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看中国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衣食住行看武汉发展
武汉是一座大城市,中国的城市中能够超过武汉规模的最多不超过3个。
然而作为一个中部城市的武汉,却连续错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导致整个城市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也难怪有人戏称武汉市是“最大的县城”。
在新世纪初期,武汉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机遇——“中部崛起战略”。
我在武汉生活了18年,也看到了她这些年来一步一步的变化。
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是事在人为,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武汉经济、文化都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衣
从衣的方面来看,其实近些年也没有很大变化。
只是近年来很多国际高端品牌,例如:LV,GUCCI等的入驻显示出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的崛起。
当然,经济水平的上升不能仅仅从奢侈品牌的进入来反映,但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汉的百姓的购买力,也只有生活水平提高,百姓才会舍得花钱。
●食
武汉一向以小吃多而闻名,特别是早餐的时候,热干面、豆皮、油条、糯米鸡等,可以让你一个月的早餐完全没一天是重样的,而我也很欣慰的看到时至今日这些小吃仍然为大家所喜爱,甚至都成了武汉的招牌。
近些年来,更是有一些小吃走向了全国,比如说精武鸭脖,而当我在校园里看到一家周黑鸭时,更是让我感到惊喜。
但是物价的上涨却在食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记得上小学时牛肉粉3.5元一碗,一直到初三也还比较稳定,也就是在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的那一段时间,隔几天牛肉粉就涨一次价,一直涨到现在的7,8元,而在那一段时间的疯狂涨价过后现在价格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武汉的饮食在近年来除了价格上涨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住
1、房价上涨
近年来房价的猛涨,从2000年初的1000元/平,到如今5000元/平,虽然不及那些大城市的发展那么快,但是同样能从侧面体现出武汉整体经济的发展。
2、经济适用房的政策
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宣布,对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作重大调整,由此前面向中低收入群体,转向低收入群体,确保住房最困难家庭尽快受益。
同时,扩大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范围,首次从最低收入家庭(即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受惠家庭从2万户增加到4万户。
今年内,将通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双限房、进城务工人员住房等四大举措,在该市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使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明显改善。
我一位同学在寒假做了关于武汉的社会调查:他同学的妈妈是谌家矶的书记,这次寒假也特地邀他去他们村看了一下,并给他介绍了村里的变化。
他说农村的新面貌确实是让他很没有想到,村民们大都住进了高档的小区,一点也不像村子,这也说明武汉的“城中村”计划还是进行得很顺利。
行
交通可以说一直都是武汉的一个大问题,早高峰晚高峰也总是令人感到头疼。
近年来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想改变这个问题。
十二五计划也将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面。
武汉一直处于到处在挖到处在建的状态,几年下来,天兴洲大桥,二七长江大桥,过江隧道,轻轨,地铁,三环全线贯通使得武汉的交通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据报道,长江隧道通车后,分流长江一桥二桥车流11%,均衡交通压力。
最显著的贡献是将我市流量1.5万辆的路口从3个减到1个。
减少的两个路口分别是解放大道黄浦路口和解放大道三阳路口,是流量与过江桥梁紧密联系的两个路口。
分别与长江二桥和长江一桥相联的武昌中南路和武珞路,最大断面高峰流量为5000辆/小时和6000辆/小时,比2008年减少15%——20%。
徐东大街流量减少15%左右。
武汉交通最大的变化应该体现在轻轨的修建完成。
目前武汉只有轻轨1号线,于2004年9月开通第一期。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全长10.6公里。
刚开通时确实方便了不少人,我有不少同学由于家里就在轻轨线上,每天上学也节约了不少时间和花费。
但是由于路线的单一坐轻轨的人并不多,这也导致武汉轻轨开通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亏损运行。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分东西两段,已于10年7月28日开通,是轻轨1号线的延长线。
正线全长18.25公里,其中西段工程从宗关至吴家山,长11.26公里;
东段工程由黄埔路至堤角,长6.99公里。
目前,国内轻轨线路并不多,线路都不长,长度均在20公里以下。
而二期工程的建成也象征着武汉的轨道1号线,已经成为国内营运线路最长的轻轨,并且轻轨全线贯通后,最大日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
尽管如此,却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三阳路站,与周边公交车站之间尚未做到“零转乘”,在此坐轻轨并不方便。
轻轨车站未配套建设公厕等公共设施,商业设施也很少,市民上个厕所,顺手买点东西都有点难。
轻轨造价虽比地铁便宜,但其高架在半空,列车几分钟往返一趟,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
目前,轻轨已采用减轻列车重量,增加减震设施,架设隔音板等措施,但仍需继续想办法,把噪声降到最低。
但轻轨的建成仍给武汉交通和生活带来了根本上的变化,有着标志性的意义,是武汉崛起的一个有力象征。
与此同时,武汉市在2009年建立816个绿色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站点,投入21500辆自行车,办理免费租车卡32万张。
按主城人口450万计算,平均每100人中有7人持免费租车卡。
绿色自行车每天为市民提供10万人次的服务。
据介绍,武汉每天有220
万人次用自行车出行。
市交通院规划师介绍,绿色自行车引导市民低碳出行,新增骑车人大多从原来坐小车人群中“剥离”出来的。
蓝皮书统计,武汉的士平均每辆一年载客4万人次。
武汉出租车的空驶率36%,与国内城市横向比较,空驶率是低的。
而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其作为中部的极为关键的交通枢纽,也在近年来增加了很多新的通道——京珠、沪蓉、武广高铁等,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
2010年的武汉市交通蓝皮书中说道:近4年,总里程200公里、总投资122亿元的汉孝、青郑、武麻、汉蔡、汉英、汉洪、和左七条高速出口路建成,使武汉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0.4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规划师测算,出口路建成后,缩短进出城时间,每个出口方向平均省时20分钟。
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使得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这么简单,同时也需要对百姓的精神文明做很好的建设。
外地人总是略带嘲讽地说武汉市是一座巨大的县城。
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以及最为关键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杭州的时候,往往别人说武汉脏乱的时候,我都会矢口否认。
但当我回到武汉,第一个明显的感觉却真实的是武汉像一个巨大的工地,街道太脏,空气质量太差。
一方面的原因是武汉十二五计划中在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武汉到明年5月份之前都将笼罩在工地的灰尘之中,而另一方面是在建设的同时没有注重环境的维护。
相信在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武汉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1】楚天都市报
【2】百度百科
【3】2010武汉市交通蓝皮书。