另一面。

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
然的大怀抱中。

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
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

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

但它厚爱
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

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

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
载荒漠西域。

它的德是公正。

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

庄子懂得自然的语
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
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只叫雎鸠的鸟,
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
严有位置。

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

至于是只什么鸟,
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
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
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

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
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
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

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

现代人
也有心,但是不灵了。

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
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

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
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

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
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

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
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2.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梭梭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
树”展开联想和对比。

梭梭树是作者的情感依附、思想寄托: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
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

解析“梭梭树”是文章着力描写的物象,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
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它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散文的物象入手
设题,宜从文章结构形式 ( 物象常常是全文的线索 ) 到内容主旨 ( 散文多以某种特定的“物象”来
抒情言志 ) 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精要点拨
分析概括散文中主体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

首先要区分散文的类型,一般
来说写人的寻品,写事的析理,写物的找志,写景的析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分析“形”与
“神”的“契合点”。

主要有:①联结上下文,②充实文章内容,③深化、升华主旨,④寄
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概括时要找准信息区间,要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词句,注意答题的全面、准确。

(2)分析概括次要物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太子燕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
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风中轻吟。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
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白
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
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
君分忧。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
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
节最深沉的纪念。

( 节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3.“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分条作答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串连事件的线索,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③芦花见证、记录、蕴含着历史的
痛苦和沧桑,④表达了同情和崇敬的感情。

精要点拨
对于次要物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物象的
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
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 a. 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b. 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c.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
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